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佳丽 李海英 +3 位作者 岳全 李琼芬 施蓉蓉 吴海菁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6期56-58,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因其起病隐匿,致残率高而严重影响预后。患者常因慢性肢体疼痛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规范管理能够大幅改善其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主要从对DPN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因其起病隐匿,致残率高而严重影响预后。患者常因慢性肢体疼痛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规范管理能够大幅改善其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主要从对DPNP的评估工具、干预形式、管理现状等方面对其管理进行综述。其中评估工具主要包括单维度疼痛评估量表、多维度疼痛综合评估量表、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干预形式以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中医治疗为主;管理包含了疼痛健康教育管理、疼痛专项护理及加强多学科协作等方式。目前DPNP因其对患者造成的身心痛苦及产生的高医疗费用,成为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积极探索安全、有效、低廉、便于推广的多元管理方法,将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
作者 刘星 陆兵 +5 位作者 樊碧发 张毅 李怡帆 胡慧敏 李晨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8%,占所有慢性疼痛病人的20%~25%[1]。这种长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2]。目前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顽固...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8%,占所有慢性疼痛病人的20%~25%[1]。这种长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2]。目前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疗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分析 脊髓电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系统损伤 慢性疼痛 躯体感觉 神经调控技术 普通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与疼痛介质的关系
3
作者 刘盼梅 樊肖冲 +1 位作者 刘青颖 马民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34-37,43,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介质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肯定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性DPN组36例和无痛性DPN组104例。比较疼痛性DPN...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介质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肯定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性DPN组36例和无痛性DPN组104例。比较疼痛性DPN组与无痛性DPN组患者的血清Treg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35(IL-35)]、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组胺(His)、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DPN患者血清中IL-10、TGF-β_(1)、IL-35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DPN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疼痛性DPN组患者血清TGF-β_(1)、PGE2、His、5-HT水平高于无痛性DPN组,IL-10、IL-35水平低于无痛性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10与PGE2、His、5-HT均呈负相关(r=-0.781、-0.794、-0.714,P<0.05),TGF-β_(1)与PGE2、His、5-HT均呈正相关(r=0.605、0.590、0.515,P<0.05),IL-35与PGE2、His、5-HT均呈负相关(r=-0.727、-0.847、-0.72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0、TGF-β_(1)、IL-35均与DPN患者疼痛程度密切相关,是DPN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PN患者血清中的IL-10、IL-35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呈负相关,TGF-β_(1)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呈正相关,且IL-10、TGF-β_(1)、IL-35均与DPN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调节性T细胞 疼痛介质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固定电泳在诊断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金 申寸心 +4 位作者 王丹 王玉飞 刘淑静 刘紫薇 谷愉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5,24,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实验室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初步探讨该技术在诊断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6年8月至2022年7月实验诊断中心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共3 849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神经肌肉与遗传科室...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实验室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初步探讨该技术在诊断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6年8月至2022年7月实验诊断中心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结果共3 849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神经肌肉与遗传科室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M蛋白型别、出院诊断、定位与定性分析、肢体症状等数据。结果 我院41.4%(1 592例/3 849例)的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来自神经肌肉与遗传科室,均为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肌肉与遗传科室患者M蛋白阳性检出患者52例,阳性率为3.3%(52例/1 592例),以50岁(χ^(2)=15.995,P<0.001)以上、男性(χ^(2)=15.375,P<0.001)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蛋白主要检出型别由高至低依次为IgGλ(42.3%)、IgGκ(21.2%)、IgMκ(11.5%)、IgAκ(7.7%)型别等,不同M蛋白型别间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2例缺失出院诊断资料的病例后,36%(18例/50例)明确诊断为副蛋白血症相关性神经病或可能性大,以男性为主,年龄均值为59.4±9.6岁;肢体症状主要为四肢或下肢麻木无力,无疼痛症状;定位主要在感觉和运动神经,部分有自主神经定位;44.4%(8例/18例)患者的入院定性分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结论 我院神经内科医生重视免疫固定电泳在诊断周围神经病的应用,在临床诊断时,需谨慎明确M蛋白阳性与周围神经症状的关系,注意CIDP与M蛋白相关周围神经病的鉴定,在神经内科与血液科共同明确患者诊断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固定电泳 M蛋白 M蛋白血症 周围神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PPPS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5
作者 姜宏佺 色瑶 +1 位作者 崔莹 郭庆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庞大,涵盖领域广泛,所对应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内容也相当复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更为多元和高效的教学策略。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强调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课程设计方式。BOPPPS教... 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庞大,涵盖领域广泛,所对应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内容也相当复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更为多元和高效的教学策略。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强调教学互动和反思的闭环反馈课程设计方式。BOPPPS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时最有效的设计模式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神经病学这一学科领域,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潜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慕课和线下课堂的方式,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术,同时也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将上述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以帕金森病为例,深入探讨了BOPPPS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优势和具体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 神经病 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科生 帕金森病 参与式学习 临床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斌 葛朝明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3期409-412,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密切相关。ATP是P2X受体(P2XR)的配体,P2XR是一种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GIC)。