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禾谷孢囊线虫研究态势分析
1
作者 李宾妮 王鹏飞 +4 位作者 董秀丽 赖贝贝 赵梦丽 徐秋芳 邱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9期154-164,共11页
禾谷孢囊线虫(CCN)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在国内小麦主产区都有广泛分布,危害粮食安全。为了解关于CCN的研究发展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3-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该领域文献资料... 禾谷孢囊线虫(CCN)是一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在国内小麦主产区都有广泛分布,危害粮食安全。为了解关于CCN的研究发展现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3-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该领域文献资料分别按照所属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作者与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993-2010年处于CCN研究领域发展初期,中文文献发文量低于英文。从2011年开始,国内关于CCN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中文文献发文量急剧增加。由国家合作网络与研究热度图谱分析发现,2016-2022年,中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持续增加,并以最高的发文总量在该领域贡献突出。研究主体力量分析表明,各国科研工作者之间存在多方合作,但关于CCN的研究领域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由该领域的关键词发展趋势和聚类分析认为,关于CCN的研究前沿已从过去的发生与鉴定、危害与防治,发展到了现在的挖掘植物优良抗性基因、研发高效生防菌剂等方向,关于CCN与宿主植物及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建议未来的研究考虑通过本土小麦远缘杂交来培育新抗性品种;挖掘“小麦-线虫-土壤微生物”的多重互作机制,利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优势,开发非单一菌株的菌剂配方,以寻求更高效且绿色环保、可以广泛应用的线虫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CiteSpace软件 WEBOFSCIENCE 中国知网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麦类作物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
2
作者 刘霞霞 龙维丽 李惠霞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禾谷孢囊线虫是麦类生产上的重要线虫。为筛选抗禾谷孢囊线虫的小麦和燕麦种质资源,以甘肃孢囊线虫群体为测试对象,采用室内接种法,通过测定单株白雌虫及孢囊数,对燕麦和小麦品种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燕麦品种中无免疫品种,1... 禾谷孢囊线虫是麦类生产上的重要线虫。为筛选抗禾谷孢囊线虫的小麦和燕麦种质资源,以甘肃孢囊线虫群体为测试对象,采用室内接种法,通过测定单株白雌虫及孢囊数,对燕麦和小麦品种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燕麦品种中无免疫品种,1个高抗品种(陇燕3号),12个中抗品种。同样,在参试的小麦品种中无免疫品种,其中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包括定丰12号、西旱3号、武春8号等。可将高抗燕麦品种陇燕3号作为抗病亲本,用来培育和选择具有持久抗禾谷孢囊线虫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燕麦品种 小麦品种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暄 梁中伟 +3 位作者 裴世安 乐秀虎 李红梅 彭德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62,共8页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is)德国和俄罗斯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通过江苏群体与其他近源群体的ITS序列分析比较,河南郑州群体与澳州孢囊线虫(H.australis)的遗传距离较近,青海群体和河南郑州群体在分子遗传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江苏省和我国其他省份的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文成 马瑞霞 +2 位作者 姚献华 王景顺 吴秋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95-97,共3页
研究表明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在安阳市一年发生一代。除小麦外 ,未发现危害其它植物。该病在安阳县发生普遍 ,发病田块达 78.8%。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 ,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不同轮作制度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影... 研究表明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在安阳市一年发生一代。除小麦外 ,未发现危害其它植物。该病在安阳县发生普遍 ,发病田块达 78.8%。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 ,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不同轮作制度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规律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发生世代 发病率 寄主范围 品种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炳良 孙成刚 +4 位作者 王暄 向桂林 宋志强 高菲菲 李红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3-568,共6页
为了筛选对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rnatode,CCN)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采用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网室卵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法测定了收集自5个省份的4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群体的抗性。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测定结果表明,供... 为了筛选对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rnatode,CCN)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采用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网室卵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法测定了收集自5个省份的4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群体的抗性。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无免疫品种,华麦1号、温粮58和豫麦66-18系表现为高抗,扬麦13和徐麦7086表现为中抗,烟农5158表现最感病,平均单株白雌虫数达104.7个;田间病圃测定表明,上述5个品种仅华麦1号表现为抗病。网室卵接种法测定结果与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及田间病圃法测定结果差异较大,显示该方法不适用小麦品种的CCN抗性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禾谷孢囊线虫 单株白雌 繁殖系数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禾谷孢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振跃 高书峰 +2 位作者 李洪连 沙广乐 余懋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2,共3页
