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常晖 陈月梨 +3 位作者 宫洪涛 任景莉 常乐军 顾腾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随访6个月内是否发生VD分为V...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随访6个月内是否发生VD分为VD组和非VD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分析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MMSE相关性,评估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对VD预测价值。结果 VD组血清sICAM-1、VILIP-1水平高于非VD组,MMSE评分低于非VD组(P<0.05);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MMSE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sICAM-1、VILIP-1水平对VD预测及联合预测的AUC值依次为0.721、0.892、0.919。结论 血清sICAM-1、VILIP-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发生VD密切相关,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预防VD的发生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视锥蛋白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孙李晴 江依勇 +1 位作者 蔡溢 肖剑英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rve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视锥蛋白样蛋白-1(cone-like protein-1,VILIP-1)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为疾病组,进行健康体检的人...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rve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视锥蛋白样蛋白-1(cone-like protein-1,VILIP-1)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为疾病组,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名为健康组。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NCAM、VILIP-1;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精神分裂症严重情况进行评定;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自身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疾病组NCAM表达水平降低,VILIP-1升高(P均<0.05);NCAM与PANS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NCAM与MoCA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P均<0.05);VILIP-1与PAN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VILIP-1与MoCA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P均<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与NCAM、VILIP-1单项诊断相比,联合检测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较高(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内NCAM和VILIP-1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或降低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预测因子,可能与病情的诊断、发展及认知功能等具有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视锥蛋白蛋白-1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娜 于振剑 +2 位作者 张顺 马文有 王丽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开滦总医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组,并根据中文版蒙...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开滦总医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组,并根据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46例)和认知正常组(54例)。另选取10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间的血清IGF-1、NCAM水平、临床症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清IGF-1、NCAM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IGF-1、NCA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患者IGF-1、NCAM水平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ANSS评分高于认知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GF-1、NCAM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IGF-1、NCAM及两者联合对认知障碍诊断的敏感度依次为95.65%、89.13%、89.13%,特异性依次为81.48%、88.89%、98.15%,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36、0.947、0.95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IGF-1、NCAM水平降低,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两者对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1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慢性精神分裂症 临床症状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高表达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预后差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少芬 池秀芳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055-3057,共3页
目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0例肝癌样本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方法检测L1CAM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了L1CAM表达与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L1CAM蛋白、mRNA表达水平... 目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L1CAM)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0例肝癌样本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方法检测L1CAM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了L1CAM表达与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L1CAM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非肿瘤组织(P<0.01);在中-低分化肝癌患者L1CAM表达量高于高分化肝癌患者(P<0.01);L1CAM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高表达L1CAM患者预后差(P<0.01)。结论 L1CAM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或许可作为评估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血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与转甲状腺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云虹 周少珑 +2 位作者 王景 蔡奕秋 林雅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5-1440,共6页
