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信号途径及其对口腔慢性疾病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静 周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9-72,共4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作为B7-CD28家族的重要负性共刺激信号途径,已证实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肿瘤等慢性疾病。本文... 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作为B7-CD28家族的重要负性共刺激信号途径,已证实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肿瘤等慢性疾病。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点和功能及其在口腔扁平苔藓、慢性牙周炎、口腔恶性肿瘤等口腔慢性疾病中的研究,并探讨了调节该通路为口腔慢性疾病提供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T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窦莹莹 李英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3期19-21,共3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分子是一种重要的下调型共刺激因子,通过与其配体的作用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主要参与细胞的中枢及外周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 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分子是一种重要的下调型共刺激因子,通过与其配体的作用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主要参与细胞的中枢及外周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型,是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平衡,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不能正确识别自身组织导致疾病发生。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PDCD-1的多态性与SLE的发展有关,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DCD-1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1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病 免疫调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
3
作者 张卜瑗 王常昊 +1 位作者 石玉 李帅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1-56,共6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晚期LUA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从予以化疗治疗(培美曲赛联合顺铂)的患者...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晚期LUA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从予以化疗治疗(培美曲赛联合顺铂)的患者中抽取51例纳入对照组,从接受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赛和顺铂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7例纳入观察组,将2组患者按照倾向性匹配法进行匹配。记录2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CY-FRA21-1)]水平、免疫功能指标、肺功能差异;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免疫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LUAD患者,进行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高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肺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4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多肽类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诗宇 梁蓓蓓 +2 位作者 付加煜 林建国 邱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由于肿瘤的时空异质性,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而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无创、实时、动态、可视化监测机体内PD-L1的表达水平。本文主要针对靶向PD-L1多肽类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新型免疫成像的多肽类分子探针及免疫治疗适宜患者的筛选和疗效评估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多肽类分子探针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肺癌中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董洋洋 洪璇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87-191,共5页
目前,传统细胞毒性化疗治疗肺癌的疗效进入平台期,近10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近30%EGFR基因激活的NSCLC显示出对EGFR-TKI的原发性耐药,几乎所有EGFR-... 目前,传统细胞毒性化疗治疗肺癌的疗效进入平台期,近10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近30%EGFR基因激活的NSCLC显示出对EGFR-TKI的原发性耐药,几乎所有EGFR-TKI治疗有效者在治疗后2年内出现获得性耐药。因此,探究影响EGFR突变肺癌患者疗效和预后因素成为研究热点。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与EGFR-TKI治疗临床预后及疗效均具有相关性。本文旨在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NSCLC患者中PD-L1的表达情况及PD-L1表达水平对其预后及疗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EGFR基因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细胞癌
7
作者 吴迪 祝子祎 +1 位作者 范龙飞 谭玉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治疗将其归入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疗效,分析观察组方案的治疗价值。结果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余1~2级及3级不良反应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FOLFOX-HAIC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CNLCⅢa期HCC疗效较佳而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化学疗法 癌症 局部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及其配体在儿童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永平 胡绍燕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位于细胞膜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通过其配体-1(PD-L1)或PD-L2限制淋巴细胞活化,下调细胞生长和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炎性反应和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的作用。PD-1/PD-L1在癌症中的主要作用是肿瘤微环境内的免疫抑制,使... 位于细胞膜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通过其配体-1(PD-L1)或PD-L2限制淋巴细胞活化,下调细胞生长和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的炎性反应和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的作用。PD-1/PD-L1在癌症中的主要作用是肿瘤微环境内的免疫抑制,使肿瘤细胞逃避患者的免疫监视。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靶向阻断药物,即特异性抗PD-1/PD-L1通路抗体,可用于肿瘤治疗,联合应用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1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 儿童 恶性血液病 免疫靶向治
原文传递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抗治疗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9
