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患者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1
作者 潘妍 宋艳宁 谭艳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01-0004,共4页
探讨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方法 2022年07月至2023年07月为本次研究病例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段,电脑程序随机抽选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病人,小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应的干预方式为常规护理与程... 探讨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方法 2022年07月至2023年07月为本次研究病例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段,电脑程序随机抽选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病人,小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应的干预方式为常规护理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各组分含有44例患者,共计88例符合条件患者,对研究完成后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GCS评分更高(P<0.05)。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时段RASS评分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更低(P<0.05)。干预后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各生活质量指标更高(P<0.05)。结论 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其施以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拥有高水准生活质量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ICU护士为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多发伤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2
作者 郭龙艳 张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7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究以ICU护士为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多发伤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ICU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 目的探究以ICU护士为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多发伤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ICU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加施以ICU护士为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ICU护士为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轻ICU多发伤患者疼痛反应,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多发伤 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 预见性护理干预 康复情况 疼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模式对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
3
作者 龙丽华 李立青 +2 位作者 马嘉琳 罗飘萍 伍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92-0096,共5页
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并探讨该护理模式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样本量为60例,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和观察... 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并探讨该护理模式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 本研究纳入对象为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样本量为60例,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和观察组的30例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干预结束后收集两组数据,评价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满意度以及舒适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舒适度四个维度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接受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后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且舒适度更优,患者更愿意接受该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ICU 机械通气治疗 舒适度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雪梅 魏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89-0092,共4页
探析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此次研究的选取时间定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共58例,均为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探析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此次研究的选取时间定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共58例,均为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常规镇痛镇静,实验组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镇静效果、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实验结束之后,各组之间的镇静效果、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显示,实验组更优(P<0.05)。结论 针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来说,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与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痛镇静 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急诊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仝慧敏 张梅 +1 位作者 白玉 吴玉燕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程序... 目的探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和对照组(n=55,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住院相关指标、镇痛镇静效果、颅脑损伤度、颅内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0.05)。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2组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患者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观察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60,P=0.047)。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而言,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和减轻颅脑损伤程度,更有利于减少给药剂量及促进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程序化镇痛镇静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对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梁大英 陈美蓉 莫春镕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 目的:探究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方案,观察组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比较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呼吸频率、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相关指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镇静程度评估表评分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可有效提高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镇静、镇痛效果,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平稳,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脓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郭伟 孔娟 +2 位作者 景萌 张珍 孔爱宁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第8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47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47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疼痛行为量表(BPS)评分、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颅内压水平、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比较、深度睡眠3期持续时间、深度睡眠4期持续时间、NREM微醒觉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可获得更好的镇痛镇静效果,降低颅内压水平,缩短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改善睡眠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程序化镇痛镇静 护理干预 颅内压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应用于ICU患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冯洁惠 徐建宁 《护理与康复》 2014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评价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ICU两个护理单元住院患者,单号楼层58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双号楼层37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 目的评价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ICU两个护理单元住院患者,单号楼层58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双号楼层37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谵妄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谵妄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较常规镇痛镇静能使ICU患者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程序化镇痛镇静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耿利娟 康蓉 +1 位作者 杨茜 潘永娟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年第6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0年10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217例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10例,干预组10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管理;干预组实施以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方案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0年10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217例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10例,干预组10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管理;干预组实施以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调控方案。比较两组住院天数、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镇静不当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对镇痛镇静效果的满意率。结果干预组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镇静不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医护人员对镇痛镇静效果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程序化镇痛镇静调控方案可缩短危重症患儿住院时间,降低镇痛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对镇痛镇静效果的满意率,提高镇痛镇静管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主导 程序化镇痛镇静 危重症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清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21期3044-3046,共3页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治疗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治疗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镇痛使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POT)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CPOT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3.26%,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4.42%,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取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治疗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康复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颜江涛 赵小辉 +4 位作者 徐阳 陈杰 王洋 王海艳 王力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0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康复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70例按入科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都给予机械通气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结果在治疗组...