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礼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1
作者 吴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基金、祠祀制度与民间信仰管理制度、家风家训与道德评选的三组对比为例,揭示了礼治嵌入于乡村内生秩序,是伦理政治信仰的一体化的特征,且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致性;而三治则更多由外生于乡村秩序的制度力量来建构,是制度分化、多元共治的体现,且强调公私领域之间的差异。这种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使得三治不能仅仅通过借用礼治的某些形式来实现融合。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三治体系化的重点不在于“合”,而在于“融”,即需要以情境化的治理实践方式来实现基于分化性逻辑的融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礼治 三治融合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与统纪化:“儒法国家”,抑或大国礼治? 被引量:1
2
作者 任锋 李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 “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 统纪化 儒法国家 大国礼治 中心统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用礼书与乡村礼治
3
作者 李海云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在鲁北地区东永安村使用百年之久的日用礼书抄本《应酬本》,含括日常礼仪知识与传统价值观,不仅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价值传承与社会建构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应酬本》相关的文字书写与应用实践,... 在鲁北地区东永安村使用百年之久的日用礼书抄本《应酬本》,含括日常礼仪知识与传统价值观,不仅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价值传承与社会建构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应酬本》相关的文字书写与应用实践,强化了乡村民众生活的礼仪规范与价值传统,有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乡村社会面临着全球化、都市化、现代化等所带来的新挑战,应准确认知以《应酬本》为表征的乡村传统知识体系,并予以创造性转化,促使其在创新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价值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礼书 乡村礼治 《应酬本》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
4
作者 刘芳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礼治作为传统社会的独特治理方式,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历史、现实及价值上的逻辑契合性,具体表现为礼文化蕴涵的丰富治理资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及礼文化蕴含的独特人文精神特质同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新时代推动礼治融入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可从发挥基层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重视乡规民约的治理效能、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及健全乡村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四个层面进行路径探索,以文化“软治理”助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乡村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法治、德治:梁启超群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5
作者 钟艳艳 卢致远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7,107,共8页
群学思想是梁启超社会变革主张的基石。“群”是道德和政治的共同体,如何实现良好群治是重拾中华民族信心的关键。梳理历史,梁启超将礼治视为治群的初始手段;立足当下,他主张以强化法治精神来弥补礼治的不足;着眼未来,他提倡德治以期建... 群学思想是梁启超社会变革主张的基石。“群”是道德和政治的共同体,如何实现良好群治是重拾中华民族信心的关键。梳理历史,梁启超将礼治视为治群的初始手段;立足当下,他主张以强化法治精神来弥补礼治的不足;着眼未来,他提倡德治以期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性“大群”。从过程看,礼治、法治、德治作为三种治理手段贯穿于梁启超群学思想始末。其间,他对“群”的本质、功能及其流变,礼与法的功能及其重点,群德的养成以及公德与私德的新内涵做出系统阐发。最终,梁启超超越了由礼治回护的国家民族主义,走向日臻德境的世界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群学 礼治 法治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定力的思考和建议——以《资治通鉴》礼治、德治思想为视角
6
作者 刘雅泽 《黑龙江史志》 2024年第2期7-9,共3页
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道德思想建设,对于凝聚党的向心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保持我党长盛不衰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北宋时期政治家司马光知古鉴今,在其巨著《资治通鉴》提出“礼治”“德治”这一重要的治道思... 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道德思想建设,对于凝聚党的向心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保持我党长盛不衰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北宋时期政治家司马光知古鉴今,在其巨著《资治通鉴》提出“礼治”“德治”这一重要的治道思想,为当今党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透视中国传统治道理念,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对促进其现代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德治 新时代 道德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读学术经典,厚植家国情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例品鉴
7
作者 仪敏(执教) 贾玲(观察)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5期37-41,共5页
《乡土中国》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个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属于学术著作阅读。其中“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独特的治理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课堂按照“概念—观点—结构—应用—... 《乡土中国》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个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属于学术著作阅读。其中“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独特的治理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课堂按照“概念—观点—结构—应用—拓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不仅教给学生读懂这一篇的具体方法,而且力争使学生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研读 礼治秩序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社会治安治理中的礼治秩序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惠敏 解源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礼治秩序在古代治安治理及社会管理中具有根本作用。外在的礼潜移默化为人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追求和行动。礼治为先,辅之以刑,是我国古代治安治理的重要特征。古代社会主要靠礼治秩序维持运作。古人认为礼治是治安治理中的治本之举;礼之为... 礼治秩序在古代治安治理及社会管理中具有根本作用。外在的礼潜移默化为人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追求和行动。礼治为先,辅之以刑,是我国古代治安治理的重要特征。古代社会主要靠礼治秩序维持运作。古人认为礼治是治安治理中的治本之举;礼之为治,教民于善,辅之以刑,惩恶于刑,法的实施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确保礼治,以法成礼,以刑行礼。礼治是最佳的治安预防;礼是一种规训预防的微观权力。古代礼治秩序构建与礼治治理思想与实践,对当代治安治理仍有莫大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礼治秩序 治安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礼治思想浅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培国 《管子学刊》 2002年第3期63-67,共5页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 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 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礼治思想 礼治秩序 国家治理 道德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礼治和德治思想浅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培国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6-41,共6页
