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三大林区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变动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沈文娟 徐婷 李明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了评价现存的森林经营方法及国家执行的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性,利用两期直接可比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Globcover 2005和2009),采用破碎化分析模型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三大林区的森林破碎化、干扰模式及森林与其他土... 为了评价现存的森林经营方法及国家执行的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性,利用两期直接可比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Globcover 2005和2009),采用破碎化分析模型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三大林区的森林破碎化、干扰模式及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交互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北林区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而南方和西南林区森林破碎化加剧。三大林区的人为干扰程度下降,南方和西南林区的自然干扰明显增强。南方和西南林区森林与农业土地利用具备较高的空间关联度,但与城市类型关联不大。这些可观察到的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变化紧密依赖于我国的林地所有权、地形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转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林区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特征评价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飞 陈敏学 +1 位作者 毛丽君 李明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1,共9页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模式,分离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人为干扰及自然干扰贡献份额并探究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方法】提取2006年中国遥感影像地图中的道路信息并整合进全球最新300m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在...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模式,分离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人为干扰及自然干扰贡献份额并探究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方法】提取2006年中国遥感影像地图中的道路信息并整合进全球最新300m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在3×3像元分析窗口下,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将中国各省(市、区)森林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界、斑块、过渡及未确定6种破碎化成分,同时识别人为干扰空间位置及烈度,以此建立省级尺度的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地图。另外,计算景观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指数,以刻画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福建、内蒙古、江西、浙江及西藏5省区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河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及青海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及江苏等省(区)森林的人为干扰广泛存在且干扰烈度较高;江苏、重庆、青海、山东、上海等省(市)的森林与农业土地利用的空间关联度较高,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森林与自然干扰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度较高,各省份森林与城市类型连接的可能性均较低。【结论】(1)中国森林破碎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巨大人口压力驱使下农业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展;(2)由森林破碎化模型所导出的具有明确空间含义的森林破碎化地图,是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决策、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林业可持续经营战略发展的基础,具有传统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3)森林破碎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采取涉及政策、经济及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措施,以实现对现存森林的最小化干扰,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移动窗口 人为干扰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以美国阿拉巴马州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明诗 刘图强 潘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59,共3页
以基于植被变化追踪遥感模型所生成的1999年森林干扰产品为基础,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在5×5窗口分析尺度下将美国阿拉巴马州森林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界、斑块、过渡及未确定6种破碎化成分。同时,以行政县为单位采集森林像元的... 以基于植被变化追踪遥感模型所生成的1999年森林干扰产品为基础,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在5×5窗口分析尺度下将美国阿拉巴马州森林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界、斑块、过渡及未确定6种破碎化成分。同时,以行政县为单位采集森林像元的平均高程、森林像元的平均坡度、居民受教育程度、人口密度及人均收入等与破碎化成分建立统计关联。结果表明:除平均坡度外,其余4因子均与森林破碎化成分显著相关,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及受教育程度是阿拉巴马州森林破碎化重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所识别的驱动因子对不同的破碎化成分空间变动的解释能力不一,其中对于孔洞森林变异的解释能力最强,达65.8%。统计检验表明所建立的破碎化驱动力模型对于归纳阿拉巴马州森林破碎化成因是有效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驱动力 空间变异模型 阿拉巴马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破碎化模式及趋势遥感刻画——以浙江余杭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明诗 徐祎凡 +3 位作者 李云梅 徐达 温卫松 刘安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利用1984、1994和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ISODATA算法将浙江余杭区分别划分为105个光谱类别。然后借助1980和1995年的中国土地利用数据、2004—2006年间全球第1个300m分辨率的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以及2005年余杭森林二类调... 利用1984、1994和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ISODATA算法将浙江余杭区分别划分为105个光谱类别。然后借助1980和1995年的中国土地利用数据、2004—2006年间全球第1个300m分辨率的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以及2005年余杭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将105个光谱类重新聚合为森林、非森林及缺失值3类以支持基于森林破碎化模型(非传统森林景观格局指数方式)的森林破碎化分析。结果表明:1984至1994年间该区的森林面积增加,而1994至2005年间森林面积降低。在整个研究期内,森林破碎化程度一直加剧,具体表现为内部森林的份额减少,斑块森林、过渡森林、孔洞森林比重增加。因此应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调控,减少对该区森林的不合理干扰,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消除或减少森林破碎化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TM 浙江余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西部国有森林破碎化模式及其管理含义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明诗 明莉 +2 位作者 樊鸣鸣 沈文娟 孙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以美国西部3个著名的国家公园(黄石、洛基山和大峡谷)及其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分辨率30m的3期美国国家土地覆盖数据库(National Land Cover Databases,NLCD 1992\2001\2006)为数据源,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 以美国西部3个著名的国家公园(黄石、洛基山和大峡谷)及其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分辨率30m的3期美国国家土地覆盖数据库(National Land Cover Databases,NLCD 1992\2001\2006)为数据源,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与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国家公园及其缓冲区内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的时空差异,并有效分离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贡献份额。结果表明:美国西部国家公园内森林因严格保护而破碎化程度较低且森林状态保持稳定,主要的干扰形式是自然干扰并伴有少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交互。而在缓冲区,由于存在相对宽松的森林经营活动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森林受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其中农业土地利用扮演主要角色。