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发角蛋白的提取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屈亚婷 杨益民 +1 位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个体的发组织结构保存较好;尽管酸处理会导致角蛋白C、N含量明显降低,但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影响不大;发角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分别为-18.8‰和14.8‰,表明该个体在约250 d内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与骨胶原的δ13C值(-18.3‰)和δ15N值(15.5‰)相比,发与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非常相近,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该个体的食物来源一直较为稳定,源自发达的畜牧业。此外,发与骨之间δ13C和δ15N的细微差异,可能与高蛋白含量的食物在转化为体内胶原蛋白和角蛋白过程中发与骨之间碳、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沟墓地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谱变化 发角蛋白提取 骨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颗粒有机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被引量:1
2
作者 刁明亚 江婷婷 《科技视界》 2015年第22期166-166,243,共2页
当前,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碳、氮稳定同位素,因其分馏作用,能揭示有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海洋生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河口区域水体中颗粒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概况进行简要了综述。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颗粒有机物 河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尔康市石达秋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3
作者 杨月光 吴小红 +4 位作者 杨弢 陈剑 郑漫丽 杨颖亮 潘岩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大渡河上游地区是研究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区域,石达秋遗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区发展序列的缺环,也为重建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证据。围绕该遗址2007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获得了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稳定同位素数据。结合... 大渡河上游地区是研究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区域,石达秋遗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区发展序列的缺环,也为重建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证据。围绕该遗址2007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获得了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稳定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结果与其他信息,宜将聚落年代定在汉晋时期。动物骨骼同位素数据表明,家猪主要摄食C3类食物,羊和牛的食物结构为C3、C4混合型且以C3类植物为主。根据食物结构的差异推测,家猪可能被圈养在聚落之中,黄牛和山羊以放牧为主并补饲少量C4食物。综合而言,遗址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主要通过种植麦类作物和饲养羊、牛、猪等家畜获得食物。这种生计策略建立在新石器晚期以来南北向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秦汉以来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石达秋遗址 十四测年 碳、稳定同位素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4
作者 刘海洋 王占义 +3 位作者 高翠萍 杨昌祥 张春英 王成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3种类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0.05),重度放牧条件下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和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有降低的趋势;(2)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值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重度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养分含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平原丘陵草原影响较大,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草原类型 稳定同位素 土壤有机 土壤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国产绿茶产地溯源研究
5
作者 李梦怡 陈坡 +4 位作者 王宏伟 罗娇依 孙姗姗 董喆 曹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4期132-138,共7页
目的研究我国多省出产绿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特征。优化基于稳定同位素比率差异的绿茶产地溯源模型。方法运用同位素质谱检测我国多省出产的169份代表性绿茶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产地样本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按7:3划分训练集和... 目的研究我国多省出产绿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特征。优化基于稳定同位素比率差异的绿茶产地溯源模型。方法运用同位素质谱检测我国多省出产的169份代表性绿茶样本。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产地样本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按7:3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构建基于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KNN)的产地溯源判别模型。采用K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采用测试集进行模型外部验证。结果各地绿茶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建立基于LDA、SVM、KNN的判别模型,对测试集预测的整体准确率分别为76.5%、86.3%和84.3%。非线性模型对此样本的总体判别效果优于线性模型。结论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特征结合非线性判别模型可以用于绿茶产地溯源。本研究为绿茶溯源及判别模型参数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比率 绿茶 产区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与分馏特征研究
6
