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文龙 叶泰然 +3 位作者 纪友亮 周勇 万宏峰 任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66,共22页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藏高效开发奠定基础。作者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阐明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砂体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次之,河道砂体侧向迁移频繁,垂向多期叠置、横向上广覆连片。不同位置水下分流河道特征差异大,结合其典型特征,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细分为削截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完整型水下分流河道。总结出研究区共发育2大类9小类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侧向接触样式。砂体结构特征和发育样式主要受基准面升降、河流能量控制。最终建立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沉积微相及砂体结构发育模式,这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叠置样式 接触关系 浅水三角洲前缘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新场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结构特征--以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汉卿 李超 +2 位作者 郭诚 岳红林 张正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7,共8页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N1ml)为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的主力含油层段,该时期主要发育河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更好地表征前缘砂体的结构特征及展布规律,以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为例,综合应用岩芯、地震属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总...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N1ml)为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的主力含油层段,该时期主要发育河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更好地表征前缘砂体的结构特征及展布规律,以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为例,综合应用岩芯、地震属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的砂体沉积类型、砂体结构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依据测井形态和叠置关系,将其砂体结构类型划分为4种:块状切叠型河道、层状叠置型河道、层状孤立型河道和指状孤立型河道;砂体结构展布特征及成因主要受古地形、沉积物供给速率、基准面旋回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BZ34油区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上交错叠置、平面上摆动连片的分布特征,与鄱阳湖现代河控浅水三角洲河道的沉积特征类似。该研究对BZ34油区后期部署加密调整井和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型浅水三角洲 砂体结构 明下段 BZ34油区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特征 被引量:46
3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3 位作者 范廷恩 孙立春 高云峰 王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3,共7页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 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大量岩心以及钻测井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和探地雷达,分析了W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明下段河流相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的发育规模特征,建立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模式,为海上油田开发及后期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结构划分为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3种类型共7种样式,其中侧叠型又分为紧密型、疏散型和离散型;孤立型又分为下切侵蚀型、孤立河道和决口扇;河道砂体厚度为2.1~15m,平均6.75m;宽度为200~1 225m,平均宽度519m。决口扇砂体厚约2~3m,宽度为150~450m,平均宽度300m。河流相砂体结构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不同的湖平面变化下发生堆叠型、侧叠型和孤立型规律性的砂体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砂体结构 层序地层 控制因素 明化镇组 渤海W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体结构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陈飞 罗平 +5 位作者 张兴阳 王训练 罗忠 樊太亮 刘柳红 单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0-338,共9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4+5曲流河三角洲露头进行深入的研究,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砂体骨架是由席状化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辫状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阐述...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4+5曲流河三角洲露头进行深入的研究,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砂体骨架是由席状化水下分流河道、曲流型分流河道、辫状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格架和砂体结构特征,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分布模式,构建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结构与相对湖平面响应模式图。研究表明随湖平面变化层序格架内砂体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低位体系域早期侵蚀,晚期充填呈复合状砂体;湖侵体系域砂体呈孤立状;高位体系域早期砂体发育不全,晚期呈席状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砂体结构 相对湖平面变化 延长组 曲流河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49
5
作者 李士祥 楚美娟 +1 位作者 黄锦绣 郭正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在前人对物源、湖盆底形、碎屑供给能力、水体能量等沉积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长8油层组发育西南部和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在前人对物源、湖盆底形、碎屑供给能力、水体能量等沉积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长8油层组发育西南部和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和西部的扇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储集体类型。勘探实践证明,不同沉积体系区域其砂体储集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已发现了规模储量,而东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差,未发现规模储量,砂体结构的不同是造成其储集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对砂体垂向及横向解剖的基础上,通过对砂体成因机理的分析,将长81段砂体主要划分为分流河道型和分流砂坝型2种类型。分流河道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部地区,是在近物源、高能量、物源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河流入湖后河道的能量大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河道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条带状的厚层垂向叠置砂体。分流砂坝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东北部地区,是在坡缓水浅、远物源、低能量的缓慢沉积条件下,湖水能量和河道入湖能量彼此强弱交替,形成了呈朵叶状的、单层厚度薄且不连续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类型 成因机理 长8油层组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边—吴起地区长6砂体结构对油藏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罗顺社 李梦杰 +2 位作者 刘俊 席明利 吕奇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2,151,共5页
