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对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胡南南 王小燕 +5 位作者 杨锦 肖歆玥 王凤仁 郑浩飞 路建龙 逄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以地膜覆盖(T_(PM))和露地平作(TCK)为对照,通过始于2016年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2019年收获期、2020年开花期和收获期春小麦农田0~20、20~40、40~60、60~90和90~120 cm土层土壤全氮(STN)、无机氮(S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时空分布。【结果】处理T_(SM)较TCK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34.19%)和2020年收获期碳氮比(7.67%)、0~40 cm土层NH_(4)^(+)-N含量(26.62%)和MBN含量(38.72%)以及0~60 cm土层中SAN含量(21.67%)和NO_(3)^(-)-N含量(13.02%);T_(SM)较T_(PM)同样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17.05%)、0~40 cm土层MBN含量(47.40%)、2019年收获期0~40 cm土层NH_(4)^(+)-N含量(49.53%)和0~60 cm土层SAN含量(11.56%),但降低了0~20 cm土层NO_(3)^(-)-N含量(9.81%)、2020年0~20 cm土层SAN含量(6.59%)以及2020年0~40 cm土层NH_(4)^(+)-N含量(3.48%)。【结论】秸秆带状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说明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的优势,可为旱地雨养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全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灌区地膜秸秆带状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的调控效应
2
作者 邵冠贵 李盼 +7 位作者 胡发龙 樊志龙 范虹 何蔚 王凤 孙亚丽 殷文 陈桂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61-2275,共15页
针对长期地膜覆盖在西北绿洲灌区造成的残膜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恶化以及玉米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耕作(免耕、传统耕作)与覆盖方式(全膜覆盖、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70%地膜覆盖/30%不覆盖、50%地膜覆盖/50%捆状玉米秸... 针对长期地膜覆盖在西北绿洲灌区造成的残膜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恶化以及玉米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耕作(免耕、传统耕作)与覆盖方式(全膜覆盖、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70%地膜覆盖/30%不覆盖、50%地膜覆盖/5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50%地膜覆盖/50%不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交替覆盖解决了秸秆覆盖早春低温制约因子及地膜覆盖盛夏极端高温制约因子,低温季节有保持土壤热量的作用,而在高温季节相比于传统耕作全膜覆盖能够降低土壤热量,免耕措施下70%地膜覆盖结合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NTP7S3)能够降低玉米农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起到稳定土壤温度的效果;较传统耕作全膜覆盖(CTP)有效改善了玉米农田土壤表层热量条件,较CTP处理全生育期平均土壤温度降低1.8℃~2.9℃,土壤积温降低294℃~470℃,避免了玉米根系及叶片发生早衰。同时,NTP7S3处理大气与玉米农田土壤温度的差值变化幅度最小,较传统对照CTP处理小1.1℃,减少了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过度影响。根据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温度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相关性分析,免耕地膜秸秆带状覆盖获得较高籽粒产量源于穗数、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协同提高,以NTP7S3处理增产效果较好,比CTP增产4.6%。西北绿洲灌区70%地膜覆盖与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结合免耕替代传统耕作全膜覆盖能在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同时减少地膜与机械投入,是适用于绿洲灌区玉米高产栽培的耕作覆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膜秸秆带状覆盖 耕作措施 土壤温度 干旱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胡亮亮 崔循臻 +5 位作者 马菊花 杨永 董海霞 陈志丕 刘晓峰 黄彩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1,70,共8页
【目的】研究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的高产覆盖栽培模式。【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高垄秸秆带状覆盖(SHH)、低垄秸秆带状覆盖(SLH)、平作秸秆带状覆盖(... 【目的】研究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的高产覆盖栽培模式。【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高垄秸秆带状覆盖(SHH)、低垄秸秆带状覆盖(SLH)、平作秸秆带状覆盖(PH)、地膜覆盖(HM),以传统露地平作为对照(CK)。【结果】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能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0~1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平均较CK提高9.1%,SHH、SLH分别较CK提高11.7%、10.3%,降低苗期-块茎形成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平均较CK分别降低5.89%、5.95%和5.29%,增加中后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平均较CK分别增加2.93%、2.92%和3.73%。秸秆带状覆盖垄作薯块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大薯率、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40.03%、41.15%、53.22%、23.77%(P<0.05),且薯块产量、WUE均表现为SHH>SLH>PH。