作者 陈晓龙 胡乐 +4 位作者 熊飞 喻记新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组和鱼糜组虾种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85±0.0007)d^(-1)、(0.0079±0.0012)d^(-1),成虾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13±0.0001)d^(-1)、(0.0009±0.0004)d^(-1),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系数差异不显著。虾种的相对增长率(1.60、1.57)大于成虾(1.08、1.05),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相对增长率差异不大。相对于饲料组,鱼糜组虾种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在第7天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成虾组δ^(13) C值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和成虾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 N)均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碳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0.0208±0.0040)d^(-1)大于成虾(0.0184±0.0020)d^(-1)。虾种和成虾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0.89‰±0.15‰、1.06‰±0.16‰,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3.42‰±0.08‰、3.63‰±0.13‰,虾种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均小于成虾。研究结果可为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克氏原螯虾食性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提高食源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周转速率 稳定同位素判别系数 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春季南沙珊瑚岛礁主要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7
作者 邱星宇 刘庆霞 +2 位作者 陈作志 蔡研聪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暑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74‰~-14.33‰,均值为(-16.33±1.28)‰;δ^(15)N介于5.96‰~9.37‰,均值为(8.46±0.48)‰。美济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01‰~-12.70‰,均值为(-15.02±1.53)‰;δ^(15)N介于7.31‰~8.82‰,均值为(8.21±0.93)‰。永暑礁和美济礁鱼类的δ^(13)C值差异显著,美济礁鱼类食物来源更广;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营养层次结构组成相似。通过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两个岛礁的鱼类均可划分为底栖性鱼类和底栖性、游泳性鱼类混合营养组群,其中美济礁的营养组群划分模糊,肉食性鱼类存在明显的摄食竞争情况。美济礁和永暑礁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79~3.23和2.39~3.39,两个珊瑚岛礁均以中、低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为主,大部分肉食性鱼类处于较窄的生态位范围内。与近岸热带亚热带海湾相比,南沙珊瑚岛礁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组成更复杂,食物来源更广泛,群落冗余度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沙珊瑚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耦合关系研究
8
作者 马锐麒 温雯雯 +3 位作者 冯长涛 吕娜 王明果 黄林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耕地4类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0—20 cm土壤有机质碳氮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中值分别为6.14 g·kg^(−1)和0.55 g·kg^(−1),较全国城市土壤平均水平低27.22%(C)和28.57%(N).土壤有机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5.22‰±1.56‰,氮同位素(δ^(15)N)则分布范围较广,为1.22‰—10.12‰,平均值为6.55‰±1.58‰,显著高于其他自然土壤δ^(15)N值. 4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SOC、TN含量显著偏高,δ^(13)C和δ^(15)N值显著偏正.垂向分布上,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SOC、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则呈现富集趋势,表明重同位素^(13)C、^(15)N在土壤腐殖质中富集.耕地土壤因人为耕作,理化性质分层特征不明显.昆明市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绿化年限影响的成土时间较短以及昆明市气候、土质、植被类型等多因素有关.昆明城市土壤δ^(13)C值主要受昆明C_(3)、C_(4)植被覆盖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δ^(15)N值由于受城市中水灌溉影响,显著偏正于自然土壤,指示人类活动已显著改变城市土壤氮循环过程,使土壤中更富集重同位素^(15)N.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垂向分布特征揭示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会对碳、氮同位素产生分馏作用,且氮同位素分馏高于碳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有机 稳定同位素 土地利用类型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的前处理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立雷 张媛媛 +3 位作者 贺行良 张培玉 朱志刚 李小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6-1051,共6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为海洋古环境和碳氮循环提供了大量信息,然而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大量条件实验,分析了前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可能因素。1... 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为海洋古环境和碳氮循环提供了大量信息,然而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大量条件实验,分析了前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可能因素。1器皿材质:使用聚丙烯和玻璃离心管进行酸处理所得样品的δ13C和δ15N基本无差别。2干燥方式:样品经热烘干燥会导致样品中轻碳组分和易挥发组分的逸散,引起样品中δ13C的分馏。鲜样和酸处理后样均采用热烘干燥会引起样品中δ15N发生明显分馏。3驱酸方式和洗酸程度:水洗造成溶解性有机碳和氮的损失,致使δ13C和δ15N值较真实值偏正,但酸蒸法不能保证氯离子的有效驱除。洗至中性后的洗酸次数对δ13C影响甚小,但会导致δ15N继续偏正。全程采用冷冻干燥,选用PP离心管作为主要酸处理水洗和干燥的器皿,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可获得较理想、准确的δ13C和δ15N测试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条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中华 乔有明 +2 位作者 全小龙 梁海东 何桂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7-252,315,共7页
