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前提与建构——基于社会事实“四因说”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钧鹏 杨太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8,115,共9页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另一方面可从既往的结论分析转向前提分析。首先,把“要不要本土化”的价值命题搁置,而仅探讨“本土化成为可能的前提”这一事实命题;其次,通过引入“四因说”为坐标系,从异质性质料的对接、形式结合的方式、理论主张的目的和本土化过程的动力与阻力四个方面梳理本土化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四因说 社会科学 社会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社会事实的职业教育本质观
2
作者 荣司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职业教育不能顾名思义被理解为“导向职业的教育”。因为职业分类多,人们不能把教育实践中所有职业的教育与培养都称为职业教育,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含义,必须面向实际存在的社会事实,不能拘泥于“职业教育”这个词汇;要结合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能顾名思义被理解为“导向职业的教育”。因为职业分类多,人们不能把教育实践中所有职业的教育与培养都称为职业教育,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含义,必须面向实际存在的社会事实,不能拘泥于“职业教育”这个词汇;要结合职业教育在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地位和性质,联系职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如何从“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对照普通教育的实际内涵,阐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技能教育,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技术技能”,而不是“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本质 技术技能 社会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中起 风笑天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50,共5页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 ,坚持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则 ;韦伯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两位大师由各自的逻辑基点出发...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 ,坚持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则 ;韦伯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两位大师由各自的逻辑基点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传统中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事实 社会行动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主义的潜设:在“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之中的平衡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启军 徐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社会学领域,涂尔干(Emile Durkheim)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工具,实质上暗含着"事实类型"的社会学的分析起点;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经典构造方法,既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析基础,又是... 在社会学领域,涂尔干(Emile Durkheim)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工具,实质上暗含着"事实类型"的社会学的分析起点;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经典构造方法,既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析基础,又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面对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预设及其构建的逻辑过程的时候,实证主义只能在思维逻辑和具体操作上寻求"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之中的平衡,这种权宜操作实际上构成了实证主义的潜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主义 社会事实 理想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社会转型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三辉 范和生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6,共7页
社会转型所带动的是整体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这个议题下,我们提出并试图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社会转型,即从社会事实和社会价值这两个维度来探析社会转型。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交往方式等方面的社会事实推动着物质性社会结构的变... 社会转型所带动的是整体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这个议题下,我们提出并试图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社会转型,即从社会事实和社会价值这两个维度来探析社会转型。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交往方式等方面的社会事实推动着物质性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价值观、理想信念和思想文化等范畴的社会价值则在更深层次上改变着社会整体结构。社会事实和社会价值在社会转型期都历经着各自的变革,扮演着不同的转型角色,发挥着相应的社会效用,这两条主线的有机结合是完成社会转型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实 社会价值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鸿雁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4-80,共7页
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提出了"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的命题和中国"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多梯度差异化社会,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水平提升而... 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提出了"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的命题和中国"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多梯度差异化社会,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水平提升而变得缩小。在多梯度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变迁中,中国区域社会形成了非同步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多类型的区域社会。当代非同步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多类型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与区域社会文化类型与样态。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类型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不能把复杂的中国社会简单归结为"二元结构"关系,这一新的观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现实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实 城乡多梯度社会结构 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 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动、社会事实与社会学的起点——一种方法论的再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姚俭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3-18,共6页
