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矿石磨矿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文哲 朱朋岩 +4 位作者 杨金林 马少健 邓兴健 李宗昱 黄新美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6期64-69,85,共7页
针对过磨与欠磨的问题以及磨矿方式和入料粒级对矿石磨矿效果的影响。以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基于批次磨矿试验,通过改变磨矿方式、入料粒级、磨矿时间等磨矿影响因素,探索磨矿产物粒度分布规律和磨矿行为特性。结果表明,研磨磨... 针对过磨与欠磨的问题以及磨矿方式和入料粒级对矿石磨矿效果的影响。以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基于批次磨矿试验,通过改变磨矿方式、入料粒级、磨矿时间等磨矿影响因素,探索磨矿产物粒度分布规律和磨矿行为特性。结果表明,研磨磨矿是一个低能磨矿过程,矿石所受作用力小,易发生欠磨现象。抛落磨矿和冲击磨矿是一个高能磨矿过程,矿石所受作用力大,破碎更加充分,易发生过磨现象。在研磨磨矿下,磨矿技术效率E和磨矿产物t_(10)随磨矿时间变化幅度稳定,产物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在抛落磨矿和冲击磨矿下,磨矿技术效率E和磨矿产物t_(10)随磨矿时间变化明显,且变化幅度大,总体上两种磨矿指标均大于研磨磨矿。从入料粒级看,矿石的磨矿行为与入料粒级的关系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研究抛落状态下研磨和冲击两种作用力的强弱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多金属硫化矿 磨矿方式 入料粒级 磨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方式对某钨矿石磨矿特性及浮选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谢加文 《中国钨业》 CAS 2022年第2期29-34,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破碎方式对某钨矿石的磨矿和浮选影响,采用某钨矿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了高压辊磨和常规破碎两种方法破碎后产品的粒度特性、相对可磨度、邦德功指数、表面形貌、浮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辊磨后的样品比常规破碎产... 为了研究不同破碎方式对某钨矿石的磨矿和浮选影响,采用某钨矿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了高压辊磨和常规破碎两种方法破碎后产品的粒度特性、相对可磨度、邦德功指数、表面形貌、浮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压辊磨后的样品比常规破碎产品容易产生较多细颗粒,相对可磨度更大。高压辊磨比常规破碎的矿石球磨功指数降低0.69 kW·h/t,高压辊磨后的样品磨矿更加节能。高压辊磨后的矿石的微裂纹比常规破碎多。在相同的磨矿细度下,高压辊磨+球磨工艺比常规破碎+球磨工艺处理后的钨浮选回收率提高4.57个百分点。因此,高压辊磨+球磨工艺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钨矿石磨矿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辊磨 邦德功指数 常规破碎 钨矿石 磨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料浆制备磨矿特性研究
3
作者 戴爱军 袁善录 +2 位作者 杜彦学 葛启明 刘瑜 《煤化工》 CAS 2021年第1期86-88,共3页
为优化高浓度料浆制备技术,在实验室高浓度料浆制备的基础上,采用两级磨矿工艺,进行了料浆粒度分布和磨矿单位能耗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级磨矿时间19 min时,粒径<45μm的煤粒质量分数约为95%,能耗16.0 kWh/t;第二级磨矿时间35 ... 为优化高浓度料浆制备技术,在实验室高浓度料浆制备的基础上,采用两级磨矿工艺,进行了料浆粒度分布和磨矿单位能耗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级磨矿时间19 min时,粒径<45μm的煤粒质量分数约为95%,能耗16.0 kWh/t;第二级磨矿时间35 min时,粒径<20μm的煤粒质量分数约为95%,能耗36.0 kWh/t。两级磨矿均可得到符合要求的粒度分布,研磨过程中得到的相关参数可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基础设计依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料浆 磨矿特性 两级研磨 粒度 单位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球为磨矿介质的立式搅拌磨磨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俊 刘伟 +3 位作者 薛玉君 程波 李济顺 卢志浩 《矿山机械》 2024年第3期33-38,共6页
研磨介质作为立式螺旋搅拌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直接影响磨机的磨矿特性。以立式螺旋搅拌试验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EM方法建立矿浆与研磨介质的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对氧化铝陶瓷球和高铬钢球两种研磨介质进行磨矿过程仿真研究,分... 研磨介质作为立式螺旋搅拌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直接影响磨机的磨矿特性。以立式螺旋搅拌试验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EM方法建立矿浆与研磨介质的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对氧化铝陶瓷球和高铬钢球两种研磨介质进行磨矿过程仿真研究,分析介质球的运动速度、碰撞力、碰撞次数以及螺旋搅拌器的转矩。利用试验磨机进行磨矿试验,检测38μm和45μm下的物料筛下累积量并计算磨机的磨矿吨功耗。结果表明,在相同填充率的条件下,以陶瓷球为磨矿介质的立式搅拌磨磨矿吨功耗小于以钢球为磨矿介质的吨功耗,但磨矿处理量较低;当陶瓷球的填充率提高时,磨矿吨功耗会提高,同时磨矿处理量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螺旋搅拌磨 陶瓷球 磨矿特性 流固耦合 离散单元法
原文传递
