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长林 高博涵 王艳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3-1541,共9页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易被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易被有机酸活化释放的磷(Citrate-P)和潜在无机磷(HCl-P)4个组分磷与全磷(TP)、有效磷(Bray-P)及磷素活化系数(PAC)的变化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与CK相比,B1处理的稻田土壤TP、Bray-P及BBP磷组分均无显著变化;B2处理稻田土壤TP、Bray-P、Citrate-P和HCl-P含量均显著增加,而CaCl_(2)-P、Enzyme-P含量无显著变化。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HCl-P/TP均显著上升;B2处理下CaCl_(2)-P/TP与Enzyme-P/TP均显著上升。相关分析表明: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Bray-P、TP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CaCl_(2)-P与HCl-P、TP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铁呈显著负相关;Citrate-P与TP、HCl-P极显著正相关,与Enzyme-P、pH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铝极显著负相关。稻秆生物炭通过影响稻田土壤pH、有效铁和有效铝含量,间接地调控且显著增加了红壤性稻田土壤中TP、Bray-P、PAC及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稻秆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生物炭 红壤性水稻土 盆栽试验 水稻 生物有效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规模化高效收储运体系建设与评价——以江西省恒湖垦殖场为例
2
作者 吴强建 曲斌 +6 位作者 吁安 邹华 陈莎莎 戴珍 丁博文 甄峰 陈柳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以江西省恒湖垦殖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稻秆收集、存储过程及经济成本进行调查研究,构建适宜万t以上规模稻秆的收储运体系。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晾晒第4 d田间稻秆含水率≤20%,打捆机可... 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以江西省恒湖垦殖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稻秆收集、存储过程及经济成本进行调查研究,构建适宜万t以上规模稻秆的收储运体系。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晾晒第4 d田间稻秆含水率≤20%,打捆机可入场作业;(2)优化打捆机田间作业参数,保障稻秆质量稳定和安全储存(草捆密度≥150 kg·m-3,含杂率≤5%);(3)优化稻秆堆场设计,提升堆储能力,保障堆场稻秆安全稳定;(4)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稻秆的腐败程度逐渐增加,变异系数以纤维素含量最大,且无膜覆盖大于有膜覆盖,底层大于顶层和中层;(5)围绕稻秆收集、存储、运输等关键环节建立稻秆收储运体系经济模型,评估该体系经济成本,集中型机械收储运模式总经济成本约290元·t-1。这一研究可为建设高效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收储运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焙稻秆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颖 孙堂磊 +3 位作者 李鹏厚 李艳玲 刘鹏 雷廷宙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共11页
为充分了解稻秆(RS)及其烘焙样的热解特性,先利用立式管式炉在200、240、280℃下,对RS进行烘焙30 min,再通过热重分析仪探讨5、10和15℃/min 3种升温速率对RS及其烘焙样热解特性的影响,运用Flynn-Wall-Ozawa(FWO)法、Kissinger-Akahira-... 为充分了解稻秆(RS)及其烘焙样的热解特性,先利用立式管式炉在200、240、280℃下,对RS进行烘焙30 min,再通过热重分析仪探讨5、10和15℃/min 3种升温速率对RS及其烘焙样热解特性的影响,运用Flynn-Wall-Ozawa(FWO)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法计算RS及其烘焙样热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并用Criado法确定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RS的热分解过程可分为干燥、脱挥发分和炭化3个阶段,在脱挥发分阶段质量损失最大。在RS及烘焙样热分解过程中,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其TG和DTG曲线均向高温方向移动。随着烘焙温度升高,3种模型计算出的烘焙样的活化能(E)及指前因子(A)均随之减小,烘焙样热解反应速率更趋于稳定。3种模型计算出的平均吉布斯自由能(ΔG)由RS的67.05 kJ/mol提高到280℃烘焙样(RS-280)的91.96 kJ/mol,RS-280的平均焓变(ΔH)为正,平均熵变(ΔS)为负,表明RS热解过程中吸热反应占主导地位,且随烘焙温度升高愈发接近热力学平衡状态。Criado法计算结果表明:烘焙样热解机理在转化率(α)<0.3时符合三维扩散模型D3;在α≥0.3时向相界反应模型R2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烘焙 非等温动力学 热力学参数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炭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佳慧 张昆 +1 位作者 谢志坚 王斌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5,共8页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和N_(100)B处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05和0.13个单位。与N_(100)相比,N_(100)B处理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全氮、NO_(3)^(-)、NH_(4)^(+)、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5.13%、3.47%、11.7%、14.91%、60.89%、30.75%,还使土壤C/N、C/P、C/K、N/P、N/K化学计量比提升1.88%、2.10%、2.84%、3.62%、5.41%,并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97%。综上,稻秆炭还田有利于改善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高效利用南方红壤双季稻区稻秆资源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红壤双季稻田 生态化学计量学 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5
