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锰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程序升温还原(TPR)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芦晓芳 任秀蓉 +1 位作者 张宗友 常丽萍 《煤化工》 CAS 2009年第5期17-20,共4页
考察了Fe-Mn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的H2-TPR和CO-TPR还原行为,并与氧化铁和氧化锰脱硫剂的还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氧化锰脱硫剂较氧化铁脱硫剂更易被H2还原;焙烧温度从300℃升高到500℃,脱硫剂中氧化锰活性组分还原性变弱,但对氧化铁活... 考察了Fe-Mn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的H2-TPR和CO-TPR还原行为,并与氧化铁和氧化锰脱硫剂的还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氧化锰脱硫剂较氧化铁脱硫剂更易被H2还原;焙烧温度从300℃升高到500℃,脱硫剂中氧化锰活性组分还原性变弱,但对氧化铁活性组分还原性影响不大;焙烧温度升高至750℃,脱硫剂还原性变弱。随着脱硫剂中锰相对含量的增大,脱硫剂的还原性变强,还原峰前移。铁锰摩尔比对脱硫剂中氧化铁活性组分的CO-TPR还原行为影响不大,但对活性组分氧化锰的还原行为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气 脱硫 铁锰脱硫剂 程序升温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1负载氧化铜活性组分的结构及其氢程序升温还原特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闫继娜 李亮 +4 位作者 华子乐 陈航榕 阮美玲 李蕾 施剑林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用浸渍、表面改性、掺杂、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了CuO负载的MCM 41 (CuO MCM 41)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镜、氢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研究了CuO在MCM 41上的分散情况及氧物种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负载在MCM 41上的CuO的还... 用浸渍、表面改性、掺杂、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了CuO负载的MCM 41 (CuO MCM 41)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镜、氢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研究了CuO在MCM 41上的分散情况及氧物种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负载在MCM 41上的CuO的还原温度要比纯CuO的降低200℃。用离子交换法比浸渍法、掺杂法制备的样品中CuO的分散程度更高,具有更高的氧活性。在有序孔道内分散的高活性的CuO可望在催化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介孔分子筛 离子交换 程序升温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条件下铁及其氧化物在CO存在时对N_2O的还原机理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浩生 陆继东 +1 位作者 周琥 徐益谦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应用热综合分析仪 (TG FTIR)研究了在还原性气氛下Fe及其氧化物对N2 O的催化还原作用 .研究发现铁氧化物对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能力相当弱 ,而Fe可以高效地降低N2 O分解的初始温度和提高N2 O向N2 的转化率 .在Fe和CO的作用下 ,N2 O的初... 应用热综合分析仪 (TG FTIR)研究了在还原性气氛下Fe及其氧化物对N2 O的催化还原作用 .研究发现铁氧化物对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能力相当弱 ,而Fe可以高效地降低N2 O分解的初始温度和提高N2 O向N2 的转化率 .在Fe和CO的作用下 ,N2 O的初始分解温度为 92 0K和 10 0 0K .在 112 3K时 ,N2 O的转化率达到 95 %和 80 % .TG/DSC曲线表明了在Fe与N2 O反应过程中CO的作用表现为通过与N2 O在反应表面的竞争吸附使铁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铁 ,X射线衍射证明Fe与N2 O反应后的氧化物为Fe2 O3 ;扫描电镜对反应后Fe表面物理形态的研究发现 ,在CO作用下 ,Fe的表面呈松散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氧化亚氮 氧化物 程序升温条件 还原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态NiW/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相的研究Ⅱ.程序升温还原表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左东华 聂红 +3 位作者 Michel Vrinat 石亚华 Michel Lacroix 李大东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3-376,共4页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一系列具有相同W含量和不同Ni含量的硫化态NiW /Al2 O3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以考察催化剂中不同硫物种的数量及还原性能 .结果表明 ,含有助剂Ni的催化剂的TPR谱在 6 73~ 873K出现了一个还原峰 ,归属为催化剂的NiWS...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一系列具有相同W含量和不同Ni含量的硫化态NiW /Al2 O3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以考察催化剂中不同硫物种的数量及还原性能 .结果表明 ,含有助剂Ni的催化剂的TPR谱在 6 73~ 873K出现了一个还原峰 ,归属为催化剂的NiWS混合相被分解生成的硫化镍物种的还原 .随着助剂Ni含量的增加 ,与该还原峰相应的H2 S生成量增大 ,表明形成了更多的NiWS活性相 .另外 ,Ni/ (Ni+W )原子比为 0 4 1的催化剂样品的噻吩加氢脱硫活性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证实了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活性相被逐步分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氧化铝 加氢脱硫 程序升温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氧化对煤中硫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文 于惠梅 +1 位作者 陈皓侃 李保庆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硫含量的煤被空气和HNO3氧化后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和HNO3氧化后,尽管煤中有机硫总量变化不大,但煤中H2S的释放量有所下降,而COS和SO2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氧化作用使得煤中弱的有机硫...