定边—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源充足,存在由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分流间湾泥岩组成的大型岩性圈闭,经过多年勘探,已在长8、长6和长3油层组发现了一批油气田。但该区长6油层组的砂体结构及展布规律尚不清楚,从砂体的形成机理方面入手,结合... 定边—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源充足,存在由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分流间湾泥岩组成的大型岩性圈闭,经过多年勘探,已在长8、长6和长3油层组发现了一批油气田。但该区长6油层组的砂体结构及展布规律尚不清楚,从砂体的形成机理方面入手,结合沉积、测井资料,查明该区主要存在4种单砂体类型(箱形、钟形、漏斗形、指状)和3种复合砂体类型,且油藏在漏斗形砂体结构中分布最好;在钟形或指状砂体结构中分布较好;在箱形砂体结构中分布一般。对该区下一步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油藏分布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定边—吴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构造演化特征与砂体结构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许涛 张敏 +2 位作者 张曰静 宋传春 修金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1,共3页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具有代表性的车莫古隆起进行了构造演化期次划分,认为它主要经历了初始发育(J1b-J1s1)、水下隆升(J1s2-J2x)、剥蚀改造(J3)、稳定沉降(K-E)和掀斜改造(N-Q)等5个发育阶段。对侏罗系砂体发育和展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初始发...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具有代表性的车莫古隆起进行了构造演化期次划分,认为它主要经历了初始发育(J1b-J1s1)、水下隆升(J1s2-J2x)、剥蚀改造(J3)、稳定沉降(K-E)和掀斜改造(N-Q)等5个发育阶段。对侏罗系砂体发育和展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初始发育阶段、水下隆升阶段和剥蚀改造阶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不同阶段古隆起对陆源碎屑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建立研究区正常沉积、超覆和风化改造等3种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砂体结构地质模型,正确认识该区不同层位的砂体展布形态,从而对寻找有利储集层、有利聚油圈闭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构造演化 砂体结构 地质模型 超覆 削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深层北区沙三段二、三亚段沉积特征与砂体结构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友净 宋新民 +1 位作者 顾斐 陈能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6,共3页
高尚堡深层油藏的复杂性已成为共识,长期以来储层特征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生产的瓶颈。通过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和沉积相序等综合分析,建立了高尚堡深层北区沙三段2+3亚段沉积模式和砂体结构剖面。沙三段2+3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 高尚堡深层油藏的复杂性已成为共识,长期以来储层特征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生产的瓶颈。通过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和沉积相序等综合分析,建立了高尚堡深层北区沙三段2+3亚段沉积模式和砂体结构剖面。沙三段2+3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凹陷陡坡带相对平缓的斜坡区,为浅水环境,具有近物源、多物源、牵引流与重力流沉积兼有的特点,砂岩含量平均为31%,为陡坡带浅水型多物源扇三角洲沉积。在低可容纳空间下,砂体发育较连片,砂体结构呈拼合板状,此类砂体主要分布在沙三段2+3亚段Ⅱ和Ⅲ油组的中、上部;在高可容纳空间下,砂体结构为孤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沙三段2+3亚段Ⅱ和Ⅲ油组的下部。油田开发中细分开发层系和井网重组时应区别对待这2类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砂体结构 沉积相序 扇三角洲 高尚堡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2_3段石英砂岩砂体结构类型及成岩作用差异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咪 姚泾利 +3 位作者 郭英海 李壮福 王怀厂 宋雪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清涧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3段石英砂岩区块单井产能与砂体结构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基于单砂体垂向粒度韵律和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将砂体结构划分出块状型砂体、正粒序型砂体和叠加型砂体3种类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和...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清涧地区二叠系山西组23段石英砂岩区块单井产能与砂体结构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基于单砂体垂向粒度韵律和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将砂体结构划分出块状型砂体、正粒序型砂体和叠加型砂体3种类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实验,对3种类型砂体储集层在成岩作用类型、特征、发育程度、产物、垂向变化及成岩孔隙演化的差异性进行表征。研究表明,3类砂体的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强度及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粒度及其垂向分布是制约不同结构类型砂体成岩演化的直接因素,进而影响储集层物性,决定了含气层与致密层的垂向分布规律。块状型砂体储集层原生孔隙、次生溶孔共同发育,含气层厚度较大,局部致密。正粒序型砂体垂向物性差异较大,中—下部储集层溶蚀程度较弱,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少量发育,为含气层;上部储集层压实、胶结作用强烈,相对致密。叠加型砂体储集层形成于河流控制作用逐渐增强的过渡环境,兼有正粒序型、块状型砂体的特征,多层含气且厚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成岩作用 石英 致密储集层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5区块盒8段砂体结构与展布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懿 王昌勇 +3 位作者 欧阳诚 黄文明 周毅 王东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2-612,共11页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苏5区块下二叠统盒8段砂体特征,确定有利的勘探目标层位。