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短波影响神经源性疼痛时nNOS和NMDA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缨 岳寿伟 +2 位作者 吴宗耀 刘兆华 李文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源性疼痛时兔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和脊髓后角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受体)阳性表达的特点以及超短波对其的... 目的:研究神经源性疼痛时兔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和脊髓后角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受体)阳性表达的特点以及超短波对其的影响,从而探讨超短波治疗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纯种成年兔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5),损伤模型组(n=15)和超短波治疗组(n=15)。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定量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10d、30d和90d)DRG和脊髓后角内nNOS和NMDA受体阳性表达的分布特点。结果:术后10d时模型组和治疗组手术侧DRG和脊髓后角内nNOS阳性表达增多,NMDA受体阳性表达在DRG内降低;90d时治疗组nNOS和NMDA受体表达已基本接近正常,而模型组nNOS和NMDA受体仍未恢复正常。结论:超短波治疗可改变神经源性疼痛时DRG和脊髓内神经元表达上调的nNOS和表达下调的NMDA受体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NMDA受体—NO系统发挥缓解疼痛的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波 神经源性疼痛 NNOS NMDA受体 基因表达 DRG 神经元型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2在小鼠分支选择损伤神经源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珊 史霖 +2 位作者 王军阳 范桂香 袁育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在小鼠分支选择损伤(SNI)神经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制作小鼠SNI模型成功后,用Von Frey Filaments刺激法和冷盘法测定腹腔给予IL-2的镇痛作用,并测定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阻断。结果(1)IL-2的...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在小鼠分支选择损伤(SNI)神经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制作小鼠SNI模型成功后,用Von Frey Filaments刺激法和冷盘法测定腹腔给予IL-2的镇痛作用,并测定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阻断。结果(1)IL-2的镇痛作用在给药后30min出现,75min时消失,105min后又再次出现,可维持24h以上。(2)纳洛酮可以完全阻断IL-2的镇痛作用。结论(1)IL-2在小鼠SNI模型中具有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呈双峰现象,持续时间较长。(2)IL-2的镇痛作用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 SNI模型 神经源性疼痛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维持性神经源性疼痛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承水 罗非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32-239,共8页
一、前言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pain或neurogenic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ges... 一、前言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pain或neurogenicpain)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以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gesia)和痛觉超敏(alody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交感神经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毒毒素A对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疼痛中P物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彦强 王永平 +2 位作者 杨同群 周斌 张海鸿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1期1517-1524,共8页
目的探索肉毒毒素A(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肉毒毒素干预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 目的探索肉毒毒素A(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肉毒毒素干预组(结扎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3 d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Bo NT-A 30 U/kg)。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将各组分为1 d、3 d和1周(1 w)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情况,原位杂交及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NL后大鼠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并随着结扎时间的增长浸润程度加重。与对照组比较,疼痛模型组1 d、3 d和1周时SP、IL-6和TNF-α的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上升(P<0.05);与疼痛模型组比较,肉毒毒素干预组1 d、3 d和1周时SP、IL-6和TNF-α的蛋白、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Bo NT-A对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SP和炎性介质IL-6、TNF-α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肉毒毒素A P物质 IL-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治疗急性颈椎神经源性疼痛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远成 何磊 +2 位作者 王照平 孟庆飞 何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慢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1,2]。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对50例急性颈椎神经源性疼痛患者采用神经妥乐平治疗,获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皮肤提取物 疫苗接种 治疗 颈椎 炎症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对SNI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小鼠中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珊 范桂香 +2 位作者 袁育康 史霖 王军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23-225,229,共4页