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硫含量的煤被空气和HNO3氧化后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和HNO3氧化后,尽管煤中有机硫总量变化不大,但煤中H2S的释放量有所下降,而COS和SO2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氧化作用使得煤中弱的有机硫变成S=O和 SO2结构。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发现CS2的生成与FeS密切相关,同时对HNO3氧化后的煤来说,CS2的生成主要以气相中H2S和COS的反应为主。空气氧化后煤中CS2的生成量与原煤的差不多,但HNO3氧化后煤中释放出的CS2有所下降。提出通过(COS+SO2)/H2S的比值来研究煤及其中硫被氧化的程度,并对比了不同煤种及氧化后样品的气相含硫化合物发现:随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煤中噻吩硫含量的增加,煤被氧化的程度下降。对同一煤种而言,HNO3的氧化程度要高于空气氧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氧化 形态硫 气体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数的钒氧化物及FCC催化剂上沉积钒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宇键 龙军 +2 位作者 朱玉霞 达志坚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5,共8页
选用能对沉积钒和沉积镍的氧化数进行定量表征的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方法,考察了催化裂化催化剂上沉积金属氧化数对降低汽油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2O3、VO2、V2O5的最终还原产物是VO,催化剂上沉积钒与纯的钒氧化物出现TPR特征峰的... 选用能对沉积钒和沉积镍的氧化数进行定量表征的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方法,考察了催化裂化催化剂上沉积金属氧化数对降低汽油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2O3、VO2、V2O5的最终还原产物是VO,催化剂上沉积钒与纯的钒氧化物出现TPR特征峰的温度范围相似;纯NiO易于被还原,而催化剂上沉积镍的TPR特征峰温度明显升高.择效活化处理导致催化剂上的沉积钒氧化数降低.在623~923 K范围内,沉积钒的氧化数随着择效活化温度的增加而降低;923 K时氧化数接近2,基本达到热力学平衡.沉积钒氧化数的降低改变了沉积钒的化学配位效应,有利于形成选择性降低汽油硫含量的活性中心,因而使得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下降.当沉积钒的表观氧化数低于3时,催化剂的降硫效果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金属 氧化数 择效活化 程序升温还原 催化裂化 汽油硫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铈氧化物体系的程序升温还原与还原动力学 被引量:8
7
作者 葛欣 颜茂珠 张惠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7,共7页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剖析了钼、铈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过程。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氧化物还原反应的活化能降低,有利于其催化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钼铈氧化物 活化能 还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辛烷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 Ⅱ.抗硫中毒Pt/CeO_2/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表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薛青松 高立达 +2 位作者 陈金春 路勇 何鸣元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9-444,共6页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方法研究了Pt/CeO2/Al2O3催化剂中Pt与CeO2/Al2O3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考察了γ-Al2O3、CeO2/Al2O3载体和Pt/CeO2/Al2O3催化剂焙烧温度、Pt和CeO2负载量对催化剂还原行为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用800℃焙烧的γ-Al2O3负... 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方法研究了Pt/CeO2/Al2O3催化剂中Pt与CeO2/Al2O3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考察了γ-Al2O3、CeO2/Al2O3载体和Pt/CeO2/Al2O3催化剂焙烧温度、Pt和CeO2负载量对催化剂还原行为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用800℃焙烧的γ-Al2O3负载质量分数15%的CeO2,再在450℃焙烧后制备的CeO2/Al2O3载体的CeO2还原活性最好,以该载体负载质量分数0.8%的Pt,再在600℃焙烧后制备的Pt/CeO2/Al2O3催化剂为最优化催化剂。该催化剂中Pt-CeO2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Pt分散性好,从而显著促进表面CeO2的还原及Pt-Ce-Al三者间形成较好的协同作用。在异辛烷蒸汽重整反应中,这种协同作用可能对有机硫快速转化生成H2S有促进作用,从而抑制硫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氧化铈 氧化铝 抗硫中毒催化剂 异辛烷 蒸汽重整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等离子体还原的Ni/-γAl_2O_3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代红 习敏 +3 位作者 陶旭梅 石新雨 戴晓雁 印永祥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手段考察了常规焙烧还原(GR)、焙烧后等离子体还原(PR)、未焙烧等离子体直接还原(PDR)三种方法制备的Ni/-γAl2O3催化剂的H2和CO2的吸附-脱附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和N2吸附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2的化学吸附发生... 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手段考察了常规焙烧还原(GR)、焙烧后等离子体还原(PR)、未焙烧等离子体直接还原(PDR)三种方法制备的Ni/-γAl2O3催化剂的H2和CO2的吸附-脱附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和N2吸附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2的化学吸附发生在活性组分Ni上,而CO2的化学吸附则主要发生在Al2O3载体的强碱性中心.等离子体还原(PR、PDR)的催化剂对H2和CO2的化学吸附量大大增加,且H2的脱附温度分别降低了55和69℃.以H2的化学吸附量为基础计算得到PR和PDR催化剂的分散度分别为32%和58%,分别是GR催化剂的1.23和2.23倍.等离子体还原的催化剂的典型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更多的强碱中心以及较低的H2脱附温度.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等离子体使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内还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载体的比表面积,改善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脱附 等离子体还原 氧化铝 负载型催化剂 甲烷 二氧化碳 重整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特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灵朝 王毅红 +1 位作者 王福安 刘怡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8-502,共5页
