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李俊 杨铚 杜广大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2期82-84,104,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Bobath技术联合PNF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稳定性、平衡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稳定性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PNF联合Bobath技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提高稳定性及平衡能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 稳定性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FES技术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SPADI评分的影响
2
作者 宋亚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90-093,共4页
针对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2024.02-2025.02 2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奇数/偶数分组法(1/2),抽中数字“1”者-FES组-FES... 针对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2024.02-2025.02 2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奇数/偶数分组法(1/2),抽中数字“1”者-FES组-FES技术(N=100),抽中数字“2”者-PNF组-FES技术+PNF技术(N=100)。观察内容:疼痛(VAS)、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上肢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生活质量(SF-36)、满意度。结果 VAS、SPADI评分:康复治疗前,P>0.05,治疗后PNF组<FES组,P<0.05;FMA、MBI、SF-36评分:康复治疗前,P>0.05,治疗后,PNF组>FES组,P<0.05;康复满意度:PNF组>FES组,P<0.05。结论 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将FES技术、PNF技术同步使用可降低SPADI评分,且患者上肢运动、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均较好,患者康复评价正向,可行性价值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技术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脑卒中 偏瘫 SPAD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单小卫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该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该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FMA)]、手功能(手功能评估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命质量[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两组WMFT、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手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NF康复技术上联合镜像疗法可提高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功能,有助于恢复患者手功能,提高生命质量,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优于单纯P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镜像疗法 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手功能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影响观察
4
作者 谷利洋 宗丽萍 +1 位作者 郑闪闪 尚景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760-762,841,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肌力恢复情况,肢体功能[Fugl-Meyer系统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以及步态数据(步长、步幅及步速)。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肌力情况均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的肌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FMA量表分值及BB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干预后的FMA量表分值及BB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步长、步幅及步速各项步态数据均比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步态数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改善患者上肢与下肢功能、平衡能力,纠正改善患者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康复效果 肌力恢复 肢体功能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婷 欧敏亚 《河北医药》 2025年第3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管理在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肩袖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ERAS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PNF技术联合ERAS管...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管理在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肩袖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ERAS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PNF技术联合ERAS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呈相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ERAS管理可缓解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疼痛以及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快速康复外科 肩袖损伤 肩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郑瀚文 曾红红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5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上饶市中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2023年上饶市中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静态平衡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NF技术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踝关节跖屈肌、桡侧腕屈肌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降低肌张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单独静态平衡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静态平衡训练 肌张力 肢体运动功能 卒中 痉挛性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黄美松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8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9...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9月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给予rTMS治疗,研究组给予PNF联合rTMS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试验(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疗效、肩外展及腕背伸角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较对照组改善,肩外展及腕背伸角度均较对照组增大,FMA-UE、WMFT、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一rTMS治疗,PNF联合rTMS治疗更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肢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7 位作者 陆丽燕 周金英 黄福才 黄林鹏 邬映超 龙耀翔 韦小翠 柳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2-978,共7页
目的探讨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BCI)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32)、PNF... 目的探讨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BCI)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32)、PNF组(n=32)和联合组(n=32)。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上肢PNF训练,PNF组给予上肢绳带辅助PNF训练,联合组给予上肢绳带辅助PNF训练和上肢绳带辅助BCI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各组FTHUE-HK评分、MBI评分的组内效应(F>341.219,P<0.001)、组间效应(F>21.705,P<0.001)和交互效应(F>3.171,P<0.05)均显著;FMA-UE评分的组内效应(F=520.472,P<0.001)和组间效应(F=41.939,P<0.001)显著,交互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为联合组最优(P<0.05)。结论绳带辅助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BCI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机接口 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关节负荷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培鑫 罗心 +3 位作者 车欣恒 刘延浩 毛德伟 宋祺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4-860,共7页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训练组(n=...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训练组(n=16)。训练组接受PNF治疗,对照组自行居家运动,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和肌电图系统测量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外展力矩和肌肉共激活指数。结果 对照组3例脱落,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和VM-MG共激活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 2.460, P <0.05),且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t|>2.454, P <0.05)。结论 PNF有助于促进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外间室负荷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关节力矩 共激活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结合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效果及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
10
作者 马宁 刘芳芳 +2 位作者 张广飞 杨翠花 白艳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5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结合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效果及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结合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效果及对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结合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上、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胫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结合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 脑卒中 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运良 万彩玲 +1 位作者 王付涛 常立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试验组,各49例。单一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62.67±6.71)岁,采取PNF治疗;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63.75±6.76)岁,采取PNF+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相关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水平、肢体功能[徒手肌力量表(MM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水平、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长、步频、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撑相、双侧支撑相水平)及运动学参数[关节力矩峰值(髋、膝、踝)、最大屈伸角度(髋、膝)]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47/49),高于单一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治疗后,试验组FCA、MBI及BBS评分[(65.19±4.23)分、(73.82±8.56)分、(43.18±3.45)分]均高于单一组[(61.86±5.35)分、(66.79±5.98)分、(34.59±2.80)分],NIHSS评分[(3.15±1.17)分]低于单一组[(5.27±2.