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上下腔注射透明质酸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前移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萌 尹小朋 +9 位作者 龚忠诚 宁晓婷 王玥 胡鑫 刘慧 克热木.阿巴斯 凌彬 邵博 胡露露 林兆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11-61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和关节下腔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stable biteplate,SBP)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62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中,4例未完成治疗,58例患者随...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和关节下腔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stable biteplate,SBP)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 62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中,4例未完成治疗,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给予关节上腔注射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B组(31例)给予关节下腔注射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开口位(MMO)和关节压诊(JP)指数的变化。结果 A、B组治疗3个月后较同组治疗前的最大开口位、关节压诊指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B组最大开口位和关节压诊指数改善较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功能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改善。结论关节上下腔注射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对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均有良好的效果,关节下腔注射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效果优于关节上腔注射HA联合稳定性咬合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透明质酸 稳定性咬合板 关节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曹盟 汲平 +3 位作者 栾西迪 杜珍 宋春平 王业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总体不对称性 咬肌不对称性 颞肌不对称性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佘小伟 卢爽 邓末宏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1106-1108,共3页
目的观察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前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32例,制作并为其佩戴稳定性咬合板,定期复查并调改咬合板,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张口度的改善以及自我满意度进... 目的观察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治疗前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32例,制作并为其佩戴稳定性咬合板,定期复查并调改咬合板,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张口度的改善以及自我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前后,其疼痛指数分别为(7.8±0.2)分、(3.5±0.1)分;关节弹响分别为(70.2±1.1)%、(60.5±1.0)%;张口度分别为(28.1±1.3)mm、(33.1±1.2)mm,治疗前后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评价:疼痛改善32例患者均评价有效,关节弹响和张口度的改善各有1例患者评价无效。结论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稳定性咬合板可以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障碍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稳定性咬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晓菲 黄燕 +2 位作者 杨成 刘蓉 袁苏健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26-329,340,共5页
目的探讨稳定性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以及单纯超短波和手法治疗,... 目的探讨稳定性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12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以及单纯超短波和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开口度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最大张口度分别为(39.10±9.44)mm和(35.87±8.59)mm,目测类比法疼痛评分分别为(1.00±0.60)和(1.80±0.65),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和59.02%。结论稳定性咬合板联合超短波和手法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张口受限和疼痛感,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稳定性咬合板 超短波 手法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苏佳楠 苏智勇 陈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TM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98例和联合组102例。常规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TM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98例和联合组102例。常规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31.74±5.13)岁,实施稳定性咬合板治疗;联合组男64例、女38例,年龄(30.65±5.28)岁,实施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外观满意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颞下颌关节开口指数(TOI)、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Helkimo)评分、静息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左侧颞肌前束(LTA)、右侧颞肌前束(RTA)、左侧咬肌(LMM)、右侧咬肌(RMM)]。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08%(98/102)]、外观总满意率[93.14%(95/102)]高于常规组[82.65%(81/98)、75.51%(74/98)](χ^(2)=9.586、P=0.002,χ^(2)=11.857、P=0.001)。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2.09±0.45)分]、Helkimo评分[(1.27±0.35)分]均低于常规组[(3.26±0.53)分、(2.04±0.33)分],TOI[(3.87±0.52)cm]高于常规组[(3.35±0.48)cm](t=16.852、15.944、7.341,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LTA[(2.31±0.33)μV]、RTA[(2.18±0.36)μV]、LMM[(1.37±0.24)μV]、RMM肌电值[(1.25±0.25)μV]均低于常规组[(2.87±0.35)μV、(2.79±0.38)μV、(1.68±0.23)μV、(1.74±0.26)μV](t=6.639、6.646、5.314、7.746,均P<0.001)。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TMD患者效果显著,能缓解咀嚼肌痉挛,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和改善张口受限程度,且能提高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手法复位 表面肌电图 美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过度磨耗32例临床观察
6
作者 王长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6期86-86,共1页
过度磨耗表现为面或切缘低平,牙体形态改变。的过度磨耗主要与磨牙症或紧咬等下意识的副功能运动有关,这种副功能运动是牙与牙间长时间的空咬与摩擦,而造成面严重磨耗[1]。
关键词 过度磨耗 稳定性咬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62例临床观察
7
作者 王长清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S4期121-122,共2页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指累及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系统具有相关的临床问题,如疼痛、开口受限等一组疾病的总称。多因解剖变异,咬合异常,不良姿势,不良习惯,创伤,寒冷,心理因素等因素而引起。其临床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指累及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系统具有相关的临床问题,如疼痛、开口受限等一组疾病的总称。多因解剖变异,咬合异常,不良姿势,不良习惯,创伤,寒冷,心理因素等因素而引起。其临床症状为疼痛,开口受限,进食和语言等口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多进行稳定性咬合板,枢轴咬合垫,关节镜上腔灌洗术及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启林 胡孝丽 +2 位作者 龙星 邓末宏 马国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7期431-434,共4页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再定位咬合 稳定性咬合板 疼痛指数 关节弹响 张口度
