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社群等级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宛新荣 张新阶 +3 位作者 刘伟 王广和 王梦军 钟文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9-362,共4页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通过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直接观测法对布氏田鼠社群等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布氏田鼠洞群内存在明显的社群等级。越冬雄鼠在社群内社群序位最高,其次是越冬雌鼠、当年成体雌鼠、当年成体...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通过标志重捕、染色标记和直接观测法对布氏田鼠社群等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布氏田鼠洞群内存在明显的社群等级。越冬雄鼠在社群内社群序位最高,其次是越冬雌鼠、当年成体雌鼠、当年成体雄鼠,亚成体鼠和幼鼠的社群地位最低。在繁殖末期,越冬雄鼠的地位明显下降,而当年成体雄鼠的等级序位逐渐上升。在繁殖季节,当年雄鼠在洞群中的等级序位依然很低,很少能有机会进行有效的交配,有效交配主要由越冬雄鼠来完成,因而越冬雄鼠对种群繁殖的贡献较大。本实验倾向于支持该鼠的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社群等级 季节变化 婚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鲫幼鱼的社群等级地位及其与标准代谢率、血糖和临界游泳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永鹏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40-1945,共6页
在(25.0±0.5)℃实验室条件下,考查标记后体重相近的30尾锦鲫幼鱼(3.5±0.1g)的标准代谢(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然后将实验鱼分为10个组(每组3尾);分别以好斗行为和摄食成功率两个指标将各组实验鱼评估为3个不同的社群... 在(25.0±0.5)℃实验室条件下,考查标记后体重相近的30尾锦鲫幼鱼(3.5±0.1g)的标准代谢(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然后将实验鱼分为10个组(每组3尾);分别以好斗行为和摄食成功率两个指标将各组实验鱼评估为3个不同的社群等级;再分别测定各等级地位实验鱼的SMR、血糖浓度和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结果显示:锦鲫幼鱼3个等级地位由高到低的摄食成功率分别为(51.2±1.61)%、(29.3±1.87)%、(19.5±0.73)%;好斗行为指标得分分别为(8.1±0.30)、(1.9±0.30)、0.0,两个评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crit分别为(35.5±0.22)、(33.7±0.66)、(29.8±1.02)cm/s,血糖浓度分别为(3.4±0.22)、(4.2±0.30)、(4.5±0.33)mmol/L(P<0.05);而评估前、后各等级之间实验鱼的SMR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锦鲫幼鱼存在着明显社群等级分化的现象;好斗行为和摄食成功率两个指标分别对社群等级地位的评估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实验鱼等级地位越高其游泳能力越强,血糖浓度越低;这一现象提示,高等级地位的鱼受到较低的社群胁迫且具有较高的生理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鲫(Carassius auratus) 社群等级 标准代谢率 血糖浓度 临界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褐马鸡冬季的社群等级 被引量:10
3
作者 戴强 张正旺 +1 位作者 邱富才 郭建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1-366,共6页
本文用BBS方法 (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ScalingMethod)对笼养褐马鸡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 ,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 ,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 本文用BBS方法 (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ScalingMethod)对笼养褐马鸡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 ,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 ,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全体 14只鸟的体重与体长及耳簇羽长呈显著正相关 ,与面部红斑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重可以认为是直接与个体的争斗实力相关的参数 ,而面部红斑大小、耳簇羽长则可能是个体争斗实力的外在信号。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 ,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笼养 行为 社群等级 争斗炫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群等级对金乌贼行为表型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柏青青 李江涛 +3 位作者 徐秀文 张宗航 李文涛 张秀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408-5417,共10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水槽条件下研究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繁殖过程中社群等级的形成对其行为表型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腕部肌肉和性腺组织中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水槽条件下研究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繁殖过程中社群等级的形成对其行为表型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腕部肌肉和性腺组织中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etase,CS)活性以及乳酸(Lactic acid,LD)含量。结果显示:(1)金乌贼繁殖期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之间行为表型具有显著差异,优势雄性个体游动悬浮、争斗时间显著高于劣势个体,而优势雌性个体静止伏底时间高于劣势个体,游动悬浮时间低于劣势雌性;(2)优势雄性个体在争斗过程中主要通过无氧代谢提供能量,而处于游动悬浮状态时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主要表现在优势雄性个体肌肉中无氧代谢酶(PK、HK、LDH)活性显著高于劣势个体(P<0.05),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也显著高于劣势个体,雌性个体之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3)繁殖期雌性个体通过减少运动量来储存能量用于产卵繁殖,主要表现在优势雌性个体肌肉中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低于劣势个体,而在性腺中恰恰相反;(4)运动表型与能量代谢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现在游动悬浮时间与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争斗时间与无氧代谢酶(PK、HK、LDH)及乳酸(L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社群等级高的雄性个体运动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应性。而社群等级高的雌性个体多处于静止状态,以便更好地储存能量用于繁殖。研究结果为金乌贼健康苗种培育以及规模化繁殖技术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乌贼 社群等级 行为表型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群等级序位严明的动物──阿拉伯狒狒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湘涛 《野生动物》 2001年第2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食性 阿拉伯狒狒 形态特征 分布 社群等级序位 食性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社群等级及其在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宗航 郭浩宇 +1 位作者 张雪梅 张秀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7-1264,共8页
