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卧龙巴郎山高山灌丛降雨和穿透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崔军 安树青 +3 位作者 徐振 徐庆 王中生 刘世荣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0-668,共9页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表现出相互交叉的现象,表明该地区温度和雨量是交替起主导作用而引起降雨同位素组成变化的。H的同位素效应比O明显,其原因是H同位素分馏比O剧烈,从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O灵敏,因此H同位素在森林水文研究中比O更有用。H同位素值在不同样地穿透水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植被结构及周边微环境因子引起的水分蒸发状况和对雾水截获能力差异导致的。穿透水和降雨同位素值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穿透水的同位素值不一定大于降雨,表明影响穿透水同位素值的因素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和植被对雾水的截获,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将对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 降雨 雨量效应 温度效应 穿透水 卧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植物用水策略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杜雪莲 王世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5-10,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示踪手段,稳定同位素技术近20多年来在植物生态研究中得以快速发展。系统介绍了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植物用水策略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着重对该技术在确定不同生境下植物用水策略、区分不同功能群植物水分来源、植物... 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示踪手段,稳定同位素技术近20多年来在植物生态研究中得以快速发展。系统介绍了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在植物用水策略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着重对该技术在确定不同生境下植物用水策略、区分不同功能群植物水分来源、植物水分再分配及指示环境气候信息等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 水分再分配 植物功能群 用水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定帅 高磊 +1 位作者 彭新华 陈效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0-194,共5页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混合水、超纯水的氢氧同位素在同一条直线上,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9,P<0.001),与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非常吻合(R2>0.99,P<0.001),且不受土壤质地与有机碳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 土壤水 端元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氘盈余分析季节性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以鹰潭孙家农田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沈业杰 高磊 彭新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399,共6页
本研究基于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孙家农田小流域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季节变化规律,并应用δD-δ18O关系图和氘盈余质量平衡法分别确定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和季节性降水对地下... 本研究基于氢氧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孙家农田小流域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季节变化规律,并应用δD-δ18O关系图和氘盈余质量平衡法分别确定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和季节性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8.49δ18O+16.7m=110,R2=0.98)。降水中δD(-113.3‰~7.5‰)和δ18O(-14.9‰--0.9‰)季节性差异明显;地下水δD和δ18D(-45.3‰--40.4‰和-7.29‰---6.44‰)相对稳定;灌溉水δD和δ18O分别介于-66.2‰--28.39‰和-9.17‰--5.00‰,变化范围小于降水,大于地下水。在δD-δ18O关系图中,地下水各水样点主要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降水中氘盈余(dexcess)介于113‰~23.7‰,夏半年(4—9月)巩dexcess平均值(10.8‰)显著低于冬半年(10-3月)dexcess平均值(17.1‰)。地下水氘盈余相对稳定,介于8.75‰~14.9‰,平均值为11.9‰。通过氘盈余质量平衡法计算得出,夏半年降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为83%,而冬半年的贡献仅有17%,表明季节性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贡献差异显著,夏半年降水对地下水补给具有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性同位素 氘盈余 小流域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试验场的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过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畅 吕航 王珩安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基于原位试验场地,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地下水位、温度、电导率的测量,分析了2017年2月~5月长春市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过程,并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补给过程进行证明。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为δD=7.53δ18O-3.41(R2=0.76... 基于原位试验场地,本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地下水位、温度、电导率的测量,分析了2017年2月~5月长春市融雪水补给地下水过程,并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补给过程进行证明。结果表明,当地大气降水线为δD=7.53δ18O-3.41(R2=0.76)。在δD-δ18O关系图中,地下水各水样点主要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地下水主要受融雪水补给。融雪水对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时间为气温保持在0℃左右的20余天内,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能达到0.6 m。在此阶段,地下水位与地下水温度和电导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之后由于春季工农业用水增加,水位开始下降。在整个过程中,融雪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率为20.1%。黄土地层的田间持水率约为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水 地下水位 氢氧稳定性同位素 水量平衡 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岱沟露天矿区排土场2种典型植物的水分来源及利用策略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国敏 王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论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排土场2种典型植物水分来源的差异及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黑岱沟矿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含量均落在中国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不同月份大气降水的δD(δ^(18)Ο)值表现出明显的降水量和季节... 论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排土场2种典型植物水分来源的差异及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黑岱沟矿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含量均落在中国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不同月份大气降水的δD(δ^(18)Ο)值表现出明显的降水量和季节效应。旱季小叶杨主要利用10 cm土层以下的水分,对100~150 cm土层水分利用率最高,达25.6%;沙棘对各层次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接近,差异不明显,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高,达26.5%;为了避免种间竞争,小叶杨很少利用表层(0~10 cm)土壤水分。雨季小叶杨主要利用表层和浅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高达70.9%,沙棘主要利用30~60 cm土层的水分,达73.5%,其次是10~30 cm土层,达17.4%。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不同策略合理利用旱季有限的水分,而在雨季水分供给充分时,均优先利用浅层水源,使其组成的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矿区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水分来源 Iso Source模型 氢氧稳定性同位素 小叶杨 沙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