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丰沿海湿地越冬雁鸭类的种子传播网络研究
1
作者 邰威 刘守国 +2 位作者 李宁 刘彬 王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雁鸭类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杂食性鸟类,它们取食湿地植物种子,对湿地植物的更新和定殖尤为重要。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大丰沿海湿地4种不同生境中收集雁鸭类多样性数据,通过雁鸭类粪便中植物种子的鉴定构建种子传播网络,研究雁... 雁鸭类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杂食性鸟类,它们取食湿地植物种子,对湿地植物的更新和定殖尤为重要。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大丰沿海湿地4种不同生境中收集雁鸭类多样性数据,通过雁鸭类粪便中植物种子的鉴定构建种子传播网络,研究雁鸭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在大丰沿海湿地共记录雁鸭类11种;种子传播网络由4种雁鸭类及9种植物组成,呈无嵌套且模块性较低的特征;在传播网络中,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传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最多;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被传播的种子数量最多。研究表明,大丰沿海湿地雁鸭类种子传播网络的结构较为简单,斑嘴鸭对传播网络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雁鸭类的种子传播作用,进而对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鸭类 植物种子 沿海湿地 种子传播网络 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种子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2
作者 李儒海 强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361-5370,共10页
种子传播将母株生殖周期的末端与它们后代种群的建立连结了起来,广泛认为,其对植被结构具有深刻的影响。种子传播的整个过程称为种子传播循环。研究表明,杂草种子传播的因子多种多样,包括仅依赖自身来完成的主动传播,以及依赖风、水、... 种子传播将母株生殖周期的末端与它们后代种群的建立连结了起来,广泛认为,其对植被结构具有深刻的影响。种子传播的整个过程称为种子传播循环。研究表明,杂草种子传播的因子多种多样,包括仅依赖自身来完成的主动传播,以及依赖风、水、动物、人类等外界媒介的被动传播。其中,人类传播杂草种子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对现代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杂草种子的传播,对杂草种子库的数量和空间动态影响很大。研究种子传播的主要方法有荧光染料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稳定同位素分析、分子遗传标记等。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者就杂草种子传播对种子库数量和空间动态影响的精确直接研究、杂草种子传播的过程及传播后的命运、杂草种子适应传播的机理、生态控草措施研究、外来杂草入侵蔓延与其种子传播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传播循环 杂草种子传播 传播因子 传播机制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盐分、预湿处理对Artemisia monosperma(菊科)种子传播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振英 Yitzchak GUTTERMAN +1 位作者 胡正海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76-680,共5页
Artemisia monosperma是分布于西奈半岛以及以色列地中海沿岸许多活动沙丘及固定沙丘上的建群种植物。在固定沙丘上 ,雨后的蓝细菌结皮上能产生径流水 ,A.monosperma的种子在径流水上漂浮并被传播到低洼处或土壤缝隙中。实验表明 ,有一... Artemisia monosperma是分布于西奈半岛以及以色列地中海沿岸许多活动沙丘及固定沙丘上的建群种植物。在固定沙丘上 ,雨后的蓝细菌结皮上能产生径流水 ,A.monosperma的种子在径流水上漂浮并被传播到低洼处或土壤缝隙中。实验表明 ,有一半的种子在蒸馏水上漂浮 3d,而在各种浓度的盐溶液上则能漂浮更长时间。低浓度的盐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而高浓度的盐分抑制种子的萌发。 NO- 3 可能是影响种子在沙质蓝细菌结皮上萌发的因素 ,低浓度的 NO- 3 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则抑制。预湿处理的实验表明 ,在自然生境中 ,暴露在地表或埋在浅表层的种子经受每晚的露水以及小量雨水的反复湿润 ,其萌发力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盐盐分 预湿处理 种子传播 萌发 强化作用 沙生植物 菊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的取食及种子传播 被引量:11
4
作者 唐占辉 曹敏 +2 位作者 盛连喜 梁冰 张树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8-615,共8页
2004年9月到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雾网实验以及种子的定时收集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小果野芭蕉(Musaacuminata)的行为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夜晚24:00以前,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有... 2004年9月到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雾网实验以及种子的定时收集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小果野芭蕉(Musaacuminata)的行为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夜晚24:00以前,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有明显的2个活动高峰,分别发生在20:30和22:30左右,这一结果与雾网采样结果较为一致。