目的:研究IFN-α2a在小鼠SNI神经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SNI疼痛模型小鼠,以VonFrey Filaments刺激法和冷盘法测定腹腔给予IFN-α2a的镇痛作用,并测定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阻断。结果:①IFN-α2a的给药剂量为1 0... 目的:研究IFN-α2a在小鼠SNI神经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SNI疼痛模型小鼠,以VonFrey Filaments刺激法和冷盘法测定腹腔给予IFN-α2a的镇痛作用,并测定阿片肽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其镇痛作用的阻断。结果:①IFN-α2a的给药剂量为1 000 U/g体重时,基本无镇痛作用;剂量为5 000 U/g体重时,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持续5-20 min;剂量为10 000 U/g时,镇痛作用可维持50-60 min。②纳洛酮可以完全阻断IFN-α2a的镇痛作用。结论:①IFN-α2a在小鼠SNI模型中具有镇痛作用,且呈剂量效应。②IFN-α的镇痛作用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2a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 神经源性疼痛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芳 徐迎胜 翟所迪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和中... 目的: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对照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研究(RCTs)。评价指标为疗效、生活质量、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用Jadad评分对临床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其中24项Jadad评分小于3,属低质量研究。未检索到评价神经妥乐平对生活质量影响和治疗费用的研究。对11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神经妥乐平对神经源性疼痛疗效优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值比(OR)为3.84[2.68,5.50]。6项对照研究的合并效应表明,和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神经妥乐平可有效降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权重均数差值(WMD)为-1.76[-2.31,-1.21]。对以卡马西平、甲钴胺、维生素B_(12)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为对照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也表明,神经妥乐平的疗效优于上述药物。在安全性方面,神经妥乐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安慰剂、卡马西平或NSAIDs,危险度差值为-0.01[-0.04,0.02]。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降低了meta分析的论证强度。应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为神经妥乐平的应用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妥乐平 系统分析 神经源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月国 郑高利 刘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9期2065-2067,共3页
神经源性疼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由于神经源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有效成份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已经成为新的思路,主要介绍了一些可能对治疗神... 神经源性疼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由于神经源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分离有效成份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已经成为新的思路,主要介绍了一些可能对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有效的镇痛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疼痛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疼痛的病理及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陆萍 郭跃先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8期862-864,共3页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病理学变化 免疫学 周围神经损伤 压迫损伤 损伤 细胞因子 再生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疼痛发病机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刚 曹国永 杨天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9期3869-3871,共3页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包括自发性疼痛和诱发疼痛,后者又包括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常见的神经源性疼痛可因机械性神经损伤、代谢性疾病、嗜神经病毒感染、神经毒因素、炎症或多免疫机制紊乱、...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包括自发性疼痛和诱发疼痛,后者又包括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常见的神经源性疼痛可因机械性神经损伤、代谢性疾病、嗜神经病毒感染、神经毒因素、炎症或多免疫机制紊乱、神经系统局部缺血以及多发神经传递系统障碍等引发,其发生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近期研究表明由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能是自发性疼痛与痛觉超敏的潜在原因。就TNF-α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与分布、对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与交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联系等方面,综述TNF-α在神经源性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发病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Α 神经元结构 交感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红菊 蒋中伟 罗质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72-4273,共2页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持续性疼痛。临床前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大致可分为3类:不同的作用方式造成的外周神经损伤模型,化疗药物或鞘内注射强啡肽造成的化学损伤模型及糖尿病性神经痛模型。尽管这些神经源性疼痛动...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持续性疼痛。临床前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大致可分为3类:不同的作用方式造成的外周神经损伤模型,化疗药物或鞘内注射强啡肽造成的化学损伤模型及糖尿病性神经痛模型。尽管这些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临床上的疼痛症状,但它们在发病时程,持续时间,病理机制及对药物反应性方面等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动物模型 中枢神经损伤 化学损伤 外周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魏干预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痛阈及脊髓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异飞 胡炜 +1 位作者 李磊 刘岩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0期6485-6491,共7页
