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和行之间的距离
1
作者 孙开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13期1-1,共1页
一位同事对我说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她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比较爱玩。于是,她找那个女生谈话,希望她能少玩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为此,她还跟学生讲了不少道理,比如社会竞争很激烈,考一所好大学对找好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一位同事对我说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她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比较爱玩。于是,她找那个女生谈话,希望她能少玩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为此,她还跟学生讲了不少道理,比如社会竞争很激烈,考一所好大学对找好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等等。她说的时候,女生很认真地听,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一场话谈下来,同事感觉很好。然而,一段时间观察下来,她发现该女生对待学习还是那么漫不经心:之前怎么玩,谈话后还是怎么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所 学习成绩 谈话 知和行 女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知向行转化的逻辑路向--基于ACT认知模型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屈社明 张曙晨 孙博洋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知”和“行”是师范生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他知”内化后形成的结构化“我知”以及外化后生成的关联化教育行动。由“知”化“行”是师范生知识形态从陈述性向程序性自然变迁...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知”和“行”是师范生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他知”内化后形成的结构化“我知”以及外化后生成的关联化教育行动。由“知”化“行”是师范生知识形态从陈述性向程序性自然变迁及其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从ACT认知模型视角看,这种转化遵循“认知”“编辑”“调适”的逻辑发展规律。其中:“认知”是师范生以学习理解“他知”意义为任务,学以致知;“编辑”是师范生以整合碎片化意义为目标,学以致道;“调适”是师范生依托教育场域,应用“我知”,以知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知和行 转化 逻辑路向 ACT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圣经》中的信和行的知行关系
3
作者 吴文南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浅析《圣经》中信和行的内在关系,并适当地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加以论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知行的哲理思辨。
关键词 和行 知和行 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深化认知中提升学生的践行力
4
作者 李振刚 白国强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第1期101-102,共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小就一直接受的教育,很多道理学生不是不明白,而是缺乏践行力。而提升学生践行力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学生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同,才能够转化为行动。教学中,教师可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小就一直接受的教育,很多道理学生不是不明白,而是缺乏践行力。而提升学生践行力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学生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同,才能够转化为行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知和行两个角度深化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践行提供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深化认 教学内容 思想观念 真正认同 首要环节 知和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王阳明的道德修养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念文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6年第4期7-13,33,共8页
朱熹、王阳明都是宋明理学的关键人物。他们都是以发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主要宗旨的。本文从历史责任感、知行关系、即物穷理与致良知几个方面,论述了朱、王二人关于伦理道德修养的一些思想。
关键词 道德修养 历史责任感 知和行 即物穷理 致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English teaching from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6
作者 马小强 唐念尧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1期24-27,共4页
In English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m harmonious and effective. Therefore, English teacher w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opinions, realizing t... In English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m harmonious and effective. Therefore, English teacher w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opinions, realizing teaching object, guiding student's minds and ideas to study by some measures, such as accordant teaching and study, making students as a base in study, and students' self-study. In other words, making student study actively rather than passively is much better for their English 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teaching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harmonious mind and action accordant teaching and study making student as a base in study SELF-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好传家宝,掌握基本功
7
作者 轩遄 《湘潮》 2023年第5期1-1,共1页
就好比一座桥,调查研究连着知和行,也系着党心与民心。这是一个由现象逼近本质,使主观符合客观,由认知此岸到达真理彼岸的过程。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极为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回望百年,党领导人民进... 就好比一座桥,调查研究连着知和行,也系着党心与民心。这是一个由现象逼近本质,使主观符合客观,由认知此岸到达真理彼岸的过程。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极为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回望百年,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赢得的哪一次伟大胜利、获得的哪一项巨大成就,不是历经千山万水、曲曲折折、九死一生换来的?都是在无数次实事求是的深入调查中研究思考、总结提炼,将丰富的实践概括上升至理论、方针、政策才取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怀胎 传家宝 基本功 知和行 实事求是 总结提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学实践教学与学分制
8
作者 钟坤凡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135-146+219,共12页
一、实践与教学毛泽东同志在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著名的《实践论》的结论部分,对人们通过实践认识真理的过程作了如下概括: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关键词 教学 知和行 人们 学分制 真理 结论 实践论 部分
原文传递
浅议《实践论》对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
9
作者 肖韬 《才智》 2015年第31期41-41,共1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笔者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笔者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本文就读完《实践论》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知和行 大学生
原文传递
体育是德育的理想场所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绍伟 《中国德育》 2022年第16期1-1,共1页
德育是教人向善的专门教育活动。德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将知和行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信念,并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1936年,爱因斯坦在以“论教育”为题的演讲中曾说,“一... 德育是教人向善的专门教育活动。德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把道德信念化为行动,将知和行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信念,并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1936年,爱因斯坦在以“论教育”为题的演讲中曾说,“一位哲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当你把学校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信念 德育 识内化 怀特海 坚强的意志 体育 爱因斯坦 知和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