马铃薯薯块产量与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相关性除播种-苗期、苗期-块茎形成期显著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时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带状覆盖高垄(SHH)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水环境,调整马铃薯耗水结构,平衡马铃薯关键生长期供需水矛盾,从而达到增产提效目的,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垄作 土壤耗水特性 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宋亚丽 杨长刚 +7 位作者 李博文 李守蕾 兰雪梅 常磊 韩凡香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5-772,共8页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旱地 冬小麦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芳 程宏波 +5 位作者 李瑞 柴雨葳 陈玉章 常磊 黄彩霞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7-785,共9页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素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常磊 韩凡香 +5 位作者 柴雨葳 王仕娥 杨德龙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7-494,共8页
为了解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甘肃省旱作区设置定位试验,研究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F)和露地种植(CK)3种方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及转运与分配的差异。... 为了解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甘肃省旱作区设置定位试验,研究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F)和露地种植(CK)3种方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及转运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SM处理能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与PM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M处理会降低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能显著提高小麦开花后籽粒氮和磷的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69.3%和70.3%,其所积累的氮素和磷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1%和53.0%,并有效减少了开花前茎叶积累的钾素在开花后的流失。说明秸秆带状覆盖有利用促进小麦干物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养分转移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博文 杨长刚 +7 位作者 兰雪梅 宋亚丽 李守蕾 常磊 韩凡香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探索利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可持续发展的覆盖保墒栽培新技术,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秸秆带状覆盖:BSC,旧膜二茬利用:PAH,露地条播:CK)和不同施肥量(纯氮、P2O5分别为:90、120、150 kg·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 为探索利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可持续发展的覆盖保墒栽培新技术,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秸秆带状覆盖:BSC,旧膜二茬利用:PAH,露地条播:CK)和不同施肥量(纯氮、P2O5分别为:90、120、150 kg·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方式与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三因素、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秸秆带状覆盖下,籽粒产量达到5 305.0 kg·hm^(-2),较PAH和CK分别显著增加24.0%和37.5%,水分利用效率达10.8 kg·hm^(-2)·mm^(-1),较PAH和CK分别显著提高20.6%和33.3%,且同等施肥量下BSC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PAH和CK。从产量三因素看,BSC单位面积穗数较PAH和CK分别显著提高27.0%和42.2%,而穗粒数分别降低14.3%和6.7%,千粒重分别降低2.3%和6.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BSC和PAH全生育期表现为显著的增墒效应,其中返青前以BSC保墒效果最好,拔节后则以PAH保墒效果最好。比较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差异,BSC越冬前表现为增温效应,较CK高1.2℃,返青后表现为降温效应,较CK低1.8℃;而PAH全生育期表现为增温效应,平均较CK高0.9℃。通径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旱地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辉 柴守玺 +7 位作者 常磊 吴建民 程宏波 韩凡香 李博文 兰雪梅 王芳 李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8-156,256,共10页
为了探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地膜覆盖(M1)、秸秆带状平覆(M2)、垄沟覆杆(M3)和传统不覆盖(CK)4个处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对生长指标、土层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 为了探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地膜覆盖(M1)、秸秆带状平覆(M2)、垄沟覆杆(M3)和传统不覆盖(CK)4个处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对生长指标、土层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方式较CK显著增产11.68%~21.7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2.82%~48.63%。覆盖种植较CK单株产量提高26.02%~48.37%,株高增加3.18%~12.82%,单株生物量增加0.59%~26.49%,全生育期作物耗水量降低55.29~66.21mm,以秸秆带状平覆(M2)最好或较好。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平水年黑膜大垄(M1)较CK低0.89个百分点,偏旱年较CK高1.30个百分点;秸秆带状平覆(M2)无论平水年还是偏旱年分别较M1及CK高0.20~0.89及0~1.50个百分点。其中以秸秆带状平覆(M2)在作物生长、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效果较好,适宜西北半干旱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半干旱区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彩霞 赵德明 +5 位作者 柴守玺 王燕培 常磊 程宏波 王玉才 蔺阿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04-1610,共7页