基于对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的重新解读,本文揭示了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合二为一的困境,进而找出限制当代社会学解释空间的方法论原因。社会学的研究必须区分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其中,逻辑起点... 基于对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的重新解读,本文揭示了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合二为一的困境,进而找出限制当代社会学解释空间的方法论原因。社会学的研究必须区分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其中,逻辑起点是社会行动者的行动;研究起点则是由个体行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所构成的社会事实。这一区分能够实现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超越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动 社会事实 研究起点 逻辑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还是强制——塔尔德、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大为 《前沿》 2013年第9期54-56,共3页
对社会事实的理解涉及对主体间性的理解,主体间性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塔尔德把社会事实归结为模仿,认为社会的人通过模仿而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塔尔德强调应该从内在的、心理的、自发的层面来理解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把社会... 对社会事实的理解涉及对主体间性的理解,主体间性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塔尔德把社会事实归结为模仿,认为社会的人通过模仿而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塔尔德强调应该从内在的、心理的、自发的层面来理解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归结为外在和强制,强调要从外在性和强制性来理解社会事实。梅洛庞蒂把现象学的方法引入社会事实的研究中,强调的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超越。梅洛庞蒂强调社会主体经验在社会事实中的作用,认为社会事实是一种结构。梅洛庞蒂对社会事实的理解是建立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突出了身体意向性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社会现象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实 模仿 外在性 强制性 身体 社会现象学
原文传递
语言是社会事实——索绪尔的命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鲍贵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4-78,共5页
针对19世纪历史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观,索绪尔认识到澄清语言本质的必要性,提出了语言是社会事实这一意义深远、却未能引起同时代学者足够注意的论断。他以言语活动为出发点,抽象出与言语相对的语言,并论证了作为社会事实... 针对19世纪历史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观,索绪尔认识到澄清语言本质的必要性,提出了语言是社会事实这一意义深远、却未能引起同时代学者足够注意的论断。他以言语活动为出发点,抽象出与言语相对的语言,并论证了作为社会事实的语言与其他社会制度之异同。索绪尔的论述有助于限定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认清语言符号的本质,从而将语言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 社会事实 语言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事实下的局外人——《局外人》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颖 伍婷婷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6期40-44,共5页
《局外人》是辛顿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两个对立的少年帮派——"野小子"和瑟克之间的斗争和帮派成员的心理成长历程。《局外人》直观形象地展现了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化、贫富不均、父母的打骂或溺爱、帮派文化的影响等社会事... 《局外人》是辛顿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两个对立的少年帮派——"野小子"和瑟克之间的斗争和帮派成员的心理成长历程。《局外人》直观形象地展现了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化、贫富不均、父母的打骂或溺爱、帮派文化的影响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促成不论是"野小子"还是瑟克成为社会的局外人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顿 《局外人》 涂尔干 社会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的社会事实考察——论于式玉对中国早期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一丹 《文史杂志》 2017年第5期32-39,共8页
于式玉是中国一位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中国边疆地区生活考察数年,其著述大量反映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成果。她从女性视角来观察边疆社会,对宗教、风俗、民间文艺的实地考察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对中国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作出了范例... 于式玉是中国一位早期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中国边疆地区生活考察数年,其著述大量反映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成果。她从女性视角来观察边疆社会,对宗教、风俗、民间文艺的实地考察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对中国边疆社会事实的考察作出了范例。她从历史根源、民族交往、文化接触、文化沟通以及汉民族的自我认识出发关怀国家民族命运,从内地与边疆、民间与人道的立场思考民族问题,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式玉 边疆 社会事实 实地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批判: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社会事实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林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46,共4页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中预设了若干社会性事实作为其论证的前提和基础。以解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内在理路,提炼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预设的社会性事实,运用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法...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中预设了若干社会性事实作为其论证的前提和基础。以解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内在理路,提炼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预设的社会性事实,运用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更具真实社会基础的可能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社会事实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案同判”中法的一般性与社会事实基础 被引量:2
13
作者 解永照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1-44,共14页
