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程序性死亡因子-1检测及预测价值
1
作者 李璟 李雯婷 +1 位作者 熊耀翼 沈轩宇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选取体检健康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MIP-1α、PD-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Pearson法分析血清MIP-1α、PD-1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P-1α、PD-1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结果:糖尿病组和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糖尿病组升高(均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P-1α和PD-1与TSH、ATG-Ab、TPO-A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TSH、TPO-Ab、MIP-1α和PD-1为T2DM合并HT的危险因素(均P<0.05)。MIP-1α、PD-1联合预测T2DM合并H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MIP-1α、PD-1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T2DM合并HT患者血清MIP-1α、PD-1水平升高,两项联合对T2DM合并HT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桥本甲状腺炎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程序性死亡因子-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检测的意义
2
作者 李素燕 范川朋 刘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内死亡与生存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共35例患者死亡(29.17%)。死亡患者中毒剂量、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IP-10、PD-1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低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ON1、PD-1、IP-10预测百草枯中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74、0.77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PD-1、IP-10联合检测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对氧磷酯酶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永祯 梅雪 +1 位作者 贾育梅 郭树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sPD-1)对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前瞻性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和92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8 d转归将脓毒症患者分为生存组(63例)和死亡组(29例)。检测所... 目的探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sPD-1)对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前瞻性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和92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8 d转归将脓毒症患者分为生存组(63例)和死亡组(29例)。检测所有患者脓毒症sPD-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sPD-1与各项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的sPD-1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sPD-1(ng/mL):1.81(1.16~2.90)vs.0.77(0.35~1.26),P<0.001]。死亡组年龄[岁:69(65~77)vs.59(47~71)]、sPD-1[ng/mL:1.64(1.06~2.23)vs.3.17(1.66~5.39)]、PCT[ng/mL:7.57(4.64~10.57)vs.4.42(1.40~6.20)]、CRP[mg/L:112(58~160)vs.73(45~132)]、APACHEⅡ评分[分:23(19~26)vs.16(14~20)]和SOFA评分[分:10(7~13)vs.6(5~8)]均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D-1、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是判断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sPD-1、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判断28 d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810和0.812。SOFA评分联合sPD-1 AUC值最高(0.852),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85.7%、71.0%和88.5%。结论血清sPD-1水平是判断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SOFA评分联合sPD-1对符合Sepsis 3.0标准的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 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 脓毒症 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情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抑制药新药Nivolumab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杜玲玲 徐佳骏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11期1971-1974,共4页
目的:介绍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抑制药抗癌新药Nivolumab。方法:根据文献,对Nivolumab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获批或进入III期的几个主要适应证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与评价。结果: Nivolumab可通过与PD-1的结合,阻断其与关键配体PD... 目的:介绍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抑制药抗癌新药Nivolumab。方法:根据文献,对Nivolumab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获批或进入III期的几个主要适应证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与评价。结果: Nivolumab可通过与PD-1的结合,阻断其与关键配体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Nivolumab单用或者与化疗药物或CTLA-4抑制药Ipilimumab合用,对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肾细胞癌的效果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Nivolumab总体耐受性好,3-4级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免疫介导肺炎,肝功能紊乱,疲劳等。结论: Nivolumab通过肿瘤免疫效应可改善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肾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L1 程序性死亡因子-L2 肿瘤免疫 黑色素瘤 非小细胞肺癌 肾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灸法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脾组织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旭 孙妮娜 +3 位作者 田岳凤 翟春涛 单增天 吴爱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脾组织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灸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兔模型,连续7 d。...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兔脾组织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灸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兔模型,连续7 d。成模后,隔药饼灸组和艾灸组分别给予隔药饼灸、艾灸干预,隔日灸,共灸10次。治疗结束后次日动物麻醉,摘取脾脏。