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新靶点
1
作者 段昊良 茹煜华 陈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4-640,共7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段,其疗效取决于预处理过程中对原发肿瘤的清除效果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然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段,其疗效取决于预处理过程中对原发肿瘤的清除效果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然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的临床前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在减少aGVHD的同时保留足够的GVL效应以提高移植疗效。对此,我们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前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a GVHD中关于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调控及其具体分子机制,分析了临床前研究中aGVHD的最新治疗策略,以期开发更多的治疗靶点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T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胫骨隧道角度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应力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李媛 王腾骄 +3 位作者 薛军 李志强 高林翼 武建康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2-23,共12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胫骨隧道角度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移植物的应力分布及胫骨隧道的变化情况,从生物力学角度寻找最优的胫骨隧道角度。方法选择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伸直位的CT和MRI图像,通过Mimics、Ge...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胫骨隧道角度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移植物的应力分布及胫骨隧道的变化情况,从生物力学角度寻找最优的胫骨隧道角度。方法选择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伸直位的CT和MRI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Solidworks软件构建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PCL解剖单束重建。在矢状位上分别建立40°、45°、50°、55°、60°胫骨隧道,然后导入ANSYS软件对三维重建的膝关节分别施加5种模式的应力:在股骨顶端施加750 N的纵向载荷;胫骨远端施加10 N·m内外翻扭矩、5 N·m内外旋扭矩,分析在不同胫骨隧道角度下,移植物在胫骨隧道出口处的应力的分布情况及胫骨隧道的变化。结果移植物的最大等效应力和切应力主要分布在股骨隧道入口的后侧和胫骨隧道出口的前侧(等效应力在股骨端施加轴向扭矩、膝内翻、膝外翻、膝内旋、膝外旋,TTA为40°、45°、50°、55°、60°时分别为17.94、21.64、26.89、22.23、17.51 MPa,6.14、5.66、6.64、6.67、2.76 MPa,6.87、7.30、8.82、7.48、7.72 MPa,14.45、16.91、21.64、17.02、13.91 MPa,9.66、11.19、14.46、10.75、8.90 MPa;切应力在股骨端施加轴向扭矩、膝内翻、膝外翻、膝内旋、膝外旋,TTA为40°、45°、50°、55°、60°时分别为2.87、3.47、3.01、3.36、3.22 MPa,1.21、1.44、1.25、1.39、0.49,0.58、0.66、0.67、0.71、0.65 MPa,2.09、2.33、2.10、2.28、2.04 MPa,4.06、4.47、6.39、4.21、3.67 MPa)。不同胫骨隧道角度重建PCL后移植物的最大主应力主要位于股骨隧道入口的前后侧和胫骨隧道出口的前侧(在股骨端施加轴向扭矩、膝内翻、膝外翻、膝内旋、膝外旋,TTA为40°、45°、50°、55°、60°时分别为24.22、28.33、34.11、27.14、25.48 MPa,7.81、7.26、8.32、8.15、3.36 MPa,8.78、9.01、10.90、9.05、10.28 MPa,20.06、22.97,、27.75、21.43、20.60 MPa,3.34、3.37、3.39、3.26、2.55 MPa)。胫骨隧道出口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在隧道壁的前侧和后侧(在股骨端施加轴向扭矩、膝内翻、膝外翻、膝内旋、膝外旋,TTA为40°、45°、50°、55°、60°时分别为18.16、17.73、16.20、16.32,、12.52 MPa,9.24、9.03、8.31、8.22、2.36 MPa,10.54、10.52、10.04、9.97、9.81 MPa,10.70、10.94、9.92、10.09、7.53 MPa,5.22、5.89、6.00、6.17、6.06 MPa)。结论当胫骨隧道角度在50°附近时可以缓解移植物应力及胫骨隧道出口周围的应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重建 胫骨隧道 移植物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同种同体或异体移植术后不同阶段大鼠抗移植物反应强度的研究
3
作者 杨帆 张涛 +3 位作者 李振豪 王泽文 何挺 刘保一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7-12,18,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同种同体/异体移植术后,不同阶段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的强度,指导实验研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术后3、5、7 d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和... 目的探讨大鼠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同种同体/异体移植术后,不同阶段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的强度,指导实验研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术后3、5、7 d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和脾脏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移植部位的骨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炎症反应结果如炎性细胞变化流式细胞学、炎性因子ELISA检测结果均应用统计分析。结果在模型软骨缺损处植入不同移植物后3、5 d,异体移植组大鼠血液中单核细胞与NK细胞表达均显著增加,且单核细胞计数在第5 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脾脏中,异体移植组的NK细胞表达也在第3 d和第5 d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自体移植组。在第3 d的首次采样中,自体移植组的Tregs表达高于其他两组,在第5、7 d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异体移植组中,第5 d和第7 d的单核细胞和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第3 d。组织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3 d局部炎症明显。第5 d和第7 d制备的染色切片显示,免疫反应在第5 d达到峰值。ELISA检测结果中异体移植组大鼠外周血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在术后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宿主在接受同种异体全层软骨移植后,对移植物反应的强度在5 d内不断增强至最高,往后呈减弱的趋势。本研究为同种异体全层软骨移植术后引发的急性免疫反应过程提供了时间序列的证据,对临床全层软骨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免疫 软骨缺损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参数和MRI预测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直径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分析
4