作者 张明慧 廖勋 +3 位作者 赵隽宇 马玲 蒋湖波 宋贤冲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1期107-111,共5页
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背景下,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稻秆资源丰富,但传统利用方式效率低下且污染环境。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4... 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背景下,稻秆资源沼气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水稻种植的重要生产基地,稻秆资源丰富,但传统利用方式效率低下且污染环境。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级行政区的稻秆分布情况与来源,发现全区可收集资源量约为总产量的80%,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指出了沼气项目仍面临资金、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沼气项目的多元化应用以及加强沼气项目的宣传和推广等对策。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广西农村沼气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资源 沼气能源化 综合利用 对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6
作者 刘少东 余茂森 郭敏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27-33,共7页
研究稻秆基生物炭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去除水体中有机染料污染物的能力。在固定床中对稻秆(20~40目)进行热解,热解终温为600℃,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反应时间为90 min,得到稻秆基生物炭(RSBC),以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进行吸附性能研究... 研究稻秆基生物炭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去除水体中有机染料污染物的能力。在固定床中对稻秆(20~40目)进行热解,热解终温为600℃,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反应时间为90 min,得到稻秆基生物炭(RSBC),以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进行吸附性能研究。在MB质量浓度为30 mg/L、RSBC用量为1.0 g/L的条件下,吸附达到平衡时,RSBC对MB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3.25%。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8.38 mg/g。与商用活性炭相比,同样条件下,RSBC对MB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3.25%,而煤基商用活性炭只有40.74%。农业废弃物稻秆经过热化学转化后可以得到一种固体产物生物炭,这种多孔性的炭材料有潜力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亚甲基蓝污染物,应用在环境领域而变废为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稻秆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春淼 韦中 +4 位作者 廖汉鹏 樊晓腾 郑海平 沈其荣 徐阳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究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新方法。[方法]以10株秸秆降解细菌为材料,研究其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以及其在纯稻秆粉为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稻秆相对降解率(RDR)的关系。[结果]菌株... [目的]探究一种评价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的新方法。[方法]以10株秸秆降解细菌为材料,研究其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以及其在纯稻秆粉为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稻秆相对降解率(RDR)的关系。[结果]菌株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上的水解圈直径(D)、水解圈-菌落直径比(D/d)、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大酶活力与RDR均未达到显著关系(P>0.05);液体发酵培养1周内每天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而菌株在液体发酵培养1周内的累积纤维素酶活力、累积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成显著正相关(P<0.05);培养1周内累积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力与RDR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说明采用单个累积酶活力和总累积酶活力(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能够更好地评价菌株对稻秆的实际降解能力,可作为秸秆降解菌降解能力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降解菌 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累积酶活力 稻秆相对降解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碱联合预处理稻秆制备木糖和葡萄糖
8