作者 皮红泉 刘卉芳 +1 位作者 祝函函 杨梦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489-1493,共5页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PD-1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变化,并统计2组近期病情控制率。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含量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大肠杆菌数量、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近期病情控制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结论抗PD-1单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较好,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抗 胃肠道微生物组 肠道屏障功能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东 邸吉廷 熊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2,共4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①、自建流程②与自建流程③,对5例扁桃体组织完成平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专科病理医生对全部切片进行质量评分(0~6分),筛选出评分最高的流程;第二步,用最优流程与两种标准流程的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选取近两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本共32例,用筛选出的自建流程①、与SP263标准流程及22C3标准流程对32病例各自进行平行染色,全部染色片由专科病理医师行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评分结果按<1%,≥1%至<10%,≥10%至<50%,≥50%分组,分析PD-L1检测抗体克隆号E1L3N与22C3、SP263染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扁桃体染色切片质量评分(0~6分)如下:推荐流程为5、5、5、5、5分;自建流程①为5、6、6、5、6分;自建流程②为4、4、4、4、4分;自建流程③为3、3、3、3、3分。自建流程①的结果总体评分最高,选用自建流程①完成32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TPS评分为:自建流程①,<1%共6例,≥1%至<10%共5例,≥10%至<50%共10例,≥50%共11例;22C3标准流程,<1%共5例,≥1%至<10%共3例,≥10%至<50%共13例,≥50%共11例;SP263标准流程,<1%共7例,≥1%至<10%共4例,≥10%至<50%共11例,≥50%共10例。一致性检验结果为:自建流程①和22C3标准流程,κ值为0.736(P<0.001),一致性好;自建流程①和SP263标准流程,κ值为0.914(P<0.001),一致性极好。结论: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在罗氏Ventana Benchmark GX平台,通过自建染色流程①完成,可获得良好质量的染色切片;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检测中,自建染色流程①与22C3标准流程和SP263标准流程一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克隆号E1L3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调节性T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加标 任敏 +2 位作者 成菊兰 许联红 戚传平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面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62例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面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62例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群PD-1和PD-L1的阳性率,并设立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PD-1/PD-L1与实验室各指标和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 PD-1在24例高度活动组和38例中低度活动组RA患者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27±0.56)%和(1.83±1.08)%],高于健康对照组(1.42±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L1在高度活动组和中低度活动组RA患者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06±0.62)%和(1.83±0.63)%],亦高于健康对照组(0.80±0.4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1在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与DAS28呈正相关(r=0.477,P<0.01),PD-L1在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与DAS28无相关性(r=0.078,P=0.549)。结论 PD-1/PD-L1在活动性RA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存在差异,其与DAS28相关性提示PD-1/PD-L1信号通路可经调节性T细胞调控参与R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调节性T细胞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致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晨阳 周涛 范国荣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3期515-517,共3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机体免疫系统调控的重要分子,该信号通路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1]。目前,针对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是机体免疫系统调控的重要分子,该信号通路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1]。目前,针对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PD-1/PD-L1抑制剂会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胃肠道、肝脏及内分泌系统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甲状腺功能亢进 卡瑞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基因启动子区rs1081522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晓骉 张麒 潘定国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位于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基因启动子区的rs1081522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直接测序法分析215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36例体检健康者rs10815225多态性,定量PCR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G... 目的探讨位于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基因启动子区的rs1081522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直接测序法分析215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36例体检健康者rs10815225多态性,定量PCR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D-L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GG基因型相比,CG基因型显著降低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0.48,95%CI 0.28~0.83,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与rs10815225G等位基因相比,rs10815225C对应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基因型—表型结果显示,携带rs10815225CG基因型结直肠癌患者中PD-L1 mRNA表达明显低于GG基因型携带者(P<0.05)。结论PD-L1基因启动子区rs10815225CG基因型可能通过降低基因转录活性和PD-L1 mRNA表达,从而降低中国汉族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启动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转录活性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介导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莹 张宁萍 +4 位作者 许青 吕迁洲 高虹 刘天舒 李晓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669-673,712,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药介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PD-1抑制药治疗期间诊断为DILI的6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临...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药介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PD-1抑制药治疗期间诊断为DILI的6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对病例进行DILI分型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不同级别DILI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不良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5例DILI患者中,57例(87.7%)诊断为1~2级DILI,8例(12.3%)为3~5级DILI;肝细胞损伤型19例(29.2%),胆汁淤积型38例(58.5%),混合型8例(12.3%)。DILI临床表现常见为纳差(61.5%),最常见体征为皮肤瘙痒(33.8%)。与1~2级DILI组相比,3~5级DILI患者初始AK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偏高,入院时合并黄疸患者数量、两组间MELD评分及符合Hy’s规则患者数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好转的患者47例,未好转18例。女性[OR=11.675,95%CI(1.520,89.654),P=0.018]、入院时合并黄疸[OR=28.085,95%CI(3.642,216.573),P=0.001]及符合Hy’s规则[OR=29.712,95%CI(2.191,402.907),P=0.011]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较高。结论:用药前合并黄疸、初始AKP和GGT水平异常、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DILI。而入院合并黄疸、生化指标符合Hy’s规则以及女性患者是PD-1抑制药介导DIL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药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及处理现状 被引量:2