为明确半干旱雨养区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小麦试验基地设7个播期处理,分别为9月14日(T1)、9月19日(T2)、9月24日(T3)、9月29日(T4)、10月4日(T5... 为明确半干旱雨养区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小麦试验基地设7个播期处理,分别为9月14日(T1)、9月19日(T2)、9月24日(T3)、9月29日(T4)、10月4日(T5)、10月9日(T6),以9月24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的产量和WUE最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推迟播期缩短了冬小麦全生育其天数,各生育阶段天数抽穗前大于抽穗后;播期对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现为营养生长期大于生殖生长期,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播期推迟呈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在半干旱雨养区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9月19日是冬小麦最佳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秸秆带状覆盖 播期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量对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翔 柴守玺 +4 位作者 黄彩霞 杨长刚 程宏波 常磊 王燕培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6,共6页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量 秸秆带状覆盖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农田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叶元生 黄彩霞 +4 位作者 柴守玺 常磊 马建涛 马菊花 李亚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152,共7页
2019—2020年在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以不覆盖露地(CK)和地膜覆盖(PM)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带状覆盖处理:SM3(覆盖带50 cm,种植带35 cm,播种3行),SM4(覆盖带50 cm,种植带50 cm,播种4行)及SM5(覆盖带50 cm,种植带70 cm,播种5行),研究了不同... 2019—2020年在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以不覆盖露地(CK)和地膜覆盖(PM)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带状覆盖处理:SM3(覆盖带50 cm,种植带35 cm,播种3行),SM4(覆盖带50 cm,种植带50 cm,播种4行)及SM5(覆盖带50 cm,种植带70 cm,播种5行),研究了不同带幅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较CK和PM显著降低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容重4.49%~7.07%,增加土壤孔隙度4.41%~7.28%,且>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5.30%~5.31%,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4.55%~7.21%,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6.45%~60.31%,平均几何直径(GMD)提高8.73%~20.57%,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6.06%~6.15%。地膜覆盖对土壤各特征指标影响较小。秸秆带状覆盖处理较CK提高小麦籽粒产量5.0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04%。3种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中,SM3处理对土壤各特征指标影响最大,SM5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表现出较大优势。因此,SM5处理(覆盖带50 cm,种植带70 cm,播种5行)是适宜于西北半干旱区冬小麦种植的“绿色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特性 土壤有机碳 冬小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森昱 冯雨露 +5 位作者 马建涛 杨成存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以显著改善马铃薯的品质,丰水年(2019年和2020年),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2%和31.9%,PM处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幅为26.6%;平水年(2021年),与CK相比,S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4%和5.1%,P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2%、8.3%、14.6%;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整体表现为SM>PM。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SM和PM处理均可提高马铃薯品质,且SM处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关联度高于PM处理,SM处理下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覆盖栽培方式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SM、PM分别较CK提高13.7%~19.5%、26.4%~37.2%。综上所述,秸秆带状覆盖可以明显改善马铃薯品质,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降水年型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乾 赵德明 +9 位作者 朱有虎 李亚珍 马菊花 马建涛 常磊 杨永 胡亮亮 王龙龙 张钰泽 黄彩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56-1065,共10页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以露地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秸秆带状覆盖4行(SM1)、秸秆带状覆盖5行(SM2)、黑膜覆盖(PM1)和白膜覆盖(PM2)共5个处理,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冬小麦土壤...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以露地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秸秆带状覆盖4行(SM1)、秸秆带状覆盖5行(SM2)、黑膜覆盖(PM1)和白膜覆盖(PM2)共5个处理,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相关指标的异同。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SM1、SM2)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层温度,返青期和灌浆期降温幅度最大,平均降温2.0℃;越冬期降温幅度最小,平均降温0.1℃;上层土壤(0~10 cm)的降温幅度大于下层土壤(15~25 cm),SM1降温效应大于SM2。