本篇综述阐述...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密切相关。ATP是P2X受体(P2XR)的配体,P2XR是一种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GIC)。本篇综述阐述了P2X(P2X3、P2X4、P2X7)受体通过不同机制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释放炎性因子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的发生,这将成为偏头痛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P2X受体 三磷酸腺苷(ATP)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超声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杨婷 傅海扬 《医学综述》 2025年第4期492-496,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受损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常见。当前的pNP诊断方法具有有创性,患者难以接受,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且被认可的诊断方法。弹性超声作为一...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受损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常见。当前的pNP诊断方法具有有创性,患者难以接受,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且被认可的诊断方法。弹性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直观评估工具用于定量检测人体组织内的机械性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弹性超声运用到pNP领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弹性超声与神经病理之间的联系以及弹性超声标准化,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 神经损伤 弹性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汤颜冰 陈周青 +2 位作者 王紫兰 倪涵宇 王中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痛性周围神经病是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脊髓电刺激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脊髓电刺激已被用于包括痛性周围神经病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广泛用于临床。该研究就脊髓电刺激镇痛的基本机... 痛性周围神经病是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脊髓电刺激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脊髓电刺激已被用于包括痛性周围神经病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广泛用于临床。该研究就脊髓电刺激镇痛的基本机制、在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该技术的最新进展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周围神经病 脊髓电刺激疗法 疼痛 机制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学专业特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谷依雪 张华 田鑫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神经病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的医学教育因专业性强、理论知识多,主要集中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当今时代的高校教学,应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 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神经病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的医学教育因专业性强、理论知识多,主要集中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当今时代的高校教学,应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作为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医疗法规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桥梁,已在各医科院校广泛开展。神经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精密有序的非线性网络系统,神经病学教学具有专业特殊性,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神经病学教学应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建构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当前的神经病学课程思政,从教师的意识形态到教学的内容形式均存在不足,思政建设相对落后。通过多主体相互协作,建立符合神经病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神经病学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达到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 课程思政 育人体系 高等教育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1例
10
作者 杨茹双 李晓娜 +5 位作者 刘莹 史瑞清 张雪松 赵纳 孙英彩 彭志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病例男,20岁,因双手用力时颤抖8月,双足底麻木半年,双下肢无力3月入院。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用力时双手不自主颤抖,双手持物时明显,休息可减轻,半年前出现双足底麻木,伴有双小腿及双大腿后侧肌肉握痛,休息后症状有所减轻,未予特殊重... 病例男,20岁,因双手用力时颤抖8月,双足底麻木半年,双下肢无力3月入院。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用力时双手不自主颤抖,双手持物时明显,休息可减轻,半年前出现双足底麻木,伴有双小腿及双大腿后侧肌肉握痛,休息后症状有所减轻,未予特殊重视,3个月前渐出现双下肢无力,上下楼梯需要用手扶楼梯。专科检查:四肢肌张力正常,颈肌肌力5级,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手伸屈腕肌力5级,双手拇外展肌力4级,右手伸指肌力4级,余双手分并对指肌力5级,双屈髋肌力5级,双伸膝肌力5级,双屈膝肌力4-级,左足背屈肌力4级,右足背屈肌力3+级,双足趾背屈肌力3级,双足踝背伸肌力5级,双足背背伸肌力3级,浅感觉未见异常,关节位置觉可,双手可见姿势性震颤,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四肢腱反射均未引出,双侧病理征(-)。脑脊液检测:蛋白2.21 g/L(正常值0.2~0.4 g/L),细胞数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神经神经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神经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蒋晓华 刘亚彬 陈国武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84-188,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以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为病理性基础的疼痛感受,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与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变相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以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为病理性基础的疼痛感受,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与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变相关,在其临床症候群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探究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在本综述中,阐述了自主神经系统与疼痛传导通路之间的解剖学关联,总结了自主神经系统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的作用环节及其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价值
12
作者 宋乐云 聂文素 张卫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2月13日—2023年6月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治未病中心收治的60例2型DP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DPN为A组,行降血...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针灸治疗效果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2月13日—2023年6月3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治未病中心收治的60例2型DPN,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DPN为A组,行降血糖+营养神经类药物甲钴胺片治疗;30例DPN为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1周内均行正中神经及胫神经常规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获得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直径、横截面积和杨氏模量;同时进行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胫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查,获得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收集同期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获得上述超声参数。比较治疗前后各组上述参数变化,同时以肌电图结果判断针灸治疗是否有效,并绘制正中神经及胫神经治疗前后杨氏模量差值诊断针灸治疗有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治疗前A、B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直径、横截面积、杨氏模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后B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杨氏模量值均低于A组(P=0.036、0.025),且A、B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杨氏模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后A组、B组、对照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直径、横截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24、0.176、0.106、0.982,P>0.05);A、B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及胫神经杨氏模量值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t=5.422、4.429,P均<0.001;B组:t=6.110、7.081,P均<0.001)。正中神经及胫神经杨氏模量差值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及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920、95%、90%、4.600 kPa和0.820、85%、70%、6.250 kPa,两者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Z=1.489,P=0.136)。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能提供周围神经弹性模量信息,评估神经硬度,为评估DPN治疗效果提供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神经病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针灸疗法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干预作用