背景:新疆阿魏主要由挥发油、树脂和树胶组成,具有抗炎、抗过敏及解痉镇痛作用。但其镇痛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新疆阿魏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热痛及机械痛及脊髓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制备慢性坐... 背景:新疆阿魏主要由挥发油、树脂和树胶组成,具有抗炎、抗过敏及解痉镇痛作用。但其镇痛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新疆阿魏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热痛及机械痛及脊髓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制备慢性坐骨神经松结扎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低、中、高剂量阿魏0.075,0.15,0.30 g/kg,赛来昔布和生理盐水。各组分别在术前1 d及术后1,2,3,5,7,14 d进行热痛及机械痛测定,并取S4-5脊髓组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脊髓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给药后1,5 d,低、中、高剂量阿魏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中剂量阿魏组热痛阈值下降幅度最小(P<0.05),高剂量阿魏组机械痛阈值减小幅度最小(P<0.01)。术后各时间点低、中、高剂量阿魏组及赛来昔布组在的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0.05),中、高剂量阿魏组各时间点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均高于赛来昔布组(P<0.05)。高剂量阿魏组及赛来昔布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中、高剂量阿魏组与赛来昔布组各时间点的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新疆阿魏可以有效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脊髓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模型 动物 疼痛 坐骨神经 实验动物 脑及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新疆阿魏 神经源性疼痛 坐骨神经疼痛 大鼠 镇痛 痛阈 热痛 机械痛 Fos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脊髓GFAP、PICK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先岭 王培山 +2 位作者 智明明 王静静 陈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82-2884,共3页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对神经源性疼痛(NP)大鼠脊髓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激酶C-α1相互作用蛋白(PICK1)水平的影响。方法 15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性手术组、模型组、脉冲射频2 Hz组、4 Hz组、8 Hz组,每组30只。分别于术前...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对神经源性疼痛(NP)大鼠脊髓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激酶C-α1相互作用蛋白(PICK1)水平的影响。方法 15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性手术组、模型组、脉冲射频2 Hz组、4 Hz组、8 Hz组,每组30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 d记录各组大鼠热缩腿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抽取各组大鼠脊髓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脊髓中GFAP蛋白、PICK1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2 Hz组、4 Hz组、8 Hz组术后1、3、7、14 d TWL、MWT水平显著短于假性手术组(P<0.05),模型组显著短于射频2 Hz组、4 Hz组、8 Hz组(P<0.05);随着射频频率增加,TWL、MWT水平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射频2 Hz组、4 Hz组、8 Hz组脊髓术后1、3、7、14 d GFAP、PICK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性手术组(P<0.05),模型组高于射频2 Hz组、4 Hz组、8 Hz组(P<0.05);而射频组中随着作用频率的增加,脊髓GFAP蛋白、PIC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脉冲射频能有效减轻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所致NP大鼠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能有效抑制脊髓GFAP、PICK1表达;随着射频频率的增加,效果越理想,射频对NP有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神经源性疼痛 胶质原纤维酸蛋白 蛋白激酶C-α1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源性疼痛与运动皮层刺激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6-196,20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刺激治疗 运动皮层 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神经外科治疗 疼痛综合征 脑深部刺激 疼痛类型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卢宜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2978-2978,共1页
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常常比较棘手,一般止痛药物的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多以注射神经破坏药或热凝射频等毁损治疗。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有别于局麻药物,又不同于神经破坏药物,可使疼痛获较长时间缓解,对于难治性的神经源性疼痛,亚... 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常常比较棘手,一般止痛药物的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多以注射神经破坏药或热凝射频等毁损治疗。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有别于局麻药物,又不同于神经破坏药物,可使疼痛获较长时间缓解,对于难治性的神经源性疼痛,亚甲蓝不失为可供选择的疗法之一。本文总结31例亚甲蓝神经阻滞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阻滞治疗 亚甲蓝 临床观察 神经破坏药物 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 止痛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吗啡肽-1对神经源性疼痛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正红 李娟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78-480,共3页
目的 :观察内吗啡肽 1(endomorphin 1,EM 1)对神经源性疼痛动物的镇痛作用。方法 :用大鼠单侧坐骨神经部分结扎制成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 ,采用钾离子透入法和辐射热 缩腿法两种测痛方法 ,观察腹腔注射EM 1(5 0 μg/kg)的作用。 结果 :... 目的 :观察内吗啡肽 1(endomorphin 1,EM 1)对神经源性疼痛动物的镇痛作用。方法 :用大鼠单侧坐骨神经部分结扎制成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 ,采用钾离子透入法和辐射热 缩腿法两种测痛方法 ,观察腹腔注射EM 1(5 0 μg/kg)的作用。 结果 :EM 1对神经源性疼痛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痛阈均有提高作用 ,并且EM 1的作用可被纳络酮逆转。结论 :EM 1对神经源性疼痛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痛觉过敏均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啡肽类 镇痛 Μ-阿片受体 大鼠 神经源性疼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先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PTRK3对神经源性疼痛的影响
17