齐大山铁矿石高压辊磨产品磨矿及解离特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袁致涛 朱烁 +1 位作者 李丽匣 谢琪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0-53,57,共5页
以齐大山铁矿细碎矿石为对象,考察其高压辊磨机粉碎产品的磨矿特性和单体解离特性,并与实验室颚式破碎机粉碎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目标粒度分别为0.074和0.280mm时,辊压产品的邦德球磨功指数分别比颚破产品的降低13.96%和2... 以齐大山铁矿细碎矿石为对象,考察其高压辊磨机粉碎产品的磨矿特性和单体解离特性,并与实验室颚式破碎机粉碎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目标粒度分别为0.074和0.280mm时,辊压产品的邦德球磨功指数分别比颚破产品的降低13.96%和28.23%;在-0.074mm占80%磨矿细度下,一3.2和3.2—0.074rnm辊压产品与对应颚破产品的相对可磨度分别为0.83和0.86;辊压产品与颚破产品相比,-0.5mm粒级中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高15.16个百分点,不同磨矿细度下的磨矿产物中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高5.55—0.98个百分点;辊压产品磨矿产物中的连生体属于二次磨矿时易于解离的连生体,而颚破产品磨矿产物中的连生体属于二次磨矿时难以完全解离的连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辊磨产品 磨矿特性 解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种类对红土镍矿和赤泥共还原产物磨矿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杨东 孙体昌 郭晓霜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45,共6页
针对赤泥与红土镍矿共还原产物可磨度低的问题,研究了两种拜耳法赤泥在不同温度和比例下与低品位红土镍矿共还原得到的共还原产物的可磨度以及磨矿产品颗粒的特性。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升高,原生赤泥和预富集赤泥的共还原产物可磨度都降低... 针对赤泥与红土镍矿共还原产物可磨度低的问题,研究了两种拜耳法赤泥在不同温度和比例下与低品位红土镍矿共还原得到的共还原产物的可磨度以及磨矿产品颗粒的特性。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升高,原生赤泥和预富集赤泥的共还原产物可磨度都降低,共还原产物磨矿产品的+0.045 mm粒级中的铁富集变得明显,磨矿产品中该粒级的颗粒逐渐变大;赤泥比例增加,原生赤泥的共还原产物可磨度先升高后降低,共还原产物磨矿产品中+0.045 mm粒级铁富集程度先降低后升高,磨矿产品中该粒级的颗粒先变小后变大,并且出现单体铁颗粒,数量逐渐增多。预富集赤泥的共还原产物可磨度升高,共还原产物磨矿产品+0.045 mm粒级中的铁富集程度明显降低,磨矿产品中该粒级的颗粒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红土镍矿 共还原产物 磨矿特性
原文传递
搅拌磨在选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包士雷 孙永升 程仁举 《现代矿业》 CAS 2010年第7期43-45,60,共4页
介绍了搅拌磨的工作原理和磨矿特性,就其在国内外选矿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指出搅拌磨在选矿领域中的应用有着广阔前景。
关键词 搅拌磨 工作原理 磨矿特性 选矿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forming fluid from the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Mopan mine area,Guangxi Nandan
8
作者 Santigie Kekuda Sesay Ou Zheng +2 位作者 Wei Chongtao Luo Jun Bao Y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5期607-611,共5页
Fluid inclusions from samples from the layered and veined mineralized belt in the Mopan mine area were studied using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Further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 Fluid inclusions from samples from the layered and veined mineralized belt in the Mopan mine area were studied using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Further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the ore forming fluid and on the mechanism of deposit 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inclusions that occur in both the layered and veined ore body.These are liquid inclusions,CO 2 inclusions with a liquid phase,and NaCl-H 2 O multiphase inclusions.The fluid inclusions in both the layered and veined ore bodies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The ore forming fluid is strongly reducing,was exposed to low to medium temperatures,salinity,and pressures.The source of this ore forming fluid was a mix of submarine volcanic spring(blow-piping),magmatic hydrothermal jet,and undergroun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thermal deposit Ore forming fluid Ore formation Mopan mine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