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彭昱强 沈德煌 +1 位作者 徐绍诚 韩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1,65,共4页
为了改善秦皇岛32—6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泡沫剂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评价,筛选出泡沫剂及其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氮气泡沫的驱油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液比为1:2时,氮气泡沫... 为了改善秦皇岛32—6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泡沫剂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评价,筛选出泡沫剂及其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氮气泡沫的驱油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液比为1:2时,氮气泡沫的阻力因子大于160,泡沫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3%~0.5%。氮气泡沫调驱能够较好地改善水驱效果,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泡沫调驱 泡沫剂 秦皇岛32—6油田 海上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采出程度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光明 石立华 +3 位作者 喻高明 芦超 王乔 章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3,117,共4页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变化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可知,不同条件下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不同。其中,井距对采出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地层原油粘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而提液时机、油层厚度和采油速度的影响较小。此外,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无因次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不同地质、流体物性、开发等因素表征采出程度的关系式,更直观地表现了不同因素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采出程度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TCFU-Ⅲ型旋流气浮一体化采出水处理样机及其在秦皇岛32-6油田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蔡小垒 王春升 +4 位作者 陈家庆 尚超 姬宜朋 张明 郑晓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85,共6页
介绍了自主研制的BIPTCFU-Ⅲ型旋流气浮一体化采出水处理样机的结构方案和工作原理,对该样机在秦皇岛32-6油田进行的包括单级CFU正交试验和单一变量影响试验、单级CFU连续运行和两级CFU串联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行... 介绍了自主研制的BIPTCFU-Ⅲ型旋流气浮一体化采出水处理样机的结构方案和工作原理,对该样机在秦皇岛32-6油田进行的包括单级CFU正交试验和单一变量影响试验、单级CFU连续运行和两级CFU串联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行调试样机时需要对涉及到微气泡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等设备的一些参数进行合理组合,以力求除油效率最高;当入口污水含油质量浓度在1 700 mg/L左右时,即使不添加任何处理药剂,单级CFU可将含油质量浓度降低到200 mg/L以下,两级CFU串联运行可将含油质量浓度降低到20 mg/L以下;自主研制的样机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样机在秦皇岛32-6油田的成功试验为国内海洋石油工业的增产减污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值得进一步开展工程放大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TCFU-Ⅲ型样机 旋流气浮一体化 采出水处理 现场试验 除油效率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储层隔夹层研究——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甘立琴 苏进昌 +3 位作者 谢岳 李超 何康 来又春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4,共7页
为揭示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的影响,通过分析物性参数与米采油指数关系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并选择自然伽马、电阻率、厚度为主要敏感参数,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隔夹层判别指数及综合判别图版。在秦皇... 为揭示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的影响,通过分析物性参数与米采油指数关系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并选择自然伽马、电阻率、厚度为主要敏感参数,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隔夹层判别指数及综合判别图版。在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化镇组下段Ⅰ油组应用证实,该判别图版符合率达96%;在剩余油滞留带底部和油层水淹层顶部进行调整挖潜,生产效果明显。在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发育区,隔夹层延缓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隔夹层不发育区域,易形成水串区,导致相邻隔夹层发育区形成剩余油滞留区。这种认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产能挖潜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隔夹层 开发中后期 剩余油 挖潜 秦皇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6油田曲流河沉积体系综合解剖 被引量:6
5
作者 马平华 霍梦颖 +3 位作者 何俊 邵先杰 霍春亮 武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7-574,共8页