这些差异主要归因于美国西部陡峻的地形、土地所有权及民众的生活方式。为了有效改善中国森林及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可充分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的经营理念、法律依据、管理机制、资金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并应在森林经营实践中确保森林保护政策有效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西部 国家公园 森林破碎化 干扰模式 破碎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破碎化多尺度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瑶 肖向明 +5 位作者 李香萍 马俊 陈帮乾 秦元伟 董金玮 赵斌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基于2010年5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我们利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制作了中国森林6个不同破碎化类型(内部森林、孔洞森林、边缘森林、斑块森林、过渡森林和未确定森林)的空间分布图。然后结合2010年中国行政区划图,对比分析了不同尺度行政... 基于2010年5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我们利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制作了中国森林6个不同破碎化类型(内部森林、孔洞森林、边缘森林、斑块森林、过渡森林和未确定森林)的空间分布图。然后结合2010年中国行政区划图,对比分析了不同尺度行政区域的森林破碎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上,斑块森林的比例最大(49.05%),内部森林的比例最小(3.40%);在区域尺度上,东北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最低,西南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次之,华北平原、华中地区、山东半岛、黄淮海平原的森林破碎化程度最高;在省级尺度上,上海市森林破碎化程度最高,天津市次之,云南省及黑龙江省森林破碎化程度较低;在县级尺度上,陕西省所属的县森林破碎化程度最低。由此可知,总体上我国森林破碎化情况较为严重,但不同森林破碎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可为各级林业部门管理森林资源以及优化林业生产和森林空间格局中提供数据支持,提高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多尺度 比例分布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智奇 董金玮 +3 位作者 徐新良 赵国松 陈炜 周岩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6-1255,共10页
为了评价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程度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7期(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35年的森林面积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基本... 为了评价黄土高原森林破碎化程度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本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7期(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森林破碎化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35年的森林面积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并在区域尺度及县级尺度分析了森林破碎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比例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特点;森林破碎化程度总体随时间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演化特征;在空间格局上,森林破碎化呈现"斑块森林为主导,内部森林分布集中"的特点;在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较轻、自然条件较好的土石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的森林破碎化程度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更加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陕西和内蒙古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大,山西的森林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黄土高原森林面积显著提高,森林破碎化程度有效缓解,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黄土高原 破碎化模型 退耕还林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天然林景观动态及破碎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鑫 翁卫松 李明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4-182,共9页
【目的】准确量化森林破碎化程度以及破碎化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的生境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量化美国西北部天然林破碎化空间过程,探究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提高中国... 【目的】准确量化森林破碎化程度以及破碎化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的生境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量化美国西北部天然林破碎化空间过程,探究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提高中国东北地区天然林的管理水平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美国国家土地覆盖3期数据(NLCD2008、2013及2016),先对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天然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然后采用森林破碎化过程模型描述和量化了4种破碎化过程,据此刻画了研究区内天然林景观动态变化及破碎化的时空模式。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管理含义。【结果】(1)2008—2016年,天然林面积总体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森林损失面积持续低于森林恢复面积,森林斑块面积逐渐增大,而斑块数量逐渐减少,森林连接性逐渐提高。(2)森林破碎化现象广泛存在,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得到改善,收缩和破碎化过程在森林破碎化成分中占主导地位,4种破碎化过程呈现出"破碎化—收缩—穿孔—消失"的前后关联。(3)社会经济因素是森林破碎化的重要预测因子,表现形式为:人口增加、居民点建设、农业开垦种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等。【结论】近10年内太平洋西北部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森林景观在研究阶段内未发生明显变化,既满足了木材工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过程模型 驱动力 天然林管理
原文传递
Breakage and separation mechanism of ZGM coal mill based 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model 被引量:5
9
作者 Wei Hua He Yaqun +3 位作者 Shi Fengnian Zhou Nianxing Wang Shuai Ge Lin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Sampling ports were firstly drilled on a ZGM95 coal mill in the power plant in China, and the coal samples from various points in the pulverizer were collected under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prop- erty ... Sampling ports were firstly drilled on a ZGM95 coal mill in the power plant in China, and the coal samples from various points in the pulverizer were collected under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prop- erty of the sampling material from the mill was analyzed, applying the float-sink test,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proximate analysis and so on.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250 I^m fraction in the pulverized fuel accounted for only 0.02%, while it was 83.2% in the new feed. The circulating ratio and coal flow in the separator and the cone zone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mass balance of the circulating load. So, the cir- culating ratio in the separator of the pulverizer was between 8 and 13, and the circulating ratio, the feed flow of separator and cone zone all rai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ir volume. Furthermore, the parameters of the separation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fitting method. It was shown that the mean value of the shape factor B was 0.7617, and the parameter D which is the particle size at 50% cumulative yield in the separator almost kept uncha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GM mill Coal grinding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Mass bal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