孔子的治国思想包括礼治和德治思想。孔子主张实行礼治 ,礼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就是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 ,规范言行 ,履行义务。孔子也主张实行德治 ,德治就是进行道德教化 ,最重要的是正己正人。孔子的礼治和德治思想是统一的 ,... 孔子的治国思想包括礼治和德治思想。孔子主张实行礼治 ,礼治最重要的是“正名” ,就是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 ,规范言行 ,履行义务。孔子也主张实行德治 ,德治就是进行道德教化 ,最重要的是正己正人。孔子的礼治和德治思想是统一的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关系。孔子认为 ,用行政和刑罚的方法治理国家 ,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 ,而施行礼治、德治 ,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 ,用道德教化人们 ,却可以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治思想 礼治思想 道德教化 礼治 德治 道德伦理思想 行政 刑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的复兴与城市社区治理秩序的重构——以上海市Y街道基层治理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严静峰 《城乡规划》 2018年第3期70-77,97,共9页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西方城市社区的人际关系逐渐转变为理性、冰冷的市场关系和法律关系,进而导致西方社区趋于衰落。这种趋势也普遍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社区中。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资源,复兴法治与德治之外的...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西方城市社区的人际关系逐渐转变为理性、冰冷的市场关系和法律关系,进而导致西方社区趋于衰落。这种趋势也普遍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社区中。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资源,复兴法治与德治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礼治,发挥其在城市社区中的治理能量,使个人脱离原子化、私向化、冰冻化的生存状态,使城市社区不仅是物理性的"生存空间",还是人与人交流互动、和睦互助、诚信礼爱、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本文结合上海市Y街道创建礼治社区的基层治理实践,展示了礼治对于重构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秩序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 礼治公约 礼治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礼治的现代转化问题
12
作者 王光松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9-22,共4页
梳理礼治话语并回顾其现代遭遇 ,呈现礼治现代转化问题的由来、历史及其实质 ,可以看出礼治能否现代转化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转化了的礼治如何与自由民主的制度设计以及现代法治相衔接。
关键词 礼治话语 礼治 现代转化 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
13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2年第4期3-6,共4页
第四章包括《礼治秩序》和《无讼》,两篇前后承续,谈论“乡土中国社会的礼治秩序”。首先,作为熟人社会的乡土中国,崇尚礼治而非法治,维持礼治的力量不是身外的法律,而是源于长期教化而形成的内在的习惯和身内的良心。其次,“无讼”是... 第四章包括《礼治秩序》和《无讼》,两篇前后承续,谈论“乡土中国社会的礼治秩序”。首先,作为熟人社会的乡土中国,崇尚礼治而非法治,维持礼治的力量不是身外的法律,而是源于长期教化而形成的内在的习惯和身内的良心。其次,“无讼”是礼治社会的目标,理想的礼治社会成为“无讼”社会。对处于蜕变中的乡土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贸然推行,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礼治秩序。追溯历史,东汉以后中国形成了悠久的礼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法治 礼治 无讼 礼治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陶红 张诗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文化 符号构成 礼治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初礼治与皇权巩固 被引量:5
15
作者 胥仕元 王险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127,共6页
"礼治"是通过"礼"的教化和制度的建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汉初,叔孙通定朝仪和宗庙之礼,凸显皇帝的尊贵;陆贾尚仁义之治,贾谊设计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为维护皇权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也为"礼治"思... "礼治"是通过"礼"的教化和制度的建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汉初,叔孙通定朝仪和宗庙之礼,凸显皇帝的尊贵;陆贾尚仁义之治,贾谊设计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为维护皇权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也为"礼治"思想治国方略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叔孙通 陆贾 贾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问价值:礼治何以可能?——儒家礼治思想之价值合理性的三重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少莲 黎红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4,共5页
从价值观的视域回答"礼治何以可能"是儒家礼治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儒家礼治思想之价值合理性,在于儒家礼治思想本质上内蕴着"让"、"名"、"和"三重价值特质,它使得儒家的礼治大厦得以建构于... 从价值观的视域回答"礼治何以可能"是儒家礼治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儒家礼治思想之价值合理性,在于儒家礼治思想本质上内蕴着"让"、"名"、"和"三重价值特质,它使得儒家的礼治大厦得以建构于坚实的价值土壤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价值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晶 王凌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 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礼教思想 价值指向 礼治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的礼治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纪然 孙树勇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7-169,共3页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礼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文化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礼的阐述,在中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功能、情感因素、历史沿革三个本质方面来看《史记》的礼治思想...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礼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文化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礼的阐述,在中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功能、情感因素、历史沿革三个本质方面来看《史记》的礼治思想,虽然带有等级社会的印痕,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史记》倡言的礼,虽然因强调礼的社会规范功能而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伦理政治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史记》言礼,虽然强调礼有损益,但也重视对礼的坚守。"缘人情而制礼"是司马迁的重要礼学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多有忽略。探析《史记》的礼治思想体系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注,有益于准确把握《史记》礼治思想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 被引量:18
19
作者 董建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100,共8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体现了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但是,从礼与法、基层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习惯法与国家法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来看,所谓“礼治”并不意味着“无法”。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体现了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但是,从礼与法、基层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习惯法与国家法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来看,所谓“礼治”并不意味着“无法”。而且,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完全自立于王朝法律统治之外,单纯依靠无法之“礼”来维持公共秩序的乡土社会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由“礼治”改为“以礼治为主,礼法兼治”,也许更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传统农村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治秩序:中国本土组织的控制机制及其人文特质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国栋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0,共8页
组织中的机械思维及程序化生活侵蚀人的精神安宁,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诸多经典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建构的礼治秩序将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落实在社会组织与控制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 组织中的机械思维及程序化生活侵蚀人的精神安宁,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诸多经典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建构的礼治秩序将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落实在社会组织与控制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机制。它的形成和控制过程是一种自组织机制,伦理、情感及价值观等组织文化因素及其规范下的非正式规则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而凸显出人的价值及其自主作用,礼治秩序这种人文特质具有科学管理模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秩序 无为而治 控制机制 人文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