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5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介导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江莹 张宁萍 +4 位作者 许青 吕迁洲 高虹 刘天舒 李晓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669-673,712,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药介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PD-1抑制药治疗期间诊断为DILI的6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临...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药介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PD-1抑制药治疗期间诊断为DILI的6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对病例进行DILI分型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不同级别DILI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不良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5例DILI患者中,57例(87.7%)诊断为1~2级DILI,8例(12.3%)为3~5级DILI;肝细胞损伤型19例(29.2%),胆汁淤积型38例(58.5%),混合型8例(12.3%)。DILI临床表现常见为纳差(61.5%),最常见体征为皮肤瘙痒(33.8%)。与1~2级DILI组相比,3~5级DILI患者初始AK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偏高,入院时合并黄疸患者数量、两组间MELD评分及符合Hy’s规则患者数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好转的患者47例,未好转18例。女性[OR=11.675,95%CI(1.520,89.654),P=0.018]、入院时合并黄疸[OR=28.085,95%CI(3.642,216.573),P=0.001]及符合Hy’s规则[OR=29.712,95%CI(2.191,402.907),P=0.011]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较高。结论:用药前合并黄疸、初始AKP和GGT水平异常、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DILI。而入院合并黄疸、生化指标符合Hy’s规则以及女性患者是PD-1抑制药介导DIL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 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相关心肌炎的文献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丽华 丁玲 +3 位作者 王阳洋 肖晓霞 何鑫 张育民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694-699,共6页
目的:分析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抑制药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收集国产PD-1抑制药相关心肌炎的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28篇... 目的:分析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抑制药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收集国产PD-1抑制药相关心肌炎的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28篇文献共29个病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3~82(63.34±12.37)岁。22例(75.86%)患者的心肌炎发生在PD-1抑制药用药第1~2周期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乏力、心悸、胸闷;11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脏传导阻滞,11例有ST-T改变。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使用了免疫球蛋白。24例(82.76%)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3例死亡。结论:男性及60岁以上患者使用PD-1抑制药发生心肌炎占比较高,发生时间多在用药早期,提示应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人群,尽早采取干预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 国产 心肌炎 病例报道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程序性死亡因子-1检测及预测价值
3
作者 李璟 李雯婷 +1 位作者 熊耀翼 沈轩宇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选取体检健康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MIP-1α、PD-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Pearson法分析血清MIP-1α、PD-1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P-1α、PD-1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结果:糖尿病组和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糖尿病组升高(均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P-1α和PD-1与TSH、ATG-Ab、TPO-A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TSH、TPO-Ab、MIP-1α和PD-1为T2DM合并HT的危险因素(均P<0.05)。MIP-1α、PD-1联合预测T2DM合并H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MIP-1α、PD-1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T2DM合并HT患者血清MIP-1α、PD-1水平升高,两项联合对T2DM合并HT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桥本甲状腺炎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
4
作者 张卜瑗 王常昊 +1 位作者 石玉 李帅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1-56,共6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晚期LUA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从予以化疗治疗(培美曲赛联合顺铂)的患者...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晚期LUA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从予以化疗治疗(培美曲赛联合顺铂)的患者中抽取51例纳入对照组,从接受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赛和顺铂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7例纳入观察组,将2组患者按照倾向性匹配法进行匹配。记录2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CY-FRA21-1)]水平、免疫功能指标、肺功能差异;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免疫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LUAD患者,进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高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肺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5
作者 别志欣 郭润碛 +5 位作者 李彬 王承恩 徐圣 李元明 李晓光 李琳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2期1796-1800,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医院诊治的老年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5例...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医院诊治的老年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5例。按照是否应用PD-1抑制剂分为PD-1抑制剂组(30例)和对照组(65例)。2组患者均给予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此外PD-1抑制剂组还给予PD-1抑制剂。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和PD-1抑制剂均为每3周1个治疗周期。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或者患者死亡。随访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比较2组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等,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评估影响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1抑制剂组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死亡65例,PD-1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6例(53.3%)和49例(75.4%)。PD-1抑制剂组的总生存期[15.1(12.4,18.9)个月比11.3(9.2,15.7)个月,P=0.002]、无进展生存期[6.6(5.0,7.4)个月比5.0(3.8,6.6)个月,P=0.004]长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56.7%(17/30)比40.0%(26/65),χ^(2)=4.196,P=0.041]。PD-1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患者≥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50.8%(33/65),χ^(2)=0.793,P=0.26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入组时为远处转移病变、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联合阳性评分≥1分和PD-1抑制剂治疗是影响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风险比=0.893、0.779、1.730、0.693、0.772,均P<0.05)。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趋化因子配体9、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预后生存的关系
6
