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稠油油田“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凌卿 常振 +3 位作者 王浩颐 李晓伟 贾永康 鞠野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水窜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物模方法开展了“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弱凝胶质量配方为0.3%聚丙烯酰胺+0.35%交联剂+0.15%交联助剂,注入阻力系数2.875~8.000,封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水窜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物模方法开展了“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弱凝胶质量配方为0.3%聚丙烯酰胺+0.35%交联剂+0.15%交联助剂,注入阻力系数2.875~8.000,封堵率88%~90%;优选驱油剂质量分数为0.1%~0.3%,降黏率97%~99%,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9.128×10^(-3) mN/m;“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方式提采效果良好,采收率增幅达到17.3%。矿场应用后,井组含水率下降7.5%,增油4.8×10^(4) m^(3),降水增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弱凝胶 驱油剂 交替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姜维东 罗少锋 +2 位作者 张伟 孙玉豹 王少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胶质、沥青质扩散系数增大,石英石表面对重质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有助于胶质沥青质解离;热气化学复合解堵后,岩心水测渗透率均可恢复到初始岩心水测渗透率的60%~70%;热(80℃)+气(溶解)作用下,与50℃脱气油相比可使原油黏度降低约80%;在热和化学剂作用下,原油形成低黏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黏度由2000 mPa·s降低至30 mPa·s,降黏率为98.5%;稠油相渗曲线测试实验(100℃)结果显示,化学剂注入后使稠油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共渗区域增大,油相渗透率变大,水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开发效果改善;在热水驱过程中,注入泡沫堵调后,高渗填砂管和低渗填砂管采收率均有明显提高,低渗管采收率提高约11个百分点,高渗管采收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模拟吞吐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化学+气协同作用下,可至少降低含水20%~30%,采油指数由0.90 mL/(min·MPa)提高至1.95 mL/(min·MPa),可显著改善低产稠油井的开发效果。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已在渤海稠油油田现场取得成功试验,措施井含水最高降低73.4个百分点,有效期150天,平均日产油较措施前提高2.9倍,有效期内累增油4300 m^(3),为渤海稠油冷采井增储上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油田 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 采油指数 稠油冷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蒸汽吞吐稠油油田出砂预测方法研究
3
作者 贾立新 龚宁 +3 位作者 莘怡成 徐刚 王孔阳 晏敏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21-25,共5页
渤海A油田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地层埋深浅、易出砂,但对于注热条件下出砂机理认识不清,缺少出砂预测模型。为此,基于调研注热物理模拟实验,总结注热条件对防砂失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稠油油田热采井出砂机理。结合探井资料,采用经验法分... 渤海A油田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地层埋深浅、易出砂,但对于注热条件下出砂机理认识不清,缺少出砂预测模型。为此,基于调研注热物理模拟实验,总结注热条件对防砂失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稠油油田热采井出砂机理。结合探井资料,采用经验法分析A油田出砂风险,考虑注热造成的岩石强度弱化、热应力效应以及循环注采造成的岩石损伤,建立了热采井多轮次蒸汽吞吐出砂预测模型,研究注热对出砂压差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注采造成的损伤主要发生在前几个轮次,并导致低强度储层段发生破坏,后续轮次的损伤速率较小且相对平稳。高温热蒸汽导致的强度损伤对出砂压差影响最大,其次是循环注采损伤,热应力效应影响最小。研究成果为该油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海上类似稠油油田方案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蒸汽吞吐 出砂预测 出砂机理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4
作者 艾买提江·艾尔肯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10期32-33,47,共3页
探讨了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化。通过对P油田地质特征、储层属性及驱替前后采收率的比较,发现该技术显著提高了采收率,从10%~15%提升至30%~45%,日产量增加了30%~50%。此外,CO_(2)驱替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 探讨了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在稠油油田后期开发中的应用与优化。通过对P油田地质特征、储层属性及驱替前后采收率的比较,发现该技术显著提高了采收率,从10%~15%提升至30%~45%,日产量增加了30%~50%。此外,CO_(2)驱替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能够封存50%~75%的注入CO_(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对油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降低空气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研究表明,超临界CO_(2)驱替技术不仅提升了稠油采收率,还具备较好的环境保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驱替技术 稠油油田 采收率 开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稠油油田电潜泵运行特征研究
5
作者 康俊伟 崔景旺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15期19-21,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稠油油田电潜泵运行特征,并提出优化与改进策略。通过分析电潜泵运行参数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电潜泵运行稳定性及故障特征、不同环境条件下电潜泵运行特性等方面,揭示了电潜泵运行的重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行... 本研究旨在探讨稠油油田电潜泵运行特征,并提出优化与改进策略。通过分析电潜泵运行参数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电潜泵运行稳定性及故障特征、不同环境条件下电潜泵运行特性等方面,揭示了电潜泵运行的重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行参数优化、故障诊断与预防措施、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等改进策略,以期为稠油油田电潜泵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电潜泵运行特征 优化策略 维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何保生 曹砚锋 +1 位作者 曾祥林 武广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7,97,共7页
