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电离层实时建模与分析
1
作者 段博文 白征东 陈巧云 《测绘工程》 2025年第1期22-29,38,共9页
电离层延迟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一个主要误差来源。为了改正电离层误差,一些GNSS应用如单频精密单点定位(PPP)和非差非组合PPP依赖于全球电离层模型(GIM)产品。然而,目前可用GIM产品的发布时间存在延迟,不适用于实时GNSS应用... 电离层延迟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一个主要误差来源。为了改正电离层误差,一些GNSS应用如单频精密单点定位(PPP)和非差非组合PPP依赖于全球电离层模型(GIM)产品。然而,目前可用GIM产品的发布时间存在延迟,不适用于实时GNSS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KF)的实时电离层建模方法,并基于中国区域11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的观测数据,生成中国区域的实时区域电离层模型(RT-RIM)。此外,由于伪距差分码偏差(DCB)与电离层延迟存在强耦合关系,还对BDS-2/3、GPS和Galileo系统的DCB进行估计。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模型输出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与中国科学院(CAS)的最终GIM产品一致性较好,二者差异的RMS小于2 TECU;将VTEC投影为斜向总电子含量(STEC)后,与PPP估计结果偏差的RMS在0.2~0.8 m;模型输出的卫星DCB与CAS快速产品的偏差RMS小于0.8 ns,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精细描述中国区域电离层VTEC的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延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电离层模型 区域电离层模型 差分码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DS-3 GEO卫星对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扰动分析
2
作者 赵金霞 袁野 《全球定位系统》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基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eiDou-3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3)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卫星数据,采用非差非组合模型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进行估计,并详细分析了磁暴期间的... 基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eiDou-3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3)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卫星数据,采用非差非组合模型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进行估计,并详细分析了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时空变化.结果表明:GEO卫星的静地特性可实现对电离层特定位置展开连续不间断地精细化监测.研究通过相对电离层扰动指数量化了电离层响应特征,发现低纬度区域电离层扰动更为频繁且强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低纬度区域电离层热层中性成分异常变化和接近赤道异常现象区域共同导致的.该研究结果为利用GEO卫星进行电离层监测和更准确地揭示电离层时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 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 磁暴 离层扰动 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非差非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TM:一个新的金星电离层-热层理论模式
3
作者 任志鹏 刘耘博 +1 位作者 乐新安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 为支撑国内的行星电离层热层模拟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地球电离层-高层大气耦合模式GCITEM-IGGCAS基础上新开发的金星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模式VITM (Venus Ionosphere-Thermosphere Model).该模式在水平方向采用了地理坐标系,纬度-经度分辨率为5°×7.5°,垂直方向采用高度坐标,把94~200 km的金星高层大气分为38个等高面.该模式能够模拟金星热层4种主要中性化学成分(CO_(2)、CO、O和N_(2))、6种次要中性化学成分(Ar、He、O_(2)、NO、N(4S)和N(2D))、电离层离子(CO_(2)^(+)、CO^(+)、O_(2)^(+)、O^(+)、N_(2)^(+)和NO^(+))和电子的数密度,以及中性温度和中性风的三维时空分布.本文给出了一个模拟实例,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金星热层和电离层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 离层 热层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综合IDW插值和MSC的电离层层析算法
4