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8、4.713、13.533、5.596,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及MMT[(55.79±6.55)分、(27.06±3.67)分、(4.07±0.62)级]均高于单一组[(49.65±5.25)分、(24.68±3.35)分、(3.46±0.87)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0、3.353、3.997,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频、步长、步速及患侧摆动相水平[(107.76±10.96)步/min、(40.67±6.48)cm、(0.63±0.13)m/s、(42.84±6.01)%]均高于单一组[(95.19±9.25)步/min、(36.50±5.71)cm、(0.45±0.11)m/s、(39.76±5.24)%],患侧支撑相及双侧支撑相水平[(57.21±5.01)%、(31.16±6.11)%]均低于单一组[(61.89±5.06)%、(37.46±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35、3.380、7.399、2.704、4.601、4.723,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髋关节力矩峰值、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膝关节力矩峰值、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力矩峰值[(0.64±0.13)Nm、(34.35±7.09)°、(1.59±0.32)Nm、(49.46±8.02)°、(1.59±0.27)Nm]均高于单一组[(0.55±0.11)Nm、(29.64±6.71)°、(1.37±0.31)Nm、(42.98±7.61)°、(1.45±0.24)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0、3.378、3.457、4.103、2.713,均P<0.05)。结论针灸+PNF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可提高疗效,增强患者肢体肌力、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及神经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针灸 肢体功能障碍 步态时空 运动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肩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何泽祥 王莉莉 +1 位作者 庄惠红 张翼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与常规疗法相结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5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使用...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与常规疗法相结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5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热疗、超声、牵伸以及运动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PNF训练。治疗6周后,评估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和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分数。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ADI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够增加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缓解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肩关节功能 肩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吕郑茜 赵洋洋 张水亮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观察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PNF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FAC等级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FMA-LE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WS水平、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基于PNF的康复训练可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分级、BBS评分、FMA-LE评分、MWS水平和MBI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恢复期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康复训练 平衡能力 步行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理念下呼吸训练护理对心梗PCI术后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池璐 彭丽娟 时晨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心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行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肺功能高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梗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实施呼吸训练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增强运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呼吸训练 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肺功能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1组70.00%及对照2组72.00%(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NFD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指数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NFD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MBI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BBS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正中神经N20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3组正中神经N20-P25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SS-QOL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头体针巨刺法 肢体功能 平衡功能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6
作者 许崇敬 卞荣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MT)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PNF联合MT治疗,对照组接受...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MT)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PNF联合MT治疗,对照组接受PNF治疗,均治疗6周。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以及2组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步行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测量(FIM)]。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上肢、FMA-下肢、MSS、BBS、MBI、FIM评分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联合PN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镜像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勇 张生玉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后对其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收治...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后对其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及电针刺激神经干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前者基础上联合PNF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BRS)评估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WBC、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NF联合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加快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且减轻了患者机体炎症反应,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干刺激 电针疗法 脑卒中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及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效果对比
18
作者 许婉娜 吴伟鹏 丁洁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6期88-90,共3页
目的浅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及Bobath技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0例采用PNF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Bobath技术治疗... 目的浅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及Bobath技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0例采用PNF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Bobath技术治疗,对比躯干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生活独立能力、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躯干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评分、健康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PNF技术及Bobath技术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但PNF技术更有助于患者躯体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BOBATH技术 脑卒中偏瘫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足底压力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李晓亚 刘武加 +3 位作者 张芝梅 王山岭 徐衍 陈慧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4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足底压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杨思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研究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足底压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杨思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PNF治疗,联合组患者使用下肢NMES联合PNF治疗,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静态、动态足底压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静态下足趾及试验组后足压力均升高;两组患者患侧静态下前足压力降低,但试验组足趾、前足、后足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患侧静态下中足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动态下中足、后足及试验组足趾压力均升高,试验组动态下足趾、后足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患侧动态下前足治疗前后组间、组内及两组患者患侧动态下治疗后中足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评分均升高,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NMES联合PNF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足底压力,提高其步态平衡与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卒中后偏瘫 痉挛期 足底压力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肢体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唐丹 戴晶晶 张方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7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肢体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句容市中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9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肢体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句容市中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9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肢体训练)和观察组(39例,采用PNF联合肢体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runnstrom偏瘫分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偏瘫分期、FMA、BBS、GQOLI-74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PNF联合肢体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偏瘫程度,提升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神经情况,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肢体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