为了筛选抗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小麦材料,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对10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小麦品种(系)抗孢囊线虫病性能及产量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系)抗病程度和小麦产量存在明显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品种。其中CD01最为抗病,平均... 为了筛选抗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小麦材料,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对10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小麦品种(系)抗孢囊线虫病性能及产量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系)抗病程度和小麦产量存在明显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品种。其中CD01最为抗病,平均病指为19.3;豫展1号和CD992005发病最重,平均病指分别高达41.6和40.0。且产量明显低于其他品种。株孢囊数与植株感病程度和产量高低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抗病性 小麦 品种 鉴定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文坤 叶文兴 +3 位作者 王高峰 龙海波 欧师琪 彭德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区16个县(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对孢囊线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危害宁夏小麦的孢囊线虫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宁夏...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区16个县(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对孢囊线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危害宁夏小麦的孢囊线虫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宁夏5个地区发生的禾谷孢囊线虫病均为该地区首次发现,调查地块的孢囊检出率为59.8%,且以银川市的孢囊量最高,石嘴山市的孢囊量最低;固原市、中卫市、吴忠市、青铜峡市4个地区孢囊中的卵量显著高于石嘴山市孢囊中的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发生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杰 钮绪燕 +2 位作者 张管曲 彭德良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185,共5页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区发生普遍且较重。其中,周至县、岐山县、西安市临潼区、扶风县、眉县、杨凌、三原县、高陵县、泾阳县、华县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密度较大,每100 g土壤的平均孢囊含量达9.8~63.0个。小麦孢囊线虫在陕西省分布广、危害严重,呈快速传播态势。这是首次报道陕西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状况与分布,为陕西省全面防治小麦孢囊线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小麦 分布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孢囊线虫的田间侵染规律及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向桂林 宋志强 +4 位作者 梁旭东 胡小斌 亓竹冉 王暄 李红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9-794,共6页
为了解禾谷孢囊线虫(CCN)在小麦田间的侵染规律和分布动态,在2010-2012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定点调查CCN(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田间生活史及不同虫态的数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节中CCN只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小麦越... 为了解禾谷孢囊线虫(CCN)在小麦田间的侵染规律和分布动态,在2010-2012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定点调查CCN(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田间生活史及不同虫态的数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节中CCN只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小麦越冬前有少量二龄幼虫(J2)孵化,能侵入根系,但不能正常发育;返青期小麦的根围土壤中出现J2孵化高峰,大量侵入根系后,至抽穗期完成发育,在根系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雌虫,在根内及土中可见少量雄虫;小麦成熟收获期,白色雌虫开始变褐形成孢囊,落入土中越夏。从田间垂直分布调查结果看,田间孢囊主要分布在土表下0~10cm土层,孢囊线虫孵化的J2也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并且在返青期出现高峰,这与CCN的田间侵染规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生活史 垂直分布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主推品种对2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邢小萍 袁虹霞 +3 位作者 孙君伟 张洁 孙炳剑 李洪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5-815,共11页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相对抗病指数 繁殖系数(Pf/Pi比) 抗性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鉴定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陈品三 王明祖 彭德良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9-343,共5页
