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流型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黄娟 王世和 +2 位作者 鄢璐 刘洋 王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65-1969,共5页
对芦苇、美人蕉、空白潜流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潜流型湿地硝化作用强度受温度影响显著,且与总氮、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各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湿地表层高于深层.... 对芦苇、美人蕉、空白潜流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潜流型湿地硝化作用强度受温度影响显著,且与总氮、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各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湿地表层高于深层.芦苇湿地表层硝化作用强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深层则沿程递减;反硝化作用强度沿程变化不明显.垂直流湿地平均硝化作用强度高于水平流湿地;有植物湿地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高于美人蕉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直接影响硝化作用强度,根际硝化作用强度由根面至非根区递减.潜流湿地具有较强的反硝化潜力,反硝化作用强度明显高于硝化作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 人工湿地 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草甸植被退化对土壤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翟辉亮 张丽辉 +4 位作者 王贵 谷天何 王新宇 廖玉杰 郑力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了解不同退化阶段盐碱草甸草原土壤硝化作用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松嫩平原盐碱草甸草原植被退化过程中4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以未做处理为参照,设置刈割、施氮和刈割同时施氮3种处理,测定了土壤的硝化作... 为了解不同退化阶段盐碱草甸草原土壤硝化作用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松嫩平原盐碱草甸草原植被退化过程中4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以未做处理为参照,设置刈割、施氮和刈割同时施氮3种处理,测定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NI)、pH值、电导率(EC)、含水量(SMC)和有效磷(O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4-N)及全氮(TN)的含量。结果显示:(1)土壤NI与pH值、电导率、含水量、OP和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土壤NI的重要影响因子,重要影响因子对土壤NI影响强弱表现为:pH值>有效磷含量>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并推断土壤硝态氮含量可作为土壤NI的一个重要表征参数。(2)未作处理时,星星草群落与碱蓬群落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分别为13.4,13.5 mg/(kg·h),显著高于羊草群落和退化羊草群落的5.0,2.5 mg/(kg·h),刈割和施氮处理分别使星星草群落土壤NI提高96.88%,253.77%,混合处理使其提高413.70%,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群落,由此可见,在人为刈割和施氮肥的干预下,星星草群落土壤铵态氮可能更易转变为硝态氮,氮素流失的风险也更大,因此可认为星星草群落处于盐碱草甸退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草甸草原 硝化作用强度 植被退化 刈割 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N对生物絮凝硝化作用强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魏继红 谭洪新 +1 位作者 罗国芝 孙大川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7-1693,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C/N (投入的总碳质量/投入的总氮质量)对生物絮凝硝化作用强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C/N为10:1、15:1、20:1、25:1、30:1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C/N为10:1和15:1两组NO_(3)^(-)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且C/... 为了探究不同C/N (投入的总碳质量/投入的总氮质量)对生物絮凝硝化作用强度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C/N为10:1、15:1、20:1、25:1、30:1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C/N为10:1和15:1两组NO_(3)^(-)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且C/N为10∶1和15∶1两组NO_(3)^(-)的积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个处理组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在实验第一天迅速下降到负值,但5组间ORP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节约碳源的角度考虑,在第一批次实验筛选出的差异组间,即在C/N为10:1和C/N为15:1之间,设置C/N为10:1、11:1、12:1、13:1和14:1,对照组不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随着C/N的升高,各处理组NO_(3)^(-)的积累量逐渐下降。不添加碳源组NO_(3)^(-)的积累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的(P>0.05)。不添加碳源糖组与C/N为10∶1、11∶1组NO_(3)^(-)的积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N为10∶1和15∶1组与C/N为12∶1、13∶1和14∶1组NO_(3)^(-)的积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个处理组ORP在实验第一天都迅速下降到负值,但6组间ORP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NO_(3)^(-)积累量有显著差异性的3个处理组(不添加碳源组, C/N=10、12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3个处理组第一优势菌门和第一优势菌纲均为放线菌门和放线菌纲。在属水平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随着C/N的增加逐渐上升。综上所述,不添加碳源组的硝化作用强度最强,其余各处理组硝化作用强度随着C/N的升高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生物絮凝 硝化作用强度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农田置换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宪清 孙波 +3 位作者 胡锋 李辉信 孔滨 王帘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4-1031,共8页