为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和相邻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状况,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其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为21.08%~48.95%,容重为0.57~1.46g/cm3,pH为6.4~9.0,全磷含量... 为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和相邻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状况,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其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为21.08%~48.95%,容重为0.57~1.46g/cm3,pH为6.4~9.0,全磷含量为34.6~123.44mg/kg,有效磷含量为7.8~71.48mg/kg,有机碳含量为0.53%~16.57%,全氮含量为0.05%~1.47%,δ13 C丰富度介于(-26.65‰)^(-22.10‰)之间,δ15 N丰富度介于1.15‰~5.49‰之间,Corg/N在8.20~11.53之间变化。与湿地邻近的草地土壤含水量变化为13.97%~48.47%,容重变化为0.68~1.42g/cm3,pH为6.1~8.9之间,全磷含量为57.84~143.62mg/kg,有效磷含量为9.74~60.19mg/kg,有机碳含量为0.88%~9.79%,全氮含量为0.09%~0.88%,δ13 C丰富度介于(-25.80‰)^(-21.42‰),δ15 N丰富度介于2.64‰~6.81‰之间,Corg/N在8.60~12.00之间变化。无论是湿地还是草地土壤含水量均<50%,但草地土壤的含水量变异范围大于湿地;源区土壤绝大多数呈弱碱性,少部分近中性或呈弱酸性;有机碳和全氮随湿地类型和采样点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湿地土壤的容重、全磷、有效磷、δ13 C、δ15 N、Corg/N低于草地土壤。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相互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的δ13 C表明源区没有C4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理化性质 组成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淅川龙山时代陶鼎炭化残留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会平 杨益民 +4 位作者 宋国定 王宏 何努 胡耀武 王昌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6-240,共5页
对河南淅川丹江沿岸龙山时代若干遗址出土陶鼎残片内壁残留的炭化物,开展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该类型器物所盛放或烹煮过的食物来源以及器物的用途。结果显示,δ^(13)C值介于C_3和C_4类植物之间,表明大部分器物曾烹煮过C_3和... 对河南淅川丹江沿岸龙山时代若干遗址出土陶鼎残片内壁残留的炭化物,开展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该类型器物所盛放或烹煮过的食物来源以及器物的用途。结果显示,δ^(13)C值介于C_3和C_4类植物之间,表明大部分器物曾烹煮过C_3和C_4类食物,根据该地区当时为稻粟混作区的状况,推测稻、粟可能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结合δ^(13)C与δ^(15)N值表明部分炭化物的生物来源包括豆科类植物、食肉类动物或鱼类资源,说明先民的蛋白质摄取来源较为丰富。因此,当时陶鼎加工的食物种类并不局限于肉类,这表明了陶鼎使用功能的广泛性以及当时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从而深化了对古代社会食物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鼎 炭化残留物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生存环境
原文传递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古食物 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砦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雪莲 赵春青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240,共9页
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 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稳定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墓葬所体现社会等级分化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国文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墓葬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分化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组合等进行的基葬等级制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手段逐步应... 墓葬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分化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组合等进行的基葬等级制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手段逐步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之中,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骨骼胶原蛋白稳定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对墓葬所体现社会等级分化的传统研究方法.探讨了骨胶原碳氛稳定同位素方法在此研究领域的分析原理、研究案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社会等级分化 骨胶原 稳定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差异的三七真伪判别
15
作者 王海燕 范稚莉 +2 位作者 冯家望 明荔莉 唐梓意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106-1109,共4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三七及其伪品(莪术、姜黄、菊叶三七、竹节参、水三七、景天三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特征,探讨该技术用于三七真伪判别的可行性。建立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法,测定三七、三七伪品中δ^(13)C值、δ^(1... 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三七及其伪品(莪术、姜黄、菊叶三七、竹节参、水三七、景天三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特征,探讨该技术用于三七真伪判别的可行性。建立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法,测定三七、三七伪品中δ^(13)C值、δ^(15)N值,结果表明三七与伪品δ^(13)C值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测定三七、三七伪品中δ^(13)C值这一关键鉴别因子,结合δ^(15)N值,可将三七与这几类伪品分开;对随机购买的三七粉样品的真伪鉴别结果表明,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能有效鉴别三七真伪,可用于对市售三七类中药材的真伪鉴别,以期为三七类制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质谱技术 真伪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大亚湾紫海胆食性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莫宝霖 秦传新 +4 位作者 陈丕茂 黎小国 冯雪 佟飞 袁华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575,共10页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76‰^-9.93‰,δ^(15)N值分布范围为-0.16‰~14.99‰,营养级范围为1.34~3.77。大亚湾主要生物种类可划分为悬浮物、初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顶级消费者4个营养组群,其中紫海胆属于次级消费者。8月份调查海域珊瑚稀少,大型海藻密度低且死亡降解形成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陆源POM随降雨大量流入大亚湾,导致紫海胆在8月份摄食偏向碎屑食物链,主要食物来源为POM,平均贡献率为67.3%;其余摄食种类为沉积物(Sediment Organic Matter,SOM)、裂叶马尾藻(Scagassum siliquastrum)、底栖硅藻、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7%、9.3%、6.7%、3.7%及3.3%。大亚湾紫海胆摄食种类与其栖息地底栖生物存在重叠,具有一定的食物竞争关系。研究表明,分析紫海胆食性特征对了解其所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食性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量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文博 李凤 +1 位作者 张媛媛 贺行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5-545,共11页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有诸多实验室使用元素分析仪(EA)与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联用的方法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试。