针对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应用和还原性能研究的需要,运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测得不同升温速率下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和某商业催化剂的 H_2-TPR 曲线,并计算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还原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等动... 针对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业应用和还原性能研究的需要,运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测得不同升温速率下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和某商业催化剂的 H_2-TPR 曲线,并计算 LB 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还原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LB 型催化剂主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53 kJ/mol,低于传统商业催化剂,过度还原峰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57.44 kJ/mol,高于商业催化剂,说明 LB 型催化剂较易还原到活化状态,而不易被过度还原。运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技术研究 LB 型催化剂,发现 N_2气氛中 LB 型催化剂未发生化学变化,H_2气氛中相应于 Fe_2O_3还原为Fe_3O_4及组分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放热峰未出现宽化现象,说明还原过程中催化剂晶粒未长大,可能是铈和镧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节能 程序升温还原 差热分析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还原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明慧 李伟 +1 位作者 关乃佳 陶克毅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程序升温还原技术 (TPR)研究了由不同组成、不同制备方法、不同前处理条件以及加入不同助剂的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新型催化剂的还原性 ,并与催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相关联 .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环已醇 脱氢催化剂 还原 催化反应活性 稳定性 环已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针形超微粒α-Fe_2O_3还原过程动力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春忠 洪智富 +2 位作者 朱以华 郑柏存 胡黎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34-740,共7页
在针形γ-Fe_2O_3磁粉制备过程中,还原过程是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了针形超微粒a-Fe_2O_3还原过程机理,建立了还原过程动力学研究方法,得到了a-Fe_2O_3在氮氢混合气体中还原动力学方程,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还原过程... 在针形γ-Fe_2O_3磁粉制备过程中,还原过程是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了针形超微粒a-Fe_2O_3还原过程机理,建立了还原过程动力学研究方法,得到了a-Fe_2O_3在氮氢混合气体中还原动力学方程,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还原过程动力学特征,给出了还原过程的优化操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粉 Α-FE2O3 还原 超微粒 程序升温 氧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Zn/活性炭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峰 黄仲涛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3,共4页
采用TPR技术对甲醇、乙醇羰基化反应的Ni/C和Ni-Zn/C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负载于活性炭上的NiO比非负载的NiO容易还原;Ni与Zn之间有相互作用,Ni-Zn/C的还原峰温介于Ni/C与Zn/C之间;... 采用TPR技术对甲醇、乙醇羰基化反应的Ni/C和Ni-Zn/C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负载于活性炭上的NiO比非负载的NiO容易还原;Ni与Zn之间有相互作用,Ni-Zn/C的还原峰温介于Ni/C与Zn/C之间;还原后的Ni/C和Ni-Zn/C催化剂比非负载NiO还原后的Ni更易氧化;氧化后的Ni/C和Ni-Zn/C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再一次还原,其峰温θm比第一次还原时低30~50℃,而对Zn/C的θm无影响.经反复氧化-还原操作,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PR谱,提出一种用TPR谱直接计算[H2]m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活性炭催化剂 还原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铈氧化物程序升温还原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欣 张惠良 王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6-339,共4页
运用原位穆斯堡尔谱、XRD测定等方法剖析了铁铈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过程。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氧化铁的还原温度升高,还原反应活化能提高,抗还原能力增强。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铁铈氧化物 铁氧化物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Sm_(2-x)Sr_xNiO_4 被引量:2
