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
1
作者 金桂秀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37-40,共4页
从稻麦品种的选择与搭配、茬口与播期、播前种子处理、整地、播栽方式与用种量、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介绍了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临沂市及周边中粳中熟同生态区稻麦两熟粮食... 从稻麦品种的选择与搭配、茬口与播期、播前种子处理、整地、播栽方式与用种量、施肥、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介绍了鲁东南稻区稻麦两熟节水增效生产新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临沂市及周边中粳中熟同生态区稻麦两熟粮食生产,比传统手插秧种稻方式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有利于推动种稻方式由传统手插秧向旱育机插秧和机直播转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东南 稻麦两熟 节水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被引量:126
2
作者 刘世平 聂新涛 +3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51,共4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耕作方法与秸秆直接还田在稻麦两熟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免耕使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而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翻耕还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7%~13.0%、0%~10.6%、0.2%~10.6%、8.4%~15.5%。麦季秸秆还田的产量有增有减,实际产量免耕覆盖还田略低,对照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而水稻翻耕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左右。因此,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从省工节本和提高地力角度可采用稻麦免耕秸秆覆盖与留高茬还田,从提高产量和地力角度宜采用稻季翻耕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72
3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聂新涛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6,共6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 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0~7 cm较高,下层14~21 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陈文林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3,共5页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姚雄 任万军 +2 位作者 蓝平 卢庭启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4-1371,共8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迅速变劣,表现为株高急剧增加,百株干重和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呈线性上升。一叶一心期追施适宜的氮肥并配以二次化控措施,可使超秧龄机插秧苗保持较好的移栽状态和栽插质量,保证其高产。在一叶一心期追施氮肥N 6 g/m2并配以100 mg/L多效唑浸种,并在二叶一心期喷施250 mg/L多效唑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秧苗素质;关键栽插质量指标—漏插率可降低至8.5%,并能获得9.95 t/hm2的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机械化移栽 秧苗生长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岳芳 陈留根 +4 位作者 朱普平 张传胜 盛婧 王子臣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47-1653,共7页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周年CH4、N2O排放总量分别为394 kg CH4.hm-2、2.39 kg N2O.hm-2,土壤碳固定量、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14 t C·hm-2、6383 kg CO2-equivalents·hm-2;较秸秆不还田增加CH4排放总量152%、减少N2O排放总量14%、增加土壤碳固定量531%、增加净增温潜势57%。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短期内稻麦两熟高产农田的温室效应明显提高,但其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H4和N2O排放 土壤固碳 增温潜势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稻麦两熟制下土壤养分平衡与培肥的长期试验 被引量:27
7
作者 曹志洪 朱永官 +1 位作者 廖海秋 吴留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0-63,93,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常熟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的稻麦两熟制下的土壤养分平衡与培肥长期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的土壤养分逐年亏缺,稻麦产量低;施适量氮磷钾化肥的土壤产量尚未见受影响,土壤有机质略有提高,养分稍有盈余;在施适量氮磷钾化肥... 在中国科学院常熟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的稻麦两熟制下的土壤养分平衡与培肥长期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的土壤养分逐年亏缺,稻麦产量低;施适量氮磷钾化肥的土壤产量尚未见受影响,土壤有机质略有提高,养分稍有盈余;在施适量氮磷钾化肥基础上再施适量秸秆的土镶,其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养分盈余较多,土壤肥力有望不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养分平衡 施肥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海候 沈明星 +4 位作者 陆长婴 张永春 吴彤东 施林林 周新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8-763,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农田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农田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监测试验,研究设计了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CK)、麦季稻秸还田(R)、稻季麦秸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4种秸秆还田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总增温潜势(GWP)及单位产量的GWP有极显著影响,CH4稻季总排放量表现为RW(233.04 kg/hm2)>W(197.99 kg/hm2)>R(122.14 kg/hm2)>CK(97.07 kg/hm2),N2O稻季总排放量的顺序是R>W>RW>CK,依次为4.74 kg/hm2、2.66 kg/hm2、2.14 kg/hm2和1.07 kg/hm2。RW处理水稻产量(10.54 t/hm2)和R处理(10.36 t/hm2)较秸秆不还田对照显著增产,而秸秆还田处理(R、W和RW)的GWP以及单位产量的GWP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说明,秸秆还田增加了稻季CH4和N2O排放,小麦秸秆还田是增加稻季CH4排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H4和N2O排放 增温潜势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姜心禄 池忠志 +1 位作者 郑家国 孔祥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959-964,共6页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机插秧 秧苗素质 透水膜 育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岳芳 郑建初 +4 位作者 陈留根 王子臣 朱普平 盛婧 王亚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357-3366,共10页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4.73%—86.84%。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麦季免耕极显著高于麦季旋耕和麦季翻耕,平均增加53%和24%;稻季翻耕较稻季旋耕平均增加CH4排放量10%,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表现趋势相同。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CH4排放总量与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CH4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冰莹 马娜娜 余德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6-385,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稻麦产量,但是,水稻产量的响应程度要显著强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秸秆还田量大于3 750 kg·hm^(-2)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小麦产量,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长江流域,小麦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基肥N肥以尿素形态施用下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以复合肥形态施用下小麦产量对水稻秸秆还田的响应不显著。在稻秸还田条件下,全生育期N肥用量大于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N肥用量不超过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P肥最适用量为40~60 kg·hm^(-2),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0 g·kg^(-1)时,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大于30 g·kg^(-1))时,水稻秸秆还田却降低了小麦产量。旋耕显著降低了稻秸还田下小麦产量,但其他耕作方式却能够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正效应。此外,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麦产量,但还田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土壤本底条件、耕作栽培及水肥管理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秸秆还田 产量 META分析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稻麦两熟区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效率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曹卫华 杨敏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89-101,共13页