作者 王晓宝 林艺 +2 位作者 刘泽宇 于鹏 付昆 《实用骨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手术侧、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体参数,以及膝关节MRI预测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直径(final graft diameter,FGD)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手术侧、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体参数,以及膝关节MRI预测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直径(final graft diameter,FGD)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四股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6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14~55岁,平均(30.85±11.47)岁。利用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FGD与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FGD与身高、性别、年龄、体重、半腱肌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ST)横截面积、股薄肌肌腱(gracilis tendon,GT)横截面积以及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ST-GT)横截面积之和相关(P<0.05),与手术侧、BMI、损伤原因及大腿横截面积无关。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和ST横截面积是预测FGD的最佳组合。偏相关性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和体重与FGD之间的相关性是身高差异的间接结果。结论人体基本参数和MRI均能可靠预测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直径,联合预测效果更佳。最佳的预测模型为:FGD=1.292+0.034×身高(cm)+0.044×ST横截面积(mm2),该模型为术前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制定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手术计划,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腘绳肌肌腱 自体移植物 移植物直径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汤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小鼠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
5
作者 夏梦婷 孙润洁 +3 位作者 付佳琪 李素贞 于漫亚 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背景: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如何通过应用中药改善肠道炎症、调节自噬以治疗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探讨黄芩汤调控肠道菌群治疗肠道急性移... 背景: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如何通过应用中药改善肠道炎症、调节自噬以治疗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探讨黄芩汤调控肠道菌群治疗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方法:CB6F1小鼠经总剂量8 Gy的60Co X射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输入Balb/c H-2d小鼠的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脾)制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黄芩汤高、中、低剂量组。造模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黄芩汤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进行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并记录生存时间,取小肠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使用16S rD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行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染色、PCR等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显著降低(P<0.01),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显著降低(P<0.01),小肠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下降(P<0.01),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性部分恢复;(2)肠道菌群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剂量组促炎菌株肠球菌显著减少(P<0.05),而有益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及促自噬的红球菌显著增多(P<0.05);(3)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剂量组的自噬标志物显著升高(P<0.05);透射电镜下,黄芩汤中剂量组自噬泡数量显著增多;(4)结果表明:黄芩汤显著降低条件性致病菌丰度和小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并提高有益菌相对丰度,同时促进小肠黏膜自噬的表达,从而明显改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肠道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黄芩汤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肠道菌群 梭状芽孢杆菌 肠球菌 抗炎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
6
作者 血液透析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国专家共识工作组 肖光辉 +10 位作者 夏京华 陶惠琴 苏春燕 马志芳 高菊林 曹立云 孙慧娟 何雯雯 胡海华 张丽红 詹申 《中国血液净化》 2025年第2期89-107,共19页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简称移植物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临床护理人员对移植物内瘘专科护理规范操作及管理产生了迫切需求。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应用实践经验,我们从移植物内瘘的建立、围手术期护理与随访监测、穿刺...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简称移植物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临床护理人员对移植物内瘘专科护理规范操作及管理产生了迫切需求。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应用实践经验,我们从移植物内瘘的建立、围手术期护理与随访监测、穿刺准备、安全穿刺、穿刺并发症、监测报告、护理事件的报告、患者教育8个维度制定了《血液透析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是我国首个指导血液透析移植物内瘘护理操作及管理的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
7
作者 蒋于阳 汤露露 +3 位作者 陈海菊 吕春盈 熊宏迪 吴易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5年第1期51-55,共5页
报告1例成功救治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男,54岁,因发热2周,全身红斑伴瘙痒3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曾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皮肤科检查:口唇糜烂、附着脓性分泌物,头面部、躯干、四肢多发红斑,部分融合成片,部分红斑间可见正常皮岛,... 报告1例成功救治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男,54岁,因发热2周,全身红斑伴瘙痒3 d就诊。患者1个月前曾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皮肤科检查:口唇糜烂、附着脓性分泌物,头面部、躯干、四肢多发红斑,部分融合成片,部分红斑间可见正常皮岛,双手掌靶型红斑;肋缘下可见一长约35 cm手术疤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广泛坏死,表皮内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周围见淋巴细胞卫星状浸润,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毛囊上皮灶状坏死,小汗腺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患者全身红斑变暗,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4个月,患者皮疹无复发,未出现肝移植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 药物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
8