在研究期间的雨季(9-10月)和干季(11-12月),犬蝠平均被捕获量为2.2±0.3只/d、1.4±0.3只/d,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季节收集的种子团数量分别为9.0±1.1个/d和7.2±1.4个/d,也没有显著差异。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受生境影响较为显著,各样地间种子传播的结果大不相同;地点和季节对犬蝠传播种子也不存在交互影响。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距离为50-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小果野芭蕉 取食 种子传播 野芭蕉 小果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收集方法 野外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叶藤黄(Garcinia cowa)种子传播、种子被捕食及幼苗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勇 陈进 +2 位作者 白智林 邓晓保 张玲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7-434,共8页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2月 ,对热带雨林树种小叶藤黄 (Garciniacowa)种子的初级传播、二次传播、种子被取食及幼苗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上拜访动物主要有猕猴 (Macacamulatta)、花面狸 (Pagumalarvata)、赤腹松鼠 (Callos...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2月 ,对热带雨林树种小叶藤黄 (Garciniacowa)种子的初级传播、二次传播、种子被取食及幼苗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上拜访动物主要有猕猴 (Macacamulatta)、花面狸 (Pagumalarvata)、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erythraeus)、蓝腹松鼠 (C .pygertthrus)、小花鼠 (Tamiopsmacclellandi)等 5种。有 86 .5 %± 4.9%(1999年 )和 91.4%± 8.2 % (2 0 0 0年 )的成熟果实被林上动物所取食 ,使得 36 .0 %± 15 .0 % (1999年 )和 2 2 .8%± 10 .4% (2 0 0 0年 )的种子被林上动物转移 ,猕猴可能对种子的远距离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中华姬鼠 (Apodemysdracoorestes)对落到地面的种子进行分散埋藏 ,平均转移距离为 3.6± 2 .9m ,埋藏深度为 0 .82± 0 .5 8cm。地面和埋藏种子还受到材小蠹 (Xyleborussp .)的危害 ,离母树 10m以内的埋藏种子受危害程度明显高于 15m及其以外的种子。幼苗距母树 5~ 7m处分布最多 ,Morisita指数Iδ=1.34,呈弱聚集分布。幼苗分布格局受种子雨、中华姬鼠转移及材小蠹危害等综合影响。小叶藤黄可能形成了以果肉吸引猕猴类动物及以种子来吸引鼠类动物搬运两种策略来实现种子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藤黄 种子传播 食果动物 种子被捕食 幼苗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果蝠对光叶桑(Morus macroura)果实的取食及种子传播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占辉 盛连喜 +2 位作者 马逊风 曹敏 张树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95-1902,共8页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00~22:30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00~19:30和20:30~21: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curtipes)、铁力木(Mesuaferrea)和糖胶树(Alstoniascholaris)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棕果蝠 光叶桑 取食 种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干果鸟对种子传播的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鲁长虎 袁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46,共4页
食干果鸟对种子传播的作用鲁长虎袁力(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EffectofDry_fruitEatingBirdstoSeedDispersal.Luchanghu,YuanLi(NortheastFor... 食干果鸟对种子传播的作用鲁长虎袁力(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EffectofDry_fruitEatingBirdstoSeedDispersal.Luchanghu,YuanLi(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食干果鸟 种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黄顶菊的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观察及ITS分子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曦 李新臣 +2 位作者 宋小玲 强胜 戴伟民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7,共8页