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类型,通常会导致高死亡率。脑脊液病原学诊断是TBM实验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42 d)、培养成本高,容易导致患者病情被延误。目前非侵入性监测技术展现出较广的应用前景,探讨与其相关的指标有... 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类型,通常会导致高死亡率。脑脊液病原学诊断是TBM实验诊断的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42 d)、培养成本高,容易导致患者病情被延误。目前非侵入性监测技术展现出较广的应用前景,探讨与其相关的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目的探讨TBM患者血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CAM1)、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的表达,分析其与TBM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和三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TBM患者为TBM组,根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分期标准分为Ⅰ期31例、Ⅱ期45例、Ⅲ期38例,TBM患者入组后均接受抗结核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0~2分,63例)和预后不良(≥3分,51例)。另选择同期4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TBM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CAM1、TTR水平及对照组基线NCAM1、TTR水平,分析其与TBM预后的关系以及对TB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TBM组基线血清NCAM1、TT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Ⅲ期TBM患者基线血清NCAM1、TTR水平低于Ⅱ期TBM患者和Ⅰ期TBM患者(P<0.05)。预后不良TBM患者基线、入院7 d、入院14 d、随访1个月、随访6个月、随访12个月血清NCAM1、TTR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TBM患者(P<0.05)。MRC分期Ⅲ期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基线高水平NCAM1、TTR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基线NCAM1、TTR预测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0.689,联合指标(基线NCAM1+基线TTR)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高于单独基线NCAM1、TTR的ROC曲线下面积(Z=4.428、3.941,P<0.05)。结论TBM患者血清NCAM1、TTR水平均降低,且与TBM病情和预后不良有关,MRC分期Ⅲ期是T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转甲状腺素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6
作者 高雅 罗慧娟 张李军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5期95-97,116,共4页
目的 检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ROP预后... 目的 检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ROP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出生的180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视网膜病变的36例早产儿为ROP组,无视网膜病变的144例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CAM-1、ANGPTL4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CAM-1、ANGPTL4表达水平对ROP的诊断价值,分析ICAM-1、ANGPTL4表达水平与患儿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ROP组血清ICAM-1、ANGPTL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CAM-1、ANGPTL4诊断RO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1、0.731,截断值分别为542.24 pg/m L、40.77μg/m L;联合诊断ROP的AUC为0.946,特异度为98.6%,高于单项诊断(77.8%、89.6%)。高表达ICAM-1、ANGPTL4组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ICAM-1、ANGPTL4组(P<0.05)。结论 ROP患儿血清ICAM-1和ANGPTL4表达水平升高,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生成素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CD40配体、淀粉样蛋白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7
作者 王加永 姚莉莉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36期122-125,130,共5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CD40L)、淀粉样蛋白A(SA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 CAM-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CD40L)、淀粉样蛋白A(SA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 CAM-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行CD40L、SAA、sI CAM-1水平检测并接受规范化治疗,根据治疗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CD40L、SAA、sI CAM-1水平,分析影响重症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0L、SAA、sI CAM-1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机械通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15分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D40L、SAA、sI CAM-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β=1.332,OR=3.789,95%CI:1.096~13.101)、血清CD40L(β=1.645,OR=5.181,95%CI:1.907~14.078)、SAA(β=1.602,OR=4.963,95%CI:1.945~12.665)、sI CAM-1(β=1.477,OR=4.380,95%CI:1.577~12.160)水平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D40L、SAA、sI CAM-1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肺炎治疗预后的AUC、特异度分别为0.871、92.0%,均高于单独血清CD40L检测的0.789、80.0%,单独SAA检测的0.788、74.2%,单独sI CAM-1检测的0.764、74.2%。结论CD40L、SAA、sI CAM-1水平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更高,可作为疾病预后评估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老年 可溶性CD40配体 淀粉蛋白A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细胞角蛋白7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在支气管针吸活检确诊肺癌标本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8
作者 熊云刚 成克伦 陈秀婵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5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细胞角蛋白7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在支气管针吸活检确诊肺癌标本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行支气管针吸活检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细胞角蛋白7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在支气管针吸活检确诊肺癌标本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行支气管针吸活检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肺癌患者标本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析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诊断小细胞肺癌、腺癌和p63蛋白诊断鳞癌的价值。结果不同病理类型中,小细胞肺癌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达率高于腺癌和鳞癌,且腺癌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阳性表达率高于腺癌和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中细胞角蛋白7阳性表达率高于小细胞肺癌和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中p6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腺癌和小细胞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转录因子-1单项检测小细胞肺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低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转录因子-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转录因子-1单项检测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低于细胞角蛋白7和联合检测,且细胞角蛋白7单项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蛋白诊断鳞癌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86.00%,阳性预测值为70.42%,阴性预测值为100.00%。结论肺癌患者支气管针吸活检标本的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p6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甲状腺转录因子-1 细胞蛋白7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 P63蛋白 组织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9