由于曲流河横向摆动大,使河道沉积在空间上错列叠置,沉积体系内没有等时面和稳定的标准层,给砂体追踪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提高了点坝砂体的分辨率。在建立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的直观性、测井... 由于曲流河横向摆动大,使河道沉积在空间上错列叠置,沉积体系内没有等时面和稳定的标准层,给砂体追踪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提高了点坝砂体的分辨率。在建立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的直观性、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横向连续性好的特点,提高了纵向上不同期次河道单元的划分和横向对比的准确性。把砂体厚度等值线、测井相和地震波阻抗沿层切片叠置,准确识别出了废弃河道、点坝、泛滥平原和决口扇。根据国内外现代曲流河和露头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点坝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点坝侧积体、侧积面和侧积层的确定方法与内部构型的研究方法,为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秦皇岛32-6油田 曲流河沉积体系 岩相 测井相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凤霞 王秀平 +1 位作者 陈维余 吴清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71-176,共6页
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平面非均质性强,油水黏度比高,注入水突进现象严重的问题,通过开展室内系列体系研究,研发了一套深部液流转向体系SB-ZXT。同时结合高渗调、堵,低渗解、驱的工艺思路对C21井实施了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措施后压降明显变... 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平面非均质性强,油水黏度比高,注入水突进现象严重的问题,通过开展室内系列体系研究,研发了一套深部液流转向体系SB-ZXT。同时结合高渗调、堵,低渗解、驱的工艺思路对C21井实施了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措施后压降明显变缓,充满度和PI90大幅提高,且对应油水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截止2014年4月,井组累增油11 746 m3,累降水17 494 m3,有效期长达64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液流转向 秦皇岛32-6油田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双环倍半萜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春明 孙福街 +2 位作者 林青 刘松 郭永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32-6油田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双环倍半萜。该油田双环倍半萜中重排补身烷的相对丰度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秦皇岛32-6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特征。
关键词 双环倍半萜 重排补身烷 相对丰度 空间分布 油气运聚 秦皇岛32-6油田 倍半萜 双环 色谱/质谱 分析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3-1南油田储层损害因素试验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莹莹 岳前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7期84-85,162,共2页
通过对储层岩样的XRD、SEM和敏感性评价等对秦皇岛33-1南油田储层损害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33-1南油田明下段埋藏浅,属高孔、高渗型储层。储层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秦皇岛33-1南油田储层对流体流速、酸碱度、... 通过对储层岩样的XRD、SEM和敏感性评价等对秦皇岛33-1南油田储层损害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33-1南油田明下段埋藏浅,属高孔、高渗型储层。储层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秦皇岛33-1南油田储层对流体流速、酸碱度、盐度和应力等变化比较敏感。钻完井过程中储层损害因素主要为固相侵入、水敏损害和应力敏感性损害。因此,实际钻采生产中,应适当的控制流体产出和注入速度、入井流体的酸碱度、盐度和固相侵入,以保护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3-1南油田 储层 敏感性评价 储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开发工程进度与费用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亮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1年第2期57-58,共2页
阐述秦皇岛32-6油田开发工程进度和费用控制的具体措施,并对做好进度和费用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油田开发 项目管理 进度 费用 控制措施 秦皇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3-3和33-4油田断层岩封油能力有效性
10
作者 公晓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1,共6页
为了研究秦皇岛33-3和33-4油田油聚集与保存条件,在断层岩侧向封油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断层岩排替压力预测方法,结合储层岩石排替压力和油藏剩余压力计算,对秦皇岛33-3和33-4油田明下段8条断层的断层岩排替压力及封油... 为了研究秦皇岛33-3和33-4油田油聚集与保存条件,在断层岩侧向封油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断层岩排替压力预测方法,结合储层岩石排替压力和油藏剩余压力计算,对秦皇岛33-3和33-4油田明下段8条断层的断层岩排替压力及封油能力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岩排替压力为0.006 0~0.043 8 MPa,储层岩石排替压力为0.003 4~0.009 4 MPa,前者大于后者,说明断层侧向上对油均是封闭的;断层岩与储层岩石排替压力之差略大于油藏剩余压力,断层封油能力有效,不会造成油通过断层岩侧向向外散失,有利于油在油藏内聚集与保存。研究成果可为成藏机理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岩 排替压力 预测方法 封油能力 秦皇岛油田 明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及控制因素——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乔雨朋 邵先杰 +4 位作者 接敬涛 李士才 谢启红 张珉 梁武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相级单元,纵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河道、河道-心滩-河道和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4种拼接方式,横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道-河漫滩和心滩-河漫滩3种拼接方式;在3级构型单元划分中,把河道单元划分为河底高能滞留单元、下部高能充填单元、中部加积单元及顶部低能废弃单元4个单元;心滩划分为垂积体和落淤层2个单元,河道单元内部的4个3级构型单元在纵向上有滞留-充填-加积-废弃-滞留型、滞留-充填-加积-滞留型、滞留-充填-滞留型3种拼接模式;心滩单元垂积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接触型和隔离型2类。储层构型特征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体能量及物源供给量、沉积基准面升降和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砂质辫状河 构型单元 拼接模式 控制因素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与辫状河沉积砂体连通模式及开发特征——以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51