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选择我国东部地区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在江西鹰潭设置野外土壤置换试验,模拟研究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不同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中,水热条件... 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硝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选择我国东部地区3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在江西鹰潭设置野外土壤置换试验,模拟研究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不同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中,水热条件的变化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从玉米种植前(2006年4月17日)到生长旺盛期(2006年7月10日),月平均气温由19.4℃上升到30.2℃,月降水量由335.6mm减少到59.2mm,3种土壤硝化强度均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63.0%~84.8%、42.9%~66.7%和43.7%~46.2%;到玉米成熟期(月平均气温29.25℃,月降水175.6mm),土壤硝化强度又有所升高。土壤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大小顺序为:潮土>黑土>红壤。土壤pH显著影响土壤硝化强度,相关系数r=0.778(P<0.01)。此外,在玉米生育期,施用N、P、K化肥后,3种土壤的硝化细菌数以及硝化强度均升高。总体上,区域水热状况、土壤性质和施肥均影响土壤硝化强度,而且土壤与气温以及施肥处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化细菌 土壤硝化作用强度 气温 降雨 中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对土壤脲酶、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闫春妮 黄娟 +2 位作者 李稹 彭程 曹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08,共6页
植物根际是人工湿地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达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反应区域,然而关于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分布及根系分泌物及对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系统研究。为了明确人工湿地中植物对脱氮的贡献,试验选取当地常... 植物根际是人工湿地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达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反应区域,然而关于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分布及根系分泌物及对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目前仍缺乏系统研究。为了明确人工湿地中植物对脱氮的贡献,试验选取当地常见的7种经济耐寒性湿地植物——富贵竹(Dracaena sanderiana)、千屈菜(Spiked loosestrlfe)、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tani)、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angusti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脲酶活性分布,并探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脲酶活性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植物根系可以影响脲酶活性,表现为稳定生长的植物根际脲酶活性普遍高于非根际,以美人蕉和香蒲最为显著;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富贵竹、美人蕉和菖蒲根际的脲酶活性接近,且明显高于香蒲、芦苇等其他受试植物;土著微生物对植物植入具有适应期和调整期,使植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刺激效应滞后,表现为植物生长稳定期的脲酶活性平均值基本低于空白样,植物生长迅速期的脲酶活性平均值普遍明显高于空白样,说明植物的存在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25%的菖蒲根系分泌物对土壤脲酶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培养第25天时达到最佳效果;菖蒲根系分泌物对硝化作用强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 根系分泌物 土壤脲酶活性 硝化作用强度 硝化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条件与土壤性质对农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孙波 郑宪清 +4 位作者 胡锋 李辉信 孔滨 王帘里 隋跃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13,共8页
水热条件、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影响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影响农田氮素循环和平衡.本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中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红壤,在上述3个地点的生态试验站建... 水热条件、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影响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影响农田氮素循环和平衡.本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中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红壤,在上述3个地点的生态试验站建立土壤置换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玉米单作系统中土壤硝化作用的交互影响.2006~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抽雄期,从海伦到鹰潭(月均温由22.3℃上升到26.8℃,月降水由100.8 mm增加到199.6 mm),3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均随着月均温和月降水的增加而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了64.2%~67.2%、52.1%~52.5%和41.7%~75.2%,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与气温(r=-0.354,p<0.01)和降水(r=-0.290,p<0.0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也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的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的大小顺序为:潮土>黑土>红壤.土壤pH对土壤硝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r=0.551(p<0.01).总体上,在玉米抽雄期,区域水热状况及土壤类型、施肥均影响了土壤的硝化强度,水热×土壤类型、水热×施肥、土壤类型×施肥、水热×土壤类型×施肥等对硝化强度有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化作用强度 硝化细菌 土壤类型 气温 降雨 交互作用 土壤置换试验
原文传递
早稻秸秆还田对次年早稻土微生物及酶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盘莫谊 谭周进 +3 位作者 李倩 李建国 陈冬林 张杨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80-386,共7页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定位试验进行了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次年早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稻草腐解...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定位试验进行了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次年早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稻草腐解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及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次年早稻生长期内,土壤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数量呈现前期迅速提高,中后期快速下降的趋势,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前期迅速下降,中后期缓慢上升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呈前期上升,中期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后期又有所回升的趋势。土壤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分蘖盛期为界点,表现出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的特点;土壤脲酶呈现先缓慢下降,再迅速下降,最后再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早稻各个生育期的变化不大。土壤氨化作用强度的变化特点是先下降后上升,在齐稳期达到高峰后又迅速下降;而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则呈现前期快速下降、中期缓慢增加、后期再急剧下降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分析评价发现,在双季稻栽培时,配合水稻专用复混肥一次性施用,以早稻秸秆2500~5000kg·hm^-2翻耕还田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微生物活度 化作强度 硝化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and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archaea in different wetland plant rhizosphere soils 被引量:1
