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活M1 AChR调控GluA1和GluA2改善高原低氧引起的大鼠记忆损伤
1
作者 冯江鹏 黄灵泉 +3 位作者 杨全余 嘎琴 李生花 靳国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目的:探索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M1 AChR)能否调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GluA1)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2(GluA2)的表达,从而参与高原低氧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Control)、高原低氧组(Hypox... 目的:探索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M1 AChR)能否调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GluA1)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2(GluA2)的表达,从而参与高原低氧对大鼠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Control)、高原低氧组(Hypoxia)和高原低氧+TAK-071组[Hypoxia+TAK-071,TAK-071为M1AChR激动剂]。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检测,大鼠海马CA1和CA3区M1 AChR、GluA1和GluA2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测定,大鼠海马中M1 AChR、GluA1、p-GluA1(Ser845)、GluA2和p-GluA2(Ser880)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进行测定,大鼠海马中M1 AChR、GluA1、GluA2、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型亚基2A(NR2A)、tau和β淀粉样蛋白(Aβ)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T-qPCR进行测定。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高原低氧会使大鼠在定位导航试验中的逃避潜伏期时长明显增加,大鼠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AK-071的干预能明显改善大鼠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因高原低氧而损伤的记忆状况;在海马CA1和CA3区,GluA1、GluA2与M1 AChR的表达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在海马组织中,GluA1、GluA2与其对应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相同步,TAK-071的干预能逆转因高原低氧而改变的GluA1、GluA2与M1 AChR表达的相关关系。TAK-071的干预能显著降低(P<0.05)因高原低氧而升高的M1 AChR、GluA1、GluA2、NR2A、tau和A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激活M1 AChR能通过调控GluA1和GluA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改善高原低氧引起的大鼠记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学习和记忆 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1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型亚基1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亚基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AMPA受体亚基GluR1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温慈 林初勇 +2 位作者 计静 屠文展 蒋松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AMPA受体亚基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急性SC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PA拮抗剂组(DNQX组)、电针组和DNQX+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AMPA受体亚基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急性SC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PA拮抗剂组(DNQX组)、电针组和DNQX+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T10节段急性SCI大鼠模型。DNQX组于造模成功0.5 h后通过鞘内导管注射1 nmol/μL DNQX溶液10μL;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0.5、12、24 h于"大椎""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2 Hz/100 Hz,0.5 mA),每次30 min,共干预3次;DNQX+电针组同时进行上述处理。采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观察大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 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的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造模后6、24、48 h相应时间点比较,模型组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各干预组BBB评分有所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灰质、白质边界均模糊不清,组织间隙增大,神经元体积明显萎缩,细胞质减少、红染加深,部分神经元核固缩;电针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形态学改善明显,与DNQX组及DNQX+电针组相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增加(P<0.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NQX组及DNQX+电针组GluR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干预"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GluR1的表达,从而促进急性SCI大鼠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电针 受体 ampa GluR1亚基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原文传递
CaMKⅡ介导的谷氨酸受体磷酸化(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毛利民 金道忠 +2 位作者 薛冰 储祥平 王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5-372,共8页
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在脑内兴奋性突触部位丰富表达。通过催化谷氨酸受体和众多突触蛋白磷酸化,CaMKⅡ调节磷酸化蛋白在基础或细胞兴奋时的转运、分布和功能。谷氨酸NMDA... 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在脑内兴奋性突触部位丰富表达。通过催化谷氨酸受体和众多突触蛋白磷酸化,CaMKⅡ调节磷酸化蛋白在基础或细胞兴奋时的转运、分布和功能。谷氨酸NMDA受体是CaMKⅡ的直接底物,有证据表明CaMKⅡ直接与NMDA受体胞内C末端相互结合,催化一特定丝氨酸(S1303)的磷酸化。CaMKⅡ也加强谷氨酸AMPA受体的磷酸化,通过磷酸化AMPA受体C末端特定的丝氨酸(S831),CaMKⅡ增强AMPA受体的功能。此外,CaMKⅡ可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亚型的胞内C末端结合,促进一特定苏氨酸(T871)的磷酸化,从而促进受体兴奋后脱敏。CaMKⅡ在正常状态下与mGluR5受体结合以储存于突触内,刺激mGluR5受体时,CaMKⅡ与mGluR5受体分离,转运至NMDA受体,以介导mGluR5信号对NMDA受体的增强作用。总之,CaMKⅡ与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改变受体磷酸化水平,参与受体的数量和功能以及突触传导活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 GluN2B ampa GluA1 代谢谷氨酸受体 蛋白激酶 钙调蛋白 突触可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