各实验室之间测试技术及数据稳定性缺少比对依据,测试结果缺乏有效的溯源,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和统一。本文选取了我国2018年研制的三个国家一级海洋沉积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GBW04701、GBW04702、GBW04703)及两个国际标准物质(EMA-B2152、EMA-B2151),在我国十家实验室对EA-IRMS在线技术测试方法进行实验室间的测量比对实验,以验证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各家协作实验室的数据准确、稳定,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良好,测得的δ13 C和δ15 N精密度分别好于0.10‰、0.14‰。通过比对研究,同时证明了EA-IRMS在线技术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海洋沉积物样品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比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的太子参产地溯源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颖 许文 +4 位作者 徐伟 林羽 郑生文 周厚荣 林志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29,共7页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探讨太子参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为太子参产地溯源识别提供新方法。方法:测定采自贵州、安徽、福建3个主产区太子参药材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以及碳氮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探讨太子参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为太子参产地溯源识别提供新方法。方法:测定采自贵州、安徽、福建3个主产区太子参药材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以及碳氮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Fisher判别分析(FLDA)对太子参进行产地判别。结果:不同产区太子参中的δD表现出产地差异;贵州太子参中碳含量平均值较高,福建太子参中氮含量平均值较高。采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和碳氮含量为指标进行PCA,样品基本上按照产地各自聚为一类。经OPLS-DA分析,差异成分为δ^(18)O、δ^(13)C、δD。根据主成分精简模型,仅以δ^(18)O和δ^(13)C为指标进行PCA和OPLS-DA,发现3个产区可以良好区分。δ^(18)O和δ^(13)C作为判别变量的FLDA经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产地判别准确率达100%和97.2%,对外部样品预测准确率达100%。结论:太子参中δ^(18)O和δ^(13)C具有产地特征,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实现对太子参产地的有效溯源,判别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太子参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稳定同位素比率 含量 产地溯源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植物体内及根际环境中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志信 李春波 +3 位作者 陈伟霖 龙连娣 陶文琴 缪绅裕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82,共7页
以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为研究对象,... 以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含量和C∶N比以及δ^(13)C和δ^(15)N值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δ^(13)C和δ^(15)N值的散点图比较了3种植物生态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种植物中,根、茎和叶片的C和N含量及C∶N比总体高于根际土壤和岩石,其中,叶片中C和N含量均最高,茎的C∶N比最高;而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C和δ^(15)N值总体高于根、茎和叶片。在供试的3种植物间,根际土壤和岩石中C和N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根、茎和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δ^(13)C和δ^(15)N值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金荞麦根中C含量显著(P<0.05)低于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其根、茎和叶片中N含量和δ^(15)N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后二者,其根、茎和叶片的C∶N比和δ^(13)C值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其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和δ^(13)C值总体上也低于后二者;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茎和叶片的δ^(13)C值、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整体差异相对较小。从散点图上看,金荞麦的生态位远离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而后二者的生态位有交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草本植物金荞麦与木本植物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C和N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值的差异不仅与植物自身的生活型有关,而且与各自生境中的光照和土壤因子等相关。另外,供试3种植物的根、茎和叶片的δ^(13)C值变幅为-31.69‰^-26.46‰,符合C3植物的δ^(13)C值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半枫荷 金荞麦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地表甲虫食性及营养级关系: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启龙 程赛赛 +2 位作者 陈婷 常亮 高梅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2-2252,共11页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营养关系研究对了解森林土壤动物的食性特征进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十分必要的。采集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型的地表甲虫共10科31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甲虫中的δ^(13)C、δ^(15)N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型内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差异。结果表明6、7月份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δ^(13)C值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择伐林。δ^(15)N值在阔叶红松择伐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营养级差异显著(P<0.05),林型内各物种营养级差异不显著(P>0.05),处于2—4.5营养级之间。不同林型中6月份和7月份营养级差异较大的为红松人工林中隐翅虫科的Philonthus japonicas,相差1.28个营养级。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表明甲虫食源组成复杂,碳氮比值范围跨度较大,食源多样化,摄食特化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稳定同位素 食性 营养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