作者 张凌风 韩奇洋 +6 位作者 张晓颖 陈尚钧 方玥琨 杨秀秀 黄巧林 王娜 张义成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免疫抑制剂联合脐带MSCs治疗的Ⅲ度以上aGVHD患者30例,描述患者一般情况及预后、MSCs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回输...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免疫抑制剂联合脐带MSCs治疗的Ⅲ度以上aGVHD患者30例,描述患者一般情况及预后、MSCs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回输时间点对疗效的影响及回输前后患者血象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为70%,其中17例(56.67%)完全缓解,4例(13.33%)部分缓解,9例(30%)无效。患者使用MSCs期间均未出现输注相关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为165(27,1398)d,3年总体生存期为53.08%。发病2周内回输MSCs的疗效优于2周后回输(P<0.05)。回输MSCs 30 d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P均<0.05)。结论:脐带MSCs治疗移植后重度aGVH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胶原蛋白含量的提升作用
9
作者 林展翼 肖聪 +3 位作者 许健宜 刘青 孙盱衡 方丽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目前的主要技术方向集中于利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体外增殖和分泌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并且施加特定力学刺激重构出具有所需力学性能的生物材料。合适的氧气含量对于体外细胞三维培养至关重要,但在... 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目前的主要技术方向集中于利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体外增殖和分泌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CM),并且施加特定力学刺激重构出具有所需力学性能的生物材料。合适的氧气含量对于体外细胞三维培养至关重要,但在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TEVG)应用方面还缺乏足够研究。为此通过设计不同的氧气含量培养环境,对VSMCs增殖活性检测以确定细胞培养的氧气含量最佳值;进而,在常规氧含量和低氧含量下,对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羟脯氨酸检测法对沉积在细胞层中的总胶原含量进行定量;最后,在聚乙醇酸(PGA)支架材料上接种VSMCs进行三维培养形成TEVG,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总胶原定量来观察低氧环境下TEVG的培养效果。结果显示:7%氧气条件下VSMCs细胞活性增长最快;低氧环境下VSMCs的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基因表达有所上调,在第5至第9天可以检测到更多胶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尤其是ColⅢ,并且第11天细胞层ECM中总胶原蛋白的含量为常氧组的3.1倍;7%氧气条件可促进PGA支架上VSMCs三维培养过程的胶原沉积,与常氧组相比总胶原含量提高至2.09倍,并形成更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果表明,选择低氧环境可以促进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胶原蛋白的含量,可为进一步优化TEVG的体外培养条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低氧环境 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 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佳证据总结
10
作者 王李胜 李春 +4 位作者 朱妍 张仲华 马骏 吴会军 鄢建军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总结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佳证据,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国立指南库、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知... 目的总结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佳证据,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国立指南库、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知识库、医脉通、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美国肾脏病学会、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国际肾脏病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协会、英国肾脏病协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香港肾脏病学会等学会官网中,关于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失功预防的文献。文献类型包括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信息册、系统评价、原始研究、推荐实践。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1日。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2篇、临床决策5篇、队列研究2篇。从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围手术期护理、穿刺前评估、规范使用、监测、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6个方面汇总了32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佳证据,可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维护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移植物内瘘 失功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布芬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糖尿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和移植物内瘘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11
作者 刘晓冰 牛秀秀 +1 位作者 蔡海威 陈淑玲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吲哚布芬对预防其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移植物内瘘(AVG血栓形成的效果与安全性,以优化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管理。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实施AVF、AVG通...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吲哚布芬对预防其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移植物内瘘(AVG血栓形成的效果与安全性,以优化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管理。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实施AVF、AVG通路的MHD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与治疗组(3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吲哚布芬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后的血液指标、透析血流量及血管内径,以及治疗期间血栓形成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12、24周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均增大,且治疗组均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栓形成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MHD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AVF、AVG通路时,接受吲哚布芬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提高透析血流量,扩大血管内径,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维持性血液透析 糖尿病 自体动静脉内瘘 移植物内瘘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6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宋笑林 许青冬 蔡金贞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634-641,共8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的临床经验,探讨肝移植术后GVHD发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各类肝移植手术后发生GVH... 