以天津的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inn.)Kuntze〕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基于ITS序列构建黄顶菊与菊科(Asteraceae)其他植物的系统进化树。观察结果表明:黄顶菊株高0.3~2.0 m、茎直径1.62... 以天津的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inn.)Kuntze〕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学性状和种子传播特性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基于ITS序列构建黄顶菊与菊科(Asteraceae)其他植物的系统进化树。观察结果表明:黄顶菊株高0.3~2.0 m、茎直径1.62~5.45 mm,根系发达;每个头状花序包含小花1~20朵,其中,舌状花1朵、管状花0~19朵;成熟种子黑色、披针状、扁平、无冠毛,种皮具10棱痕。黄顶菊单株有小花8 302朵、饱满种子6 698粒,结实率为80.7%;种子千粒质量0.224 0 g,种子萌发势和萌发率分别为86.0%和98.6%。黄顶菊种子的水平漂移距离随风速增大(0.7~3.5 m·s^-1)逐渐增大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3.5 m·s^-1风速(相当于自然界中三级风)下,种子的水平漂移距离最大(60.54 cm)。在静止和搅拌条件下分别浸泡6~36 h,漂浮种子数存在明显差异;在搅拌条件下,随搅拌次数和浸泡时间的增加,漂浮种子数逐渐减少,浸泡36 h(6次搅拌)后已无漂浮种子;而在静止状态下,浸泡36 h后仍无种子下沉,漂浮种子数保持恒定。ITS片段扩增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黄顶菊ITS片段长度为682 bp,含有变异位点3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4个、保守位点242个和自裔位点26个,T(U)、C、A和G碱基数量分别占碱基总数的26.6%、23.6%、24.0%和25.8%,且供试黄顶菊与原产地(南美洲)黄顶菊的ITS序列完全一致;在NJ系统进化树上,供试黄顶菊与原产地黄顶菊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与其他4种供试菊科植物以及黄顶菊属(Flaveria Jussieu)及其近缘属植物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结实率较高、单株种子数多,种子萌发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随风和随水流传播的能力;供试黄顶菊的株高和头状花序所包含的管状花数均高于原产地,与其生境适应性有关。依据观察结果,对黄顶菊的防除提出了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植物学性状 种子传播特性 ITS序列 系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智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8-62,共5页
选择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勐仑镇,研究蚂蚁传播舞草种子及避免啮齿类取食种子的影响,以探讨蚂蚁在舞草种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蚂蚁传播舞草种子的距离一般较近,但均超过种子自身的扩散距离。几种主要蚂蚁的传播曲线显... 选择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勐仑镇,研究蚂蚁传播舞草种子及避免啮齿类取食种子的影响,以探讨蚂蚁在舞草种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蚂蚁传播舞草种子的距离一般较近,但均超过种子自身的扩散距离。几种主要蚂蚁的传播曲线显示:传播的距离各自都有一高峰,平均传播距离为0.93~2.53m。阻止蚂蚁搬运,景谷和勐仑实验点啮齿类对舞草种子的取食率分别为28.3%和16.5%;而阻止啮齿类取食,蚂蚁搬运的舞草种子率白天可达77%,晚上为35.7%。成熟的舞草种子日释放时间与蚂蚁活动的时间吻合,蚂蚁可先于啮齿类将种子搬走。这表明舞草与蚂蚁互惠共生,使其种子既得以扩散,又减少了啮齿类的取食,从而促进种群的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草 蚂蚁 互惠共生 种子传播 啮齿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公园绿地中自生草本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及园林应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明娟 李青青 李竹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9-123,共5页
虽然城市自生植物的自我繁衍能力有利于营造低维护景观,但可能会对非目标区域的栽培植物景观产生不利影响。调查了南京市21处公园绿地中自生草本植物组成情况,并从种子传播方式角度,探讨了自生植物园林应用策略。共发现自生草本植物56科... 虽然城市自生植物的自我繁衍能力有利于营造低维护景观,但可能会对非目标区域的栽培植物景观产生不利影响。调查了南京市21处公园绿地中自生草本植物组成情况,并从种子传播方式角度,探讨了自生植物园林应用策略。共发现自生草本植物56科186属241种。其中,57种入侵植物中风力传播型植物比例最高(45.61%,26种);184种非入侵性植物中自体传播植物比例最高(42.93%,79种)。建议自体传播型自生植物适用于老旧城区景观改造;动物传播型自生植物适用于动物类群较为丰富的场地,如郊野公园等;风力传播型自生植物适用于工矿区或农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自生草本植物 种子传播方式 公园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质草地裸斑植被恢复:种子传播和种子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344-13347,13371,共5页
荒漠化导致草地中形成大量裸斑,笔者通过监测传播到裸斑的种子,分析种子传播在裸斑的时空分布,探索种子形态、传播媒介对种子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播到裸斑的种子为415~991粒/(m2.a);传播种子的分布具有季节差异,70%的种子集中分布... 荒漠化导致草地中形成大量裸斑,笔者通过监测传播到裸斑的种子,分析种子传播在裸斑的时空分布,探索种子形态、传播媒介对种子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播到裸斑的种子为415~991粒/(m2.a);传播种子的分布具有季节差异,70%的种子集中分布在59、、10月,6、78、1、1月一般低于150粒/m2;传播种子分布无空间差异,在裸斑不同方位和圈层呈均衡分布;种子形状和重量是影响种子传播到裸斑的重要因素。种子传播的时间分布格局、种子形态影响种子侵入裸斑,进而影响其植被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斑 种子传播 种子形状 种子重量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传播的生态学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志尧 仲铭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评述了种子和果实对传播的各种适应,介绍了关于传播的有关假说,并且讨论了种子和果实适应于传播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 种子传播 果实传播 生态学 传播假说 传播类型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取食活动对桑树种子传播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帆 巴一 +7 位作者 石鑫 高妍夏 谢岩 宋永学 张东豪 高玉军 李季生 杨贵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9-736,共8页