法的一般性这一法哲学的基本命题以及法律的社会事实基础在司法裁判领域具有重要体现,“同案同判”是贯彻法的一般性及其社会事实基础的重要路径。为深入解析“同案同判”中法的一般性与社会事实基础的关系,首先需要界定何为“同案同判... 法的一般性这一法哲学的基本命题以及法律的社会事实基础在司法裁判领域具有重要体现,“同案同判”是贯彻法的一般性及其社会事实基础的重要路径。为深入解析“同案同判”中法的一般性与社会事实基础的关系,首先需要界定何为“同案同判”,弄清楚其与法的一般性的社会事实基础之间的关系形态如何,然后结合最高人民法院为实现“同案同判”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指导性案例来论证法的一般性应以社会事实为基础这一重要命题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法的一般性 社会事实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岩妍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9-123,共5页
早在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词。作为对法国经历的督政府、第一帝国和复辟时代的激烈社会动荡的回应,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主张建立一门17世纪已经流行的被称为“社会物理学”的学科来解决日益严... 早在19世纪30年代,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词。作为对法国经历的督政府、第一帝国和复辟时代的激烈社会动荡的回应,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主张建立一门17世纪已经流行的被称为“社会物理学”的学科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方法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 矛盾 自相 社会物理学 30年代 19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会事实与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兴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5-18,共4页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这一准则不仅适用于社会学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提醒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和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原则,克服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只有客观地研究和把握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事实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被忽略的社会事实——行为能力、心智、年龄及其他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传法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自然人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是法律赋予其行为能力的重要前提。作者认为 ,现代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较之十几年前有较大的变化 ,这一社会事实足以影响到行为能力年龄线的划定 ,法学界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作者看来 ,将限制行为能力的年... 自然人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是法律赋予其行为能力的重要前提。作者认为 ,现代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较之十几年前有较大的变化 ,这一社会事实足以影响到行为能力年龄线的划定 ,法学界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作者看来 ,将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线从现在的 1 0周岁降到 6或 7周岁是必要和可行的。并建议 ,值此民法典起草之际 ,应组织力量就有关事实进行社会调查 ,为重定行为能力的年龄线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实 年龄 心智 忽略 限制行为能力 少年儿童 社会调查 组织力量 自然人 法学界 民法典 发育 作者 可行 起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文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社会事实”一词是法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迪尔凯姆所使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也是他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需要而确定的研究对象。他对这一概念作了非常严密的界定 ,并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社会事... “社会事实”一词是法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迪尔凯姆所使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也是他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需要而确定的研究对象。他对这一概念作了非常严密的界定 ,并对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外在于人的意识并对人的意识具有强制性等特点 ,要当作物来研究 ,为以后的社会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作为社会事实的语言所具有的特征
18
作者 王大为 海涛 《前沿》 2013年第3期124-126,共3页
社会事实是指存在于个人之外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社会事实有多种,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社会事实所具有的特征在语言中同样也具备。语言作为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关键词 社会事实 语言 言语 外在性 强制性 普遍性
原文传递
从社会事实的特征与类型驳犯罪正常论——读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冰仙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2-18,26,共8页
犯罪正常论是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从外部表现看,犯罪正常论不符合正常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的外部特征;从概念本质来看,犯罪正常论不能成立。同时,社会事实从质与量的角度可被分成四类:完全正常... 犯罪正常论是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从外部表现看,犯罪正常论不符合正常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的外部特征;从概念本质来看,犯罪正常论不能成立。同时,社会事实从质与量的角度可被分成四类:完全正常的社会事实、正常的社会事实、不正常的社会事实以及完全不正常的社会事实。而犯罪是不正常的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所说的犯罪正常实际指的是犯罪率的正常,从量的角度看特定时空下的犯罪率都可以是正常的。社会事实的特征只有客观性与强制性两点,普遍性不是社会事实的特征而是正常社会事实才有的特性,病态社会事实不具有这一特点。概而言之,从宏观层面看犯罪是必然存在的,且犯罪是不正常的社会事实,而特定社会的犯罪率可以都是正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犯罪正常论 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事实、实体化与社会规范
20
作者 陈坤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8-153,共6页
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这意味着,既可以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行为,也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范。这两种思路容易在一个问题发生分歧,即,是将社会规范仅仅理解为一种行为常规性,还是将它理解为一种对个... 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这意味着,既可以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行为,也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范。这两种思路容易在一个问题发生分歧,即,是将社会规范仅仅理解为一种行为常规性,还是将它理解为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外在约束?文章试图从实体与事实的区分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试图通过考察社会实体的本体论地位与创造结构,来探究社会规范的产生机制,或者说,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行为常规是如何被实体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实 社会实体 实体化 社会规范 创制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