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 被引量:14
1
作者 段金菊 余胜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91-102,共12页
在各种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支持下,社会化学习尤其是社会性知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学习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在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社会性知识网络是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聚合体,承载了社会化学习的特点... 在各种新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支持下,社会化学习尤其是社会性知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学习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在线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社会性知识网络是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聚合体,承载了社会化学习的特点,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性分享、社会性协作、社会性贡献和社会性创造而形成的社会网络。社会性知识网络研究的首要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学习模型,以揭示社会化学习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并指导实践。以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以及社会化学习的一般模型为依据,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可概括为一条设计主线、两类学习隐喻、三条基本原则和四个核心要素。其中,一条设计主线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个人学习网络以促进社会化学习;两类学习隐喻是指学习的网络联通隐喻和创造隐喻;三条基本原则是指基于交互活动的社会化参与原则,基于学习者中心的知识贡献和创造原则,基于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双重视角的学习联结原则。四个核心要素是指学习者角色、内容单元、交互行为和社会性知识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知识网络 学习模型 在线学习 联结学习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cMOOC学习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段金菊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9-55,共7页
文章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的视角,将社会性知识网络(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Services)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关联学习环境,与c MOOC的在线讨论及学习活动相整合,并基于三轮设计性实验探索了基于社会性知识网路的c MOOC学习效果及设计策略。结... 文章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的视角,将社会性知识网络(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Services)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关联学习环境,与c MOOC的在线讨论及学习活动相整合,并基于三轮设计性实验探索了基于社会性知识网路的c MOOC学习效果及设计策略。结果发现:社会性知识网络能够促进c MOOC的深度学习,学习者满意度较高。同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内容单元层面的知识创造,应该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容单元整合设计;为了促进活动中学,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了促进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关联学习,应该注重融合人与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网络环境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OC 社会知识网络 社会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深度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服务研究:一种多层次渐进表征与聚合模型
3
作者 汤筱玙 王琦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深度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紧密关联,社会性支持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开展深度学习需要对社会性支持服务样态进行系统审思与构建。该研究聚焦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从学习者、知识、学习过程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社会性支持... 深度学习与社会性学习紧密关联,社会性支持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开展深度学习需要对社会性支持服务样态进行系统审思与构建。该研究聚焦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从学习者、知识、学习过程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社会性支持的关键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社会知识网络为载体的社会性支持多层次渐进表征与聚合模型。该模型涵盖“社会性特征的可感知”“社会性知识的可获取”“社会性活动的可参与”“社会性知识的可分享”“社会性关系的可发展”“社会性群体的可加入”“社会性知识的可建构”七个核心要素,面向深度学习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化、递进式的支持框架。在此模型的指导下,设计开发了社会知识网络工具SKN,通过结构化地聚合和组织多维社会性节点,为深度学习的信息输入、活动参与、知识创生三个关键阶段提供适应性的社会性支持服务,为优化深度学习的社会性支持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社会性支持 社会知识网络 学习支持服务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叶平浩 张李义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9,共6页
针对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文献中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了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化网络分析,研究认为国内的网络舆情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稳定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深... 针对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文献中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了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化网络分析,研究认为国内的网络舆情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稳定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深加工将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网络舆情共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变革 被引量:24
5
作者 余胜泉 汪丹 王琦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2,共8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特殊教育需求加速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新业态的形成,文章阐述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形态带来的教师的社会性变革方向,并从联通主义视角,提出新的教育形态下亟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关键知识节点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特殊教育需求加速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新业态的形成,文章阐述了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形态带来的教师的社会性变革方向,并从联通主义视角,提出新的教育形态下亟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关键知识节点和关键人际节点的适配机制,以及外部认知节点的信任保障机制,并提出利用社会知识网络技术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阐述新的教育服务形态下,学校组织形态面临的开放挑战,提出构建基于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开放教育服务生态体系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协同 在线学习 教育服务 社会知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建构研究的发展历史——理论-技术-实践的三重螺旋 被引量:11
6
作者 曹俏俏 张宝辉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13年第1期14-22,共9页
知识建构由加拿大学者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已成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考察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带领的"计算机支持的目的性学习环境/知识建构"项目组(即后来的IKIT团队)... 知识建构由加拿大学者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目前已成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考察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带领的"计算机支持的目的性学习环境/知识建构"项目组(即后来的IKIT团队)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可知,知识建构研究是在理论、技术和实践三股驱动力的作用下发展并壮大的。理论发展、技术进步和实践创新三环紧密相扣、齐头并进,从而为知识建构研究不断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建构 基于原则的方法 知识论坛 知识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式建构:知识建构研究的新取向 被引量:10