种子(果实)作为桑树(Morus L.)的有性繁殖体,其传播和萌发关系到桑属植物种群延续以及动态更新,而食果鸟类在桑树种子的传播和萌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与桑树种群之间形成的生态互利关系值得探讨。在调查实生桑植株的生长、结实,种子... 种子(果实)作为桑树(Morus L.)的有性繁殖体,其传播和萌发关系到桑属植物种群延续以及动态更新,而食果鸟类在桑树种子的传播和萌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与桑树种群之间形成的生态互利关系值得探讨。在调查实生桑植株的生长、结实,种子传播、萌发和幼苗存活等特性的基础上,对鸟类取食桑椹、传播桑种子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如下:桑树植株间的形态、果实大小和单果种子数量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表明桑树个体间的种子繁殖和传播能力存在差异;自然环境中桑树的果实基本散落在树冠范围内(直径<5 m),随着散落距离的增加,地表果实数量和种子萌发数量减少,但种子萌发率增加(2.6%~7.9%),而种子成苗率和次年存活率均没有差异(分别为18.8%和2.7%);鸟类对桑种子的传播距离远远大于桑树自身散落的距离,含有桑种子的鸟类粪便64%着落在适宜种子萌发和种群定居的水源区;鸟类未消化并通过粪便排泄桑种子的萌发率与去除果肉(皮)的桑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萌发率均>75.0%),但显著高于未经处理桑种子的萌发率(46.7%)。上述结果提示,桑树果实为食果鸟类提供了食物,鸟类取食活动不仅扩大了桑树种子的传播距离,而且促进了种子的萌发,这也是食果鸟类与桑树种群互利共生的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果鸟类 取食 桑树 种子传播 萌发率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传播黄龙病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雅琴 娄兵海 +4 位作者 白先进 邓崇岭 陈宜超 赵小龙 李贤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带菌种子能否传播黄龙病,为黄龙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管双引物对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STDP-q PCR)对从感染黄龙病沙田柚树上收集的种子进行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 【目的】探讨带菌种子能否传播黄龙病,为黄龙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管双引物对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STDP-q PCR)对从感染黄龙病沙田柚树上收集的种子进行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检测,观察播种的沙田柚种子萌发生长情况,并用STDP-q PCR对萌发的幼苗进行Las检测。【结果】两份种子样品均能检测到Las。播种的108颗种子共萌发91颗(84.3%),部分沙田柚苗在生长初期表现叶片畸形或黄化症状,但随后恢复正常。由种子萌发而来的沙田柚苗经30、60、90、180和360 d生长后取样检测,均未检测出Las。【结论】黄龙病通过带菌种子进行传播缺乏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病 黄龙病菌亚洲种 种子传播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瞿路 陆艳妃 +1 位作者 李双智 覃家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03-106,109,共5页
为了探究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果实类型、种子长度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外来入侵植... 为了探究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果实类型、种子长度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现有36科87属122种。在科属组成中,科以菊科、豆科、禾本科的种类最多,在属方面则以茄科茄属、苋科苋属、菊科飞蓬属的种类较多。生活型则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外来入侵物种数的84.4%。从原产地看,原产美洲的物种数最多,有92种。果实以瘦果和蒴果为主要类型;有53.8%的物种种子长度为A(L<2 mm)等级。种子传播方式有5种,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数最多,其中又以蒴果和荚果的物种为主;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种子长度范围更广泛,种子长度为A等级和B等级(2 mm≤L<4 mm)的物种在其中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市 外来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种子传播方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对种子传播潜力的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云丹 牛鑫 +5 位作者 和育超 胡善斌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66-4073,共8页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传播潜力。