采用RT-qPCR检测PD-1、PD-L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D-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脾组织PD-1、PD-L1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兔脾组织PD-1、PD-L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艾灸组兔脾组织PD-L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D-1 mRNA表达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兔脾组织棕褐色PD-1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浆、细胞膜或间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脾组织PD-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和艾灸组兔脾组织PD-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免疫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隔药饼灸较艾灸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区黏蛋白-3、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程序性因子配体1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乐乐 王鹏 +2 位作者 刘俊霞 董玉 郭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内T细胞免疫球蛋白区黏蛋白-3(TIM-3)、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程序性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7例,探究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和TIM-3、PD-1及PD-L1指标状况。结果:观察组TIM-3、PD-1...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内T细胞免疫球蛋白区黏蛋白-3(TIM-3)、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程序性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7例,探究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和TIM-3、PD-1及PD-L1指标状况。结果:观察组TIM-3、PD-1、PD-L1诊断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患者TIM-3、PD-1等指标阳性率并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无淋巴结、无转移、中高级患者、Ⅱ期患者PD-1、TIM-3等指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持续恶化,TIM-3、PD-1及PD-L1指标可快速提升,其中TIM-3、PD-L1可用于判定患者疾病发展,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T细胞免疫球蛋白区黏蛋白-3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因子配体1 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TNF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R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7
7
作者 拓进宝 任羽 王丽萍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729-733,共5页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fac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TNF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R(B cell-activating factor-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 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fac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TNF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R(B cell-activating factor-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初诊的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瘤旁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PD-1、PD-L1及BAFF-R表达,然后统计分析PD-1、PD-L1及BAFF-R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PD-1、PD-L1及BAFF-R阳性表达积分分别为(5.44±0.79)、(5.58±0.86)及(4.49±0.65)分,瘤旁组织PD-1、PD-L1及BAFF-R阳性表达积分分别为(3.31±0.35)、(3.25±0.34)及(2.77±0.27)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淋巴瘤组织PD-1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织PD-L1表达与Ann Arbor/Costwards分期、病理分型及EBV是否阳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淋巴瘤组织BAFF-R表达与Ann Arbor/Costwards分期、病理分型、IPI评分及EBV是否阳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D-L1及BAFF-R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期、病理分型及EBV感染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病人预后评估可能具有较高价值;对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而言,以PD-L1及BAFF-R的信号通路为靶点,是潜在的免疫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TNF家族B细胞活化因子-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突变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耿童童 耿迪 +2 位作者 胡浩强 申淑景 李醒亚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2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三线及以上应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E...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三线及以上应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EGFR基因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56例,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进行了EGFR基因检测,EGFR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24例(42.9%)、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29例(51.8%)、EGFR 18外显子G719X突变2例(3.6%)及EGFR 21外显子L861Q突变1例(1.8%),其中合并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17例(30.4%)。所有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3.2%、71.4%,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9个月。合并EGFR T790M突变患者的PFS明显劣于未合并EGFR T790M突变患者(χ^(2)=9.250,P=0.002)。但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与少见突变患者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983)。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EGFR基因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后线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华 骆方军 周佳斌 《现代实用医学》 2010年第6期695-696,共2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CD279)及其配体PD-L1(CD274)、PD-L2(CD273)在HLA-B27阳性和阴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外周血CD8阳性淋巴细胞CD279、CD274和CD273的...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CD279)及其配体PD-L1(CD274)、PD-L2(CD273)在HLA-B27阳性和阴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外周血CD8阳性淋巴细胞CD279、CD274和CD273的表达水平。