目的:总结单中心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的临床经验,探讨肝移植术后GVHD发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各类肝移植手术后发生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病时间等,描述性分析肝移植术后GVH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结果:通过收集1263例各类肝移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共确诊GVHD患者6例,发生率为0.47%;其中5例患者死亡,均死于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经治疗后存活至今。首发症状以皮疹、腹泻、发热为主;死亡患者实验室检查示三系减少伴严重骨髓抑制。组织病理学示皮肤基底层空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及坏死的嗜酸性角质形成。外周血嵌合体检测示供者来源T (CD8)细胞比例大于1%;呈受者与供者混合大嵌合状态。治疗方法主要有激素冲击、降低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应用高级抗生素预防感染、个体化治疗及对症治疗。结论:肝移植术后GVHD死亡率高、预后差,现阶段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激素冲击为主要手段构成的综合治疗方法。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regarding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subsequent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in a single medical center, and to meticulously explor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tic approache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GVHD in the post-liver transplantation setting.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ho manifested GVHD after assor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operations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panning from July 2013 to January 2024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ated. This encompassed initial symptomatology, laboratory evaluations, onset temporalities, and other relevant aspect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then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patients with post-liver transplantation GVHD. Results: Upon collect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126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verse liver transplantation procedures, a total of six patients were definitively diagnosed with GVHD, yielding an incidence rate of 0.47%. Among these, five patients succumbed, all attributable to multiple organ failure consequent to severe infections. One patient has survived to date following treatment. The preponderant initial symptoms comprised dermatological eruptions, diarrhea, and febrile paroxysm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of the deceased patients exhibited pancytopenia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Histopathological inspection unveiled vacuolar degeneration of the epidermal basal layer,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and necrotic eosinophilic keratinocytes. Peripheral blood chimerism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donor-derived T (CD8) cells surpassed 1%, signifying a large mixed chimeric state between the recipient and the donor. The cardin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corporated steroid pulse therapy, reduction or cessa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medications,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antibiotic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symptomatic interventions. Conclusion: GVHD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poor prognosis. At present, the diagnosis mainly relies on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 treatment is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mainly composed of steroid 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诊疗策略 外周血嵌合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体温变化与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关系
13
作者 徐磊 张韬 +2 位作者 张真真 曹林 周斌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是否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rlyallograftdysfunction,EAD)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接受肝移植的272例受者,收集受者围手术期临床数据和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是否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rlyallograftdysfunction,EAD)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接受肝移植的272例受者,收集受者围手术期临床数据和不同时间的体温数据,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其他一般资料,找出有意义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变化与EAD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272例受者中EAD有86例,发生率为31.2%。经过1:1倾向评分匹配后,共匹配到56对受者,分为EAD组(n=56例)和NO-EAD组(n=56例)。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1 h温度变化(△T_(4))两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t=2.382,P=0.019),取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0.45℃,发现△T_(4)低于0.45℃的受者EAD发生率是高于0.45℃的2.901倍(95%CI=1.181~7.125,P=0.020)。结论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1h温度变化与EAD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温升高至正常温度越快,EAD发生率越低,术中体温变化可以反映早期新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新肝期体温上升不良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 温度变化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儿营养状况