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数据,获取每月取食果实的比例;同时每月收集黑白仰鼻猴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拣猴粪中残留的植物种子,统计有完整种子残留的月份和粪便比例,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估黑白仰鼻猴种子传播潜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收集到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月份数为6个月(7—12月),月均取食果实的比例为(15.31±20.15)%,共取食13种果实;而粪便分析法发现黑白仰鼻猴粪粒内全年都有完整种子残留,粪便中月均完整种子残留比例(35.19±35.43)%,其中9月至第二年1月粪便中种子残留比例都大于50%,共取食18种果实;综合两种方法发现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共取食20种植物果实,具有较高的种子传播潜力。直接观察法可确定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物种数,而粪便分析法能反映其可传播的物种和数量,并发现黑白仰鼻猴全年都取食果实,增加了对黑白仰鼻猴果实性比例和种子传播月份的认识。因此,建议结合两种方法全面评估黑白仰鼻猴及其它灵长类物种的种子传播潜力,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植物种子传播的有效性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的贡献,为认识灵长类通过种子传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新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种子传播潜力 粪便分析法 直接观察法 拉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及园林应用策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雯雯 闫淑君 +2 位作者 王云霄 王喆 陈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了解城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的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及扩散途径,为今后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管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其进行调查,... 为了解城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的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及扩散途径,为今后城市可持续、低成本景观的建设以及自生植物的管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福州市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夏秋两季对其进行调查,并根据果实形态特征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其果实类型、种子传播方式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福州行道树种植池自生植物果实类型多样,共计19种;从入侵、非入侵植物以及植物总体来看,干果植物比重均高于肉果,种子传播类型共有6种,总体以动物传播型为主;(2)非入侵植物包含全部的果实类型,以蒴果、瘦果型植物为主,种子传播特征与总体相似。(3)入侵植物果实类型共计10种,以菊科(Asteraceae)瘦果型为主,种子扩散以风力传播型为主,不包含水力传播型;(4)从种子传播角度,探讨该生境部分自生植物的园林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境 自生植物 果实类型 种子传播 园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段化生境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子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红梅 王斌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4期106-111,共6页
全球生境碎片化趋势逐渐加深,使在碎片化生境中的野生植物受到生存威胁,其中包含一些亟需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片段化生境中植物种子传播过程的研究,如片段化生境对种子传播者的影响,种子扩散方式的改变,种子生境... 全球生境碎片化趋势逐渐加深,使在碎片化生境中的野生植物受到生存威胁,其中包含一些亟需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片段化生境中植物种子传播过程的研究,如片段化生境对种子传播者的影响,种子扩散方式的改变,种子生境的变化等,发现片段化生境对于其中植物种子传播产生的影响产生了不一样甚至相对立的2种观点,其中包括生境片段化会给生境中植物种子扩散带来负效应,也有实验证明,片段化的生境会给植物的传播带来正效应。片段化生境中其他植物种子传播的研究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子传播有着较强借鉴意义,但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子传播研究过程中缺乏经验。未来有待通过借鉴其他植物种子传播研究技术和理论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对了解片段化森林中的群落构建过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片段化生境 种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种子传播的主要病害及种子消毒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智辉 《云南农业》 2008年第8期29-29,共1页
烟草种子是保证获得优质、稳产烟叶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烟草种子的生产、储运等环节中难免有一些病原物伴随种子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烟草种子又为病原物提供生存条件和物质载体。现在已成为传播烟草病原物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烟草种子 种子消毒 种子传播 病害 物质基础 病原物 生存条件 烟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果类蔬菜种子传播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20
作者 罗玉秀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0年第8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茄果类蔬菜病害 种子传播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