结果 CD279、CD274和CD273在三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CD279、CD274和CD273在HLA-B27阳性A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HLA-B27阴性AS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而HLA-B27阴性AS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HLA-B27阳性AS患者CD279、CD274和CD273的表达水平比HLA-B27阴性AS患者高,可能与疾病的慢性化和迁延不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程序性死亡因子-1 HLA-B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美芳 张艳 +1 位作者 尤倩 赵薇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2005-200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正常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病例组病人分为... 目的探讨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正常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病例组病人分为轻中度组46例、重度组34例、危重组2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CD4+PD-1)、CD8+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CD8+PD-1),CD19+B淋巴细胞中PD-L1(CD19+PD-L1)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4+PD-1、CD19+PD-L1表达水平及PD-1/PD-L1值均高于对照组高[17.98±4.16比5.43±1.52、3.13±0.75比1.08±0.27、5.75±1.62比5.03±1.11](P<0.05);病例组FeNO及外周血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29.74±6.08)μg/L比(16.38±4.12)μg/L、(38.66±8.27)ng/L比(24.73±5.21)ng/L],外周血IL-4水平低于对照组[(9.14±2.47)ng/L比(12.86±3.65)ng/L](P<0.05);病例组不同严重程度外周血CD4+PD-1、CD19+PD-L1表达水平及PD-1/PD-L1值由高至低为危重组、重度组、轻中度组(P<0.05);病例组外周血CD4+PD-1、CD19+PD-L1与FeNO呈正相关关系(r=0.61、0.55,P<0.05),与IL-17呈正相关关系(r=0.51、0.50,P<0.05),与IL-4呈负相关关系(r=−0.43、−0.38,P<0.05)。结论急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外周血PD-1/PD-L1(CD4+PD-1/CD19+PD-L1)表达异常,病情越严重,其表达水平可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呼出气一氧化氮 CD4淋巴细胞计数 抗原 C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春晖 李倩雯 +2 位作者 李晓宇 吕迁洲 刘澎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1期9-15,共7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应用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手段。阻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与其配体(PD-L1)结合,可避免免疫逃逸,恢复机体免疫应答,发挥其抗肿瘤效应,是目前抗肿瘤治疗中炙...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应用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手段。阻断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与其配体(PD-L1)结合,可避免免疫逃逸,恢复机体免疫应答,发挥其抗肿瘤效应,是目前抗肿瘤治疗中炙手可热的方法之一。PD-1抑制剂在越来越多的实体瘤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疗效,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本文回顾PD-1抑制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因子-1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延发 《广州医药》 2021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探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1,sPD-1)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86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探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联合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1,sPD-1)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86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预后情况(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59例)、死亡组(27例),记录两组患者sPD-1、炎症细胞因子水平、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情况,分析28 d死亡危险因素,并以ROC曲线分析SOFA+sPD-1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sPD-1水平及SOFA、APACHEⅡ评分均较生存组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sPD-1、SOFA、APACHEⅡ为28 d死亡脓毒症患者独立预测因素(P<0.05);联合预测后,SOFA+sPD-1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8.14%。结论在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sPD-1、SOFA评分均为28 d病死独立预测因素,且SOFA+sPD-1对脓毒症患者转归预测能力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咬伤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洪锋 吕彩萍 +3 位作者 郭瑜佳 陈文泱 骆方军 何玉领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344-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的表达变化及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蝮蛇咬伤患者106例,根据蛇咬伤严重度评分表(SSS评分)分为轻度组75例与中重度组31例;其中中重度... 目的探讨蝮蛇咬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的表达变化及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蝮蛇咬伤患者106例,根据蛇咬伤严重度评分表(SSS评分)分为轻度组75例与中重度组31例;其中中重度组中有23例患者经治疗康复后14 d随访复查。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PD-1表达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CRP、SAA;流式荧光法测定IL-10、IL-6、TNF-α。结果蝮蛇咬伤患者外周血中炎症指标CRP、SAA、IL-10、IL-6、TNF-α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且治疗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咬伤组中CD4^(+)T淋巴细胞、CD4^(+)/CD8^(+)值均低于对照组及轻度组,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咬伤组CD4^(+)PD-1^(+)和CD8^(+)PD-1^(+)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S评分与CD4^(+)PD-1^(+)、CRP、SAA、IL-10、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CD4^(+)/CD8^(+)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蝮蛇咬伤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PD-1表达变化明显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咬伤 程序性死亡因子-1 T淋巴细胞亚群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OK432联合治疗在小鼠肝细胞肝癌中的抗肿瘤作用
14