地膜覆盖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成熟期增温幅度最大,较CK增加2.4℃;灌浆期5 cm土层降温幅度最大,降低1.8℃;无论增温还是降温,PM1效应均高于PM2。覆盖处理一天中,表层土壤温度以中午14:00变化最大,晚19:00次之,早7:00变化最小,且中午14:00均表现为降温效应;秸秆覆盖降温效应(4.9℃)大于地膜覆盖(0.8℃)。覆盖降低土壤有效积温,地膜覆盖有效积温显著高于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平均增产9.6%,SM2增产率高于SM1;地膜覆盖显著增产(20.8%),PM2增产率高于PM1。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受温度影响最大,与各生育时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阶段土壤有效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土壤温度、土壤有效积温、产量、千粒重和穗数等,SM2处理更有利于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种植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度及其气温响应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凡香 陈倩 +3 位作者 包正育 李辉 周建军 柴守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7-75,共9页
【目的】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田地温变化特征。【方法】于2014~2015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设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大垄(PMP)、全膜双垄沟(PMF)和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结果】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各土层土... 【目的】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田地温变化特征。【方法】于2014~2015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设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大垄(PMP)、全膜双垄沟(PMF)和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结果】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各土层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2 h左右;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秸秆覆盖马铃薯各生育时期均出现降温效应,地膜覆盖则表现为增温效应,与CK相比,秸秆覆盖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平均降低0.8~1.4℃,PMP、PMF分别提高1.6~2.3℃、1.0~1.1℃;秸秆覆盖可延长苗期-成熟生育天数,较CK延长6~7 d,较覆膜延长8 d;同时,秸秆覆盖降低日振幅,土壤温差较CK降低1.9℃,增加马铃薯膨大~成熟期土壤有效积温。【结论】秸秆带状覆盖有效调控地温变化,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温差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雨露 张森昱 +5 位作者 杨成存 马建涛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2-1451,共10页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其中SM1平均较CK分别提高9.5%、29.1%、21.0%、9.0%,SM2分别提高8.9%、18.9%、4.7%、4.2%,PM分别提高9.2%、31.6%、29.7%、2.9%;而胞间CO^(2)浓度(Ci)小幅度下降,SM1、SM2、PM分别较CK下降11.9%、6.9%、7.6%。覆盖处理在块茎膨大期的叶片Pn、蒸腾速率(Tr)、Gs以及Ci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覆盖处理的日平均Pn、Tr、Gs均高于CK,增幅均表现为PM>SM1>SM2。在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SM1、SM2和PM处理马铃薯Rubisco羧化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了63.5%、44.8%和28.1%。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和干薯产量,SM1、SM2、PM处理2年平均鲜薯和干薯产量分别增加15.1%、10.1%、31.8%和18.4%、8.6%、40.5%。相关分析发现,两个生长季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r=0.961^(**)和r=0.584^(*))。综上,秸秆带状覆盖可延长马铃薯生育中后期持绿期和高光合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有利于该地区绿色高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金文 杨成存 +7 位作者 韩凡香 包正育 柴守玺 程宏波 马建涛 黄彩霞 逄蕾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9,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性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321、0.5556和0.5433,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为0.7090。可见,秸秆带状覆盖能增强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马铃薯早衰,提高马铃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叶片抗氧化 马铃薯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下旱地冬小麦生长和土壤水分动态差异 被引量:15
17
作者 韩浏 陈玉章 +4 位作者 李瑞 柴雨葳 常磊 柴守玺 程宏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1838,共8页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适合冬小麦种植的覆盖保墒技术,以小麦品种陇中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秸秆带状覆盖方式(秸秆带状4行、秸秆带状5行)、地膜全地面覆盖和无覆盖种植4个处理,以无覆盖种植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对...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适合冬小麦种植的覆盖保墒技术,以小麦品种陇中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秸秆带状覆盖方式(秸秆带状4行、秸秆带状5行)、地膜全地面覆盖和无覆盖种植4个处理,以无覆盖种植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秸秆带状覆盖较CK显著增产28.1%~35.4%,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35.1%~50.8%,表明增加穗数是秸秆带状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具有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在分时期、分土层共72个测定点次中,2种秸秆带状覆盖增墒点次比例分别为61.1%、58.3%,相应降墒点次比例分别为38.9%、41.7%;秸秆带状覆盖的降墒效应在乳熟期表现最为明显,其降墒点次比例平均为81.2%,在其他时期则普遍表现为增墒效应,增墒点次比例平均为64.9%;2种秸秆带状覆盖在各土层的增墒点次均大于或等于50%,且在40 cm以下土层的增墒点次在60%以上,增墒效应更为突出。