13
作者 郗扬 周海滨 +1 位作者 冯磊 周雁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34-140,148,共8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大鼠脊髓腰段背根部神经节(DR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紫杉醇诱发化疗后...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大鼠脊髓腰段背根部神经节(DR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紫杉醇诱发化疗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 mg/kg氯吡格雷组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每组10只。在实验前1天(T0)、实验第8天(T1)和实验第14天(T2)分别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足阈值(50%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DRG,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实验(TUNEL)检测DRG中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RG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测定DRG中MDA和SO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RG组织中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升高(P<0.01~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RG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IL-6、IL-1β、TNF-α以及MDA水平均升高,SOD水平降低,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DRG组织中上述指标被逆转(P<0.01~0.05)。与6 mg/kg氯吡格雷组相比,12 mg/kg氯吡格雷组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显著。结论氯吡格雷能减轻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学疼痛,抑制DRG中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1 PGC-1Α 氯吡格雷 紫杉醇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模态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14
作者 钟祯 王雨 +6 位作者 黄海鹏 马诗棋 郑海珠 李孟媛 姚琳 王洪峰 丛德毓 《吉林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痛性糖...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成为深入揭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与病变程度的重要研究手段。针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枢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风险因素、中枢敏化概述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现状,梳理针灸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证据及中枢机制,从灰质体积萎缩、白质结构受损、脑区激活改变、脑功能网络异常、脑内代谢物质浓度变化等角度,分析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研究现状,阐述针灸治疗本病的中枢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磁共振成像 中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值及脊髓小胶质细胞M1/M2活化状态的影响
15
作者 汪静 殷智宇 +2 位作者 郭君 周亚兰 唐炜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的痛阈值和脊髓小胶质细胞M1/M2活化状态的影响,探讨电针参与慢性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SNL组、SNL+电针(SNL+EA)组和SNL+假电针(SNL+Non-EA)组,每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的痛阈值和脊髓小胶质细胞M1/M2活化状态的影响,探讨电针参与慢性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SNL组、SNL+电针(SNL+EA)组和SNL+假电针(SNL+Non-EA)组,每组8只。除Sham组外其余组均通过L5脊神经根结扎建立SNL大鼠模型,Sham组大鼠仅暴露左侧L5脊神经根,不进行结扎。SNL+EA组术后次日开始电针刺激,选取双侧“环跳穴”(GB30)、“足三里穴”(ST36),每天1次,每次30 min,强度2 mA,频率2 Hz,持续14 d。SNL+Non-EA组于穴位右侧旁开0.5 cm处行电针干预,操作、电针参数及疗程同SNL+EA组。术后第1、3、7、10、14天测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术后第14天取大鼠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86、CD206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0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术后第1、3、7、10、14天PWMT、PWL均降低(P<0.05);SNL+EA组较SNL组,大鼠PWMT和PWL在术后第3、7、10、14天明显回升(P<0.05)。SNL组的小胶质细胞M1型、M2型标记物CD86、CD206较Sham组表达明显增多(P<0.05);而SNL+EA组较SNL组,CD86的表达降低,CD206表达升高(P<0.05)。SNL+EA组大鼠脊髓TNF-α、IL-1β、IL-6表达较SNL组减少,而IL-10表达增多(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脊髓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镇痛 小胶质细胞 大鼠模型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16
作者 麦书铭 梁育颖 +2 位作者 杨丽金 刘燕平 陈日兰 《中医学》 2025年第2期783-798,共16页
目的:为了研究和提高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pNP)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检索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从2014年至2024年08月的针刺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 目的:为了研究和提高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pNP)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检索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从2014年至2024年08月的针刺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建立各家运用针刺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治疗中的高频选穴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选穴及配伍规律。结论:给出核心常用腧穴处方,并据病情辩证加减腧穴,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思路。Objective: To study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in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WanFang, VIP, and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 databases from 2014 to August 2024, and establishing a database of high-frequency acupoints selected by each family using acupunctur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data min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rules of selecting and combining acupoints. Conclusion: The prescription of core commonly used acupoints and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acupoints according to the dialectic of the condition are given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针刺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数据挖掘 临床高频选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合并格林巴利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曾睿 邓玉杰 +1 位作者 赵宇航 李成乾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955-1962,共8页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在众多致病因素中,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占据主导地位。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则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又称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在众多致病因素中,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占据主导地位。