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通过增加油井数量来提高产量会受到平台空间及经济性的制约,依靠增加生产压差来提高油井产能将导致疏松砂岩油井出砂和水锥等问题。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可通过多枝导流扩大单井泄流面积,通过适度出砂改善近井地... 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通过增加油井数量来提高产量会受到平台空间及经济性的制约,依靠增加生产压差来提高油井产能将导致疏松砂岩油井出砂和水锥等问题。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可通过多枝导流扩大单井泄流面积,通过适度出砂改善近井地带储层物性,从而大幅提升单井产能,减少海上油田所需开发井数和平台数量。在研究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油藏增产机理和产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研发了多枝导流钻井技术、适度出砂完井技术及携砂采油技术,形成了一套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体系。该技术已在渤海17个稠油油田的225口井取得成功应用,单井平均增产约20%,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 稠油油田 多枝导流 适度出砂 油藏增产机理 产能评价 钻井 完井 携砂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早期注聚剖面返转规律及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明贵 杨光 +5 位作者 石鑫 周智 康晓东 赵娟 郑爱玲 刘德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8-284,共7页
为了提高海上非均质稠油油田聚合物驱效果,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特性黏数1800 m L/g、疏水基含量0.8%),通过双管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渗透率级差、注聚浓度、注聚时机对渤海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剖面返转的影响规律,比较了交替注... 为了提高海上非均质稠油油田聚合物驱效果,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特性黏数1800 m L/g、疏水基含量0.8%),通过双管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渗透率级差、注聚浓度、注聚时机对渤海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剖面返转的影响规律,比较了交替注入聚合物的类型和浓度、交替次数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适用于早期注聚(含水率小于80%)、渗透率级差小(﹤6)的油层条件,聚合物良好的注入性和合适的流度控制作用对提高稠油聚合物驱采收率十分重要;弱凝胶体系和聚合物体系交替注入对高渗层伤害大,提高采收率效果差;在相同聚合物用量条件下,高浓度(2250 mg/L×0.15 PV)与低浓度聚合物体系(1750 mg/L×0.15 PV)交替注入2个轮次比单一段塞注聚(聚合物用量1200 mg/L·PV)提高采收率4.3%,渤海稠油油藏开展高浓度/低浓度聚合物体系交替注入可改善稠油聚合物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返转 交替注入 稠油油田 聚合物驱 早期注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措施挖潜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伍志敏 李铁栓 +1 位作者 张钦花 安丽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9-40,共2页
海 1断块通过应用“精细油藏研究”技术深化储层认识、细化微构造及沉积微相研究 ,找到剩余油富集区 ,开发了“隐蔽性油藏”。同时 ,结合“三老”资料复查以及测井曲线重新认识 ,开展“水中找油”工作 ,动用了一批过去忽略的薄 (差 )油... 海 1断块通过应用“精细油藏研究”技术深化储层认识、细化微构造及沉积微相研究 ,找到剩余油富集区 ,开发了“隐蔽性油藏”。同时 ,结合“三老”资料复查以及测井曲线重新认识 ,开展“水中找油”工作 ,动用了一批过去忽略的薄 (差 )油层、油水层。通过措施优化及运作 ,保证了较好的措施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注水开发技术 油田开发 油水层 地质储量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健 梁丹 +4 位作者 康晓东 徐文江 唐晓旭 黄晓东 华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3,共7页
热水化学驱技术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基于渤海N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 热水化学驱技术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基于渤海N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热水温度、药剂浓度、药剂用量等注入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热水化学驱两种热采技术的开发特征和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药剂改善水油流度比和降低原油黏度的作用被削弱,热对提高采收率起着主导作用,但温度高于115℃后,提高采收率值增幅减缓,经济指标快速下降;随着化学药剂浓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值单调递增,浓度在1500 mg/L时经济指标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药剂效率降低;化学剂总体用量控制在0.25~0.30 PV。实例计算表明,热水化学驱将受效半径从80 m扩大到400 m,更能有效动用注采井间的储量,采收率提高4.8个百分点,吨剂增油量31.7 m^(3)/t,建议渤海N油田在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转换为热水化学驱方式,以持续保障油田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水化学驱 评价实验 数值模拟 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氮气泡沫调驱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彭昱强 徐绍诚 +1 位作者 莫成孝 沈德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5期308-311,共4页
