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水分循环和养分淋失的影响
1
作者 李博昊 李英豪 +3 位作者 朱淼淼 张成哲 林世巍 陈涛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区)布设12个典型田块,以常规稻田为对照,对养蟹稻田逐日蒸腾蒸发量、逐日渗漏量、灌溉定额、水体和表层土壤养分动态、养分淋失以及水稻和螃蟹产量等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河蟹产值的增加,使得养蟹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显著提高38.89%~76.49%(P<0.05)。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灌溉定额和渗漏总量分别显著增加3.29%~20.93%(P<0.05)和5.66%~10.83%(P<0.05),水分生产率显著降低1.85%~9.28%(P<0.05),但单位用水综合产值显著增加33.34%~70.23%。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田面水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99%~37.24%、35.25%~56.22%、18.69%~20.30%和8.12%~9.36%(P<0.05),减轻了地表径流养分面源污染潜在风险。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表层土壤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60.00%~83.88%、18.21%~44.97%、28.34%~54.56%和10.47%~21.24%(P<0.05),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淋溶损失量分别显著增加20.60%~25.20%、26.24%~44.75%、14.15%~18.83%和4.31%~16.94%(P<0.05),促进养分向深层剖面(20~100 cm)转移。本研究揭示了稻蟹共生系统具有提高单位用水综合产值、降低径流污染风险、提升地力和增加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等巨大潜力,但其促进稻田养分淋失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为养蟹灌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水分循环 淋溶损失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研究
2
作者 王玉全 范思宁 +5 位作者 于怡琳 梅杰 孙娜 梁晓晨 刘学深 李晓东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快速用手拍打稻株3次,立即观察盆中灰飞虱数量)、田间中华绒螯蟹胃肠内容物检测,室内模拟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了体质量12~24g中华绒螯蟹对田间灰飞虱的捕食作用机理,以及体质量规格、性别、短时饥饿对其捕食灰飞虱能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3组:单养水稻组、大眼幼体与水稻共养组和扣蟹与水稻共养组,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具有捕食效应,2种稻蟹养殖模式分别较无蟹田的田内害虫的数量降低53.05%和51.50%;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小规格(P<0.01);处于短时饥饿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饱食状态(P<0.01);雄蟹和雌蟹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差异。体质量增大、短时饥饿均能极显著增强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能力,3种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中华绒螯 灰飞虱 捕食 饥饿 雌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稻田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3
作者 李伟晶 王洪媛 +3 位作者 徐洋 李浩 翟丽梅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551-3567,共17页
【目的】稻蟹共生是中国北方稻作区主要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土界面是稻田系统物质循环热区。研究稻蟹共生系统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旨在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水土界面微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为稻蟹共生系统水体和土壤... 【目的】稻蟹共生是中国北方稻作区主要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土界面是稻田系统物质循环热区。研究稻蟹共生系统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旨在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水土界面微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为稻蟹共生系统水体和土壤生态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辽宁省盘锦市典型稻蟹共作区选择8个长期水稻单作系统和8个长期稻蟹共生(>20年)系统,基于稻田水土理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2种水稻种植系统对稻田田面水和界面土壤(0—2cm)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河蟹引入减少了水土界面特有微生物群落,田面水和界面土壤特有OTUs数量分别降低27.0%和71.2%,对田面水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界面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2)河蟹引入显著改变了水土界面细菌群落结构组成(P<0.05),增加了田面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4%)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9.9%)相对丰度;同时增加了界面土壤球菌门(Planctomycetes)(21.1%)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菌门(Ignavibacteriae)(15.1%)与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21.7%)的相对丰度。(3)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既是2种稻田系统水土界面的核心物种,又是共现网络的关键物种,在稳定微生态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河蟹引入降低了田面水细菌共现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但增强了稻田界面土壤细菌共现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田面水NO3--N浓度和界面土壤pH分别是影响田面水和界面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河蟹引入显著改变了稻田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田面水中营养盐的增加有减弱水体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风险,但稻蟹共生塑造了更加稳定的界面土壤细菌群落,有助于界面土壤的养分物质循环,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田面水细菌 界面土壤细菌 共现网络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8-1835,共8页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土壤理化性状和有效养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敏 王武 马旭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57,共5页