7
作者 万海鹏 余胜泉 王琦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8,24,共8页
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学习和认知的革新,学习的关键除了要构建知识并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能够联通各个知识节点的社会知识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不同于以往知识建构所秉持的行为交互层次、个体知识内化与外化水平... 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学习和认知的革新,学习的关键除了要构建知识并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能够联通各个知识节点的社会知识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不同于以往知识建构所秉持的行为交互层次、个体知识内化与外化水平以及社区整体知识增长的角度,研究从后现代知识观和联通主义学习观的视角出发,设计了以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为双核驱动的连接式知识建构模型。该模型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具有的情境性、进化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以社会知识网络为建构载体,关注知识建构活动中建立的知识与知识、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可视化连接。随后,基于学习元知识社区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式知识建构 知识网络 社会网络 社会知识网络 学习元知识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员工知识深层建构的饭店虚拟学习团队组建及运行
8
作者 霍生平 郑赤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121,131,共6页
虚拟学习团队为饭店提升员工知识建构层次创造条件,同时也面临知识建构低层次的凝滞局面。结合饭店内部各方面特点,以实践共同体、知识社会网络结构、凝聚子群内关系性质、知识链为组织载体,设计其虚拟学习团队的成员结构。同时,加强饭... 虚拟学习团队为饭店提升员工知识建构层次创造条件,同时也面临知识建构低层次的凝滞局面。结合饭店内部各方面特点,以实践共同体、知识社会网络结构、凝聚子群内关系性质、知识链为组织载体,设计其虚拟学习团队的成员结构。同时,加强饭店信息技术建设、员工技能培训、员工知识供给激励、学习环境虚实结合、团队角色管理,搭建虚拟学习团队的运行平台,从而促进团队内知识建构螺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建构 虚拟学习团队 实践共同体 知识社会网络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身学习视域下学分银行新角色扩展探析
9
作者 孙月亚 韩世梅 +2 位作者 董昭岭 杨毅男 尤天慧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4,共8页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民性、权威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等优势。但同时,它也因管理功能单一、数据采集困难、管理体制突破困难等问题而导致发展面临困境。扩展学分银行新角色,构建智力资源供需平台,形成“请求...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民性、权威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等优势。但同时,它也因管理功能单一、数据采集困难、管理体制突破困难等问题而导致发展面临困境。扩展学分银行新角色,构建智力资源供需平台,形成“请求—响应”的“人人学、人人教”终身教育供给服务模式,基于社会知识网络的新型学分银行进一步形成“个体需求—多方响应—共同体学习”的新型终身学习模式。学分银行扩展新角色对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分银行 终身学习 社会知识网络 学习型社会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导向的智慧混合课堂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鹏飞 孟凡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4期85-88,共4页
深度学习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路径,同时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诉求,如何构建智慧混合课堂实现深度学习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相关理论,设计了深度学习导向的智慧混合课堂学习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深度学习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路径,同时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诉求,如何构建智慧混合课堂实现深度学习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相关理论,设计了深度学习导向的智慧混合课堂学习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了深度学习导向的智慧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了实施的智慧混合课堂实践案例,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深度学习导向的智慧混合课堂构建问题,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教学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深度学习 智慧课堂 开放学习资源 社会知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课堂观察活动多元分析与改进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阿习 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3,121,共9页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活动具有跨越时空、支持大规模协同等优势,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但是,其在应用中存在突出问题,如难以从大量非结构化的多源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教师集体共识信息,难以精确诊断与改进教学问...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活动具有跨越时空、支持大规模协同等优势,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但是,其在应用中存在突出问题,如难以从大量非结构化的多源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教师集体共识信息,难以精确诊断与改进教学问题,难以实现教师同伴之间互助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包含课堂观察活动全过程数据采集、多元分析、可视化反馈报告、社会知识网络自动推荐、精准改进等要素的课堂观察多元分析与改进模型,并开发了支撑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知识技能、观察参与行为与情感状态的及时诊断,能够推动课堂观察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与精准改进转变,实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课堂观察 多元分析 观察学习 社会知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 被引量:54
12
作者 余胜泉 段金菊 崔京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37-47,56,共12页
深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内容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利用蕴含在社会人际网络中的集体智慧,形成丰富的社会知识网络。聚合了人际网络、知识网络与学习活动等综合性信息的学习元平台,能为促进在线深度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基于学习元的双... 深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内容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利用蕴含在社会人际网络中的集体智慧,形成丰富的社会知识网络。聚合了人际网络、知识网络与学习活动等综合性信息的学习元平台,能为促进在线深度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反映了一种社会互动、群建共享、认知递进的深度学习理念。在该模型中,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是两条基本支架,通过学习活动衔接而形成社会知识网络;而社会知识网络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节点,通过知识内容建立起知识之间、知识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和教学者在该模型中处于平等地位且可以角色互换。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通过接受式学习,初步建构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随着参与式学习的不断深入,基于知识交互的协同建构促进知识网络的发展,基于人际交互的网络节点生成促进人际网络的拓宽,个人学习网络动态形成并得到螺旋式发展;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者主动连接网络,通过创造性学习活动以及基于活动的知识贡献与创造,构建群体的社会性知识空间,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深度学习 学习元 双螺旋学习模型 社会知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化网络与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3
作者 储节旺 吴川徽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意义]开放式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关于社会化网络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且未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正确理解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及其中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对于开放式创新实践及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 [目的 /意义]开放式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关于社会化网络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且未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正确理解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及其中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对于开放式创新实践及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在界定社会化网络与知识协同的关系基础上,以知识协同为中介效应,从5个方面探究社会化网络对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 /结论]总结出社会化网络对开放式创新能力作用的S-K-OIC-OIP研究框架与理论链,为开放式创新在社会化网络下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知识协同 开放式创新能力 创新绩效