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康复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70例按入科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都给予机械通气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结果在治疗组中,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和吗啡的平均剂量与总剂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和总住院日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干预期间的腹胀、口干、恶心、呕吐、感染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配合在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镇痛镇静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 机械通气 ICU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海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4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分析对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ICU患者68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4人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照组34人用常规护理,跟踪一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疼痛评分(NRS)... 目的:分析对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ICU患者68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4人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照组34人用常规护理,跟踪一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疼痛评分(NRS)、镇静(Ramsay)评分、目的持续颅内压ICP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1.18%高(χ2=6.9283,P<0.05),ICU住院时间缩短(P<0.05),患者依从性高(P<0.05),死亡率降低(P<0.05),NRS、Ramsay评分、ICP水平均降低(P<0.05),SAS、SDS评分降低(P<0.05)。结论:对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缩短ICU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患者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护理满意度 疼痛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影响
13
作者 邓小凤 王燕连 黄石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干预5 d后的颅内压(ICP)水平,评价其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5 d后的I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机能、自护责任感和自我概念各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能够促进其术后恢复情况,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脑出血 康复效果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
14
作者 徐升祥 钟海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9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20...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20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比较两组的镇痛镇静效果、舒适度、心理应激、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舒适状况量表(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镇静程度量表(RASS)、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中,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应激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介入取栓术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舒适度 心理应激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牟丹 向镜芬 +5 位作者 邓艳琼 黄淑仪 冯丽沂 张欣华 何斯思 陈美珍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PSA)的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持续泵入芬太尼0.03~0.06mg/h及右美托咪定0.01~0.04 mg/h,依据临床经验停用镇痛、镇静药...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PSA)的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持续泵入芬太尼0.03~0.06mg/h及右美托咪定0.01~0.04 mg/h,依据临床经验停用镇痛、镇静药物;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静镇痛干预,由镇静镇痛控制小组确定镇痛镇静目标(Ramsay:3~4分,NRS〈6分),每2小时对患者行Ramsay评分及NRS评分评估,并调整药物剂量,晨间唤醒。结果观察组Ramsay、NRS评分在24:00、4:00时的镇痛及镇静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平均剂量及总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24:00、4:00、8:00、12:00、16:00、20:00颅内压(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P〈0.01);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住院总天数、30d内病死率及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PSA可更好地实现镇痛镇静目标,防止镇痛镇静剂使用过度,降低谵妄发生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静镇痛 重度颅脑损伤 谵妄 病死率 用药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云 熊静静 郭志强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研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等分成研究组及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 目的研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等分成研究组及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5 d后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ICP水平以及住ICU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自理能力,干预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干预5 d后两组CPOT评分、RASS评分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而干预后5 d研究组颅内压(ICP)水平、住ICU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自理能力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水平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同时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值得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程序化镇静镇痛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次央 桂喜盈 +1 位作者 王洪国 付建垒 《西藏医药》 2021年第3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静镇痛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高血压脑出血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9例。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实施程序化镇静... 目的探讨程序化镇静镇痛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高血压脑出血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9例。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策略,对照组常规进行镇痛镇静。观察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56%(5/90),对照组16.33%(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天死亡率观察组30.00%(27/90),对照组46.94%(23/4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程序化镇静镇痛策略的使用可降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改善28天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程序化镇静镇痛 术后再出血 28天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及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静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6期279-280,共2页
目的:探讨对在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及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4例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程序化组。在这些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对在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及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4例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程序化组。在这些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镇痛及镇静护理,对程序化组患者进行程序化镇痛及镇静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结果:治护后,程序化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P <0.05)。结论:对在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及镇静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治疗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 疼痛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化镇静镇痛中脑电疼痛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王珊珊 夏伟鹏 王古岩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523-1526,共4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程序化镇静镇痛中病人脑电疼痛指数(pain index,P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病人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 目的:分析和评价程序化镇静镇痛中病人脑电疼痛指数(pain index,P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病人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18~53岁。麻醉开始给予所有病人静脉单次输注咪达唑仑0.04 mg/kg,同时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后以0.4~0.7μg·kg^(-1)·h^(-1)静脉持续输注)和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待BIS值维持在60~80后,手术部位注射膨胀液局部麻醉。使用BIS VISTA监护仪和HXD-I多功能组合式监护仪分别测量和记录病人在局麻开始(T1)、手术开始(T2)、麻醉后30 min(T3)、麻醉后60 min(T4)、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即刻(T5)、手术结束(T6)各时间点的BIS值和PI值。分析各时间点PI值与BIS的相关性。结果:在T1~T6各时点,PI值与BIS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33~0.798,P<0.05)。结论: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中,PI值与BIS值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I值随着BIS值(镇静的减浅或加深)而上升或下降,表明PI值可作为评估程序化镇静镇痛有效性的良好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静镇痛 疼痛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应用
20
作者 张琴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4期98-100,共3页
分析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研究时段,截取该时间段我院收治且资料完备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进行研究。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划分为46例一组,且在术后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其中... 分析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研究时段,截取该时间段我院收治且资料完备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进行研究。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划分为46例一组,且在术后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作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之上,实施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的作为观察组。就2组患者术后3d、术后7d的Ramsay镇静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评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在术后3d、术后7d,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GCS评分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观察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后,确定观察组更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实施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予以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可取得良好地镇静效果,促进脑神经功能转归,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选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 颅脑损伤 术后护理 疼痛状况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