试验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 试验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田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粒径>0.2 mm团聚体的含量,降低粒径<0.00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同时可以调节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但对土壤总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会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养蟹稻田内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受栽培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养蟹稻田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稻田,养蟹稻田内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栽培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根际土壤菌群组成及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3,共11页
为明确稻蟹共生系统中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主要代谢通路,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2种稻田成熟期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的种类、丰度差异以及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 为明确稻蟹共生系统中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主要代谢通路,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2种稻田成熟期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的种类、丰度差异以及微生物的主要代谢通路差异。结果表明,样品中细菌界占98.09%,古菌界占1.76%,真菌界和其他占0.15%。在细菌门水平上,2种稻田的前4个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种优势菌门在2种稻田的相对丰度为90.86%;在细菌属水平上,位居前四的菌属在稻蟹共生系统中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K。在古菌门水平上,共有4个优势菌门,其中稻蟹共生系统中的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相对丰度为4.41%,是CK(0.48%)的9.19倍;在古菌属水平上,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共占53.63%,是主要菌属。在真菌门水平上,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稻蟹共生系统中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为72.58%,是CK(64.81%)的1.12倍;在真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十的菌属中,稻蟹共生系统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为23.62%,是CK(11.88%)的1.99倍,木霉菌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为2.56%,是CK(0.92%)的2.78倍。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细菌、古菌还是真菌,稻蟹共生系统的物种数均高于CK。共有1594699个非冗余基因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分属421类代谢通路,稻蟹共生系统在前20类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K,说明河蟹引入生物有机肥稻田后丰富了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加强了物种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根际土壤 菌群组成 代谢通路 宏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稻蟹共生养殖模式的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华楠 项丽 《科学养鱼》 2019年第3期33-35,共3页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整个崇明区的面积广阔,约占上海陆域面积的1/5。崇明县养蟹历史悠久,中华绒螯蟹是当地的特色蟹种。纵观崇明河蟹产业的发展,从原来的小规模、分散型、传统式养殖发展至今,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养殖,...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整个崇明区的面积广阔,约占上海陆域面积的1/5。崇明县养蟹历史悠久,中华绒螯蟹是当地的特色蟹种。纵观崇明河蟹产业的发展,从原来的小规模、分散型、传统式养殖发展至今,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养殖,河蟹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崇明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崇明河蟹的养殖模式具有多样性,而稻蟹共生养殖模式是崇明河蟹养殖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完美结合。因此,对崇明稻蟹共生养殖模式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崇明县 经济效益 养殖 田选择 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怡彬 徐洋 +3 位作者 王洪媛 王绍蓬 翟丽梅 刘宏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1-939,共9页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大争议。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稻田种养模式——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持续淹水...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大争议。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稻田种养模式——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持续淹水水稻单作、晒田水稻单作和稻蟹共生3种处理,开展了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能够降低稻田N_(2)O排放,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和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N_(2)O排放量分别降低23.9%和16.7%。稻蟹共生对CH_(4)排放的影响则取决于水稻单作的水分管理模式。相比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稻蟹共生处理使CH_(4)排放量降低13.5%;然而相比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则使CH_(4)排放量增加34.0%。整体而言,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降低了13.6%的增温潜势;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却增加了32.6%的增温潜势。冗余分析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田面水溶解氧和pH以及土壤中NO^(-)_(3)-N含量和pH的影响。综上,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角度看,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蟹共生模式可以降低N_(2)O和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与晒田水稻单作系统相比,持续淹水的稻蟹共生模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N_(2)O CH_(4)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对稻田病草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伟晶 王洪媛 +3 位作者 张怡彬 徐洋 李浩 刘宏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64-69,共6页
