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洪杰 石云素 +4 位作者 史占良 张艳敏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6,共6页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反交结实率,但是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受正反交的影响小于杂交结实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生长迅速,甚至直接诱导出绿苗,共获得不同杂交组合2005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观察还发现有少量再生植株发生形态变异,但是组织培养对提高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育性没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杂文 幼胚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抗病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傅杰 井金学 +3 位作者 陈漱阳 侯文胜 杨群慧 赵继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双随体染色体 双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节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F_1可孕配子形成途径的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锁平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8-73,T001,T002,共8页
对节节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F_1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F_1的可孕性是由于杂种F_1产生了大量的(近于)未减数配子的结果。在一些PMC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染色单体均等分离产生二分体,二分体发育... 对节节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F_1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F_1的可孕性是由于杂种F_1产生了大量的(近于)未减数配子的结果。在一些PMC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染色单体均等分离产生二分体,二分体发育成有功能的花粉粒。由于染色(单)体的丢失或不分离可产生大量的不完整的重复、缺失未减数配子,完整未减数配子的频率很低。杂种F_1和普通小麦杂交一代及F_2代的细胞学分析结果和F_1配子形成途径分析结果一致。推测从大量的F_2代中可能筛选到自发八倍体(DDAABBV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小麦 毛麦 双二倍体 未减数配子 形成机制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锁平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44-348,共5页
通过胚培养产生了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间的杂种。结果表明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以节节麦作母本较易结实,3个组合的结实率分别为59.18%、67.72%和60.22%,胚培成苗率分别为39.13%、38.10%和50%。杂种F_1生活... 通过胚培养产生了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间的杂种。结果表明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以节节麦作母本较易结实,3个组合的结实率分别为59.18%、67.72%和60.22%,胚培成苗率分别为39.13%、38.10%和50%。杂种F_1生活力旺盛,形态像父本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自交可孕,3个组合自交结实率平均为7.63%。杂种F_1(ABVD)的减数分裂平均构型为25.36个单价体,1.21个二价体和0.06个三价体,平均每个细胞交叉结频率为1.38,高于“中国春”单倍体的配对频率,推测V组和A、B、D组染色体间有部分同源关系。节节麦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可能是产生八倍体(AABBDDVV)的又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节节麦 细胞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_1 的雌雄配子传递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概率 ,但在含有小麦亲本‘J 11’的杂种组合中情况不同 ,簇毛麦染色体在这个杂种组合中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都是随机的。说明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受杂种F1中小麦亲本的影响 ,推测在小麦亲本‘J 11’中可能存在一个影响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雄配子传递的基因。单个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与 6x小簇麦作为父本或母本有关。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中 ,以 4V和 7V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最高 ,而 3V的传递频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用 6x小簇麦作为桥梁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 ,创制杂种F1时 ,最好以普通小麦为父本 ,并且F3 和BC1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x小 普通小麦 杂种 染色体 毛麦 小麦 雌雄配子传递 双二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乙醇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谱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孝 黄惠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对硬—簇双二倍体 TH_1,TH_1W(81086A/簇毛麦),TH_2W(D311/簇毛麦),TH_3,TH_3W(墨75/簇毛麦)及它们的双亲硬粒小麦 D311,重建 AABB 四倍体81086A,墨75和簇毛麦(H.villosa)成熟种子乙醇脱氢酶(ADH)和酯酶(Esterase)的测试结果表明,硬粒小... 对硬—簇双二倍体 TH_1,TH_1W(81086A/簇毛麦),TH_2W(D311/簇毛麦),TH_3,TH_3W(墨75/簇毛麦)及它们的双亲硬粒小麦 D311,重建 AABB 四倍体81086A,墨75和簇毛麦(H.villosa)成熟种子乙醇脱氢酶(ADH)和酯酶(Esterase)的测试结果表明,硬粒小麦 D311和重建 AABB 四倍体都表现三条 ADH 同功酶带,即 ADH-1(αα),ADH-2(2αβ)和ADH-3(ββ).簇毛麦只有一条酶带 ADH-5(vv).。硬—簇双二倍体都显现5条同功酶带ADH-1(αα),ADH-2(2αβ),ADH-3(ββ+2αv),ADH-4(2βv)和 ADH-5(vv)为此,ADH 酶可作为鉴别真假硬—簇双二倍体的生化标志,但不能用来区分硬粒小麦和重建 AABB四倍体。在等电点(pI)pH 7.2—6.2的活性区内的酯酶谱带色深且宽,至少有21条,酶带1,2,3,4(来源于普通小麦)可作为区别 D311和重建 AABB 四倍体的生化标志。硬一簇双二倍体的 EST 酶带来源于双亲,无杂种特异带。酶带14a(来源于簇毛麦)的有、无与双二倍体颖壳蜡粉无、有的特征相一致。根据 C.C.Ainsworth(1984)对六倍体小麦籽粒酯酶结构基因的研究,比较分析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和重组 AABB 四倍体的酶带,发现小麦由四倍体种向六倍体种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第3部分同源染色体组发生过酯酶结构基因的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双二倍体 ADH 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的形态学及Gie msa-C带的多态性研究Ⅱ.簇毛麦染色体在人工双二倍体中的C-带变化
7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405-405,422,共2页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比较发现 ,尽管带型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群体的簇毛麦染色体带型多态性远大于纯系 ,特别是 3V和 7V染色体 ,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该结果表明 ,把簇毛麦种质导入小麦后 ,为了对导入的簇毛麦染色体或片段进行准确的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毛麦 双二倍体 C- 多态性 纯系 染色体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庆勤 张立异 +1 位作者 朱文华 谢水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5,共5页
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品种Sauwne20杂交,F_1自由授粉,育成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 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品种Sauwne20杂交,F_1自由授粉,育成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确认为小麦—簇毛麦的代换系。贵农21号等对小麦新的雄性不育系D^2型有很强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麦 小麦 抗病育种 小麦
原文传递
遗传 育种
9
《麦类文摘》 1999年第2期8-15,共8页
Z990260 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 F<sub>1</sub>中的染色体配对及传递/傅体华,任正隆(四川农大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16(2).-185~191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四川的3个地... Z990260 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 F<sub>1</sub>中的染色体配对及传递/傅体华,任正隆(四川农大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16(2).-185~191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四川的3个地方品种(系)和1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及 ph1b 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 F<sub>1</s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小麦新种质 染色体组 小麦 染色体配对 双二倍体 毛麦 小麦杂种 普通小麦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