15
作者 艾月盈 冯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开始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疗效显著。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都是临床中...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开始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疗效显著。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都是临床中常用的ICIs。PD-1与配体结合导致了T细胞凋亡阈值降低,使T细胞更容易发生凋亡,削弱了细胞免疫功能^([1-2])。在一些肿瘤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 不良反应 内分泌系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栋梁 李紫倩 张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19-2023,共5页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D-1可能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靶点。通过靶向抑制PD-1蛋白,T细胞的细胞活性可显着增强,抑制肿瘤生长。目前,针对PD-1的抗体在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深入了解PD-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淋巴瘤研究现状、PD-1抗体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及其在淋巴瘤临床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单克隆抗体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树燕 戚春建 沈冬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期28-30,共3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类型的15%~20%。由于TNBC患者无法从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其预后往往较差,且易复发。化疗是晚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类型的15%~20%。由于TNBC患者无法从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其预后往往较差,且易复发。化疗是晚期TNBC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患者常出现化疗耐药。因此,为TNBC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TNBC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突破。基于此,本文将对免疫检查点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在TNBC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肺癌致Steven-Johnson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阳阳 杨希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47-648,652,共3页
本文报道2022年6月5日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致Steven-Johnson综合征的患者,对该例患者进行多项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要点:加强全身皮肤护理是重点,需切实做好导管护理、营养支持、... 本文报道2022年6月5日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致Steven-Johnson综合征的患者,对该例患者进行多项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要点:加强全身皮肤护理是重点,需切实做好导管护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同时严密细致的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本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后,14 d病情明显好转,34 d康复出院,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肺癌 STEVEN-JOHNSON综合征 护理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保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20-24,29,共6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收治的8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新泰市人民医院肿瘤三科收治的86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与PD-L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苏氨酸激酶(AMPK)]、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甲胎蛋白(AFP)];治疗前及治疗1、2、3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TV);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EGF均低于治疗前,IGF-1、AMPK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患者的VEGF、IGF-1低于对照组,AMPK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CEA、CYFRA21-1、AFP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CEA、CYFRA21-1、A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周,两组患者的TV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TV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PFS、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ORR(46.51%)与对照组(27.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DCR(72.09%)高于对照组(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与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血清学指标,还可缩小TV,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物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标志物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翻译后修饰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宇琦 邹朝霞 高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88,共7页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其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发挥免疫抑制性功能。基于这一原理所开发的PD-1/PD-L1免疫阻断疗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使诸多病人受益。与此同时,随着对PD-L1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PD-L1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形式陆续得到了鉴定,包括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棕榈酰化等。研究表明,这些翻译后修饰过程可影响PD-L1的蛋白质稳定性与生理功能。因此,翻译后修饰成了PD-L1研究新的切入点。目前,PD-L1翻译后修饰靶向药物已在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靶向PD-L1翻译后修饰过程,进而调控由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成了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陈述其在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希望为未来针对PD-L1翻译后修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翻译后修饰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