作者 张旭焱 李厚朴 +2 位作者 王警 郑敦勇 罗小敏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求解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的不适定逆问题,在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和均值平滑约束(MSC)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SIRT-IDW-MSC算法:利用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来改善SIRT算法的初值依赖性和MSC的过度... 为了进一步求解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的不适定逆问题,在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和均值平滑约束(MSC)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SIRT-IDW-MSC算法:利用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来改善SIRT算法的初值依赖性和MSC的过度平滑现象,从而提高电离层电子密度(IED)的重建精度和成像效果。数值模拟实验中,SIRT-IDW-MSC算法的重建精度均表现最优,其中重建IED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较SIRT算法可提高72.32%和72.43%,较SIRT-MSC算法可提高57.60%和61.26%。实测数据实验中对于独立测站重建斜总电子含量(STEC)的RMSE和MAE,湖南区域实验中SIRT-IDW-MSC算法比SIRT算法可提高44.33%和47.50%,比SIRT-MSC算法可提高42.62%和47.37%;欧洲区域实验中可分别提高34.34%和26.60%、40.11%和38.70%。将3种算法的重建IED剖面与IRI2016模型参考值和测高仪实测数据作对比,SIRT-IDW-MSC算法均能呈现出更好的符合度。结果证明SIRT-IDW-MSC算法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层析 离层电子密度 联合迭代重构算法(SIRT) 均值平滑约束 反向距离加权(IDW)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长距离参考站网模糊度固定中电离层参数的优化方法
5
作者 李军 祝会忠 刘智强 《测绘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参考站网整周模糊度固定是网络RTK高精度实现的基础,但随着参考站间距增加,大气误差的空间残余使得参考站解算困难,特别是时空变化复杂的电离层延迟误差,严重影响参考站网固定的性能。参考站模糊度解算时将大气参数以随机游走的方式进... 参考站网整周模糊度固定是网络RTK高精度实现的基础,但随着参考站间距增加,大气误差的空间残余使得参考站解算困难,特别是时空变化复杂的电离层延迟误差,严重影响参考站网固定的性能。参考站模糊度解算时将大气参数以随机游走的方式进行估计,本文在分析电离层功率谱密度(ionospheric power spectral density,IPSD)对参考站模糊度固定性能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差分间隔的电离层观测值的时变特性。通过观测噪声和电离层随差分时间间隔的不同变化趋势,削弱电离层观测值噪声来确定IPSD,优化参考站模糊度估计中电离层参数的随机模型,进而提升长距离参考站网的固定效率,不再采用未考虑大气变化的经验值或经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1 s采样间隔数据实时估计的IPSD可以优化参考站整周模糊度的浮点解精度,同时也能缩小整周模糊度的搜索范围,与电离层经验功率谱密度的参考站模糊度固定性能比较,本文方法在基线长度100 km以上的5个参考站网中收敛时间提升21%,模糊度固定成功率也得到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RTK 整周模糊度固定 随机模型 离层误差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定及隔浆层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郭文兵 李龙翔 +2 位作者 杨伟强 白二虎 吴东涛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80,共17页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对覆岩离层注浆过程中的隔浆层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隔浆层挠曲线方程,并根据岩层破坏程度,分区计算了隔浆层下方岩体的弹性地基系数,得到了注浆压力作用下隔浆层的最大弯曲下沉值;基于岩层破坏条件给出隔浆层稳定性分析方法,计算了注浆前后隔浆层下方自由空间的高度,并依据隔浆层最大弯曲下沉值与其下方自由空间的关系,对固支梁及弹性地基梁状态下的隔浆层完整性进行了判别;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注浆地层条件及隔浆层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导水裂隙带及各关键层高度确定潜在注浆层位,然后依据隔浆层完整性分析对各潜在注浆层位的可行性进行判别,最后引入安全系数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以某矿11090工作面为工程应用实例,依据该判别方法确定了合理注浆层位,在距煤层139.1 m处成功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结合地表实测数据及地表下沉预计结果,该工作面实施注浆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30 mm,下沉系数为0.12,减沉率达到77.6%。附近民房的最大倾斜值约为0.8 mm/m,水平变形值为0.7 mm/m,有效保护了矿区地表村庄民房,同时保障了井下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了注浆层位判别方法的合理性,为覆岩离层注浆层位设计及矿区地表沉陷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离层注浆 隔浆层 注浆层位 地表沉陷控制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层作用下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受力特性分析
7
作者 尚福鲁 卢泽霖 +2 位作者 朱珍 王旭春 张瑾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0,94,共7页