社群等级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鱼类社群等级是指社会性鱼类通过种内竞争在群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序列,会对其生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鱼类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社群等级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生理压力增大、生长... 社群等级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鱼类社群等级是指社会性鱼类通过种内竞争在群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序列,会对其生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鱼类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社群等级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生理压力增大、生长离散加剧,对鱼类福利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鱼类社群等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指出鱼类社群等级主要受基因、个性、代谢、个体大小、社群经验等自身条件以及群体密度、饵料丰度、隐蔽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鱼类社群等级的实验设计与判别方法,探讨了以往鱼类社群等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社群等级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应聚焦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为中国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并为鱼类育苗、养殖生产中合理规避社群等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鱼类福利,优化增养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社群等级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英文)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春旺 蒋志刚 +1 位作者 曾岩 阎彩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6-570,共5页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 ,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 ,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 ,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 Ⅰ型...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 ,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 ,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 ,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 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 :( 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 ;( 2 )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 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 ,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 ,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 ,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 ,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 ,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社群等级 会行为 皮质醇 交配机会 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等级对布氏田鼠雌性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军 施大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9-222,共4页
利用监控录像以及特定行为记录的方法,研究了雄性等级对布氏田鼠气味选择和个体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气味选择还是个体选择,雌鼠动情状态不影响对雄鼠的选择频次,但是动情雌鼠在自我修饰行为频次上高于非动情雌鼠。此外,在气味和... 利用监控录像以及特定行为记录的方法,研究了雄性等级对布氏田鼠气味选择和个体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气味选择还是个体选择,雌鼠动情状态不影响对雄鼠的选择频次,但是动情雌鼠在自我修饰行为频次上高于非动情雌鼠。此外,在气味和个体选择的优先权方面,动情雌鼠更多的优先选择优势雄鼠的气味和个体并与之交配,而非动情雌鼠更多的先选择从属雄鼠的气味和个体。总之,不论是气味选择还是个体选择,布氏田鼠不仅受到被选择雄鼠的地位影响,还与雌鼠的生理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社群等级 气味选择 个体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蟒河中上游地区猕猴巢区及其对种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方保华 《河南科技》 1990年第S1期6-9,共4页
本文采用实地跟踪划界,然后标记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求积的方法,初步揭示和阐述沁蟒河中上游地区称猴野生状态巢区的类型、布局、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几个与巢区有关的特征数的相关分析,指出了猕猴巢区重叠对种群影响的特殊机制。
关键词 巢区 上游地区 数量 蟒河 重叠对 社群等级 植物性食物 特征数 个体数 MACA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ocial context and social scale on the perception of relationships in monk parakeets 被引量:2
10
作者 Elizabeth A. HOBSON Darlene J. JOHN +2 位作者 Tiffany L. MCINTOSH Michael L. AVERY Timothy F. WRIGHT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5-69,共15页
Social relationships formed within a network of interacting group member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n indi- vidual's behavior and fitness. However,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ir ... Social relationships formed within a network of interacting group member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an indi- vidual's behavior and fitness. However,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is perception relates to our external measures of interac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perception of affiliative and agonistic relation- ships at both the dyadic and emergent social levels in two captive groups of monk parakeets (Myiopsitta monachus, n = 21 and 19)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layback experiments. At the dyadic social scale, individuals directed less aggression to- wards their strong affiliative partners and more aggression towards non-partner neighbors.At the emergent social scale,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and an individual's dominance rank did not correlate with its popularity rank. Playback response pattems were mainly driven by relationships in affiliative social contexts at the dyadic scale. In both groups,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playback experi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trong affiliative relationships at the dyadic social scale, albeit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Response pattems were also affected by affiliative relation- ships at the emergent social scale, but only in one of the two groups. Within affiliative relationships, those at the dyadic social scale were perceived by individuals in both groups, but those at the emergent social scale only affected responses in one group. These results provide preliminary evidence that relationships in affiliative social contexts may be perceived as more important than agonistic relationships in captive monk parakeet groups. Our approach could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speci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relationships across social contexts and social scales [Current Zoology 61 (1): 55-69, 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iliative AGONISTIC Dominance Eigenvector centrality Emergent social property Myiopsitta monachus PARROT Popularity Ran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