作者 卢晨 宁光耀 +3 位作者 许峰 陈克功 康宁宁 张仁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对照1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2组),比较三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随访研究组治疗后1年的预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病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PD-L1、CXCL9及MMP-9对预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水平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对照1组较对照2组高(P<0.05);TNM分期为Ⅱ期患者CXCL9、MMP-9表达水平较Ⅰ期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sPD-L1、MMP-9表达水平较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高(P<0.05);NSCLC患者TNM分期与CXCL9、MMP-9水平成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与sPD-L1、MMP-9水平成正相关(P<0.05);sPD-L1、CXCL9、MMP-9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5 ng/ml、1.980 ng/ml、179.030μg/L,且三项指标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AUC及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上调,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联合对NSCLC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趋化因子配体9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临床特征 预后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7
作者 熊坚威 李强 +6 位作者 唐涛 张立鑫 英保 赵开烽 熊永福 李敬东 武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病人65例,均采用TACE+TKIs...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病人65例,均采用TACE+TKIs+PD-1抗体治疗。观察肿瘤反应、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转化手术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65例病人的客观缓解率为49.2%(32/65),疾病控制率为89.2%(58/65),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0例,疾病稳定26例,疾病进展7例。65例病人中,18例转化为可切除肝癌,行R0手术切除,转化手术率为27.6%(18/65)。6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65例病人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4.5个月(95%CI为12.3~16.6个月)、8.8个月(95%CI为6.9~10.6个月)。65例病人治疗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肝功能异常。3级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均在1周内恢复。部分病人合并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1.5%)因顽固性呕吐停用TACE治疗,5例因治疗过程中严重肝功能损伤停用仑伐替尼,2例因严重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停用卡瑞利珠单抗,1例因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停用替雷利珠单抗,1例因顽固消化道出血停用仑伐替尼及信迪利单抗。其他治疗病人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经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 TACE+TKIs+PD-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可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经动脉化疗栓塞 酪氨酸激酶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多肽类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8
作者 朱诗宇 梁蓓蓓 +2 位作者 付加煜 林建国 邱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而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无创、实时、动态、可视化监测机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主要针对靶向PD-L1多肽类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新型免疫成像的多肽类分子探针及免疫治疗适宜患者的筛选和疗效评估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多肽类分子探针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石佳鹏 汤小星 赵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最广泛,但是其疗效及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本文以PD-1为代表,就HCC中PD-1/PD-L1治疗的研究现状,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局部消融治疗指征,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HCC及PD-1/PD-L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免疫抑制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春立 许佳睿 +4 位作者 何强 朱铁年 吴红海 陈虹 薛倩 《中国医药》 2024年第3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泵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泵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C组,各30例。A组选用PD-1抑制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含铂两药的治疗方案;B组选用PD-1抑制剂+含铂两药的治疗方案;C组选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含铂两药的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结果3组ORR、D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18),其中A组ORR、DCR[50.0%(15/30)、83.3%(25/30)]均最高。A、B、C组中位PFS分别为7.4、5.6、5.7个月,3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及转移器官数量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PFS的危险因素(均P<0.05)。A组发生不良反应总计55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4级)4例。B组发生不良反应总计54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4级)4例。C组发生不良反应总计51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4级)2例。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显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导致多腺体功能异常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1
作者 董坤 周新荣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5年第1期87-89,共3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转移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转移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信号通路激活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攻击,最终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应[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甲状腺炎 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致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晨阳 周涛 范国荣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3期515-517,共3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机体免疫系统调控的重要分子,该信号通路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1]。目前,针对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机体免疫系统调控的重要分子,该信号通路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1]。目前,针对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PD-1/PD-L1抑制剂会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胃肠道、肝脏及内分泌系统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甲状腺功能亢进 卡瑞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治疗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义维丽 赵文成 +4 位作者 黄东宁 覃莉 吴新天 周斐 吴凤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 目的汇总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晚期NSCLC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11.9%)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和吸烟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均P<0.05)。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中,1~2级免疫相关性肺炎7例(53.8%),3~4级免疫相关性肺炎6例(46.2%);发生时间为免疫治疗后6.3~80.0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8.5周。9例(69.2%)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胸闷5例,气促9例,呼吸困难4例,咳嗽咳痰8例,呼吸衰竭5例,伴发热2例;其余4例(30.8%)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多灶性磨玻璃影1例,双肺斑片影4例,斑片影和结节影混合分布4例,斑片影合并蜂窝肺表现3例,实变影1例。12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激素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免疫相关性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继续使用原免疫方案治疗,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或加重。结论PD-1/PD-L1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事件,其影像学表现多样,激素治疗有效,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减少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免疫相关性肺炎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对比及生存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亚男 杨文雨 刘哲峰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一线治疗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使用贝伐珠单抗... 目的比较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一线治疗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PD-L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一线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方案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23例患者纳入PD-1抑制剂组,方案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42例患者纳入贝伐珠单抗组。每2个周期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PD-1抑制剂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贝伐珠单抗组(69.6%∶35.7%,P=0.01)。随访截至2021年11月,PD-1抑制剂组和贝伐珠单抗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分别为7.8个月(95%CI:7.3~8.3)、6.5个月(95%CI:4.9~8.1),两组患者PF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1抑制剂组患者PFS时间有获益趋势。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谱相似,但PD-1抑制剂组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贝伐珠单抗组(P=0.036)。结论在PD-L1表达阴性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优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但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两种治疗方案的远期生存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 贝伐珠单抗 化疗 客观缓解率 无进展生存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抗治疗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15