原文传递
致力于发展的开放远程教育
14
作者 阿卜杜拉.汉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7年第5期37-41,共5页
本文从促进人类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和落后地区推广远程教育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人类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因,接着分析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指出开放远程教育是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文章最后阐述了开放远程教育... 本文从促进人类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和落后地区推广远程教育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人类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因,接着分析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指出开放远程教育是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文章最后阐述了开放远程教育在促进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取得成功的实践(如社区多媒体中心和空中学校项目等),以及为取得成功需考虑的一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远程学习 发展 社会知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ng Social Mapping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unity Network Analysis in Sharing Sweetpotato Innovations in Papua New Guinea
15
作者 Lilly Pasa Sar Anton Mais +4 位作者 Isidora Ramita Amanda Wandau Cathy Koloa Barton Maino Gabi Lucy Main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7年第11期569-579,共11页
This research drew from social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unity research was to trace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sweetpotato flour in two rural communities in Papua New Gu... This research drew from social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unity research was to trace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sweetpotato flour in two rural communities in Papua New Guinea. Research strategy was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 utilizing participatory mapping. The paper mapping process was documented using a video recorder and field not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was then used to incorporate local spatial knowledge on scale maps to show spread of knowledge. The main finding w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through tracking of sweetpotato knowledge: identifying who used the knowledge and whether there were any modifications, the location of those who used the knowledge and whether this was shared and with whom. Most significant was the enabling factors that strengthened existing and potential future networks. Community leadership styles determine success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Rural communities are diverse needing participatory multi-layered methodologies that are people oriented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o be learnt and utilized for improved liveli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mapping social learning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WEETPOTATO Papua New Guin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隐性知识传递现象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章平 苏文成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2-52,共11页
[目的 /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论述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中隐性知识传递现象观测渠道的科学性。[方法 /过程]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和结构方程模型,以江苏大学图书馆耶鲁学堂为例开展读者互动交流社会网络表征分析与隐性知识传递现象... [目的 /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论述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中隐性知识传递现象观测渠道的科学性。[方法 /过程]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和结构方程模型,以江苏大学图书馆耶鲁学堂为例开展读者互动交流社会网络表征分析与隐性知识传递现象影响要素建模研究。[结果 /结论]指出课堂文化理念与读者需求的融合、馆内环境氛围的设计、激励措施的选用、读者社会网络特征的调控以及馆员专业知识背景均会对第二课堂读者间的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起优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第二课堂 隐性知识传递社会网络
原文传递
Coupling Agent Based Simulation with Dynamic Networks Analysis to Study the Emergence of Mutual Knowledge as a Percolation Phenomenon 被引量:1
17
作者 DUGDALE Julie BELLAMINE BEN SAOUD Narjes +1 位作者 ZOUAI Fedia PAVARD Bernard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5期1358-1381,共24页
The emergence of mutual knowledge is a major cognitive mechanism for the robustness of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s.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rom an ethno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empirically reprodu... The emergence of mutual knowledge is a major cognitive mechanism for the robustness of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s. I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rom an ethno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empirically reproduced by multi-agent simulations. Whilst such simulations have been used to design real work settings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grounding for the process is vagu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emergence of mutual knowledge(MK) in a group of colocated individuals can be explained as a percolation phenomenon. The followed methodology consists in coupling agent-based simulation with dynamic networks analysis to study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phenomena: After using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the authors generated and then analyzed its traces as networks where agents met and exchanged knowledge. Deep analysis of the resulting networks clearly shows that the emergence of MK is comparable to a percolation process. The authors specifically focus on how change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in the proposed agent based simulator affect percolation and robustness. These results therefore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nt-based simulation complex network dynamics EMERGENCE mutual knowledge per-colation social network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