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母心理控制与高职生越轨同伴交往的关系——歧视知觉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链式中介
1
作者 王安 刘文雅 张帆 《社会科学前沿》 2025年第3期66-74,共9页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632名高职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越轨同伴交往的影响,以及歧视知觉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高职生越轨同伴交往(β = 0.42, p In order to explore...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632名高职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越轨同伴交往的影响,以及歧视知觉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高职生越轨同伴交往(β = 0.42, p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32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social media 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β = 0.42, p < 0.001);both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social media use played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95% CI: 0.06~0.09, 0.04~0.08).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social media use played a cha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the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95% CI: 0.05~0.08), with an effect estimate of 4.65%.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the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of childre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the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心理控制 越轨同伴交往 歧视知觉 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 高职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图析学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研究
2
作者 张艳丰 刘敏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2,73,共11页
[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 [目的/意义]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方法/过程]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4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并利用现象图析学质性方法深入挖掘该行为的内在机理,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可分为注意触发、认知判断、感知控制、行为反馈4个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数字囤积 I-PACE理论 现象图析学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脱瘾行为影响因素识别及引导策略研究
3
作者 张艳丰 杨琬琛 刘于蓝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63,共12页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用户对移动设备和移动社交媒体应用的过度依赖已经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数字成瘾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通过阐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脱瘾行为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与影响程度,有助于...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用户对移动设备和移动社交媒体应用的过度依赖已经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数字成瘾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通过阐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脱瘾行为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与影响程度,有助于用户培养良好的数字脱瘾行为习惯,维持用户在正常生活和使用数字设备的时间之间的健康平衡,同时也为数字脱瘾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指导。[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元人种志和粗糙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识别出15个影响因素,并通过Grey(灰数理论)—DEMATEL(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法阐明各个指标对数字脱瘾的作用关系与影响程度。[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成本、感知危害性、结果期望、痛苦回避、自我控制力、正念能力、时间感知力、社会影响为关键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培养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脱瘾行为习惯的建议,同时也为平台商及相关社区提供管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数字脱瘾 影响因素 元人种志 Grey-DEMAT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4
作者 田瑞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62-68,共7页
目的/意义评价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的质量,为此类信息的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采用德尔菲法建立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微信公众号疾病类健康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 目的/意义评价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的质量,为此类信息的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采用德尔菲法建立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微信公众号疾病类健康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建立移动社交媒体中疾病类健康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用于文本类和短视频类相关信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健康信息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梅潇 查先进 严亚兰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隐私保护环境、智能推荐特征、用户特征对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特征对隐私担心和感知精准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隐私风险感知 扎根理论 智能推荐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质与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6
作者 皮陆杨 汤旭丽 何坤镁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神经质可能是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关的重要人格特征,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其中机制的探讨。基于广东省某高校795份大学生调查样本,研究考察了神经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错失... 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神经质可能是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关的重要人格特征,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其中机制的探讨。基于广东省某高校795份大学生调查样本,研究考察了神经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错失焦虑和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四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其中的间接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神经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错失焦虑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2)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错失焦虑既能在神经质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之间分别起中介作用,也可以形成链式中介关系。这一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以及人格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改善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错失焦虑 神经质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潘丽娟 何朝庭 熊媛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12期153-157,共5页
为了调查护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4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测量量表(FoMO)、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进行调查... 为了调查护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4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测量量表(FoMO)、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解护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护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应重视护生错失焦虑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避免学生社交网络成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错失焦虑 护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倦怠 持续使用 影响因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实证研究——基于SSO理论的因果关系视角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艳丰 彭丽徽 +1 位作者 刘金承 洪闯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2-1101,共10页
探究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企业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挖掘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扎根理论和SSO理论提取移动社交... 探究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企业深入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挖掘不同类型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扎根理论和SSO理论提取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标签,以农民、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K-medoids聚类方法得出4个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用户画像群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用户画像标签特征,将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类型分为潜水忽略型、忍耐使用型、平台转移型和行为替代型4类,针对每个类型用户画像的关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倦怠 用户画像 用户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过程的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叶凤云 邵艳丽 张弘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77,共7页
文章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行为过程角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结合移动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用户行为特性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行为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然后,构... 文章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行为过程角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结合移动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用户行为特性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行为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然后,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并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获取的550份有效问卷利用AMOS17.0应用GLS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发现信息行为客体和媒体形象是影响用户评价移动社交媒体的重要因素,形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行为过程 用户 信息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明红 郑洁萍 漆贤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共7页
[目的/意义]为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以感知价值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和沉浸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过程]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488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 [目的/意义]为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以感知价值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和沉浸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过程]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488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共享价值、信息质量和用户习惯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没有影响,用户习惯对感知价值与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信息共享 共享意愿 建模 微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滢 邓春平 +1 位作者 郭馨梅 卢奇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3,共5页