作者 胡丁文 解刚强 +3 位作者 袁蒙蒙 胡舜冰 应瑞琼 张永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与OK432联合治疗在小鼠肝细胞肝癌中的抗肿瘤作用, 并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别构建H22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 监测小鼠肿瘤大小和生存, 流式细胞术、ELISPO...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与OK432联合治疗在小鼠肝细胞肝癌中的抗肿瘤作用, 并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别构建H22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 监测小鼠肿瘤大小和生存, 流式细胞术、ELISP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水中干扰素γ(IFN-γ)、CD8^(+)T、NK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细胞, 评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活化与淋巴细胞浸润;使用NK1.1和CD8a抗体清除荷瘤小鼠NK和CD8^(+)T细胞, 监测小鼠生存, 评价CD8^(+)T和NK细胞在治疗中的作用。生存统计使用Log-rank检验, 组间计量数据统计采用One-way ANOVA方法。结果 OK432+抗PD-1组与CON组、OK432组和抗PD-1组比较肿瘤生长显著抑制(F=19.000, P<0.01);OK432+抗PD-1组小鼠中位生存期35 d显著长于CON组的15 d、OK432组的21 d和抗PD-1组的21 d(χ^(2)=21.680, P<0.01)。OK432+抗PD-1组IFN-γ斑点数量[(319.7±48.4)个]远多于CON组[(8.8±8.9)个]、OK432组[(173.2±38.6)个]和抗PD-1组[(172.2±18.9)个, F=82.330,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CD8^(+)T和NK细胞比例分别为(14.57±2.52)%和(6.52±1.43)%远高于CON组[(1.35±0.46)%和(0.85±0.54)%]、OK432组[(8.62±2.87)%和(4.04±0.7)%]、抗PD-1组[(5.57±2.23)%和(2.86±1.37)%, CD8^(+)T:F=31.240, P<0.01和NK:F=23.870,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IFN-γ浓度为(1 434±407) pg/ml, 显著高于CON组[(306±151) pg/ml]、OK432组[(1 180±565) pg/ml]和抗PD-1组[(649±130) pg/ml, F=9.837,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PD-L1^(+)细胞的比例为(22.68±5.43)%, 显著高于CON组[(2.09±0.64)%]、OK432组[(15.16±3.17)%]和抗PD-1组[(9.03±0.97)%, F=37.670, P<0.01]。NK或CD8^(+)T细胞清除后OK432+抗PD-1+抗NK1.1组和OK432+抗PD-1+抗CD8a组小鼠生存期分别为32 d和21 d、CON组18 d、OK432+抗PD-1组34 d, OK432+抗PD-1+抗NK1.1组与OK432+抗P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 P>0.05), OK432+抗PD-1+抗CD8a组与OK432+抗PD-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0, P<0.01)。结论 OK432与抗PD-1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 延长小鼠生存期, 增强抗PD-1治疗的有效性;OK432与抗PD-1联合治疗抗肿瘤作用主要依赖于CD8+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OK432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原文传递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及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及意义
15
作者 魏娉 姜琳娜 +2 位作者 安欣 尹峰 何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PD-L1、KMT2D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D-L1、KMT2D在原发性食管BSC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D-L1和KMT2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PD-L1与KMT2D表达呈正相关(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D-L1高表达组和PD-L1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2/16)、41.9%(13/31),两组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T2D高表达组和KMT2D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2%(5/29)、55.6%(10/18),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为III~IV期、浸润深度为T4、存在淋巴结转移、PD-L1高表达及KMT2D高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L1、KMT2D高表达与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有望成为食管BSCC预后和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 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子娟 汪海岩 +1 位作者 施慧婕 司悦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850-1855,共6页
目的评估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大鼠肉瘤病毒(RAS)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RAS基因突变MSS型晚... 目的评估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大鼠肉瘤病毒(RAS)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n=32)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对照组(n=35)行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78.1%和51.4%(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6.9%和77.1%(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2.9个月和1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90.6%比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可控制,且未发生致死性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和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AS基因突变MSS型晚期结直肠癌初步显示疗效显著,此类病人在常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用PD-1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卫星稳定 大鼠肉瘤病毒基因突变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抑制剂 贝伐珠单抗 卡瑞利珠/信迪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小慧 周亮 +2 位作者 顾琳 李小燕 黄月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1-915,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其在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样本血清中sPD-1的水平,对比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研究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其在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样本血清中sPD-1的水平,对比在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之间的差异,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PD-1与外周血HCV RNA、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肝纤维化程度(APR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PD-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PD-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丙型肝炎组sPD-1水平与HCV RNA、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此外,APRI指数≥1.2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明显肝纤维化组)的血清sPD-1水平较无或者轻度肝纤维化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更高(P<0.05)。结论sPD-1在慢性丙型肝炎的发展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血清sPD-1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对患者病情诊断和临床治疗决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 慢性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血糖对严重脓毒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育梅 李春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2-1437,共6页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不同人院血糖水平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cesseddeath-1,PD-1)及患者28d预后的影响。