作者 皮红泉 刘卉芳 +1 位作者 祝函函 杨梦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489-1493,共5页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PD-1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变化,并统计2组近期病情控制率。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含量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大肠杆菌数量、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病情控制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结论抗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较好,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抗 胃肠道微生物组 肠道屏障功能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保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20-24,29,共6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收治的8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收治的8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苏氨酸激酶(AMPK)]、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甲胎蛋白(AFP)];治疗前及治疗1、2、3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TV);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EGF均低于治疗前,IGF-1、AMPK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患者的VEGF、IGF-1低于对照组,AMPK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CEA、CYFRA21-1、AFP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CEA、CYFRA21-1、A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周,两组患者的TV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TV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PFS、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ORR(46.51%)与对照组(27.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DCR(72.09%)高于对照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与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血清学指标,还可缩小TV,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标志物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韦传姑 陶石 +1 位作者 黄红谦 蔡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进展期NSCLC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TC,依据CTC水平变化情况判定患者疗效,以CTC水平降低为有效,以CTC水平上升或不变为无效;以RECIST 1.1评估疗效为标准,采用四格表评估CTC水平变化对经PD-1抑制剂治疗的进展期NSCLC患者疗效的预测作用;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治疗后CTC对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结果RECIST 1.1判定进展期NSCLC患者有效156例(60.00%),纳入有效组,无效104例(40.00%),纳入无效组;CTC水平检测判定进展期NSCLC患者有效135例(51.92%),无效125例(48.08%)。有效组患者治疗后CTC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无效组(均P<0.05),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C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水平预测PD-1抑制剂治疗进展期NSCLC患者疗效的准确度为82.69%,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88.46%,Kappa检验两种评估手段的一致性为0.651。ROC曲线显示,治疗后CTC水平评估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09~0.826,P<0.001),截断值为7.80 FU/3 ml。结论CTC与进展期NSCLC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效果有关,或可作为监测PD-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进展期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 疗效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崔蓬莱 《大医生》 2023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博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肺腺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博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肺腺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采用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生化指标水平、甲胎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胚抗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毛细血管增生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给药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治疗肺腺癌晚期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病情,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应对PD-1抑制剂特有的毛细血管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 抗血管生成 晚期 肺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都盼盼 栾颖 张广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143-147,共5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50...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对老年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Ⅲa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均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变化、术后6个月生存情况。结果术后12周,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人S100钙结合蛋白A2(human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2,S100A2)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周血清IGF-1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00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Ⅲa期NSCLC患者而言,术后在化疗的基础上给予PD-1抑制剂能够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学指标,并提高患者近期无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胸腔镜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抑制剂抗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兰芬 李睿旻 +1 位作者 阳凌燕 胡晋红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3-817,共5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免疫哨点单抗药物,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已上市的尼伏单抗(nivolumab)和潘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属于PD-1抑制剂,主要用于黑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免疫哨点单抗药物,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已上市的尼伏单抗(nivolumab)和潘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属于PD-1抑制剂,主要用于黑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对肾细胞癌、膀胱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的疗效还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PD-L1抑制剂阿替珠单抗(atezolizumab)、度伐单抗(durvalumab)和阿维单抗(aveluma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尿道上皮癌,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尚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上述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配体 抑制 抗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