为了拓宽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选择范围,有效开发海上稠油油田,选取满足泡沫调驱技术油藏筛选条件的QHD32—6油田北区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室内实验研究。在考虑海上平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评价和研究了较低气液比(1:2)氮气泡沫... 为了拓宽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选择范围,有效开发海上稠油油田,选取满足泡沫调驱技术油藏筛选条件的QHD32—6油田北区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室内实验研究。在考虑海上平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评价和研究了较低气液比(1:2)氮气泡沫在岩心中的流动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海上稠油油田氮气泡沫驱的合理气液比为1:2~2:1,最佳泡沫剂质量分数为0.3%~O.5%;气液比为1:2时,氮气泡沫调驱能够较好地改善水驱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在2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稠油油田 提高采收率 氮气泡沫 泡沫调驱 QHD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适度出砂生产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韩国庆 李相方 +1 位作者 吴晓东 符翔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针对海上油田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适度出砂生产的概念 ,分析了适度出砂生产的优势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国外油田的应用实例也证明了适度出砂开采可以大幅度提高油井的产量。讨论了海上油田应用适度出砂技术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包括砂子产... 针对海上油田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适度出砂生产的概念 ,分析了适度出砂生产的优势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国外油田的应用实例也证明了适度出砂开采可以大幅度提高油井的产量。讨论了海上油田应用适度出砂技术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包括砂子产出后的处理问题、临界压差和出砂量预测问题、砂子输送预测问题、以及设备侵蚀率预测问题等。在分析渤海稠油油田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渤海油田对这一技术的适应性。认为在渤海稠油油田进行适度出砂方式开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出砂现象 适度出砂技术 井眼 油层 表皮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田双管掺稀油集输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善波 徐明海 +2 位作者 陈泽芳 冯桦 张勇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4,共4页
双管掺稀油集输流程是稠油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流程。通过对双管掺稀油集输流程的系统分析,以初始投资与运行费用相结合的等额年费用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优化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及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 双管掺稀油集输流程是稠油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流程。通过对双管掺稀油集输流程的系统分析,以初始投资与运行费用相结合的等额年费用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优化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及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求解软件,以实例说明了该软件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集输 优化设计 数学模型 软件应用 稠油油田 双管掺稀油集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贤松 谢晓庆 何春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2,155,共4页
针对渤海海域典型稠油油藏高效开采存在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手段,优化海上稠油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及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稠油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油汽比为0.22。第1周期注汽强度为20 t/m,周期注汽量递增率为20%,注汽... 针对渤海海域典型稠油油藏高效开采存在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手段,优化海上稠油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及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稠油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油汽比为0.22。第1周期注汽强度为20 t/m,周期注汽量递增率为20%,注汽速度为250 m3/d,蒸汽温度为340℃,闷井时间为5 d,井底蒸汽干度为0.5,产液速度为200 m3/d。各周期井底流压下降幅度应依次降低。根据该结果,预测海上稠油蒸汽吞吐产油剖面随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1个吞吐周期条件下,采出程度可达15.6%。研究结论对海上稠油蒸汽吞吐、合理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蒸汽吞吐 经济极限 注采参数 渤海海域 B44H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稠油油田多轮次吞吐采收率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欣鑫 徐明海 +2 位作者 舒华文 路辉 梁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21,共4页
根据国内某稠油油田笼统注汽开采多年的生产数据,对此油田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该油田注采井产油的基本生产规律及动用情况。结合测井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油田蒸汽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油层层间动用不均、... 根据国内某稠油油田笼统注汽开采多年的生产数据,对此油田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该油田注采井产油的基本生产规律及动用情况。结合测井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油田蒸汽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油层层间动用不均、底层油层动用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蒸汽吞吐后期注汽井分层注汽的方案。据此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现场验证,通过对比证明了分层注汽、在注汽过程中加快底层注汽速度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通过研究增加了生产井蒸汽吞吐采油的轮次,延迟了蒸汽驱采油的启动时机,为国内相似油田的开采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稠油热采 稠油油田 分层注汽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影响因素研究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82
15