作者 曹振杰 陈琦 +1 位作者 孙雪花 夏冰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研究L 1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 ICAM)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肠段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和正常段平滑肌组织,经处理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狭窄段和... 目的:研究L 1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 ICAM)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肠段的表达。方法:分别取1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和正常段平滑肌组织,经处理后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狭窄段和正常段的L 1CAM基因的表达,并与看家基因(-βactin)在狭窄段和正常段的表达作对比。结果:16例患者正常段L ICAM和-βactin均有明显的表达,狭窄段-βactin亦有明显的表达,但L ICAM均无表达或弱表达。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狭窄段L ICAM减少的原因可能是L ICAM的mRNA的减少或缺如,并进一步引起病变段运动障碍和巨结肠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促进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英文)
10
作者 钟振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22-5423,共2页
背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对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和神经-神经黏附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1对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影响是不清楚的。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对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和神经-神经黏附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1对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影响是不清楚的。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地点为广西中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为NG108-15神经细胞株、L1cDNA、抗L1抗体:由日本金泽大学神经物性部门提供。方法:在体外细胞培养,用脂质转染剂将黏附分子L1cDNA表达到NG108-15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电生理学检查技术测定细胞-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突起指数、突触形成率、微小终板电位的频率。结果:以分化剂cAMP处理4d后,L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31±8)%,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13±2)%或Mock-转染组的(15±5)%(P<0.001)。L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142.5±12.3)μm,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94.2±12.3)μm或Mock-转染组的(86.8±6.7)μm(P<0.05)。L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58.0±11.5)%,也高于非转染组的(36.7±0.83)%或Mock-转染组的(39.2±0.84)%(P<0.00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在NG108-15细胞的高度表达提高c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神经细胞 细胞突起 功能性突触 突触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和骨调蛋白在神经管畸形中的变化
11
作者 吴云慧 梁晨 +3 位作者 唐邓 朱鹏程 冼伟谦 潘三强 《解剖学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175-178,F0004,共5页
目的初步探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和骨调蛋白在神经管畸形中的变化。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神经管畸形实验组,每组10只。通过胃饲维甲酸建立胚胎大鼠神经管畸形模型,检查了神经管畸形鼠体重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神... 目的初步探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和骨调蛋白在神经管畸形中的变化。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神经管畸形实验组,每组10只。通过胃饲维甲酸建立胚胎大鼠神经管畸形模型,检查了神经管畸形鼠体重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神经管畸形鼠神经管结构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神经管畸形鼠组织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和骨调蛋白的变化。结果神经管畸形鼠形态偏小,体质量为(0.34±0.45)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53±056)g。胚胎鼠在第9天神经管处于未闭合状态,在第11天已完全闭合。胚胎第9天和11天神经管畸形大鼠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比正常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骨调蛋白在胚胎第9 d神经管畸形大鼠中的表达比正常明显增高(P<0.01),但在胚胎第11天的表达与正常相比没有差异(P>0.05)。结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和骨调蛋白的变化可能与神经管畸形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畸形 维甲酸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骨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Toll样受体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与狼疮性肾炎血脂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宏博 张景坤 +3 位作者 吴超 王冀 张玉军 高丽霞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8期891-895,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狼疮性肾炎(LN)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AS)...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狼疮性肾炎(LN)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AS)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正常健康人、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无肾脏损害和35例LN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HMGB1mRNA、TLR-4mRNA、血清HMGB1蛋白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VCAM-1表达。