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以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为视角
1
作者 陈艺勇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3-115,共3页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广泛了解、分析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理论开辟高校开展大学生...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广泛了解、分析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理论开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以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三者有着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与自然的是非褒贬原则相一致的社会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道德水平,有效避免"霍布斯丛林"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路径选择 社会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命还是其他——论社会习惯心理对唐人小说《柳毅》的影响
2
作者 徐拥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84-87,共4页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的外在表现。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她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对她的一种恩赐与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毅》 柳毅 宿命外壳 社会习惯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
3
作者 丁建川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66-67,共2页
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两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二者名称听起来相近,实则在范围、格式、用法上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的存在都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宝库。
关键词 社会习惯 惯用语 现代汉语 词汇 语言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以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为视角
4
作者 陈艺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96-199,共4页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广泛了解、分析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理论开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以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广泛了解、分析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习惯理论开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以社会现象、社会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三者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与自然的是非褒贬原则相一致的社会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道德水平,有效避免“霍布斯丛林”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路径选择 社会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习惯在民法中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卫东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法制建设一直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道路,在面临民族国家建立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法律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受此影响,法律发展往往忽略了本民族的习惯与传统,遮蔽了人们对习惯的认...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法制建设一直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道路,在面临民族国家建立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法律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受此影响,法律发展往往忽略了本民族的习惯与传统,遮蔽了人们对习惯的认识和研究。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重视社会习惯在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习惯 民法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秋么东市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7-49,86,共4页
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一种新的反思思维。本文以社会习惯法和尔比为切入点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性别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刻总结。面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亟待发展的彝区 ,这将为如何解决和正确引导彝区男女两性的和谐... 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一种新的反思思维。本文以社会习惯法和尔比为切入点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性别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刻总结。面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亟待发展的彝区 ,这将为如何解决和正确引导彝区男女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问题 ,女性作为社会参与主体如何发挥积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社会习惯 尔比 社会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规范化上看社会习惯语的发展前途
7
作者 彭国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38-44,共7页
一九六五年看到高名凯先生新出的《语言论》,这在当时是国内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很多问题谈的非常精当,读后受益不浅,但也觉得个别章节的一些提法还值得商榷,于是草成此文。交《中国语文》杂志社。后来文革风暴起... 一九六五年看到高名凯先生新出的《语言论》,这在当时是国内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语言学理论的著作,很多问题谈的非常精当,读后受益不浅,但也觉得个别章节的一些提法还值得商榷,于是草成此文。交《中国语文》杂志社。后来文革风暴起,《中国语文》被迫停刊,编辑部只好把拟发的稿子寄还给我。不幸的是高先生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因此也就不打算再把这篇稿子拿出来了。最近因工作关系看了几本新出的语言学理论的教材。关于语言的发展部分很多看法与高先生观点近似,于是又促使我再把这篇旧文拿出来。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学有很大发展,于是对此稿作了一些大的修改和补充,至于观点、立论仍然是二十年前的,所涉及的也多数是高先生的《语言论》。如果说这篇文章能在当前语言教学中有点反响,那也算是我们后学对高先生最好的悼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习惯 全民语言 语言规范化 阶级习惯 语言事实 语言论 发展前途 社会集团 社团方言 黑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奴隶社会习惯法中的原始习俗
8
作者 骆正义 《四川文物》 1999年第4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社会习惯 彝族社会 《汉穆拉比法典》 奴隶社会 母系社会 家支 父系社会 原始宗教 驱逐出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行为取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于建嵘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2,共9页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 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 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质的重要依据。而任何一个社会行动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分为行为方式、行动技术、行动取向和行动特性等几个方面。这其中社会行动的取向不仅有关社会行动的规则体系,即行动者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的标准;更多的则是关系到行动者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些有关行动根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维权 当代中国 利益表达 实证研究 行为取向 社会习惯 抗争 社会行动
原文传递
制度如何形塑良好社会习惯——以杭州市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鲁耀 戴以壮 《北大政治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60-182,共23页
公共权力透过制度设计来引领和塑造良好社会习惯,已成为当前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常用手段。传统社会中良好社会习惯的实现通常是自发生成的结果,而制度对社会习惯的"形塑"则形成了公共权力对社会习惯的"制度规训&qu... 公共权力透过制度设计来引领和塑造良好社会习惯,已成为当前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常用手段。传统社会中良好社会习惯的实现通常是自发生成的结果,而制度对社会习惯的"形塑"则形成了公共权力对社会习惯的"制度规训",其中蕴含着政府权力意志对于社会习惯本身价值的判定以及方向的选择。文章以杭州市"斑马线礼让行人"的案例,对制度形塑良好社会习惯的要件与过程展开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制度规范的准确性和明确性、应用选择性激励机制以及引导社会成员对制度的价值认同等途径,制度在知识、行为和价值三方面完成了对社会习惯的规训,并使制度成为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自觉遵行的行为规范。而制度能否成功塑造良好社会习惯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制度变迁、政府制度化资源和能力、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关键契机的把握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社会习惯 制度规训 “斑马线前礼让行人”
原文传递