虚拟团队是一种重要的团队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梳理了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及使用的IT技术研究现状基础上,引用TMS理论视角,分析了移动社交媒体对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一种重要的团队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梳理了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及使用的IT技术研究现状基础上,引用TMS理论视角,分析了移动社交媒体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移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重要媒体形式应用于虚拟团队的理论,对企业采纳移动社交媒体进行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 交互记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1期5-18,共14页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直接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习惯对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使用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自我功效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度对使用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感知关系性和感知胜任性正向显著影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正向影响显著,满意度对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对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运营商提出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 移动社交媒体 持续使用行为 概念模型 扩展的ECM-ISC 自我决定理论 微信 习惯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沉迷: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凤云 徐孝娟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8-114,共7页
[目的/意义]分析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错失焦虑(FoMO)与沉迷之间的关系,探究FoMO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为预防FoMO和沉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与理论推导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以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相关量表为基础... [目的/意义]分析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错失焦虑(FoMO)与沉迷之间的关系,探究FoMO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为预防FoMO和沉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与理论推导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以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相关量表为基础,结合研究情境设计量表项目;以青少年为调研对象,获取有效样本818份;基于全样本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变异检验、信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分别抽取男性数据和女性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结论]使用动机能显著正向预测FoMO和沉迷;FoMO在信息动机与沉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使用动机、FoMO与沉迷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青少年 使用动机 错失焦虑 沉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M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统计检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晓阳 冯缨 樊茗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01-104,共4页
文章引入移动社交媒体功能、感知趣味性和感知可信性等变量,建立TAM模型对用户微信使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对于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依然适用;主观规范和移动社交媒体功能对移动社交媒体行为意向的影响... 文章引入移动社交媒体功能、感知趣味性和感知可信性等变量,建立TAM模型对用户微信使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对于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依然适用;主观规范和移动社交媒体功能对移动社交媒体行为意向的影响较为显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可信性对其影响显著性程度较低;感知趣味性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行为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技术接受模型 使用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因果要素及关联路径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艳丰 刘亚丽 +1 位作者 毛太田 王羽西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5,共10页
[目的/意义]基于因果关系视角,分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FoMO)的因果要素,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理论模型架构和因子关联路径,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现象的因果要素关联。[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结合线上访谈和线... [目的/意义]基于因果关系视角,分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FoMO)的因果要素,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理论模型架构和因子关联路径,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现象的因果要素关联。[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结合线上访谈和线下访谈两种方式收集数据,使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因果要素进行分析,利用NVivo 12软件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对FoMO因果要素进行整合分析与关系梳理,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层级结构模型。[结论/发现]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用户FoMO形成机理模型符合S-S-O理论范式,并构建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FoMO的层级关系模型,确定了各级要素内部关联路径间的作用关系。[创新/价值]有助于丰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之外用户心理健康层面的探索,是研究内容从"模型架构—因子关联"层面的学理阐述,为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错失焦虑 扎根理论 SSO理论 解释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的影响机理研究与实测量表开发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叶凤云 胡雅萍 沈思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3-99,共7页
[目的/意义]明晰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措施焦虑症(FoMO)的影响机理,设计出能够实际测度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程度的量表。[方法/过程]基于SSO框架构建移动社交媒体FoMO影响机理模型;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从情境、动机、FoMO、结果4个... [目的/意义]明晰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措施焦虑症(FoMO)的影响机理,设计出能够实际测度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程度的量表。[方法/过程]基于SSO框架构建移动社交媒体FoMO影响机理模型;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从情境、动机、FoMO、结果4个维度提取出关键特征,编制移动社交媒体FoMO影响机理模型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利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开发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实测量表。[结果/结论]情境和动机显著影响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而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形成了由7个一级指标及其相应权重和30个二级指标及其相应权重构成的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FoMO实测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大学生 错失焦虑症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售企业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持续使用意愿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朝彦 黄磊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5,共8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实施品牌推广、发布产品信息的重要平台,与个体用户重点关注自身主观感受不同,零售企业在选择移动社交媒体时,需要综合评估预期使用效果、企业获益情况以及可能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实施品牌推广、发布产品信息的重要平台,与个体用户重点关注自身主观感受不同,零售企业在选择移动社交媒体时,需要综合评估预期使用效果、企业获益情况以及可能付出的成本。基于此,可根据移动社交媒体的特征,借助价值采纳模型(VAM)、期望确认模型(ECM)等成熟理论,来分析零售企业持续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影响因素。对264个零售企业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感知有用性对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均具有正向影响,期望确认仅正向作用于满意度;使用成本负向影响感知价值,而系统特性有助于提升零售企业满意度;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持续使用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对移动社交媒体服务商来讲,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顾客需求,增加服务附加价值和维系客户关系,构建移动互联网领域核心竞争优势,一要从提高感知有用性与降低使用成本两方面入手,增加零售企业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的感知价值;二要重视影响零售企业满意度的内外部因素,在提升企业使用媒体主观感受的同时,关注媒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三要重视企业顾客与个体消费者在使用目的与使用需求上的差异,既致力于使零售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又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功能、良好的服务、可靠的系统来提升零售企业使用该媒体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售企业 移动社交媒体 价值采纳模型 期望确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传播风险管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刚 王盼盼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以微博和微信为典型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历史性登场,蕴藏着诸多传播风险;从微博的风险扩散机理看,主要基于"病毒裂变式"传播机制、简化表达机制和多节点结构,微信的风险化解机制比微博更弱;典型的传播风险包括国家治理风险、... 以微博和微信为典型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历史性登场,蕴藏着诸多传播风险;从微博的风险扩散机理看,主要基于"病毒裂变式"传播机制、简化表达机制和多节点结构,微信的风险化解机制比微博更弱;典型的传播风险包括国家治理风险、社会信任风险和个人隐私风险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铲除传播风险的酿成土壤,构造风险防范的多元参与机制,发挥法治和德治的合力作用,通过加强传播风险管理实现秩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传播风险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与关联路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艳丰 杨琬琛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121,共7页
[目的/意义]阐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为数字囤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指导,为解决用户数字囤积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识别出16个影响因素,结合模糊ISM-MICMA... [目的/意义]阐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为数字囤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指导,为解决用户数字囤积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识别出16个影响因素,结合模糊ISM-MICMAC方法,明晰影响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与路径,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进而得出结论与建议。[结果/结论]信息稀有性、信息质量、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作为独立群因素,对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力最强,因此要解决数字囤积问题需从根本上把控信息与提升用户能力素养;感知有用性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自我效能、错失焦虑及个性偏好等因素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并对用户数字囤积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 数字囤积 影响因素 关联路径 扎根理论 ISM-MICM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