15
作者 楼辉 葛玉平 +2 位作者 陈平 唐寅轩 马福泰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4期351-354,共4页
本文用TPR技术考察了Sm2-xSrxNiO4的还原性能,探讨了Sr2+取代对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Sm2-xSrxNiO4上有两个还原峰,低温还原峰的Tm值的变化趋势与Ni-OⅡ(//c-axis)键长随x的变化趋势... 本文用TPR技术考察了Sm2-xSrxNiO4的还原性能,探讨了Sr2+取代对其结构及性能的影响.Sm2-xSrxNiO4上有两个还原峰,低温还原峰的Tm值的变化趋势与Ni-OⅡ(//c-axis)键长随x的变化趋势相反,高温还原峰的Tm值的变化趋势与晶胞参数c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结合态的氧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还原 稀土复合氧化物 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森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0年第4期23-27,共5页
一种纯金属氧化物上有特定的还原温度,但双金属(或多金属)氧化物由于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第二种金属加入改变第一种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所以显示出TPR图就不同于一种纯属氧化物的TPR图,本文以Cu-Ni催... 一种纯金属氧化物上有特定的还原温度,但双金属(或多金属)氧化物由于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第二种金属加入改变第一种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所以显示出TPR图就不同于一种纯属氧化物的TPR图,本文以Cu-Ni催化剂为模型,利用TPR技术指出双金属原子之间结合与组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性能研究 程序升温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_2/NaY体系加热单层分散态的程序升温还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承志 李荣利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通过对加热单层分散和离子交换两种方法制得的样品的研究表明 ,二者中Cu2 + 的状态是不同的 .在加热分散样品中 ,阈值之前的样品有两个还原峰 ,分别为 5 0 0K和 716K ,而离子交换法所得的CuY的还原峰对应温度为 4 81K和 5 86K .实验结... 通过对加热单层分散和离子交换两种方法制得的样品的研究表明 ,二者中Cu2 + 的状态是不同的 .在加热分散样品中 ,阈值之前的样品有两个还原峰 ,分别为 5 0 0K和 716K ,而离子交换法所得的CuY的还原峰对应温度为 4 81K和 5 86K .实验结果证明 ,在单层分散得到的样品中 ,把Cu2 + 还原为零价比离子交换法的样品困难得多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l2/NaY体系 加热单层分散态 程序升温还原 分子筛 氯化铜 铜负载型催化剂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法和程序升温脱附法表征全Pd催化剂
18
作者 赵彬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研制的新型储氧材料具有高的储氧量和大的比表面积,显示出良好的抗高温老化性能。将新型的储氧材料作为载体添加到Pd/Al2O3催化剂中,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催化剂Pd/Al2O3、Pd/OSZ及Pd/Al2O3+OSZ性能进行表征,... 研制的新型储氧材料具有高的储氧量和大的比表面积,显示出良好的抗高温老化性能。将新型的储氧材料作为载体添加到Pd/Al2O3催化剂中,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催化剂Pd/Al2O3、Pd/OSZ及Pd/Al2O3+OSZ性能进行表征,表明储氧材料的添加,影响了Pd的氧化还原性能和氧脱附性能,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储氧材料 钯三效催化剂 程序升温还原法(tpr) 程序升温脱附法(T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MoP催化剂及加氢脱硫性能
19
作者 王超 朱对虎 王伟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22期34-35,38,共3页
采用共沉淀法将钼酸铵和磷酸氢二铵盐的前驱体,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制备了Mo P加氢脱硫(HDS)催化剂。以质量分数为0.8%的二苯并噻吩/十氢萘溶液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的HDS反应性能,并用XRD对催化剂晶相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TP... 采用共沉淀法将钼酸铵和磷酸氢二铵盐的前驱体,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制备了Mo P加氢脱硫(HDS)催化剂。以质量分数为0.8%的二苯并噻吩/十氢萘溶液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的HDS反应性能,并用XRD对催化剂晶相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TPR还原法制备的Mo P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XRD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Mo P催化剂与标准卡片(PDF 24-0771)具有完全吻合的特征衍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P 程序升温还原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程序升温法研究Pd-Ⅴ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20
作者 吴志芸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3年第3期392-394,共3页
钯和钒的氧化物是乙烯部分氧化制乙醛、乙酸的很好的催化剂。一些工作已证明微量Pd氧化物的添加起关键作用。本文采用稳定流动条件下的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及程序升温再氧化法(TPO)测定了不同Pd含量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借助红外光谱... 钯和钒的氧化物是乙烯部分氧化制乙醛、乙酸的很好的催化剂。一些工作已证明微量Pd氧化物的添加起关键作用。本文采用稳定流动条件下的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及程序升温再氧化法(TPO)测定了不同Pd含量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借助红外光谱法考查了氧化还原过程中催化剂某些成分的变化,讨论了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催化剂 氧化还原能力 程序升温 氧化还原性能 红外光谱法 氧化还原过程 部分氧化 稳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