1989—1990年对湖北省天门县、潜江县、仙桃市、新洲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及北京市郊等地的矮黄麦株根、根围田土的直接检查和漂浮分离检查,都查到褐或黑褐孢囊,内有大量可育卵,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孢囊阴门锥膜孔特征,二龄... 1989—1990年对湖北省天门县、潜江县、仙桃市、新洲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及北京市郊等地的矮黄麦株根、根围田土的直接检查和漂浮分离检查,都查到褐或黑褐孢囊,内有大量可育卵,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孢囊阴门锥膜孔特征,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等的观察及对其有关体值的测量,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1924,后有名Bideraavenae(Wollenweber,1924)Krall & Krall,1978)亦即燕麦孢囊线虫。其主要形态特征为孢囊较大,阔柠檬形,色深褐,长709(601-903)μm,宽523(436—612)μm,阴门锥顶为典型双膜孔型,无下桥,阴门锥下方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泡状突;二龄幼虫长550(477—602)μm,头骨架发达,口针长24μm,唇盘伸长与亚背唇和亚腹唇融合形成一近肾形唇区结构。禾谷孢囊线虫是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已在32个产麦国家被发现,本研究在我国小麦上初次发现,为我国孢囊线虫一新记录种;明确了我国南北两类型麦区一些小麦矮黄不长、根系分叉多,细而乱,甚至纠结成团,开花前后,根侧露出微小如粉末的发亮颗粒状物(孢囊),产量往往骤减,即系其危害所致;从而纠正了以前多归因于施肥不匀、生理失常的错误认识;对进一步正确诊断、调查、研究其在我国的发生分布、危害规律、生物学特性及控制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AR标记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被引量:14
12
作者 亓晓莉 彭德良 +3 位作者 彭焕 龙海波 黄文坤 贺文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388-4395,共8页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SCAR标记 快速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小麦禾谷孢囊线虫rDNA-ITS和28SrDNA-D2/D3区序列特征及ITS-RFLP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叶文兴 徐秉良 +1 位作者 彭德良 黄文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5,共8页
禾谷孢囊线虫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原,严重威胁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利用通用引物对甘肃、河南、安徽禾谷孢囊线虫群体28SrDNA-D2/D3区和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利用UPG-MA方法分析了甘肃省7个种群、河南1个... 禾谷孢囊线虫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病原,严重威胁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利用通用引物对甘肃、河南、安徽禾谷孢囊线虫群体28SrDNA-D2/D3区和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利用UPG-MA方法分析了甘肃省7个种群、河南1个种群、安徽1个种群的禾谷孢囊线虫群体D2/D3区和ITS区的系统发育关系;用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7个甘肃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进行了RFLP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甘肃的禾谷孢囊线虫rDNA-D2/D3区片段长度约为780bp,rDNA-ITS片段长度约为1040bp。7个甘肃禾谷孢囊线虫群体、1个河南安阳群体、1个安徽蚌埠群体的D2/D3区和新西兰的H.aucklandica群体亲缘关系很近;其ITS区同澳大利亚的H.australis、北京通州的H.avenae(AY148382)的亲缘关系很接近。RFLP分析表明,9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共产生了22个酶切片段,不同酶切的RFLP分布型在7个种群间没有差异。甘肃省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中国的C型群体相近,但不同于欧洲的A型群体和印度的B型群体。这是首次报道甘肃CCN种群分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核糖体基因D2/D3区 核糖体基因ITS区 ITS-RFLP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品种Waskana和Waskowa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和H.avenae)的抗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秀 崔磊 +5 位作者 李洪连 王晓鸣 唐文华 Robert L. CONNER 林小虎 李洪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1-577,共7页
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一类重要的土传小麦病原线虫,危害我国小麦的主要是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我国对这些病原线虫的抗性资源十分缺乏,寻找新抗源是当前抗性育种的重要... 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一类重要的土传小麦病原线虫,危害我国小麦的主要是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我国对这些病原线虫的抗性资源十分缺乏,寻找新抗源是当前抗性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3年的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鉴定,发现加拿大的硬粒小麦品种Waskana和Waskowa对H.filipjevi(河南许昌群体,Hfc-1致病型)和H.avenae(河南荥阳群体,Ha43致病型)都表现很强的抗性,单株孢囊数显著少于感病的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石4185和温麦19。显微观察可见,虽然2种线虫的幼虫都能够侵入Waskana和Waskowa的根组织内,但是根内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感病对照普通小麦品种,最终在根系上形成的可见孢囊数量也较少。Waskana和Waskowa对2种病原线虫的抗性为我国抗CCN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新抗源。根据南澳大利亚研究所的土传病害检测服务系统对土壤中病原线虫的分子检测结果,抗CCN品种Waskana和Waskowa根际土壤中的线虫虫卵量低于感病小麦品种,因此种植后可能降低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危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HETERODERA filipjevi H.avenae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种衣剂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郝瑞 黄文坤 +3 位作者 刘崇俊 彭德良 李红梅 李惠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6,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甘农种衣剂Ⅰ号、甘农种衣剂Ⅱ号、甘农种衣剂Ⅲ号、阿维菌素种衣剂AV1、阿维菌素种衣剂AV2和5.7%甲维盐等6个种衣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播种前对麦种进行8个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比较小麦收获后土壤中孢囊...