原文传递
不同稳定咬合板厚度对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鄢梨 王为 邱嘉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86,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厚度稳定性咬合板后紧咬时TMJ应力分布改变。方法根据患者CT、MRI影像数据...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厚度稳定性咬合板后紧咬时TMJ应力分布改变。方法根据患者CT、MRI影像数据,依次构建ADDwR患者牙尖交错位(工况1)与戴3、5 mm稳定咬合板咬合(工况2、3)时共3个TMJ有限元模型。分别给予3种工况中的下颌骨施加最大肌力60 s,之后对各工况中关节窝和髁突软骨表面、关节盘表面及双板区的最大等效应力进行评估。结果各工况左侧TMJ内各结构等效应力均大于右侧。戴3 mm咬合板后,双侧关节盘均未发生复位,关节盘应力仍旧集中在后带及双板区,双侧关节软骨表面应力显著增加;戴5 mm咬合板后,右侧关节盘复位,关节盘最大应力位于中间带,关节软骨和双板区等效应力降低约40%,左侧关节盘未复位,关节窝软骨和双板区等效应力下降约6%。结论ADDwR患者佩戴不同厚度咬合板,TMJ内应力及其分布模式均发生改变;5 mm稳定性咬合板可以减小ADDwR患者关节窝软骨及双板区表面应力,关节盘复位有利于缓解ADDwR患者TMJ应力。临床为ADDwR患者选择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时,在保证舒适前提下,较厚的咬合板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咬合板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颖 符策广 +1 位作者 卢锦芬 张清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比较使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 目的: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比较使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治疗结束后1年复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对比两种咬合板治疗的疗效。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的效果优于Twin-block咬合板(P<0.05);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的效果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及张口受限效果较好,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TWIN-BL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颖 卢锦芬 张清彬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71例,年龄16~59岁。患者分... 目的: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71例,年龄16~59岁。患者分为2组,第1组47例,治疗方案为配戴改良后牙咬合板;第2组42例,治疗方案为配戴稳定性咬合板,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在治疗前、配戴咬合板3个月、配戴咬合板半年(治疗结束)、疗程结束后1年等不同阶段的疼痛指数和开口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之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改良后牙咬合板改善开口功能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而在治疗关节疼痛方面,2种咬合板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牙咬合板作为一种新型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改良后牙咬合 稳定性咬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翟梅 秦爱萍 +1 位作者 郭燕 王玲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A组21例予以稳定性咬合板治疗,B组21例予以Twin-block咬合板治疗。比...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A组21例予以稳定性咬合板治疗,B组21例予以Twin-block咬合板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不同时间点疼痛、关节弹响及张口度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1、3、6个月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1、3、6个月后张口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增大,且A组较同时间点B组增大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1、3、6个月后关节弹响声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较同时间点A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稳定性咬合板在缓解关节疼痛和张口受限方面优于Twin-block咬合板,但Twin-block咬合板在改善关节弹响方面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Twin-block咬合 关节弹响 VAS评分 张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对患者上气道影响的CBCT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雅心 陈晓波 +1 位作者 施煜权 罗淑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分析稳定性咬合板(stabilization splint,SS)及前导性再定位咬合板(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s)患者上气道变化。方法:选择56例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 目的:分析稳定性咬合板(stabilization splint,SS)及前导性再定位咬合板(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s)患者上气道变化。方法:选择56例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双侧髁突后下移位的TMDs患者,根据不同咬合板治疗方式分为SS组及ARS组(每组28例)。治疗前后均拍摄CBCT,Dolphin Image 11.9软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咬合板治疗前后患者鼻咽腔容积、口咽腔容积、口鼻咽腔总容积及口咽腔最小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S治疗后鼻咽腔容积增大(P<0.05);ARS治疗后患者口咽腔容积、口鼻咽腔总容积显著增大(P<0.05)。结论:两种咬合板治疗TMDs均有助于患者通气,ARS与SS相比更有助于增加患者咽腔通气量,治疗上气道狭窄TMDs患者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前导再定位咬合 上气道
原文传递
青少年进展期髁突特发性吸收的多学科联合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丹 刘欢叶 周青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30-334,共5页
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是一种罕见的以髁突骨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表现为以髁突骨关节面破坏为主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严重影响口颌面美观及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ICR的病... 髁突特发性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是一种罕见的以髁突骨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表现为以髁突骨关节面破坏为主的一系列炎症反应,严重影响口颌面美观及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文章从ICR的病因入手,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并结合青少年进展期ICR的临床特点,深入阐述以关节腔注射-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正畸治疗-关节盘复位术-下颌牵张成骨-正颌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早期关节腔炎症反应明显、髁突形态未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关节腔注射结合稳定性咬合板治疗的可逆性保守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于关节腔炎症反应基本得到控制、髁突骨皮质连续性逐渐恢复、髁突高度基本维持的患者,采取以MEAW技术髁突减压为代表的正畸非可逆性保守治疗;对于髁突形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采取牵张成骨术、正颌外科手术、全关节置换等方法恢复颜面美观及口颌面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期在该疾病的快速进展期,切实有效地控制关节腔的炎症反应,最大限度恢复髁突骨皮质的连续性,保留髁突的正常形态和功能,避免形成严重的骨性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特发性吸收 关节腔注射 稳定性咬合板 富血小血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