8
作者 Yan Chunni Huang Juan +3 位作者 Yang Sisi Cao Chong Peng Cheng Li Runqing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7年第4期466-472,共7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CW s),the moisture,ammonia nitrogen(NH4+-N),nitrate nitrogen(NO3"-N)and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in three wetland plant rhizosphere soils(Ac...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CW s),the moisture,ammonia nitrogen(NH4+-N),nitrate nitrogen(NO3"-N)and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in three wetland plant rhizosphere soils(Acorns calamus,Typha orientalis,Iris pseudacorus)were investigated at a relatively normal temperature range of15to25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and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were also achieved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It is found that T.orientalis achieves the highest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of2.03m g(h?kg)while the second is I.pseudacorrs(1.74m g/(h?kg)),and followed by A.calamus(1.65m g/(h?kg))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FISH reveals that the abundance of bacteria(1010g_1wet soil)is higher than that of archaea(109g_1wet soil),and AOBare the 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ammonia oxidation process.The abundance of AOB in te rhizosphere soils from high to low T.orientalis(1.88x1010g"1),I pseudacorus(1.23x1010g1),A.calamus(5.07x109g"1)while the abundance of AOA from high to low ae I.pseudacorus(4.00x109g1),A.calamus(3.52x109g"1),T.orientalis(3.48x109g"1).The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evidence of plant selection for nitrogen removal in C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plant rhizosphere nitrification intensity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硝化特性的干土效应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钱琛 蔡祖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9-1386,共8页
风干处理常对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数量和活性造成显著影响.为研究土壤硝化作用的干土效应,以分别发育于第四纪红土(quaternary red earth,Q)和红砂岩(tertiary red sandstone,S),利用方式为水稻(rice,R)与旱地(upland,U)的4个农田土壤的新... 风干处理常对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数量和活性造成显著影响.为研究土壤硝化作用的干土效应,以分别发育于第四纪红土(quaternary red earth,Q)和红砂岩(tertiary red sandstone,S),利用方式为水稻(rice,R)与旱地(upland,U)的4个农田土壤的新鲜土与风干土为供试材料,进行35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外源铵输入的处理而言,旱地土壤QU的新鲜土和风干土的硝化率分别为48%和54%,SU则分别为76%和78%,硝化作用的干土效应均不显著(p>0.05);但干土效应却显著影响了水稻土的硝化作用(QR的新鲜土和风干土的硝化率分别为40%和89%,SR分别为76%和94%,p<0.01),且其风干土样的硝化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微生物激活过程.外源铵的加入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且使得旱地土壤的干土效应显著,所有供试土壤新鲜土的硝化率均显著高于风干土的硝化率.总之,土壤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硝化作用对干土效应的响应,而且利用方式和加铵对硝化作用的干土效应有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作用强度 硝化 土壤利用方式 硝化细菌 土壤水分含量
原文传递
曝气对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方焰星 何池全 +4 位作者 梁霞 金海 詹跃武 张亚克 张绚璇 《湿地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270-276,共7页
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分别在6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下行池、上行池种植金边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宽叶泽苔(Caldesia reniformi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芯草(Juncus effuses)、梭鱼草(Pontede... 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分别在6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下行池、上行池种植金边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宽叶泽苔(Caldesia reniformi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芯草(Juncus effuse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并设置对应的曝气组合。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曝气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氮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组合的人工湿地连续曝气能有效的提高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金边石菖蒲和宽叶泽苔曝气人工湿地组合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最高,达到84.88%,灯芯草和梭鱼草人工湿地组合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4.91%,但连续曝气产生的富氧环境不利于硝态氮的去除,甚至会引起硝态氮的富集;曝气组合人工湿地硝化作用强度略大于非曝气组合,而反硝化作用强度相反;沿进水方向硝化作用强度逐渐减低,反硝化强度沿程变化不明显,非曝气组合反硝化作用强度大于曝气组合;各人工湿地反硝化作用强度明显大于硝化作用强度,曝气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工湿地硝化作用强度和降低反硝化作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硝化作用强度 硝化作用强度 净化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