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对国产电子元器件质量保障的作用 |
戴晨阳
王文辉
楼艳仙
汤立杰
|
《工业控制计算机》
|
2024 |
1
|
|
2
|
基于2.5D/3D封装集成电路的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方法研究 |
刘飞
赫兰齐
叶峻豪
曾鹏
|
《产业科技创新》
|
2024 |
1
|
|
3
|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促进国产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 |
徐爱斌
刘发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02 |
9
|
|
4
|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评价元器件质量水平方面的作用 |
牛付林
宋芳芳
|
《电子质量》
|
2004 |
7
|
|
5
|
浅谈军用航空电子元器件的破坏性物理分析和质量控制 |
张庆瑞
|
《中国设备工程》
|
2024 |
0 |
|
6
|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高可靠半导体器件质量验证中的作用 |
张延伟
于庆奎
何成山
|
《航天器环境工程》
|
1999 |
0 |
|
7
|
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周庆波
王晓敏
|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
2016 |
8
|
|
8
|
塑封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 |
宋芳芳
牛付林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04 |
12
|
|
9
|
电连接器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探讨 |
杨奋为
|
《质量与可靠性》
|
2017 |
0 |
|
10
|
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中几个难点问题的分析 |
张延伟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02 |
13
|
|
11
|
SEM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中的应用 |
徐爱斌
施明哲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06 |
1
|
|
12
|
电子元器件的破坏性物理分析 |
潘有成
|
《无线互联科技》
|
2016 |
2
|
|
13
|
新型PoP封装存储器的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 |
周帅
翁章钊
王斌
罗仲涛
|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4
|
破坏性物理分析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
张延伟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05 |
1
|
|
15
|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的定制开发 |
张磊
王旭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11 |
0 |
|
16
|
关于电子元器件的破坏性物理分析 |
范涛
魏波
景芳
|
《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13 |
3
|
|
17
|
破坏性物理分析技术初探 |
刘萍
邹勉
|
《光电子技术》
CAS
|
2007 |
4
|
|
18
|
铜线键合塑封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技术 |
郁振华
虞勇坚
万力
|
《电子与封装》
|
2017 |
3
|
|
19
|
基于破坏性物理分析的假冒翻新器件识别方法 |
杨智帆
阳川
李凌博
胡波
兰楠
|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
2022 |
2
|
|
20
|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技术及应用 |
夏泓
|
《质量与可靠性》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