作者 方锴莉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6期103-105,109,共4页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马来酸-碱联合预处理方法制备木糖和葡萄糖。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马来酸和硫酸对木糖回收率的影响,并对稻秆酸解后的残渣用碱脱木质素,最后进行纤维素酶水解,以释放葡萄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50℃时,木糖的回收率最高,...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马来酸-碱联合预处理方法制备木糖和葡萄糖。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马来酸和硫酸对木糖回收率的影响,并对稻秆酸解后的残渣用碱脱木质素,最后进行纤维素酶水解,以释放葡萄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50℃时,木糖的回收率最高,达72.12%。对稻秆的马来酸预处理残渣进行酶解,其葡萄糖得率仅为39.12%;在80℃下用2%NaOH对残渣脱木素处理12 h,酶解葡萄糖得率可提高到8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 水解 稻秆 木糖 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调理剂对泔脚蚯蚓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耀源 邹长武 +4 位作者 张达鑫 乔玉红 殷蔚雯 王小叶 李凤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032-4035,共4页
为探究稻秆调理剂对泔脚蚯蚓堆肥的影响,分别设置A、B、C、D、E、F 6种蚯蚓堆肥处理进行试验,并对堆肥过程中各组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泔脚蚯蚓堆肥中加入稻秆调理剂可降低堆肥的全盐含量,混合物腐熟后不会对植物产生盐分毒害作... 为探究稻秆调理剂对泔脚蚯蚓堆肥的影响,分别设置A、B、C、D、E、F 6种蚯蚓堆肥处理进行试验,并对堆肥过程中各组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泔脚蚯蚓堆肥中加入稻秆调理剂可降低堆肥的全盐含量,混合物腐熟后不会对植物产生盐分毒害作用,且堆肥原料全部为泔脚时可显著提高堆肥TP;泔脚与稻秆体积比为9∶1时可显著降低堆肥毒性,但TK易损失;泔脚与稻秆体积比为8∶2时可显著促进堆肥中氮素的增长;泔脚与稻秆体积比为7∶3时微生物和蚯蚓对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最佳;泔脚与稻秆体积比为5∶5时TP易流失。综合考虑,泔脚与稻秆体积比为8∶2或7∶3时蚯蚓堆肥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调理剂 泔脚 稻秆 蚯蚓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潜蝇的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龙飞 瞿科 《湖南农业》 2016年第4期12-13,共2页
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田间看到水稻叶片上有长条形小孔洞,纵裂、破碎成"栅栏"状,稻穗短小白色、残缺不全,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很多人都认为是水稻品种有问题或农药药害所致,实际上是稻秆潜蝇危害所致,近几年该虫在湖南省内发生呈上升的趋... 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田间看到水稻叶片上有长条形小孔洞,纵裂、破碎成"栅栏"状,稻穗短小白色、残缺不全,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很多人都认为是水稻品种有问题或农药药害所致,实际上是稻秆潜蝇危害所致,近几年该虫在湖南省内发生呈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丘陵稻区危害严重。稻秆潜蝇属双翅目、秆蝇科,别名为稻秆蝇、稻钻心虫、双尾虫,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去为次要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潜蝇 秆蝇科 水稻叶片 稻秆 农药药害 稻谷产量 双尾 双翅目 纵裂 晒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秆炭和竹炭施用水平对小青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3
11
作者 刘玉学 王耀锋 +4 位作者 吕豪豪 陈庆飞 陈义 钟哲科 杨生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8-1444,共7页
为探明不同添加水平的两种生物炭对小青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生物炭在蔬菜生产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在配施氮肥情况下分别添加0、5、10、20、40 t/hm2稻秆炭和竹炭,结果表明,高水平施加稻秆炭和竹炭(2... 为探明不同添加水平的两种生物炭对小青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生物炭在蔬菜生产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在配施氮肥情况下分别添加0、5、10、20、40 t/hm2稻秆炭和竹炭,结果表明,高水平施加稻秆炭和竹炭(20 t/hm2、40 t/hm2)均能显著降低菜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有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两种生物炭对小青菜增产均具有促进作用;当添加量为40 t/hm2时,稻秆炭和竹炭使小青菜维生素C含量有所升高,总糖含量分别升高31.2%和19.5%,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15.0%和16.4%,综合效果稻秆炭优于竹炭,而对小青菜粗纤维和蛋白质的作用不明显。施加生物炭有利于增加土壤孔隙度,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小青菜品质。生物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蔬菜,但具体施用量需根据生物炭和蔬菜种类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竹炭 小青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鸡粪和稻秆混合的沼气发酵特性与工艺优化 被引量:51
12
作者 王晓娇 李轶冰 +3 位作者 杨改河 李敏 任广鑫 冯永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采用可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选用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按干物质比例0∶2∶1、0.4∶1.6∶1、0.8∶1.2∶1、1.2∶0.8∶1、1.6∶0.4∶1、2∶0∶1混合,研究了各配比在15℃、20℃、25℃、30℃下的厌氧发酵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各配... 采用可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选用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按干物质比例0∶2∶1、0.4∶1.6∶1、0.8∶1.2∶1、1.2∶0.8∶1、1.6∶0.4∶1、2∶0∶1混合,研究了各配比在15℃、20℃、25℃、30℃下的厌氧发酵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各配比产气速率和累积产气量均增大,15℃下发酵周期最长,其他温度对发酵周期影响无显著差异;不同配比下,累积产气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混合的发酵效果显著好于牛粪与稻秆、鸡粪与稻秆2种原料混合的发酵效果,但配比对发酵周期无显著影响。通过模型预测,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在发酵温度为30℃,牛粪、鸡粪与稻秆配比为1.22∶0.78∶1时,可获得最大累积产气量为28 308.7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发酵 牛粪 鸡粪 稻秆 温度 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产物及pH动态 被引量:39