综上,秸秆带状覆盖方式保墒、增产增效显著,是西北旱地小麦可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技术。本研究为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夏玉米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冬小麦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海梅 周彦莉 +8 位作者 郑浩飞 李亚伟 马建涛 夏博文 王凤仁 尚旭民 张旭辉 路建龙 逄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了探讨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的影响,于2017—2020年在甘肃省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以黑膜双垄沟全膜覆盖(T_(PM)... 为了探讨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态碳(EOC)的影响,于2017—2020年在甘肃省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以黑膜双垄沟全膜覆盖(T_(PM))和传统露地平作(T_(NM))为对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T_(SM)较T_(PM)和T_(NM)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2019、2020年的测定结果具有相同趋势,TOC、DOC和EOC两年平均值T_(SM)分别比T_(PM)提高16.99%、67.65%和155.83%,比T_(NM)提高8.00%、31.20%和74.30%;2019、2020年T_(SM)均提高0~1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各土壤剖面T_(SM)较T_(PM)两年平均提高了16.82%、21.49%、34.04%、26.28%和29.78%,T_(SM)较T_(NM)两年平均提高了24.83%、51.32%、56.72%、78.94%和73.42%(P<0.05)。2019、2020年0~20 cm DOC/TOC和EOC/TOC,T_(SM)处理高于T_(NM)和T_(PM),MBC/TOC T_(SM)处理高于T_(NM),说明T_(SM)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各活性碳组分的分配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组分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定区马铃薯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红 李继明 《中国马铃薯》 2018年第4期213-218,共6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黑色全膜覆盖和露地种植(CK)3个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在定西市安定区的推广应用,使作物秸秆得到就地资源化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黑色全膜覆盖和露地种植(CK)3个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在定西市安定区的推广应用,使作物秸秆得到就地资源化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处理能有效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较黑色全膜覆盖处理延长6 d,较露地种植(CK)处理延长5 d。能提高土壤0~60 cm耕层含水量,但降低全生育期土壤温度。产量以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处理最高,为31 433 kg/hm2,较黑色全膜覆盖处理增产4.26%,较露地种植(CK)增产27.84%。经济收益以黑色全膜覆盖处理最高,为16 749元/hm2,其次是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处理,为16 283元/hm2。因此,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可在安定区继续试验的基础上,作为旱作区地膜覆盖的补充,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定区 马铃薯 秸秆带状覆盖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水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亚珍 陈志丕 +4 位作者 叶元生 马建涛 马菊花 常磊 黄彩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4,共8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生产的效应,以地膜覆盖(PM)和露地(CK)为对照,设4种秸秆带状覆盖SM3(覆盖度59%)、SM4(覆盖度50%)、SM5(覆盖度42%)和SM6(覆盖度37%),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 为探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生产的效应,以地膜覆盖(PM)和露地(CK)为对照,设4种秸秆带状覆盖SM3(覆盖度59%)、SM4(覆盖度50%)、SM5(覆盖度42%)和SM6(覆盖度37%),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旗叶含水量和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9.2%、6.6%、3.6%和30.0%;地膜覆盖下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提高15.1%,旗叶水势6.0%、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旗叶含水量则分别降低6.0%、3.2%和4.1%。冬小麦花后7~28 d,旗叶水势日变化总体呈早、晚高、午间低的V型趋势;秸秆带状覆盖早、中、晚旗叶水势较CK分别提高10.6%、9.8%和7.7%,地膜覆盖分别降低4.6%、7.9%和4.8%,差异均显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籽粒产量较CK增加3.0%~6.5%,WUE提高6.4%~17.5%,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中,SM5具有最高的产量(3866.6 kg·hm^(-2))和WUE(15.7 kg·hm^(-2)·mm^(-1))。产量与穗数(r=0.693**)、WUE(r=0.61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WUE(r=0.690**)和0~40 cm土壤含水量(r=0.570*)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低时,通过覆盖可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改善冬小麦旗叶供水情况,进而增加穗数和WUE;覆盖度为42%的秸秆带状覆盖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最优,是适宜于西北旱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叶水势 土壤含水量 冬小麦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