为明确离层对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的影响,建立了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的力学模型,给出了离层作用下轴力和锚固界面剪应力的表达式。利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预紧力、离层两个因素对锚杆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有无离层变... 为明确离层对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的影响,建立了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的力学模型,给出了离层作用下轴力和锚固界面剪应力的表达式。利用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预紧力、离层两个因素对锚杆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有无离层变形,锚杆在不同预紧力作用下,轴力和锚固界面剪应力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在裂隙张开处锚杆轴力、锚固界面剪应力均出现峰值;随着裂隙张开度增大,裂隙处开始脱锚,出现“轴力平台”和剪应力零值区间;裂隙张开度达到一定数值后,锚杆滑移破坏;裂隙位置对全长粘结预应力锚杆影响较大,按照敏感程度排序为:中裂隙<左裂隙<右裂隙。在实际工程中应当根据岩层性状合理设计锚杆长度,让一次粘结段尽可能远离可能发生离层变形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杆 全长粘结锚杆 离层 裂隙张开度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一种新的全球电离层TEC map预测模型
8
作者 王浩然 刘海军 +5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李良超 陈羿 单维锋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30,共18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够;还会由于多层堆叠导致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问题.本文借鉴残差注意力(Residual Attention)的思想,在TEC map预测模型中增加了残差注意力模块,提出了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该模型中的残差注意力模块能同时提取粗、细粒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加权.本文在全球TEC map数据上与ConvLSTM、ConvGRU、ED-ConvLSTM和C1PG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的RMSE、MAE、MAPE和R^(2)在太阳活动高年和年均优于对比模型.本文还在一次磁暴事件中对比了5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大磁暴发生时,本文模型与C1PG相近,优于其他3种对比模型.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电离层map预测模型搭建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TEC map预测 残差注意力模块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 时空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层注浆工作面采场瓦斯储集空间演化规律研究
9
作者 刘海东 刘厅 +1 位作者 沈家豪 施宇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采场覆岩瓦斯储集空间是高位钻孔瓦斯抽采钻孔布置参数优化及瓦斯异常涌出防治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屯兰矿22301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工作面不同注浆压力下注浆充填前后采场裂隙分布及瓦斯储集空间的变化规律。... 采场覆岩瓦斯储集空间是高位钻孔瓦斯抽采钻孔布置参数优化及瓦斯异常涌出防治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屯兰矿22301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工作面不同注浆压力下注浆充填前后采场裂隙分布及瓦斯储集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增大,裂隙带高度逐渐减小,裂隙压实作用逐渐减弱;随着注浆压力增大,空间上的裂隙带高度及宽度均减小,采动裂隙环形体的范围逐渐收缩;随着水平方向上的采空区中部压实程度和范围不断增大,卸压区和自由空间的范围逐渐收缩;在离层注浆条件下,适当增大钻孔倾角、减小施工高度,可有效提升高位钻孔瓦斯抽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离层注浆工作面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优化布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充填 注浆压力 裂隙环形体 瓦斯抽采钻孔 瓦斯储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轨道卫星地磁观测反演电离层电流概述
10
作者 熊超 王丰珏 +6 位作者 黄宇阳 钱博浩 王思敏 让心怡 宋斯珊 周云良 尹凡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1期45-66,共22页
随着现代卫星技术的发展,携带高精度磁力计的低轨道卫星成为地磁场观测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全球持续的磁场观测,而不受地面和低空天气条件的影响.空间电流,特别是电离层电流,是引起地表和低轨道卫星高度处磁场扰动的主要来源.本文简要... 随着现代卫星技术的发展,携带高精度磁力计的低轨道卫星成为地磁场观测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全球持续的磁场观测,而不受地面和低空天气条件的影响.空间电流,特别是电离层电流,是引起地表和低轨道卫星高度处磁场扰动的主要来源.本文简要介绍了低轨磁测卫星的发展历史和在轨定标流程与方法,回顾了电离层电流的起源、研究历史及产生机制,并详细介绍了利用卫星磁测数据反演电离层不同电流的方法.基于地基和卫星磁测对同一电流的分析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采用不同的数据源(比如地基与卫星、卫星与卫星之间)及反演算法中的假设有关.基于有限的观测,在反演中通常要对电流的几何形状和所在位置进行一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可能并不完全满足实际电流的分布.因此,将地基台站和卫星磁测结合起来,通过对比和交叉验证,是检验和改进电离层电流反演算法中假设的合理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融合后的磁场观测数据,建立更准确的电离层电流反演算法,全面分析电流的形态学和气候学特征,建立以地球磁场信号为媒介的空间天气监测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电离层发电机理论、磁层状态以及电离层与磁层之间能量耦合途径等科学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道卫星 星载磁力计 离层电流反演 太阳静日电流 赤道电集流 场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Informer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测