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甘农种衣剂Ⅰ号、甘农种衣剂Ⅱ号、甘农种衣剂Ⅲ号、阿维菌素种衣剂AV1、阿维菌素种衣剂AV2和5.7%甲维盐等6个种衣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播种前对麦种进行8个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比较小麦收获后土壤中孢囊数量的变化以及小麦增产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和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6%、53%和47%。不同种衣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增加,甘农种衣剂Ⅲ号(1∶35)、甘农种衣剂Ⅰ号(1∶50)、甘农种衣剂Ⅱ号(1∶35)和甘农种衣剂Ⅰ号(1∶35)增产率分别为37.6%、19.4%、17.9%和17.7%。本项目中自主研发的甘农种衣剂Ⅲ号防治效果最显著,不仅对小麦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具有安全、低毒、省工、经济的特点,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种衣剂 防治效果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被引量:13
16
作者 苏致衡 黄文坤 +3 位作者 郑国栋 张宏嘉 刘淑艳 彭德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北京地区 发生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及抗线虫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阎乃红 陈静 余懋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0-94,共5页
禾谷孢囊线虫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病原线虫 ,培育和推广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途径。我国自 1989年首次有该病的报道以来 ,目前在河北、河南等省、市、区均有发现 ,而且危害面积呈正在扩大趋势。根据禾谷孢囊... 禾谷孢囊线虫是危害禾谷类作物的病原线虫 ,培育和推广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途径。我国自 1989年首次有该病的报道以来 ,目前在河北、河南等省、市、区均有发现 ,而且危害面积呈正在扩大趋势。根据禾谷孢囊线虫对抗病基因的毒性差异表现 ,可将其分为 13个致病类型 ,但仍有新的致病类型被发现。在小麦中已鉴定出十多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基因位点 ,这些抗性基因多为显性基因 ,针对不同的禾谷孢囊线虫致病类型 ,其抗性水平表现也不相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抗性基因进行快速定位 ,从而为抗虫育种创造条件。同时 ,基因克隆技术使抗源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创制提供了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线性基因 分子标记 基因克隆 同源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武小菲 李洪杰 +3 位作者 王晓鸣 陈怀谷 徐世昌 刘太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1-1226,共6页
本研究采用田间病圃法和人工接种法,对28份人工合成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进行了抗性鉴定。人工合成小麦对这些病害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反应。C2和C20对鉴定的4种病害都具有抗性,C5、C10和C25对这些病害都表现感病... 本研究采用田间病圃法和人工接种法,对28份人工合成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进行了抗性鉴定。人工合成小麦对这些病害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反应。C2和C20对鉴定的4种病害都具有抗性,C5、C10和C25对这些病害都表现感病。8份材料对Heterodera avenae和H.filipjevi两种病原线虫都表现抗性反应型,有的材料只抗1种线虫。供试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中19份材料表现抗性反应型。9份材料对接种的条锈菌小种CY30、CY31、CY32和CY33均表现抗性反应型,5份材料对叶锈菌小种THT和PHT都具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抗病性 禾谷孢囊线虫 纹枯病 条锈病 叶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紫拟青霉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春龙 肖炎农 +5 位作者 向妮 黄朝炎 石磊 余旗红 王长青 陈富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1-184,共4页
淡紫拟青霉作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生防真菌在大豆孢囊线虫和蔬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上开始推广应用,本研究测定了该菌抑制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效果,通过设置25、50、75、100kg/hm2 4种不同颗粒菌剂用量及5%涕灭威颗粒剂10kg/hm2计5个处理,... 淡紫拟青霉作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生防真菌在大豆孢囊线虫和蔬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上开始推广应用,本研究测定了该菌抑制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效果,通过设置25、50、75、100kg/hm2 4种不同颗粒菌剂用量及5%涕灭威颗粒剂10kg/hm2计5个处理,以不施药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4种不同颗粒菌剂用量和涕灭威处理后,小麦根内孢囊线虫幼虫数量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在小麦生长后期(抽穗至扬花期),所有处理与空白对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100kg/hm2的防效最好,达到40.22%,这一剂量导致收获期土壤中的孢囊数量较对照减少59.82%,可见淡紫拟青霉在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上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禾谷孢囊线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新发生地区与田间侵染规律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496-3503,共8页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囊量最低,为5.5个/100 g土。调查的陕北地区县市没有发现CCN。冬小麦秋播后,土壤中CCN孢囊孵化后的2龄幼虫(J2)即可侵入根系内。翌年小麦返青,J2幼虫开始侵染,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出现3龄幼虫(J3),4月下旬J3开始膨大,5月初在小麦根表可见白色孢囊。【结论】麟游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武功县为CCN新发生地区;CCN在陕西省存在秋播后与返青后2个侵染阶段,1年发生1个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新发生地区 侵染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