14
作者 邝彩云 黄海英 +4 位作者 唐思安 周文珊 李玉琳 温金燕 罗红凤 《吉林医学》 2025年第2期385-388,共4页
目的: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儿营养状况及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9、12个月监测... 目的: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儿营养状况及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9、12个月监测患儿的人体测量指标及人体成分分析等营养相关指标,根据患儿术后是否发生GVHD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营养状况。结果:有GVHD患儿的体重在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12个月明显低于无GVHD的患儿;关于人体测量指标,有GVHD患儿移植后12个月的腹围、移植后9个月的中上臂围、移植后3个月及9个月的肱三头肌皮肤褶皱厚度明显低于无GVHD的患儿;关于人体成分分析,有GVHD的患儿移植术后3~12个月的肌肉量均明显低于无GVHD的患儿,有GVHD的患儿移植前脂肪低于无GVHD的患儿,此外,移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患儿去脂体重明显偏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GVHD的患儿营养状况明显差于未发生GVHD的患儿,因此需对存在GVHD的患儿加强营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营养状况 人体测量指标 人体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彬彬 魏丽丽 +3 位作者 崔莉 郭菁 郝小磊 徐向朋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目的 :检索、评价及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 目的 :检索、评价及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美国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站、PubMed、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脉通、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与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相关的文献,包括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由专业循证护理人员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汇总。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7篇、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队列研究1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结合临床专业人员意见汇总了5个主题,包括围手术期管理、监测与筛查、使用与维护、人员与培训及健康教育,共33条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的证据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为临床医护人员规范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透透析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前交叉韧带修复及促进移植物愈合的策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晨 杨文骞 +1 位作者 孟志超 王宇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7-1463,共7页
背景:近些年,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日益成熟,但是,临床上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移植物的选择及促进移植物愈合的方法等问题还存在争议。目的:总结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移植物选择和促进... 背景:近些年,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日益成熟,但是,临床上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移植物的选择及促进移植物愈合的方法等问题还存在争议。目的:总结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移植物选择和促进移植物愈合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寻找新的治疗方向。方法:从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SinoMed、ScienceDirect、Springer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文献的检索,最终经过筛选纳入相关文献72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在手术时机方面:前交叉韧带早期重建与延迟重建相比,早期重建可减缓半月板的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功能恢复,然而手术时机的不同是否会加速软骨损伤,目前还无定论。②在手术方式方面: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常用手术方式;前交叉韧带动态内稳定修复术在短期和长期疗效中,都可以带来和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相似的结局。③在移植物的选择方面:自体腘绳肌肌腱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首要选择;骨-髌腱-骨移植物和同种异体移植物作为次要选择。④在促进移植物愈合的策略方面:缝合带加强可以增加膝关节稳定性,保证移植物的愈合;干细胞通过抗炎作用、血管生成作用、抑制骨溶解和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促进移植物的腱-骨愈合;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可以维持膝关节稳定、促进本体感觉恢复,为移植物的愈合提供先决条件;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移植物愈合的有效性有待商榷;而生物材料、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促进肌腱愈合的方法还停留在分子和动物研究阶段,未来还需要进行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 移植物 移植物愈合 延迟重建 LARS 股四头肌肌腱 干细胞 基因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露祎 厉晓杰 +1 位作者 黑泽明 刘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753-2758,共6页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而不同移植物类型又影响着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康复方案的制定。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力、关节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在PubMed、Web of Sc... 背景:临床上常采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而不同移植物类型又影响着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康复方案的制定。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移植物类型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肌力、关节稳定性、功能性活动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人工韧带,骨-髌腱-骨,股四头肌肌腱,腘绳肌肌腱,腓骨长肌肌腱,康复训练,重返运动”;英文检索词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utografts,allografts,artificial ligaments,bone-patellatendon-bone,quadriceps tendon autograft,hamstring tendon autograft,peroneus longus tendon autograft,rehabilitation,exercise,protocol,return to sport”。结果与结论:选用骨-髌腱-骨移植物的患者应加强股四头肌离心收缩练习,康复后期应关注股四头肌耐力和爆发力的恢复。与骨-髌腱-骨移植物和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相比,选用股四头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在5-8个月内符合回归标准的患者明显更少,应制定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训练周期尽量持续到3年以上。选用腘绳肌肌腱移植物应强化多角度下腘绳肌力量训练,尤其是屈膝60°以上的周期至少持续至术后18周。选用腓骨长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后续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足底肌肉力量为主。选用同种异体移植物应注意移植物经低剂量辐射消毒后其抗张力性降低20%,因此应关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选用人工韧带移植物的患者3-6周内可渐进性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训练,重视早期本体感觉练习,对平衡、跳跃及灵活性进行针对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自体移植物 同种异体移植物 人工韧带 康复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血缘脐血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特点分析
