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佳 刁燕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 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流动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构建社会性生存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流动青少年尝试在正式标准、社会交往、象征符号以及情感依恋的多重维度上发展社会性“锚点”。他们虽然在多维“锚点”组合中体验到差异化的归属感,但是都以将身份锚定于安全的位置为生存目标,通过自我适应、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和目标取向的关系塑造等策略,逐渐实现了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社会性生存 身份理论 社会锚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流动儿童社会性生存风险分析及干预路径——基于宏观系统视角
2
作者 李雪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重点探讨超大城市中流动儿童面临的宏观系统层面社会性生存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干预路径。研究发现,超大城市中流动儿童面临的宏观社会性生存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政策层面的限制,表现为入学门槛的提高和...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重点探讨超大城市中流动儿童面临的宏观系统层面社会性生存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干预路径。研究发现,超大城市中流动儿童面临的宏观社会性生存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政策层面的限制,表现为入学门槛的提高和异地升学的困难,这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获得,并间接影响家庭对其教育的期望和策略。第二,社会观念层面的隔阂,包括社会对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负面刻板印象,以及本地居民出于资源竞争意识产生的排外情绪,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身心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两方面的宏观干预路径:一是政策层面,应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社会观念层面,应促进社会对流动儿童的正面认知,通过加强群际接触和交流,建立更加包容和谐的城市氛围。本文揭示了超大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的独特社会性风险,强调从生态系统的宏观视角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性生存风险 宏观系统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社会性生存:风险社会的另一种理解——兼论当代空间生产与城市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庄友刚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17,共5页
对于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人的自然生存方面去理解,亦即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威胁这一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方面去理解,这样才能透视并把握当代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单一的理解会在理论观念上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神话。这种理解... 对于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人的自然生存方面去理解,亦即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威胁这一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方面去理解,这样才能透视并把握当代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单一的理解会在理论观念上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神话。这种理解的缺陷在当代城市建构问题上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就人的自然生存而言,当代城市建构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当代城市建构给人的终极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社会性生存 风险社会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实践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及其价值意蕴
4
作者 董雅华 舒练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存论既是对现实的人的个体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肯认,也是对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指认,强调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正是其突出的理论特质。着眼于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实践生存论通过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存论既是对现实的人的个体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肯认,也是对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指认,强调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正是其突出的理论特质。着眼于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实践生存论通过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统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和价值研究建立内在统一的和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理论视界,有利于促成现存的“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视域融合,从而能克服单一论导致的解释力不足、引领力阙如的局限。立足实践生存论,再思、再释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存在为何”,敦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存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范式走向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融合,以破解传统研究范式局限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难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达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实现政治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双向关系性思维的运思、回归人之生存和发展的感性实践以及澄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上意蕴,构筑精神家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实践生存论转向,将充分彰显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生存 研究范式转向 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