12
作者 赵春明 胡景双 +2 位作者 霍春亮 杨庆红 邵先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1,共4页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砂体结构 开发特征 秦皇岛32-6油田 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4井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兰 陈恭洋 周新平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13,共5页
秦皇岛32-6油田目的层主要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次为馆陶组。通过对单井(QHD32-6-4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明化镇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为曲流河沉积;馆陶组岩性以含砾砂岩、砂砾岩夹泥岩为主,为辫状河沉积。从曲流河、辫状河沉... 秦皇岛32-6油田目的层主要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次为馆陶组。通过对单井(QHD32-6-4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明化镇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为曲流河沉积;馆陶组岩性以含砾砂岩、砂砾岩夹泥岩为主,为辫状河沉积。从曲流河、辫状河沉积中分别识别出8种和4种岩石相类型。结合岩石相类型及垂向组合关系认为,本井曲流河沉积微相类型丰富,可发育点沙坝、天然堤、决口扇及河漫滩等4种微相类型,辫状河沉积微相类型较为单一,仅发育心滩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岩石相类型 上第三系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稠油油田见水特征及控水对策 被引量:6
14
作者 葛丽珍 房立文 +2 位作者 柴世超 张鹏 陈丹磬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为河流相砂岩稠油油田,该油田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找水、控水、治水"从而达到稳油的过程。分析了秦皇岛32-6油田边水、底水、同层水、注入水突破后的见水特征,研究并实施了不同的控水对策,取得...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为河流相砂岩稠油油田,该油田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找水、控水、治水"从而达到稳油的过程。分析了秦皇岛32-6油田边水、底水、同层水、注入水突破后的见水特征,研究并实施了不同的控水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稠油 见水特征控水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H油田陆相下切侵蚀河谷充填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2 位作者 范廷恩 孙立春 赵春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39,共7页
陆上下切侵蚀河谷是由河道强烈的冲刷、侵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U形地貌,河道砂体充填构成优良的储集层。通过岩芯、地震和测井,结合粒度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秦皇岛H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明下段Ⅱ油组和Ⅳ油组... 陆上下切侵蚀河谷是由河道强烈的冲刷、侵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U形地貌,河道砂体充填构成优良的储集层。通过岩芯、地震和测井,结合粒度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秦皇岛H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明下段Ⅱ油组和Ⅳ油组发育下切侵蚀河谷,并详细论述了下切侵蚀河谷的沉积特征,建立了下切侵蚀河谷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下切侵蚀河谷内水动力的突然增加,充填的砂体粒度较粗,以中、细砂岩为主,河道砂体具有一定的迁移方向,彼此切割相互叠置呈现出叠瓦状结构,湖平面的下降和水动力的增强是形成下切侵蚀河谷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秦皇岛H油田 明化镇组 下切侵蚀河谷 充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河道砂体叠置类型及其动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秦润森 廖新武 +2 位作者 冯鑫 别旭伟 党胜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9,112,共5页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特征、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河道砂体可划分为切叠河道型、叠置河道型、单一河道型3种主要叠置类型。由实验井组示踪剂追踪结果可知,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低于同一期次砂体的推进速度,而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也存在差异。示踪剂跟踪实验证实,对于多期河道叠置砂体而言,叠置类型、单一砂体微相特征及夹层分布共同影响了开发效果。当注采层位分布于不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首先取决于砂体的叠置类型及夹层分布;而当注采层位分布于相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主要取决于沉积微相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多期叠置 沉积微相 夹层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油藏形成中的蒸发分馏与生物降解联合控制作用——以渤海海域秦皇岛29-2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牛成民 王飞龙 +2 位作者 汤国民 燕歌 赵国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1-388,共8页