结果 LN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SLE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LN组患者血清中HMGB1表达量(9.86±1.54)g/L高于正常对照组(7.85±0.75)g/L和SLE组(7.46±1.53)g/L;HMGB1mRNA和TLR4mRNA表达亦升高(P<0.01),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LE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LN组单核细胞中CD14+/VCAM-1表达明显增强;在LN组患者外周血中HMGB1表达与TLR4、血脂(TG、LDL-C)呈正相关(r=0.915、0.536、0.448,P<0.05或<0.01)。结论在LN发病过程中晚期炎症介质HMGB1可能通过与TLR4结合,促进单核细胞表面VCAM-1表达,从而引起血脂异常,参与AS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TOll受体4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郎尉雅 刘忠锦 +2 位作者 张海燕 孙丽慧 朱坤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5-501,共7页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EGCG组、盐...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双转基因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EGCG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另以同窝阴性小鼠设立正常组,每组12只。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APP/PS1转基因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和唾液酸转移酶(ST8Sia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与模型组比较,EGCG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下降(P<0.05)。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EGCG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突触界面曲率变化不明显;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海马CA1区NCAM、ST8SiaⅡ蛋白表达在神经元的胞体内,EGCG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NCAM、ST8Sia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其含量亦呈高表达水平(P<0.05)。结论EGCG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小鼠海马突触结构,提高小鼠海马神经黏附分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阿尔茨海默病 突触可塑性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免疫印迹法 淀粉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B1上调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促进胶质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惠思 吴华振 +5 位作者 王馨 汤锐明 潘辉林 宋慧胜 李志英 冯正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9-564,共6页
胶质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侵袭转移能力强,影响临床疗效。探讨胶质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靶点干预胶质瘤侵袭转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 胶质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侵袭转移能力强,影响临床疗效。探讨胶质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靶点干预胶质瘤侵袭转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RCAM)在各种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在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中的表达量(NRCAM在胶质瘤A172和T98G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在NHA中的2. 15和17. 63倍);且根据人类蛋白质组学数据库信息及qRT-PCR结果证实,NRCAM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分析提示,高表达的NRCAM与胶质瘤患者较差的预后正相关。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方法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蛋白1(ZEB1)能够增加NRCAM启动子活性,上调NRCAM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量。通过Transwell实验证实,在过表达ZEB1的胶质瘤细胞A172中,沉默NRCAM将抑制该细胞的侵袭能力。而在敲低ZEB1的胶质瘤细胞T98G中,过表达NRCAM将增加该细胞的侵袭能力。总之,NRCAM在胶质瘤中显著高表达且与患者较差的预后正相关。ZEB1转录上调NRCAM来增加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锌指E盒结合蛋白1 侵袭与转移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吡拉西坦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β-淀粉样蛋白1-42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璐莎 董晓柳 +3 位作者 王增英 赵蕊 刘海艳 佟久芬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吡拉西坦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片...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吡拉西坦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片,每日3次,每次4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脑电图(EEG)、血清sICAM-1及Aβ1-4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ERPP300及EEG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RP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波幅较对照组明显上升,且EEG异常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sICAM-1及Aβ1-42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ICAM-1及Aβ1-42表达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较单用吡拉西坦治疗疗效更好,能改善患者的EEG、ERPP300、血清sICAM-1及Aβ1-42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吡拉西坦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β-淀粉蛋白1-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萌萌 吕志坤 +4 位作者 李国珍 胡雪艳 许倩倩 郭静 耿彪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8,ANGPTL8)、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8,ANGPTL8)、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的19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99例发生CVS的病人为CVS组,97例未发生CVS的病人作为未CVS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ANGPTL8、VCAM⁃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ANGPTL8与VCAM⁃1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8、VCAM⁃1水平预测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截断值;采用四格表分析ANGPTL8、VCAM⁃1以及二者联合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预测价值。结果CVS和非CVS组高血压、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S组血清ANGPTL8、VCAM⁃1水平显著高于未CVS组(P<0.05)。血清ANGPTL8与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468,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水平ANGPTL8(OR=3.652,95%CI:1.434~9.302)、高水平VCAM⁃1(OR=2.619,95%CI:1.212~5.658)、Hunt⁃Hess分级Ⅲ~Ⅳ级(OR=1.927,95%CI:1.104~3.362)、GCS评分3~8分(OR=2.813,95%CI:1.257~6.295)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NGPTL8水平预测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AUC为0.844,截断值为189.233 U/L;血清VCAM⁃1水平预测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病人发生CVS的AUC为0.795,截断值为17.984 mg/L。二者联合预测CVS的准确度为89.81%,灵敏度为93.94%,特异度为85.57%,灵敏度显著高于二者单独预测。结论CVS组血清ANGPTL8、VCAM⁃1水平显著高于未CVS组,二者联合对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CVS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蛋白8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作用
