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程序...目的探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和对照组(n=55,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住院相关指标、镇痛镇静效果、颅脑损伤度、颅内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0.05)。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2组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患者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观察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60,P=0.047)。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而言,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和减轻颅脑损伤程度,更有利于减少给药剂量及促进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和评价程序化镇静镇痛中病人脑电疼痛指数(pain index,P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病人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目的:分析和评价程序化镇静镇痛中病人脑电疼痛指数(pain index,P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病人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18~53岁。麻醉开始给予所有病人静脉单次输注咪达唑仑0.04 mg/kg,同时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后以0.4~0.7μg·kg^(-1)·h^(-1)静脉持续输注)和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待BIS值维持在60~80后,手术部位注射膨胀液局部麻醉。使用BIS VISTA监护仪和HXD-I多功能组合式监护仪分别测量和记录病人在局麻开始(T1)、手术开始(T2)、麻醉后30 min(T3)、麻醉后60 min(T4)、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即刻(T5)、手术结束(T6)各时间点的BIS值和PI值。分析各时间点PI值与BIS的相关性。结果:在T1~T6各时点,PI值与BIS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33~0.798,P<0.05)。结论: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中,PI值与BIS值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I值随着BIS值(镇静的减浅或加深)而上升或下降,表明PI值可作为评估程序化镇静镇痛有效性的良好监测指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55,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和对照组(n=55,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住院相关指标、镇痛镇静效果、颅脑损伤度、颅内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Ramsay评分和GCS评分均升高(P<0.05)。相较于术后1 d,术后3 d2组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相较于术后3 d,术后7 d 2组患者NRS评分和颅内压均降低(P<0.05),观察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60,P=0.047)。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而言,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镇静镇痛效果和减轻颅脑损伤程度,更有利于减少给药剂量及促进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文摘目的:分析和评价程序化镇静镇痛中病人脑电疼痛指数(pain index,P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下施行整形外科手术的病人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或Ⅱ级,年龄18~53岁。麻醉开始给予所有病人静脉单次输注咪达唑仑0.04 mg/kg,同时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后以0.4~0.7μg·kg^(-1)·h^(-1)静脉持续输注)和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待BIS值维持在60~80后,手术部位注射膨胀液局部麻醉。使用BIS VISTA监护仪和HXD-I多功能组合式监护仪分别测量和记录病人在局麻开始(T1)、手术开始(T2)、麻醉后30 min(T3)、麻醉后60 min(T4)、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即刻(T5)、手术结束(T6)各时间点的BIS值和PI值。分析各时间点PI值与BIS的相关性。结果:在T1~T6各时点,PI值与BIS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33~0.798,P<0.05)。结论:在程序化镇静镇痛中,PI值与BIS值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I值随着BIS值(镇静的减浅或加深)而上升或下降,表明PI值可作为评估程序化镇静镇痛有效性的良好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