为明确稻蟹共生对田间病草害的防控作用,通过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水稻单作持续淹水模式(RMF)、水稻单作晒田模式(RM-D)和稻蟹共生模式(RC)3种处理,对微区主要杂草和稻瘟病发生情况及水稻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能基本控... 为明确稻蟹共生对田间病草害的防控作用,通过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水稻单作持续淹水模式(RMF)、水稻单作晒田模式(RM-D)和稻蟹共生模式(RC)3种处理,对微区主要杂草和稻瘟病发生情况及水稻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能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有效控制了水绵的发生,能显著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叶瘟发病率平均降低了14.8个百分点,穗颈瘟发病率平均降低了7.2个百分点,降低了水稻产量但差异不显著。水稻单作晒田模式相对于持续淹水模式,显著增加了三棱水葱[Schoenoplectus triqueter(L.)Palla]的数量,增加了稻瘟病的发生率,叶瘟发病率显著提高了8.3个百分点,穗颈瘟发病率显著提高了4.5个百分点,水稻产量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水分管理 病草害 产量 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东锋 汪清 马旭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8期5879-5880,共2页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经济效益 产量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系统的功能及发展策略——以夹沟香糯生态种植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孜腾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稻蟹共生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农业-渔业联合种养模式,在同等的生态空间内,最大程度优化产业协作模式,充分发挥稻田闲置区域的价值养殖螃蟹,为螃蟹提供资源丰富的生长空间。螃蟹可以在水稻成长期间降低虫害,代谢出丰富的含氮、氧物质,改善... 稻蟹共生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农业-渔业联合种养模式,在同等的生态空间内,最大程度优化产业协作模式,充分发挥稻田闲置区域的价值养殖螃蟹,为螃蟹提供资源丰富的生长空间。螃蟹可以在水稻成长期间降低虫害,代谢出丰富的含氮、氧物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稻蟹共生模式极大地改变了水田原生环境系统,促进了生态系统有机资源的再循环。基于系统理论视角经济-生态-社会(EES)生态模式,分析了夹沟香糯稻蟹共生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并结合我国本土实际,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生态农业 系统理论 EEC生态模式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模式农事活动对河蟹筑穴行为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浩 武淑霞 +5 位作者 王洪媛 刘宏斌 徐洋 李伟晶 雷秋良 马思琪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2406-2409,2414,共5页
关注稻田养殖生物的生存状况有利于促进水稻与水产养殖生物稳产与高产。河蟹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水稻田间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稻蟹共生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农事活动会对河蟹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影响尚不明确。本研... 关注稻田养殖生物的生存状况有利于促进水稻与水产养殖生物稳产与高产。河蟹生长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水稻田间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稻蟹共生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农事活动会对河蟹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距离因子、水位因子以及施肥因子,分析比较田块到主路不同距离、稻田灌水和施肥等因素对河蟹筑穴习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使得靠近主路处理田块蟹洞数量显著增加,河蟹成活率下降5.34百分点,产量降低10.58%。同时,田面水深与稻田蟹洞个数呈显著负相关,水浅导致河蟹筑穴行为增加;施氮量与河蟹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与蟹洞个数无相关性,河蟹筑穴行为影响不大,且河蟹的大部分生育期内田面水铵氮含量也不超标。通过适当调节田间管理措施,如减少人类活动和增加田面水深等措施可达到在稻田养蟹过程中提高河蟹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生物扰动 环境胁迫 农事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以稻蟹共生和葡萄草鸡模式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璟镒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不同自然条件发展的生态农业对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不同自然条件发展的生态农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以稻蟹共生和葡萄草鸡两种生态农业为例,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总结了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和农户联结机制、宣传绿色生态品牌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 稻蟹共生 葡萄草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婷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2期20-21,共2页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一项以水稻为基础,运用田蟹的生活习惯,将合适数量的田蟹投入到稻田里饲养,明显提高经济价值及生态效益的新型种养方式。本文以稻蟹共生种养实验为基础,寻找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稻蟹共生种养 效益分析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稻蟹共生养殖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淑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3期280-280,共1页