通过岩芯观察,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盒8段沉积相进行研究,确定盒8段下部主要发育缓坡型辫状河沉积,盒8段上部则主要为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根据测...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苏5区块下二叠统盒8段砂体特征,确定有利的勘探目标层位。通过岩芯观察,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盒8段沉积相进行研究,确定盒8段下部主要发育缓坡型辫状河沉积,盒8段上部则主要为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沉积。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对盒8段小层砂体进行对比和追踪,确定盒8段砂体在研究区中部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在研究区西部主要沿北西-南东向展布,而在研究区东部则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特征。综合砂岩累计厚度对砂体平面展布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物源区构造活动的减缓和河流作用的减弱导致砂体规模逐渐变小。根据砂、泥岩厚度及其组合方式的不同,将盒8段砂体划分为4种结构类型:连续叠置型、间隔叠置型、互层型和透镜型。砂体结构与储集物性存在密切联系,连续叠置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性最高,而透镜型砂体物性最差,盒8段下部砂体结构及储集性能明显优于盒8段上部,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对比 储层物性 下石盒子组 苏里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5区储层控制因素和砂体结构特征
11
作者 彭先锋 唐杰 +1 位作者 戴亚婷 杨璐璐 《化工管理》 2015年第17期88-88,90,共2页
苏里格5区储层发育同时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其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了砂体的宏观展布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成岩作用的进行。储层质量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不整合面的综合影响,其中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为主河道和心滩,... 苏里格5区储层发育同时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其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了砂体的宏观展布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成岩作用的进行。储层质量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不整合面的综合影响,其中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为主河道和心滩,成岩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有利于部分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解释,按照砂岩和泥岩的厚度及组合方式,将石盒子组砂岩划分为四类砂体结构类型,其中A类为最优的砂体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5区 储层控制因素 砂体结构特征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孝 李廷艳 +3 位作者 尤源 郝炳英 冯胜斌 毛振华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3期789-800,共12页
通过岩芯及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沉积类型的识别、依据沉积组合对砂体结构进行分类、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刻画了砂体结构平面分布,综合分析了砂体结构平面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合水地区长6段主要为深水重力流... 通过岩芯及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沉积类型的识别、依据沉积组合对砂体结构进行分类、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刻画了砂体结构平面分布,综合分析了砂体结构平面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合水地区长6段主要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两种不同的重力流沉积类型。两种重力流沉积砂体在纵向上复合叠置形成广泛分布的厚砂体,因组合关系及含油性不同,可分为3种砂体结构类型:多期砂质碎屑流叠加型、砂质碎屑流与浊流复合叠加型及多期浊流叠加型。砂体结构平面分布差异受湖盆底形、物源及供屑量和流体重复改造等因素影响,不同结构砂体平面上具有垂直物源轴线呈带状展布特征,在合水地区东北部和中部形成较为有利的砂体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延长组 长6段 砂体结构 重力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浅水型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桂珍 高伟 +2 位作者 张丹丹 陈龙 李爱荣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的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_1亚油层组的砂体结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_1亚油层组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4种,即叠合箱型(包括块状叠合箱型和层状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其中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均表现为多期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砂体;砂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与古构造、古地貌、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和古气候等相关。结合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交错叠置、平面连片分布的特征,该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浅水三角洲 长81亚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81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邱祥亮 陈小东 +2 位作者 丁黎 谭玉涵 黄琼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6,共10页
作为姬塬地区主力开发层系的长81油层组,其砂体的交错叠置关系严重影响该地区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了研究长81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其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立足于长81油层组的砂体形成机理,综合沉积、测井等资料划分砂体结构类型,刻... 作为姬塬地区主力开发层系的长81油层组,其砂体的交错叠置关系严重影响该地区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了研究长81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其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立足于长81油层组的砂体形成机理,综合沉积、测井等资料划分砂体结构类型,刻画砂体的横向交错和纵向叠置关系,进而厘清砂体结构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的砂体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型,其中叠合箱型砂体含油性好,是油藏主要储集体;齿化钟型和孤立箱型砂体顶底含油性差,中部含油性好且均匀;孤立指状型砂体物性和含油性均较差。