13
作者 王伟东 王小芬 +3 位作者 刘长莉 李玉花 吕育财 崔宗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9-224,共6页
为了探明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代谢特性,本试验以稻杆为唯一碳源,50℃静止培养WSC-6,以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稻秆和多次连续添加的方式,研究了WSC-6分解稻杆的相对分解率、绝对分解量、分解产物及pH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一次性添加1%稻... 为了探明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代谢特性,本试验以稻杆为唯一碳源,50℃静止培养WSC-6,以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稻秆和多次连续添加的方式,研究了WSC-6分解稻杆的相对分解率、绝对分解量、分解产物及pH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一次性添加1%稻秆时,pH由初始的7.8迅速下降,第3 d降到6.0后逐渐回升,6 d后稳定在8.0左右,在此过程中DO值保持在0.01-0.12 mg·L^-1微好氧条件.以GC-MS法在稻杆分解过程中检测到乙醇、乙酸、乳酸、甘油等10种以上有机物,其中乳酸的含量最高,为7.381 g·L^-1.在90 d的实验中,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稻秆时,随着稻秆量的增加,pH下降得快而低,且回升时间拖后,当稻秆量为5%时pH下降到5.0后不再回升.在多次连续添加稻秆的实验中,隔12d和15d添加的处理pH重复下降和回升的规律性变化,分解活性保持旺盛.90 d后隔15 d添加的处理相对分解率最高,为86.7%;绝对分解量以隔6 d添加的处理最高,为32.4 g.pH变化规律能够反映WSC-6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进程及分解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木质纤维素分解菌 复合系 WSC-6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整稻秆卷压过程应力松弛试验 被引量:25
14
作者 雷军乐 王德福 +3 位作者 张全超 杨星 李利桥 李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83,共8页
为深入研究完整稻秆在卷捆压缩过程中的流变特性,该文利用自制的钢辊式圆捆机卷压试验台进行了完整稻秆卷压过程应力松弛试验研究。选择稻秆含水率、草捆干物质质量、卷捆钢辊转速、稻秆喂入速度为试验因素,并以应力松弛时间和平衡弹性... 为深入研究完整稻秆在卷捆压缩过程中的流变特性,该文利用自制的钢辊式圆捆机卷压试验台进行了完整稻秆卷压过程应力松弛试验研究。选择稻秆含水率、草捆干物质质量、卷捆钢辊转速、稻秆喂入速度为试验因素,并以应力松弛时间和平衡弹性模量作为应力松弛特性评价指标,进行4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完整稻秆卷压过程应力松弛模型可用1个Maxwell单元和1个弹簧并联组成的三元件方程表示;各因素对应力松弛时间贡献率排序依次为稻秆含水率、草捆干物质质量、稻秆喂入速度、卷捆钢辊转速;对平衡弹性模量贡献率排序依次为草捆干物质质量、稻秆含水率、稻秆喂入速度、卷捆钢辊转速;当稻秆含水率为65%、草捆干物质质量为17 kg、卷捆钢辊转速为257 r/min、稻秆喂入速度为1.6 kg/s时,应力松弛时间和平衡弹性模量可分别达最佳值17.08 s和4.01 k Pa。试验结果可为圆型打捆机对完整稻秆的卷压工艺优化及其压缩机理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 应力松弛 优化 完整稻秆 圆捆机 卷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的烘焙预处理及其固体产物的气化反应性能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邓剑 罗永浩 +3 位作者 王贵军 张睿智 匡江红 张云亮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2,共7页
稻秆资源分散、水分含量高且密度低、热值低,烘焙预处理技术能够降低收集运输的物流成本,获得的固体产物能量密度高、可磨性好,适于气流床气化。在固定床热解装置上通N2保护,稻秆分别经过200℃、250℃、300℃烘焙30min,得到的固体产物... 稻秆资源分散、水分含量高且密度低、热值低,烘焙预处理技术能够降低收集运输的物流成本,获得的固体产物能量密度高、可磨性好,适于气流床气化。在固定床热解装置上通N2保护,稻秆分别经过200℃、250℃、300℃烘焙30min,得到的固体产物在热重分析仪中与CO2进行非等温气化实验,升温速率20℃/min,终温1 200℃。实验结果表明,稻秆烘焙产物以固体剩余物和不凝结气体为主,还有少量可凝结液体(水分和焦油)。气体产物中CO2所占比例超过80%,其次为CO和微量CH4。预处理温度越高,固体剩余物越少、气体产物越多,可凝结性液体变化不大。稻秆烘焙过程的能量产率为40%~60%,随温度升高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缓慢降低两个阶段。固体剩余物的可磨性相比原始稻秆有了很大的提高,易于制细粉用于气流床气化。烘焙温度升高,所得固体产物气化反应性提高。根据Coats-Redfern法确定烘焙稻秆焦-CO2气化反应机理符合二维扩散模型,求得反应活化能73kJ/mol^88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烘焙 热重 气化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木素侧链^(13)C同位素示踪及固体^(13)CNMR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顾瑞军 谢益民 +2 位作者 曾绍琼 伍红 安田征市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73-1076,共4页