作者 张贤松 孙福街 +1 位作者 冯国智 杨俊茹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注入参数、油层非均质性、地层原油粘度、注入时机、井网... 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注入参数、油层非均质性、地层原油粘度、注入时机、井网井距等,并将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和结论用于指导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结合单井聚合物驱试验的经验教训,对SZ36-1油田开展了五点法井组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降水增油态势,表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油田 聚合物驱 缔合聚合物 提高采收率 影响因素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田生产能耗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顾利民 朱英如 +2 位作者 穆剑 顾嘉伟 余绩庆 《中外能源》 CAS 2012年第1期92-95,共4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稠油产量大幅提高,近几年基本占到原油总产量的12%左右,热采稠油约占原油总量的10%。由于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等原因,开采和输送环节的能耗明显高于常规油田。掌握稠油油田生产用能状况、确立稠油油田生产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稠油产量大幅提高,近几年基本占到原油总产量的12%左右,热采稠油约占原油总量的10%。由于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等原因,开采和输送环节的能耗明显高于常规油田。掌握稠油油田生产用能状况、确立稠油油田生产能耗指标日趋重要。推导出稠油油田生产能耗计算数学模型,根据热力学系统能量计算方法和水蒸气热力性质,提出注汽系统能耗计算模型;通过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稠油油田主要生产耗能系统不同工艺流程、不同黏度稠油的能耗基准值;提出稠油油田3种能耗计算方法(计算法、对比法、经验值法)。建立的能耗计算模型、能耗基准值表及能耗计算方法,可用于热采稠油油田生产能耗的计算,并能应用于评价油田实际生产能耗的合理性,制定稠油区块、采油厂或整个油田公司稠油生产能耗考核指标和能耗定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能源消耗 计算方法 计算模型 能耗基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渤海稠油油田注聚井复合垢的解堵液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布民 陈磊 +3 位作者 袁征 朱彤宇 杨红斌 邱守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98,103,共5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注聚过程中易堵塞、堵塞物复杂等问题,在明确注聚井复合垢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聚合物降解率、洗油率、溶蚀率、腐蚀率进行解堵液成分筛选及优化,并通过静态解除率、一维填砂管模型驱替实验等对解堵液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注聚过程中易堵塞、堵塞物复杂等问题,在明确注聚井复合垢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聚合物降解率、洗油率、溶蚀率、腐蚀率进行解堵液成分筛选及优化,并通过静态解除率、一维填砂管模型驱替实验等对解堵液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实验确定了一种乳液型解堵液配方:1%氧化物SOU/DPG+5%石油醚/二甲苯+2%OP-10+5%柠檬酸/草酸+0.5%咪唑啉季铵盐,该体系对渤海稠油油田注聚井复合垢的静态解除率可达88.3%,模拟地层渗透率恢复率为91.22%,并具有较低的腐蚀率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注聚井 复合垢 解堵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玉克稠油油田拟塑性原油油井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玉凯 朱晴 徐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4-19,共6页
方法 利用广义达西定律 ,结合原油流变特征 ,推导拟塑性原油产能方程。目的 寻求适合吐玉克拟塑性原油的产能方程 ,并分析影响油井产量的因素 ,提高其开发效果。结果 经 5口井测试资料对比表明 ,拟塑性原油产能方程适合于吐玉克稠油... 方法 利用广义达西定律 ,结合原油流变特征 ,推导拟塑性原油产能方程。目的 寻求适合吐玉克拟塑性原油的产能方程 ,并分析影响油井产量的因素 ,提高其开发效果。结果 经 5口井测试资料对比表明 ,拟塑性原油产能方程适合于吐玉克稠油油田。结论 吐玉克原油属拟塑性流体 ,其在油层中的渗流不符合常规达西定律 ;产能方程为确定吐玉克油田单井产能 ,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稠油油田 拟塑性原油 渗流 产能方程 油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丹 冯国智 +2 位作者 曾祥林 房茂军 何春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6期130-132,153,共3页
渤海Q油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使储量得到有效动用,为此引入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来改善开发效果.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注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合理注入参数分别为:注入温度240℃,注入速度210 ... 渤海Q油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使储量得到有效动用,为此引入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来改善开发效果.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注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合理注入参数分别为:注入温度240℃,注入速度210 m3/d,周期注入量4 200 m3,焖井时间3~5 d.并对该油藏的整体开发效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驱相比,在相同开发年限内,应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可使油田的采收率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稠油油田 多元热流体吞吐 数值模拟 注入参数 效果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波 罗宪波 +2 位作者 刘英 孙英涛 王学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43-245,共3页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具有特殊性,使得常规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海上油田产能评价采用基于DST测试资料的比采油指数法,由于校正系数是经验值,取值具有人为性,往往导致产能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通过分析层间干扰、DST测试时间及...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具有特殊性,使得常规产能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海上油田产能评价采用基于DST测试资料的比采油指数法,由于校正系数是经验值,取值具有人为性,往往导致产能评价结果过高或过低。通过分析层间干扰、DST测试时间及地层伤害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提出了海上稠油油田合理单井产能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将经验校正系数分解为3个分校正系数,即层间干扰校正系数、DST测试时间校正系数和地层伤害校正系数,并给出了各自的确定方法。实例应用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得到较传统的比采油指数法更加客观的产能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产能 评价方法 校正系数 比采油指数 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