该地区的砂体结构与有利区分布具有显著关系,叠合箱型砂体发育地区多为Ⅰ类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姬塬地区长8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 长8_1油层组 砂体结构 含油性 油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天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40-42,167,共3页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砂体结构 剩余油分布 葡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长82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瑶 史涛 +2 位作者 王冠男 吴越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5-771,共7页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在沉积环境和水动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2小层的砂体类型、砂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砂体结构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长82小层发育3类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席状砂以及滩砂;构成4类砂体结... 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在沉积环境和水动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2小层的砂体类型、砂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砂体结构成因模式。结果表明,长82小层发育3类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席状砂以及滩砂;构成4类砂体结构,分别为正常水道型、叠加水道型、改造水道型和孤立砂体型。平面上,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力砂体呈条带状展布,浅湖线附近主力砂体沿浅湖线一带呈坨状、片状分布。剖面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整体较好,砂体结构类型以叠加水道型及正常水道型为主,浅湖线附近砂体连通性明显变差,单砂体呈现底平顶凸或者双凸透镜体状,砂体结构类型以改造河道型为主,多期次叠加呈现出平面上砂厚总和大、呈坨状分布的特点。研究后认为,陇东地区长82小层砂体结构的发育主要受物源供给、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湖盆底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类型 成因模式 长8_2小层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砂体结构的剩余油挖潜调整措施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胡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120,共8页
大庆油田杏六区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以小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剩余油的分布已不能满足后期剩余油研究的需要。因此,为了细化研究尺度,精细解剖杏六区储层砂体内部结构,总结出了5种典型的砂体结构特征,并重点... 大庆油田杏六区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剩余油分布复杂,以小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剩余油的分布已不能满足后期剩余油研究的需要。因此,为了细化研究尺度,精细解剖杏六区储层砂体内部结构,总结出了5种典型的砂体结构特征,并重点讨论了砂体结构与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特征的对应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挖潜调整措施思路和方法,即补孔和堵水调整方案。方案共部署补射油水井57口,堵水井6口,方案实施后预计平均单井日增油量2.9 t,综合含水率下降6%。此方案对于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的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剩余油挖潜 调整措施 补孔 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砂体结构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时建超 屈雪峰 +3 位作者 雷启鸿 祁越 李书恒 谢启超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结合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野外剖面、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重力流沉积相和砂体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长7沉积期发育大面积的深水砂岩,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砂... 结合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野外剖面、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重力流沉积相和砂体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长7沉积期发育大面积的深水砂岩,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砂体,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为主,单砂体厚度大,浊流沉积以粒序层理为主,砂泥互层频繁;结合重力流沉积背景下各成因砂体测井曲线形态、垂向发育厚度、垂向连续性及组合特征,将砂体垂向叠置结构划分为多期砂叠置厚层型、厚砂-薄泥互层型、厚砂-薄砂-泥互层型及薄砂-厚泥互层型四种类型,并对研究区单井砂体结构进行了聚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区虽是油气藏有利聚集分布带,但分布面积较广,结合砂体结构特征,可进一步细化有利区划分,为致密油藏有利区的优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重力流沉积 质碎屑流 浊流 砂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砂体结构的宏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朝兵 付玲 +4 位作者 南凡驰 冉婧 陈新晶 宗超伦 李昊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宏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砂体结构复杂的三角洲沉积环境,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通过露头剖面观测、岩心观察、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 宏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砂体结构复杂的三角洲沉积环境,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通过露头剖面观测、岩心观察、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砂体结构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区长8浅水三角洲发育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单层型和砂泥互层型等4种砂体结构。层内夹层及层间隔层导致砂体空间连续性降低,连续叠加型的隔夹层发育程度及渗透率非均质性最弱,其宏观非均质性最弱;其次是间隔叠加型和侧向单层型;砂泥互层型的宏观非均质性最强。选取夹层密度D k、夹层频率P k和储层质量系数R QI构建层内非均质性评价指数N,N指数能够反映不同砂体结构下的单砂体层内流体驱替特征及含水率变化。选取砂岩百分比S n、单位厚度层间砂体层数T等参数构建层间非均质性评价指数J,J指数是评价和预测油井产液强度的较好度量。因此,层内非均质性指数N和层间非均质性指数J能够用于油藏的宏观非均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非均质性 隔层 夹层 砂体结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泥湾油田长6段砂体结构与含油性关系
20
作者 刘秀婵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9年第8期86-89,共4页
研究南泥湾油田长6油藏砂体结构特征,确定有利含油砂体结构类型,有效帮助勘探与开发。从长6段沉积类型入手,依据测井曲线形态、砂体形成机理,对南泥湾油田北部长6段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研究发现该区长6砂体存在3种单砂体类型、3... 研究南泥湾油田长6油藏砂体结构特征,确定有利含油砂体结构类型,有效帮助勘探与开发。从长6段沉积类型入手,依据测井曲线形态、砂体形成机理,对南泥湾油田北部长6段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研究发现该区长6砂体存在3种单砂体类型、3种复合砂体类型(连续叠置型、间隔叠置型、互层型)、3种横向叠置类型(相切式、分离式、对接式)。较好的油藏分布在单砂体较厚(钟型、漏斗型)的结构中,连续叠置型和侧向相切式砂体中易形成小规模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南泥湾地区 长6 含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