方法共有10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和50名健康...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不同人院血糖水平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cesseddeath-1,PD-1)及患者28d预后的影响。方法共有10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纳入此项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三组:血糖〈6.1mmol/L组、血糖6.1~11.1mmol/L组、血糖〉11.1mmoL/L组。随访患者28d的生存情况,并检测其外周血PD-1+CIM+T淋巴细胞和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28d死亡风险。结果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的外周血PD-1+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血糖〈6.1mmol/L组的病死率(56.52%)高于血糖6.1-11.1mmol/L组(24.3%)和血糖〉11.1mmol/L组(28.3%)(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糖〈6.1mmol/L的患者28d死亡风险高于血糖6.1~11.1mmol/L和血糖〉11.1mmol/L的患者(Logrank检验值分别为6.523和5.794,P值分别为0.011和0.016)。血糖〈6.1mmol/L组的PD-l+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血糖6.1-11.1mmol/L组和血糖〉11.1mmol/L组(P=0.013)。结论入院血糖〈6.1mmol/L的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免疫抑制,应更加重视这类患者的28d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1 严重脓毒症 2型糖尿病 血糖 T淋巴细胞 免疫抑制 死亡 风险 预后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2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婷 崔浩波 +1 位作者 罗洞波 初建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7期658-661,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化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programmed death factor,PD)-1、PD-2、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水平变化,探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局部中晚期食... 目的观察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化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programmed death factor,PD)-1、PD-2、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水平变化,探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16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给予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至少4个周期;观察组术前应用紫杉醇+顺铂方案行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4周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方式及术后化疗方案同对照组。比较2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R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后化疗情况;比较2组入院次日及术后2个月血清PD-1、PD-2、TGF-β水平;随访记录2组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R切除率(86.25%)高于对照组(67.25%)(χ^(2)=3.935,P=0.048),年龄、男性比率、体质量指数、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率、病理分级及术后吻合口漏、出血、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至少完成4个周期化疗,观察组腹泻呕吐、骨髓抑制、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次日血清PD-1[(118.6±33.2)ng/L]、PD-2[(85.2±21.6)ng/L]、TGF-β[(76.8±20.8)mg/L]水平与对照组[(112.4±32.8)ng/L、(83.5±23.4)ng/L、(75.4±21.2)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2个月血清PD-1[(34.2±12.3)、(52.1±17.2)ng/L]、PD-2[(26.4±10.2)、(42.1±16.5)ng/L]、TGF-β[(20.4±11.2)、(38.2±13.4)mg/L]水平均低于入院次日(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37.50%)、总生存率(71.25%)均高于对照组(18.75%、45.00%)(χ^(2)=3.789,P=0.046;χ^(2)=4.235,P=0.041)。结论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食管癌根治术前采用紫杉醇+顺铂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R切除率,联合术后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可降低血清PD-1、PD-2、TGF-β水平,提高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新辅助化疗 食管癌根治术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程序性死亡因子-2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外周血CD3^(+)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和价值
20
作者 李翠 王明雁 +4 位作者 周进 李标 李文倩 袁蕾 段忠亮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3年第5期889-89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CD3^(+)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TIGIT)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表达和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EM的患者(EM组)和相同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CD3^(+)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TIGIT)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表达和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EM的患者(EM组)和相同年龄的子宫肌瘤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凝外周血中CD3^(+)T细胞上表面分子PD-1和TIGIT的百分含量,并比较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及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研究对象有痛经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EM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65.73±12.10)%,与对照组组中CD3^(+)T细胞(64.98±7.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1^(+)CD3^(+)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在EM组中为(25.57±8.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21.46±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GIT^(+)CD3^(+)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在EM组中为(10.23±2.8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8.90±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和TIGT在EM患者外周CD3^(+)T细胞中表达异常升高,提示其与EM的发生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程序性死亡因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