17
作者 王红军 刘红梅 +2 位作者 王炎强 曹俊平 高殿帅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损伤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小鼠腹侧中脑神经细胞作为观察对象,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MPTP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加入10μmol/LMPTP)、GDNF+MPTP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加入GDNF保护的基础上,再加入MPTP)、抗-NCAM+GDNF+MPTP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加入NCAM封闭抗体阻断GDNF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再加入MPTP)。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钙结合蛋白D28K(calbindin D28K,CB)表达的变化。结果MPTP组TH阳性神经元胞体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CB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有统计学意义。GDNF+MPTP组TH阳性神经元胞体与MPTP组有明显差别;CB阳性神经元数目与MPTP组有显著性差异。抗-NCAM+GDNF+MPTP组上述指标与MPTP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CAM参与了GDNF保护DA能神经元的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CB的表达而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钙结合 蛋白D28K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LOX-1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洪光 陶贵周 +2 位作者 李俊 黄建华 虞改雪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1-896,共6页
目的构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干扰LOX-1表达后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小干扰RNA有效干扰序列,合成... 目的构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干扰LOX-1表达后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小干扰RNA有效干扰序列,合成慢病毒LV-si-OLR1最佳干扰序列,测定滴度。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96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抑制效率。转染72 h后加入150 mg/L ox-LDL处理24 h;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RhoA、Rho激酶1(ROCK1)、Rho激酶2(ROCK2)的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靶向人LOX-1的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后慢病毒滴度为6×1011TU/L。转染组与未转染组比较,LOX-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x-LDL处理组能明显减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及NO的生成量,增高ICAM-1、MCP-1、RhoA、ROCK1、ROCK2的表达(P<0.05);与ox-LDL处理组相比,干扰LOX-1表达后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减低和ICAM-1、MCP-1、RhoA、ROCK1、ROCK2表达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干扰LOX-1表达,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引起的ICAM-1、MCP-1高表达和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的减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起到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LOX-1作为靶基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凝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RNA干扰 细胞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一氧化氮 RHOA/RHO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忠敏 成元华 王淑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4-78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6%(38/66)和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平滑肌肿瘤及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与其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表达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L1可作为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 胃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胃肠道间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早产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静 赵明洁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277-1279,共3页
目的探讨母体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水平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80例早产孕产妇纳入早产组,选择80例在我院正常足月分娩孕妇为对照组。入院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 目的探讨母体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水平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80例早产孕产妇纳入早产组,选择80例在我院正常足月分娩孕妇为对照组。入院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孕妇血清sICAM-1、白介素6 (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GFBP-1)水平。对比组间孕妇血清sICAM-1、IL-6、IGFBP-1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孕妇血清sICAM-1、IL-6、IGFBP-1对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早产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血清s ICAM-1 [(153.51±32.62) ng/mL vs (83.62±34.51) ng/mL]、IL-6 [(43.25±16.24) pg/mL vs (20.14±9.35) pg/mL]、IGFBP-1 [(106.35±32.57)μg/L vs (50.21±13.65)μg/L]水平比较,早产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清s ICAM-1与IL-6、IGFBP-1均呈正相关(r=0.401、0.399,P<0.05),IL-6与IGFBP-1呈正相关(r=0.302,P<0.05);孕妇血清sICAM-1预测早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 (95%CI:0.730~0.936,P=0.000),当孕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取132.05 ng/mL时诊断早产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02%、80.13%。结论早产孕妇血清sICAM-1水平明显增高,监测孕妇血清sICAM-1水平可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早产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白介素6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