为有效指导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用及其效率优化,该文以江苏省24个典型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以货币收益和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测算各模式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为有效指导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用及其效率优化,该文以江苏省24个典型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以货币收益和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测算各模式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不同产出目标的效率值差异显著。以货币收益为产出目标,有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对外作业服务、且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以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具有农机化作业自有自用、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财政补贴占总投入的比例、农田连片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各生产模式都是正向影响,劳均农机动力、台均农机原值、劳均种植面积对不同产出目标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有正向或负向影响。且当前大部分生产模式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故根据不同的产出目标,应在一定的组织模式下选用适宜的技术模式,并针对各影响因素对效率的作用调整改进方向,非盲目增加投入量。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选用适宜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及优化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生产 优化 稻麦两熟 效率 影响因素 DEA-TOB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甲烷及养分减排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建初 陈留根 +4 位作者 张岳芳 郭智 肖敏 刘红江 王子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本试验研究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及自然降雨条件下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 本试验研究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及自然降雨条件下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在稻麦两季采用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稻麦两熟制农田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常规施肥条件下稻田全氮径流流失总量为3.92 kg/hm2、全磷径流流失总量为147.30 g/hm2,全氮、全磷流失率分别为1.45%和0.2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减肥和氮肥后移处理均可减少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量。表明,合理农业措施的运用能有效减少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甲烷排放 径流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研究 Ⅰ育秧方式、软盘育苗叶龄与本田抛栽密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家国 陈启元 +2 位作者 金问模 张鸿 姜心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96-103,共8页
针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及种植制度的需求,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育秧方式、软盘育苗播种量和叶龄以及本田抛栽密度、氮素用量及施氮配比等项技术,结果表明,旱地盘育大苗的稻谷产量最高;20g/盘以下(粉嘴谷)的播... 针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及种植制度的需求,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育秧方式、软盘育苗播种量和叶龄以及本田抛栽密度、氮素用量及施氮配比等项技术,结果表明,旱地盘育大苗的稻谷产量最高;20g/盘以下(粉嘴谷)的播种量有利于培育壮秧;播期愈迟,秧龄愈短,分蘖株、平均单株带蘖、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愈少;抛栽密度与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杂交中 抛秧 育秧方式 播种量 叶龄 抛栽密度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岳芳 孙国峰 +4 位作者 周炜 胡宇容 王鑫 陈留根 郑建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 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0~5、5~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还有利于提高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但保护性耕作对20~30 cm土层土壤碳库特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短期内少免耕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及改善土壤有机碳活度来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稻麦两熟地区生态、经济施氮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荣刚 戴其根 皮家欢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30-35,共6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单位氮素的产量、边际产量以及生产弹性系数、产投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稻、麦籽粒氮肥当季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后降 ,秸秆氮素利用率基本上呈上...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单位氮素的产量、边际产量以及生产弹性系数、产投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稻、麦籽粒氮肥当季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后降 ,秸秆氮素利用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该地区稻麦两熟制度中存在着氮素奢侈吸收现象。应用传统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方法求算出当地稻麦两熟的周年生态、经济施氮量分别为 2 81 .9和 3 3 6.3 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生态施氮 经济施氮 氮肥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田秋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明荣 曾文才 +1 位作者 缪凡 熊凡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8-18,共1页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田秋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张明荣曾文才缪凡熊凡(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637000)四川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年总产大豆2.5亿kg,全省人均占有量不足2.5kg,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8.5k...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田秋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张明荣曾文才缪凡熊凡(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637000)四川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年总产大豆2.5亿kg,全省人均占有量不足2.5kg,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8.5kg的水平。四川省常年有麦─稻二熟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栽培 稻麦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农作制结构优化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洪洋 徐宗进 +3 位作者 张立智 于松溪 苏兴智 王维屯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5期21-22,40,共3页
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 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农作制 旱育秧 机插秧 直播 套播 机条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稻麦两熟轻简高效周年生产主要技术集成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加生 徐士清 +2 位作者 叶世超 李海军 蔡正秀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12期175-176,共2页
经过多年来的稻麦生产实践,并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规纳、总结,得出了在准北地区比较实用的一整套轻型、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对指导该区的稻麦生产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 稻麦两熟 轻简高效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区超级稻高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金歧 董县中 +2 位作者 张德平 张宗保 孙广朝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4期54-55,共2页
介绍了稻麦两熟区超级稻高产技术,主要包括:选用适宜品种、培育超级壮秧、适当稀植、平衡施肥等关键措施。示范应用结果大面积每667m2产量达到650kg以上,比用一般技术种植超级稻增产25%左右。
关键词 超级 稻麦两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