11
作者 田晓鹏 罗亦泳 张紫怡 《江西科学》 2025年第1期52-58,210,共8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监测与预报是近地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使用基于Transformer(变形金刚)的iInformer(告密者)模型,提出中国区域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新方法,且分别对磁静期与磁暴期电离层进行...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监测与预报是近地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使用基于Transformer(变形金刚)的iInformer(告密者)模型,提出中国区域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新方法,且分别对磁静期与磁暴期电离层进行预测。为了分析短期电离层新模型预测效果,选取神经网络模型、线性模型、长短时记忆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磁静期选定区域内iInformer模型有效适用于短期预测任务且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均方根误差在3个区域均低于1.45 TECU(total electron content units,总电子含量单位)。iInformer模型在应对不同数据量时,均能保持稳定的预测性能。特别是在数据集数量相对有限(少于2个月)的情况下,iInformer模型的预报精度显著优于其他模型。相较于单一数据源,多数据源下的iInformer模型预测精度有显著提升,提升幅度在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总电子数(TEC) TRANSFORMER iInformer 线性模型 磁静期 磁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CNN-GRU的低纬度区域电离层预测研究
12
作者 张仁中 杨嘉祎 +5 位作者 李家乐 陈冠宇 刘佳悦 李豪瑞 申云萧 李旺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赤道电离北冠带覆盖中国南部区域,受“喷泉效应”影响该区域电离层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严重影响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本文选取云南和四川为研究区域(以下简称川滇区域),基于中国陆态网的48个GNSS观测站数据,采用具有多通道特征的卷积神... 赤道电离北冠带覆盖中国南部区域,受“喷泉效应”影响该区域电离层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严重影响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本文选取云南和四川为研究区域(以下简称川滇区域),基于中国陆态网的48个GNSS观测站数据,采用具有多通道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门控循环单元算法针对低纬度区域电离层预测展开研究。空间特征上,CNN-GRU能够有效预测多种尺度的电离层空间结构,相关系数优于0.9。但是在南部边界地区,存在明显预测误差。时间特征上,该模型在0~12 h的时间尺度内预测误差小于12~24 h的时间尺度,整体优于1.7 TECu,且在双至日内的预测精度优于双分日。验证结果表明,该TEC模型能够显著提升低纬区域的电离层预测精度,有效服务于高精度导航定位和空间环境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模型 深度学习 总电子含量 川滇区域 多通道 低纬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EEMDAN和SSA-LSTM组合模型的电离层TEC预测
13
作者 张振国 孙希延 +1 位作者 纪元法 贾茜子 《全球定位系统》 2025年第1期48-59,共12页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特性及单一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在预测中存在精度不高且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在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的特性及单一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在预测中存在精度不高且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在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oved complete ensemble EMD with adaptive noise,ICEEMDAN)和样本熵(sample entropy,SE)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和LSTM构建电离层TEC组合预测模型,并对太阳活动低年平静期和太阳活动高年扰动期电离层TEC连续5 d的预测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组合模型相较于单一LSTM模型和SSA-LSTM模型在低太阳活动平静期和高太阳活动扰动期的不同经纬度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最大降低1.06 TECU和2.25 TECU,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最大降低了0.74 TECU和1.68 TECU,平均相对精度分别最大提升了7.63%和8.97%,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LSTM模型和SSA-LST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预测 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 样本熵(SE) 麻雀搜索算法(SSA)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电离层电磁脉冲信号的传播参数反演方法与试验研究
14
作者 李宗祥 曹保锋 +8 位作者 李鹏 李欣 张雄 魏雍力 王元 王丽华 张天池 李晓 李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12,共14页