18
作者 涂美娟 张春丽 +4 位作者 邓莉 方冰 孙光宇 朱小玉 章新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955-3959,共5页
背景:尽管非血缘脐血移植有望成为治愈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的表现及临床特点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目的:分析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方法: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 背景:尽管非血缘脐血移植有望成为治愈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的表现及临床特点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目的:分析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方法: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66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其中138例发生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男性76例,女性62例,移植时中位年龄13(1-62)岁。所有患者采取清髓性不含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进行预处理,以及采用环孢素A联合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非血缘脐血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为黄绿色以及黄褐色水样便或者黏液便,其中53例(38.4%)患者出现血便,82例(57.9%)患者伴有皮肤受累,18例(13.0%)患者继发肠道细菌感染,90例(65.2%)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②进一步比较1-2级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0例,50.7%)与3-4级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8例,49.3%)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3-4级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年龄大于1-2级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P<0.001),更易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P=0.035),腹泻持续时间更长(P=0.00),住院时间也明显增加(P<0.001),而两组患者在性别、移植前疾病状态、供受者HLA匹配度、疾病诊断、合并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继发肠道感染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③结果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比较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早识别,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缘脐血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在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丹 魏锦 +1 位作者 冯一梅 张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07,共6页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激素耐药的GVHD,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在急、慢性GVHD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优势。另外,雷帕霉素可以调节...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激素耐药的GVHD,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在急、慢性GVHD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优势。另外,雷帕霉素可以调节T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等细胞亚群,阐明了其有效防控GVHD的机制。本文就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防治GVH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就如何优化使用雷帕霉素提出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移植物抗宿主病 副反应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测量在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时国 谢荣辉 +1 位作者 汪建样 刘牧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55-663,共9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CL损伤患者60例的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2~44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全内重建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CL损伤患者60例的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2~44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常规组)和拉线测量组(测量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0.00±3.95)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2.58±1.41)kg·m^(-2);左侧9例,右侧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0±1.35)d。测量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00±4.29)岁;BMI为(23.29±1.39)kg·m^(-2);左侧12例,右侧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00±1.27)d。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临床资料。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估表、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术后不同阶段CT测量骨隧道直径增宽程度和MRI评分系统等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测量组VAS(2.23±1.01)分,低于常规组(3.30±1.02)分(P<0.001)。术后12个月,两组KOOS评分除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测量组Lysholm总分和IKDC总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2个月,测量组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和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整体膝关节不稳定性分析,测量组膝关节稳定性优于对照组(P=0.038)。术后2 d及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测量组股骨和胫骨的肌腱隧道直径增宽程度均较常规组术后减少(P<0.05);MRI评分测量组患者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测量关节腔内移植物长度在全内技术ACL重建,肌腱利用率高,稳定性好,1年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拉线法 关节内移植物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