通过对秦皇岛29-2油田地质构造背景、油气及其烃源岩地化特征等方面研究,从蒸发分馏与生物降解共控的角度探讨了秦皇岛29-2油气藏原油物性差异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油源对比证实该古近系油藏与新近系油藏同源,但它们在轻烃组成、族组... 通过对秦皇岛29-2油田地质构造背景、油气及其烃源岩地化特征等方面研究,从蒸发分馏与生物降解共控的角度探讨了秦皇岛29-2油气藏原油物性差异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油源对比证实该古近系油藏与新近系油藏同源,但它们在轻烃组成、族组成和饱和烃色谱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作用。结合该区烃源岩热演化、成藏期次和断裂活动史认为,幔源CO_2气体侵入引起了该区蒸发分馏作用;蒸发分馏和生物降解作用联合控制着该油气藏的原油物性差异分布,深、浅层油藏整体受控于前者,浅层油藏同时受控于后者,从深到浅依次分布着特稠油、轻质油、凝析油和稠油;2种作用共存于同一油藏,既需要有已遭受蒸发分馏影响的先存深层油藏,也需要后成藏的浅层油藏遭到生物降解的同时,接受先存油藏的晚期持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分馏 生物降解 秦皇岛29-2油田 复合油藏 秦南凹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似然法断层识别技术在秦皇岛28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娅 边立恩 +2 位作者 王国强 王军 张京思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8期67-72,共6页
渤海地区新近系断裂体系复杂,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渤海油田的构造非常的破碎。在秦皇岛28构造的勘探评价过程中,发现局部地区断裂在平面呈现羽状分布,且存在掉向相反断裂带,这种特征是走滑断裂的依据之一,但仅依靠地质理论来确定... 渤海地区新近系断裂体系复杂,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渤海油田的构造非常的破碎。在秦皇岛28构造的勘探评价过程中,发现局部地区断裂在平面呈现羽状分布,且存在掉向相反断裂带,这种特征是走滑断裂的依据之一,但仅依靠地质理论来确定是否存在走滑断裂是不客观的,需利用地震属性验证其客观存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技术的组合应用及对比分析,发现常规的边缘检测、相干属性等技术很难对该区复杂断层进行有效识别。基于倾角中值滤波技术去除部分噪音的干扰,凸显断裂信息,应用最大似然属性技术识别出了较为清晰的'隐性走滑'断裂,结合平面特征,进一步落实构造,直接新增资源量约300万t。为扩大秦皇岛28油田的储量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今精细勘探阶段,推广应用微断裂识别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复杂断块区断层系统解释的可靠性和精细程度,提高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中值滤波 最大似然属性 隐性走滑断层 秦皇岛28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强底水驱油藏水平井合理开采速度研究——以秦皇岛32-6油田Ng_2砂体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迎春 李廷礼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6-249,共4页
利用水平井开采渤海油田强底水驱油藏存在2种截然不同的开采模式,即秦皇岛32-6油田Ng2砂体的低速开采和曹妃甸11-1油田Ng3砂体的高速开采。在对比分析这2种模式的开采特征和开发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放大生产压差,提高秦皇岛32-6油田... 利用水平井开采渤海油田强底水驱油藏存在2种截然不同的开采模式,即秦皇岛32-6油田Ng2砂体的低速开采和曹妃甸11-1油田Ng3砂体的高速开采。在对比分析这2种模式的开采特征和开发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放大生产压差,提高秦皇岛32-6油田Ng2砂体开采速度和最终采收率的开发思路。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Ng2砂体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生产压差下水平井开采时Ng2砂体含水率、产液量、开采速度和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结合海上生产受平台处理液能力和平台寿命限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Ng2砂体水平井合理的生产压差为0.8MPa。上述开发思路已实践于秦皇岛32-6油田生产实际,取得了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强底水驱油藏 水平井 生产压差 开采速度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对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的影响——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运来 张吉磊 +2 位作者 许亚南 缪飞飞 张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秦皇岛32-6油田是典型的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田,由于其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小于10 m的储量比例占22%.为了高效动用此类储量,在岩心分析和夹层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充分利用夹层较发育的特点,开展了夹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 秦皇岛32-6油田是典型的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田,由于其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小于10 m的储量比例占22%.为了高效动用此类储量,在岩心分析和夹层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充分利用夹层较发育的特点,开展了夹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以及水平井布井界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夹层渗透率与基岩渗透率比值为0.01时,夹层能有效阻挡底水的快速锥进;夹层面积为水平井泄油面积的2~3倍时,能使底水发生绕流且使储量动用程度最大化;夹层位于距油层顶面3/4油层厚度处时,可有效延缓底水锥进速度,同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以累计产油量5×10~4m^3作为可布水平井的经济极限下限,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下限值为5 m.矿场先导试验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为低幅稠油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底水油藏 稠油油藏 夹层 油层厚度 水平井布井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