使用多星联合到达时间法定时定位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EMPs)的关键在于精确反演传播参数,并矫正电离层色散效应引起的传播时延.经典的参数反演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拟合结果对初值依赖性强以及无法解析电波双折射信号等问... 使用多星联合到达时间法定时定位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EMPs)的关键在于精确反演传播参数,并矫正电离层色散效应引起的传播时延.经典的参数反演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拟合结果对初值依赖性强以及无法解析电波双折射信号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能应对上述不足的过电离层EMPs传播参数反演方法,计算倾斜总电子含量(SlantTotalElectron Content,STEC)和拍频,并确定信号矫正时延后的绝对到达时间.星载宽带电磁脉冲探测器(Wideband Electromagnetic Pulse Detector,WEMPD)轨道高度约500 km、倾角97.5°,探测到478次地基电磁脉冲模拟器信号.观测结果与其他数据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当STEC大于10 TECU时,WEMPD反演拍频与固定高度地磁场模型预测结果基本吻合,平均相对误差16.81%;WEMPD反演垂直电子总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平均偏差2.35 TECU;WEMPD反演VTEC与中国科学院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格网具有相同的电离层时变特征表征能力,二者偏差全年保持在10 TECU左右;WEMPD反演STEC高阶效应的显著性与不同时间电离层条件有关,清晨约为傍晚3倍;矫正高阶效应后,WEMPD的定时精度2.34μs,相比矫正前提升约20%.研究结果不仅能为过电离层EMPs传播时延矫正奠定基础,还可为区域电离层研究提供低轨道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电磁脉冲探测器 电磁脉冲模拟器 离层 倾斜电子总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导航中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喜豪 郑帅勇 +5 位作者 杨建雷 靳晓伟 高孟志 黄智刚 李琨 杨鹏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6,共16页
电离层误差严重影响着GNSS的定位精度,GPS、BDS、Galileo、GLONASS有不同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全文概述了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综述了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及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等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现状.在单频电离层... 电离层误差严重影响着GNSS的定位精度,GPS、BDS、Galileo、GLONASS有不同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全文概述了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综述了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及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等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现状.在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总结了增强系统中的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北斗全球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eiDou glob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model,BDGIM)、Klobuchar模型、单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的优化—附加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约束模型和NeQuick-G模型;在双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重点总结了双频消电离层误差、无电离层组合模型及PPP-RTK技术中电离层误差校正方法;在多频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中介绍了高阶项改正和地磁场建模对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的优化与改进.最后,对电离层误差校正技术及其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展趋势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 离层误差校正 北斗全球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DGIM) Kriging插值法 无电离层组合模型 地磁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杆锚固强度与顶板离层关系探究
16
作者 亓志峰 孙涛 张余龙 《当代化工研究》 2025年第4期62-64,共3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顶板离层现象日益严重。以营盘壕煤矿2202胶运顺槽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锚杆锚固强度与顶板离层关系进行探讨,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得出顶板离层量与锚固长度之间的关系;利用FLAC3D数值模拟...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顶板离层现象日益严重。以营盘壕煤矿2202胶运顺槽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锚杆锚固强度与顶板离层关系进行探讨,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得出顶板离层量与锚固长度之间的关系;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的顶煤厚度、锚固长度进行模拟,得出最大和最小顶板离层量对应的锚固长度。经现场调整支护方案后,监测显示围岩受力平衡,顶板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固强度 力学模型 动态压力 顶煤厚度 顶板离层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EEMDAN-ARIMA-BiLSTM模型预报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17