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爱社 蒋建国 《龙岩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01-103,共3页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不仅有行为人个体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而且有环境等外部因素,更与群体影响和德育密不可分。当前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习惯,必须加强“两课”教育;提高...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不仅有行为人个体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而且有环境等外部因素,更与群体影响和德育密不可分。当前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习惯,必须加强“两课”教育;提高价值教育的效果;努力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行为习惯 学生培养 个体人格 心理分析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习惯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峰 《山东教育》 2003年第5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社会性交往习惯 幼儿培养 幼儿教育 游戏 交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习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3
作者 杨永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28-30,共3页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决议》
关键词 社会风俗习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意识形式 民族 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 文明健康 思想 中共中央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儿歌教育规范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适用性思考
14
作者 詹昌平 《教育探究》 2016年第2期63-71,共9页
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品行支点,而运用儿歌教育则是进行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起点。儿歌虽然属于文学范畴,但是对于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社会行为习惯养成。儿歌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就不... 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品行支点,而运用儿歌教育则是进行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起点。儿歌虽然属于文学范畴,但是对于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社会行为习惯养成。儿歌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就不能不将适用性作为一个关注焦点,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充分考虑运用方式的设计、选择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处理好"学"与"习"、"知"与"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社会行为习惯 儿歌教育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行为根源的社会生物学探索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吾龙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6,共3页
现代体育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目前关于体育行为的研究,学术界持有两种观点:文化人类学主张从仪式或祭礼这样的社会习惯中寻找人类体育行为的根源;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则认为人类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行为是... 现代体育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目前关于体育行为的研究,学术界持有两种观点:文化人类学主张从仪式或祭礼这样的社会习惯中寻找人类体育行为的根源;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则认为人类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行为是为了获得克服未来生存逆境的生产手段的准备。本文立足于比较行为学的研究结果,用社会生物学观点探索和解释人类体育行为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行为 社会生物学 根源 文化人类学 历史唯物论 人的发展 现代体育 社会习惯 生产手段 身体活动 研究结果 学术界 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对社会关系的确认、抽象和概括
16
作者 李道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8,共9页
法孳生在人类社会自身之中 ,作为对现实社会关系抽象与确认的产物 ,它在人的主观能动的介入下 ,将一般社会关系明晰为权利义务关系 ,并在政治、经济、财产、家庭、契约等各个方面 ,揭示出每一类关系的共通特征 ,并确定其中所属的各主体... 法孳生在人类社会自身之中 ,作为对现实社会关系抽象与确认的产物 ,它在人的主观能动的介入下 ,将一般社会关系明晰为权利义务关系 ,并在政治、经济、财产、家庭、契约等各个方面 ,揭示出每一类关系的共通特征 ,并确定其中所属的各主体行为的属性及其模式 ,制定成行为准则 ,使社会得以按照理性的价值目标运转和发展 ,从而使得人类社会成员得以生活于法的环境之中。本文认为 ,法在确认、抽象和概括社会关系方面必须基于社会发展需要 ,遵循社会演进规律 ,尊重人类传统习俗和道德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规律性 事实性 社会习惯 社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风貌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17
作者 周文彰 《唯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6-29,共4页
对人类认识史的回顾和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各种社会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在这中间,社会的经济状况无疑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意义。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具备一定文化手段和物质条件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但是,优越的文化手段和物质条件却并不... 对人类认识史的回顾和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各种社会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在这中间,社会的经济状况无疑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意义。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具备一定文化手段和物质条件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但是,优越的文化手段和物质条件却并不一定产生认识上的奇迹,正如文化手段和物质条件较差的国度并不一定在认识上就处在落后境地一样。我们只要想想恩格斯关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能演奏第一小提琴的著名论述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就应该明白这一点。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社会经济状况和认识状况的巨大反差,社会风貌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手段 社会风貌 人类认识史 社会因素 社会风俗习惯 社会进步 社会习惯 最优结构 社会规范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敞开习惯研究之视界
18
作者 谢晖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57-57,共1页
法律之基础在社会,国家法律绕不开社会习惯,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学说之基本坚持。但在“法学圈”内部,那些从事习惯、习惯法、民间法,进而研究法人类学、法社会学的学者,不过是些边缘人物;他们的学术产品,对法... 法律之基础在社会,国家法律绕不开社会习惯,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学说之基本坚持。但在“法学圈”内部,那些从事习惯、习惯法、民间法,进而研究法人类学、法社会学的学者,不过是些边缘人物;他们的学术产品,对法学而言,也属于所谓“小众”之列。例如一份对目下吾国法学院的调侃性评论中,在提及某著名大学某教授的习惯法研究时,直呼其“沉浸于小众的民族习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习惯 视界 社会习惯 国家法律 法学院 法人类学 社会 著名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良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4年第3期56-57,共2页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及其文化背景,因此,要学好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除了扎实的语法知识以外,还应进一步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语言习惯 英语学习 生活方式 社会习惯 表达方式 语言交际 社交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习惯与法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洋 《晋阳学刊》 1983年第6期109-111,共3页
法律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与社会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形式分类中习惯法与成文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社会习惯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对习惯与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以... 法律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与社会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形式分类中习惯法与成文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社会习惯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对习惯与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以及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良好习惯等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社会习惯 风俗习惯 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律 成文法 资产阶级 初步探讨 正确看待 氏族首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