在水稻 (Oryza sativa L.)生长过程中 ,向其茎秆部节间的空腔分别注入在侧链α,β,γ位带有 1 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甙 ,得到 1 3C标记的稻秆木素 ,用高分辨率固体核磁 1 3C NMR对其组织进行分析 ,发现外源性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并不影响... 在水稻 (Oryza sativa L.)生长过程中 ,向其茎秆部节间的空腔分别注入在侧链α,β,γ位带有 1 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甙 ,得到 1 3C标记的稻秆木素 ,用高分辨率固体核磁 1 3C NMR对其组织进行分析 ,发现外源性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并不影响水稻中木素的正常合成 .证明了 β-O-4,β-β,β-5和 β-1结构是稻秆原本木素中的主要结构 ,另外还有少量的松柏醇和阿魏酸类结构 ,并证实木素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木素 同位素示踪 碳13 核磁共振 分离 造纸工业 制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与煤混燃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开兴平 杨天华 +3 位作者 孙洋 贺业光 李润东 魏砾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3-138,160,共6页
以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自行设计的立式管式炉结合X射线衍射(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ion microscope,SEM)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稻秆与煤在850℃的条件下混合燃烧碱金属K、Na的迁移转化规... 以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自行设计的立式管式炉结合X射线衍射(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ion microscope,SEM)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稻秆与煤在850℃的条件下混合燃烧碱金属K、Na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碱金属的主要气态组元KCl、KOH、NaCl、NaOH随稻秆含量的增多而增加,且氯化物的析出量大于氢氧化物的析出量;煤中某些矿物组分或元素对K的气相析出有抑制作用,但对Na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灰中K、Na的存在形式直接受原料秸秆含量的影响,稻秆含量为0%和20%时,灰中K以K2O Fe2O3为主,Na则以Na2SO4为主,稻秆含量大于50%时,K2O 2SiO2、Na2SiO3随稻秆含量的增多表现出上升趋势,K2SO4、Na2SO4趋势则相反,原料K还会以KAlSiO4、KAlSi3O8的形式滞留在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 热力学平衡计算 混燃 稻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热解过程中碱金属转化析出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余春江 唐艳玲 +2 位作者 方梦祥 骆仲泱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35-1438,1444,共5页
为了对高碱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中碱金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定量研究了稻杆中K、Na、Cl的热解析出过程.以化学分馏法和相关检测为基本分析手段,在小型固定床热解试验台上以稻杆为原料进行了试验,得到不同形式的碱金属和Cl在热解各阶... 为了对高碱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中碱金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定量研究了稻杆中K、Na、Cl的热解析出过程.以化学分馏法和相关检测为基本分析手段,在小型固定床热解试验台上以稻杆为原料进行了试验,得到不同形式的碱金属和Cl在热解各阶段的动态析出过程和转化特性.结果表明,稻杆中的碱金属在673 K以下随热解进行快速析出,然后转入高温慢速析出阶段.K、Na和Cl在热解中的转化模式大体类似,其中Cl在523 K以下的低温热解阶段表现出更强的挥发性.水溶性K和Na占生物质原料中碱金属含量的90%以上,是造成碱金属热解析出的主要原因.热解过程中,不同形式的K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转化,而Na的行为相对单纯,除水溶性外的其他形式Na在热解中表现出较强的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碱金属 热解 析出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半焦与CO2气化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黄艳琴 阴秀丽 +5 位作者 吴创之 汪丛伟 谢建军 周肇秋 马隆龙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解条件对稻秆半焦的反应性影响很大。在热解终温为550℃~950℃时,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其气化反应性呈下降趋势;热解速率越高,其气化反应性越好。在850℃~950℃,提高气化温度能提高稻秆半焦与CO2的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0.1K/s和500K/s两种热解速率下半焦的表面形貌。结果显示,后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且大孔结构明显多于前者。采用混合反应模型描述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反应过程,求取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半焦 CO2 气化 动力学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稻秆制备中孔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孙康 谢新苹 王金表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7,共5页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 以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法活化制备得到了中孔活性炭,并采用氮气吸附、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稻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为10 g稻秆,浸渍比3∶1(质量比),在140℃下预活化60 min,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活性炭得率为25%,亚甲基蓝吸附值215 mg/g,碘吸附值835 mg/g,A法焦糖值110%,灰分3.03%,其比表面积为967.7 m2/g,总孔容为1.12 cm3/g,平均孔径为4.6 nm,中孔率可以达到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中孔活性炭 制备 化学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