作者 沈豫 管辉 +1 位作者 王杰 孙晨辉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3期92-95,105,共5页
为了提升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预报精度,在现有预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预报模型。首先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方法分解TEC序列,并进行排列与重组;再分别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和双向... 为了提升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预报精度,在现有预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预报模型。首先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方法分解TEC序列,并进行排列与重组;再分别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对高、低频分量进行建模与预报;最后重构不同分量预报结果,得到最终预报值。根据地磁活动情况,分别选取磁平静期和磁暴期的低、高纬度地区电离层TEC序列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磁平静期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61 TECu,比单一BiLSTM、ARIMA模型分别减少了0.11 TECu、0.05 TECu;磁暴期的均方根误差为0.87 TECu,比单一BiLSTM、ARIMA模型分别减少了0.32 TECu、0.18 TECu,验证了该模型的稳定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 TEC预报 CEEMDAN方法 排列熵 ARIMA模型 Bi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区防治顶板离层突水优化设计
18
作者 田学春 孟飞 范三阳 《煤炭技术》 2025年第3期188-192,共5页
采煤工作面顶板离层突水灾害事故发生时,有3点主要表现:(1)主采4#煤层上覆主要充水水源是洛河组砂岩含水层,水利联系横向强、纵向弱,很难疏放,采空区裂缝带导通富水性强的含水层,回采过程中造成顶板离层突水导致淹面。(2)发生水灾事故后... 采煤工作面顶板离层突水灾害事故发生时,有3点主要表现:(1)主采4#煤层上覆主要充水水源是洛河组砂岩含水层,水利联系横向强、纵向弱,很难疏放,采空区裂缝带导通富水性强的含水层,回采过程中造成顶板离层突水导致淹面。(2)发生水灾事故后,采取了水文预警预报、分层开采、保水开采等补救措施,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灾问题,接连有发生数次突水淹面险情,造成不良影响。(3)由于老采区投产较早,物探和钻探没有及时跟上,在地质资料不很清楚的前提下采掘生产发生水灾。为了减少水害发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出构建采区低位疏排水系统工程,治理采区重大防治水解决方案。具体要求在每个采煤工作面中部底板岩层中沿走向掘进低位泄水巷,通过运输顺槽、泄水孔、泄水联巷、泄水巷、防水闸门各个泄水通道与采区水仓保持畅通,让顶板涌水沿着疏水通道顺流而下进入采区水仓,达到有效疏排水减灾目标。对水害先治后采,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区防治 离层突水 低位疏水 有效防控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对地表减沉及瓦斯涌出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樊成钢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离层上方岩层的下沉量减小,离层下方岩层的下沉量增大;煤层下方底板岩层的鼓起位移逐渐减小,覆岩离层注浆显著改变了覆岩卸压区的几何形态和范围,覆岩离层注浆后的工作面瓦斯涌出总量下降了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覆岩应力分布 岩层移动 瓦斯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S分析中心电离层产品的一致性检验
20
作者 肖丽 徐韶光 +1 位作者 熊永良 吴霖易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5年第2期54-57,共4页
电离层产品已成为物理空间结构研究及时延修正的重要数据源,而不同机构的电离层产品精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2021年1月1日至7日为评估时段,分析不同纬度、不同半球IGS分析中心电离层产品的一致性,同时对产品的内部连续性进行比较。... 电离层产品已成为物理空间结构研究及时延修正的重要数据源,而不同机构的电离层产品精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2021年1月1日至7日为评估时段,分析不同纬度、不同半球IGS分析中心电离层产品的一致性,同时对产品的内部连续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评估时段内,测试点处各机构电离层产品的RMSE值均在0—2 TECU,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CODE与其余几个机构电离层产品的一致性最好;同一经度下南北半球VTEC值均呈现出明显差异,东西半球各机构VTEC值也呈现出非对称性,但各机构电离层产品在东西、南北半球的VTEC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相较于其他产品而言,CODE机构电离层产品内部连续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EC TEC建模 全球电离层格网产品 一致性 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