作者 马伟英 何惠燕 +4 位作者 纪风涛 刘玲 梁建军 广濑宗孝 曹铭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r-kA)抑制剂IPTRK3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artial sciaticnerve ligation,PSNL)模型,术前10 min单次腹腔给予IPTRK3 10 mg·kg-1... 目的探讨预先给予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r-kA)抑制剂IPTRK3对神经源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artial sciaticnerve ligation,PSNL)模型,术前10 min单次腹腔给予IPTRK3 10 mg·kg-1,测定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热痛觉过敏阈值(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痛觉过敏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免疫印迹法测量左侧L4-5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Fos蛋白在L4-5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PSNL组小鼠出现明显热、机械痛觉过敏(P<0.05),背根节TRPV1蛋白表达及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5)。与PSNL组相比,预先给予IPTRK3 10 mg·kg-1明显减轻小鼠热痛觉过敏,背根神经节TRPV1蛋白表达水平及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降低(P<0.05),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预先给予IPTRK3可以明显减轻神经源性疼痛症状,抑制背根神经节TRPV1及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参与其早期迅速减轻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KA IPTRK3 坐骨神经部分结扎 神经源性疼痛 TRPV1 FO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神经源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吴涛 郑镇伟 +1 位作者 刘怀萍 王忱 《中国医药》 2015年第10期1456-1459,共4页
目的 探讨吗啡对外周神经损伤性神经源性疼痛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6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 目的 探讨吗啡对外周神经损伤性神经源性疼痛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6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组(CCI组,20只),CCI后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S组,20只),CCI后吗啡治疗组(M组,20只);CCI、NS和M组再按术后取材时间分为1、3、7、14d4个亚组(每亚组各5只大鼠).手术仅损伤有侧坐骨神经,左侧作为正常对照.吗啡给药剂量为5 mg/kg腹腔注射.CCI、NS和M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14 d测量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TWL),测量完毕后取术侧背根神经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检测背根神经节中GAP-43和NGF的表达.结果 CCI组、NS组、M组术后3、7、14 d MWT和TWL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MWT:(7.3±1.2)、(7.2±0.9)、(12.6±1.6)g比(14.8±0.6)g;(5.9±0.7)、(5.8±0.6)、(7.9 ±0.8)g比(14.8±0.7)g;(4.3±0.4)、(4.5±0.7)、(5.4 ±0.6)g比(14.8±0.5)g;TWL:(1.07±0.05)、(1.05±0.06)、(1.31±0.16)s比(1.45±0.11) s;(0.97±0.05)、(0.96±0.05)、(1.10±0.12)s比(1.45±0.10)s;(0.86 ±0.04)、(0.88±0.07)、(1.01 ±0.06)s比(1.45±0.12)s,P<0.01],背根神经节中GAP43和N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GAP-43:(114.8±6.3)、(1 18.8±6.4)、(94.4±5.2)比(62.2±2.5);(118.0±4.3)、(122.4±5.5)、(89.7±3.0)比(62.2±2.5);(140.2±5.2)、(135.7±5.9)、(84.5±8.1)比(62.2±2.5);NGF:(134.0±3.8)、(131.5±3.6)、(98.3±3.6)比(71.6±3.4);(120.4±4.7)、(118.9±4.4)、(103.2±7.2)比(71.6±3.4);(1 17.9±4.1)、(1 16.5±5.9)、(95.4±3.6)比(71.6±3.4),P<0.01];M组与NS组和CCI组比较,术后3、7、14 d同时点的MWT和TWL均明显延长(P<0.01),GAP-43和NGF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腹腔注射吗啡能够明显减轻CGI后的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能有效抑制背根神经节中GAP43和NGF的高表达,说明吗啡对神经性疼痛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生长相关蛋白43 神经生长因子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酶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模型中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研究
19
作者 聂勇 蔡国平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对坐骨神经的疏松结扎(CCI)模型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初步探讨临床通过相关穴位点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采用CCI模型,记录损伤神经异位自发放电和热痛刺激的敏感程度。结果:用透明质酸酶作用于术...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对坐骨神经的疏松结扎(CCI)模型神经源性疼痛的作用,初步探讨临床通过相关穴位点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采用CCI模型,记录损伤神经异位自发放电和热痛刺激的敏感程度。结果:用透明质酸酶作用于术后7d大鼠的损伤处并进行坐骨神经自发放电的测量,发现在测量的12只模型中,有8只模型的自发放电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这8只的平均抑制率为50.9%±12.4%。在热刺激行为学实验中,损伤局部持续注射透明质酸酶溶液的CCI大鼠在术后3d、6d和14d的热刺激敏感度明显低于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CCI大鼠。通过CCI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神经纤维排列混乱,纤维间存在空泡状间隙,并且在间隙周围分布着染成深色的多糖链;而经过透明质酸酶作用后CCI损伤坐骨神经切片观察,空泡状空隙与深色多糖链沉淀消失,神经排布较处理前更加规则。结论:细胞外基质与神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透明质酸酶能够有效降低CCI模型的异位自发放电;临床穴位注射透明质酸酶改变穴位点聚集的细胞外基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压迫损伤 透明质酸酶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源性疼痛的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20
作者 梁映霞 陈念 赵树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748-751,共4页
神经源性疼痛是严重困扰人类的临床问题之一。为了探索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神经损伤性疼痛模型,其中大鼠部分脊神经结扎,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和L5/L6脊神经结扎的外周神经损伤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细胞模型也显示出... 神经源性疼痛是严重困扰人类的临床问题之一。为了探索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神经损伤性疼痛模型,其中大鼠部分脊神经结扎,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和L5/L6脊神经结扎的外周神经损伤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细胞模型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原代和永久性感觉神经元,作为研究疼痛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特别是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信号转导的研究非常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源性疼痛 模型 动物 模型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