从田块选择、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水稻插种、蟹苗投放、日常管理、起捕等方面对稻蟹共生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蟹共生 养殖技术 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宿县稻蟹共生技术推广研究
16
作者 朱小霞 关志强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4期39-40,共2页
温宿县盛产大米,每年稻蟹共生面积稳定在15万亩,水稻规模不具优势,但水稻品质优异,1998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米之乡”,但是单一稻蟹共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充分,并且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稻蟹共生田几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出的稻... 温宿县盛产大米,每年稻蟹共生面积稳定在15万亩,水稻规模不具优势,但水稻品质优异,1998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米之乡”,但是单一稻蟹共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充分,并且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稻蟹共生田几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出的稻米绿色天然,市场销售价格高。通过了解稻蟹共生综合生产技术推广的现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而提出温宿县稻蟹共生综合生产技术应用推广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宿县 稻蟹共生技术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研究进展
17
作者 唐玉桐 李汉城 徐炜琳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4期52-56,共5页
为推广科学绿色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生态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稻蟹共生系统的养殖模式、技术要点和实践案例,分析... 为推广科学绿色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生态养殖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系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稻蟹共生系统的养殖模式、技术要点和实践案例,分析了生态养殖系统的优势及当前的诸多不足,并展望了稻田养蟹的发展潜力与未来农业前景。水稻为河蟹提供栖息地,而河蟹则通过驱虫和增肥来促进水稻的生长。稻蟹共生模式突破了资源的限制,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该养殖模式,践行了以稻养蟹、以蟹护稻的互利共生理念,推动了种植产业与养殖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达到生态循环与资源互补的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养殖 养殖效益 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 稻蟹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对水稻生长与水田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伟晶 王洪媛 +4 位作者 潘君廷 徐洋 李浩 金轲 刘宏斌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10,共8页
稻蟹共生模式作为我国特色稻田种养模式,依靠生物之间的互惠、生物之间稻田资源的互补利用,在维持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控制病虫草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水稻生长、水质、土壤环境、系统氮素损失、生... 稻蟹共生模式作为我国特色稻田种养模式,依靠生物之间的互惠、生物之间稻田资源的互补利用,在维持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控制病虫草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水稻生长、水质、土壤环境、系统氮素损失、生物多样性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与分析目前我国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稻蟹共生模式能够稳定或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不一。本研究可为稻蟹共生模式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生长 水田生态
原文传递
蟹稻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浅析
19
作者 张成斌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9期119-122,共4页
蟹稻共生是一种水稻田养殖河蟹生态、立体的绿色高效种养模式,为了挖掘稻田潜力,当地运用田间工程、河蟹养殖、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取得了“蟹稻共赢,一地双收”的效果。蟹稻田平均增加效益1.53万元·hm^(-2),推广面积300hm^(2)... 蟹稻共生是一种水稻田养殖河蟹生态、立体的绿色高效种养模式,为了挖掘稻田潜力,当地运用田间工程、河蟹养殖、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取得了“蟹稻共赢,一地双收”的效果。蟹稻田平均增加效益1.53万元·hm^(-2),推广面积300hm^(2),增加经济效益459万元,蟹田米、稻田蟹,畅销北方市场,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绿色高效 种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稻蟹共生耦合系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7
20
作者 顾芸 李奎 +3 位作者 陈立婧 沈玺钦 石伟 管卫兵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1-420,共10页
通过对宁夏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蟹共生耦合系统浮游植物的研究,分析该模式下稻田与不同水体循环运作中稻田进水口、稻田中间、稻田出水口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水稻品种为秋优88号,蟹品种为中华绒螯蟹,实验选择4个(3、6、7、10号田)灌... 通过对宁夏贺兰县四十里店村稻蟹共生耦合系统浮游植物的研究,分析该模式下稻田与不同水体循环运作中稻田进水口、稻田中间、稻田出水口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水稻品种为秋优88号,蟹品种为中华绒螯蟹,实验选择4个(3、6、7、10号田)灌溉鱼塘尾水稻田(试验组)和1个(8号田)灌溉黄河水稻田(对照组)。结果表明:试验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35种,其中,3号田鉴定出8门153种,6号田鉴定出8门147种,7号田鉴定出7门143种,10号田鉴定出8门159种。对照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27种。试验组平均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势种13种,对照组优势种9种,均以蓝藻为主。灌溉鱼塘尾水稻蟹田多样性指数高于灌溉黄河水稻蟹田,表明灌溉鱼塘尾水稻蟹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加完善与稳定。试验组总碱度、盐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透明度、水温、磷酸盐、pH、溶氧、亚硝酸盐、氨氮存在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表明,pH、透明度、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耦合模式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