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则是一种急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又称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当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时,病情通常会变得更为复杂。首先,这两种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及潜在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显示,在其发病进程中,免疫系统可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两种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可能会相互交织、彼此重叠,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明确它们各自独特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总之,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并发格林巴利的探讨不仅能加强我们对神经病变的理解,也能为病人提供更精确、更有成效的医疗策略,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本研究通过综合文献综述,深入探讨了格林巴利综合征与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旨在促进这两种疾病的及早诊断与有效治疗。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PDN) is a common clinical class of sensory peripheral neuropathy. Among the many causative factors, distal symmetrical polyneuropathy (DSPN) dominates. The prevalence of PDN in the diabetic patient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as high as 16%, and 39% of patients in this group fail to receive timely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asures. Whereas,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is an acute inflammatory peripheral neuropathy, also known as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CIDP), which is an immune-mediated demyelinating peripheral neuropathy. When 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is combined with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the condition usually becomes more complex. First, there is a close association and potential common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between these two diseas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mmune system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pathogenesis. As the symptoms of these two diseases may be intertwined and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they can be easily misdiagnosed and underdiagnosed. Clarifying their uniqu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europhysiologic features, and changes in laboratory tests can help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In conclusion, the exploration of 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complicating Guillain-Barré will not onl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neuropathy, but also provide patients with more precise and productive medical strategies, thus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methods, and treatment options of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nd diabetic painful neuropathy were discussed in depth, aiming to promote ear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hese two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前胡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探讨
18
作者 刘鸿雁 李雅晨 +2 位作者 盛格格 朱海丽 吴基良 《天津医药》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探究紫花前胡苷(Nod)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筛选并分析NP数据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内差异性表达基因及数据集与线粒体数据之间的重叠基因,重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27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目的探究紫花前胡苷(Nod)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筛选并分析NP数据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内差异性表达基因及数据集与线粒体数据之间的重叠基因,重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27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给药组(9只/组);模型组及给药组构建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给药组腹腔注射Nod 10 mg/kg连续1周;检测小鼠痛觉行为学和运动能力的改变;HE染色、尼氏染色检测小鼠S1区脑组织神经损伤和炎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分析S1脑区白细胞介素(IL)-1β、即早基因(c-Fos)、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Ⅲ亚基(Uqcrq)和泛醌氧化还原酶亚基(Ndufb5)的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探究Nod的作用靶点。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1μmol/L IL-1β处理)和IL-1β+Nod组(1μmol/L IL-1β+1μmol/L Nod处理),检测各组线粒体膜电位。结果NP数据集GSE180627中S1脑区包含293个差异性表达基因,线粒体数据包含1082个基因,重叠基因共34个,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被富集,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显示核心基因包括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Ndufb5、Uqcrq、Ndufs8、Ndufa7、Ndufa3、Cox6b1和Mrps33。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机械缩足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转棒停留时间增加,S1组织炎症浸润细胞数量和神经元中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神经元c-Fos和IL-1β表达水平降低,Uqcrq和Ndufb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分子对接显示Nod可结合Uqcrq和Ndufb5。与IL-1β组细胞相比,IL-1β+Nod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信号增强(P<0.05)。结论Nod可改善小鼠的痛觉行为,其机制涉及改善S1内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胡苷 线粒体 炎症 神经病理性疼痛 初级躯体感觉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神经病学”见习课教学现状及策略浅探
19
作者 苏迎 蒙宁钦 《科技风》 2025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新医科背景下,进一步强调了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神经病学”见习课学习现状,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方法:本研究对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自编问卷调... 目的:新医科背景下,进一步强调了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神经病学”见习课学习现状,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方法:本研究对广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均认为“神经病学”见习课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结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的学习中存在困难,多种针对性改进措施可以帮助提高“神经病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神经病 临床见习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梁雪 赵辉 +2 位作者 王玲(综述) 杨少杰 丰晖(审校) 《疑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尽管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新发现的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炎性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尽管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新发现的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炎性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细胞焦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