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9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1
作者 陈水生 罗丹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33,共20页
随着治理的“空间”转向和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探讨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构建路径,对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效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随着治理的“空间”转向和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探讨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构建路径,对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效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特性—治理目标—治理路径”的整合性视角建构了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分析框架。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以超大规模性、高度复杂性、快速流动性、多维风险性四大空间基本特性及其治理挑战为逻辑起点,聚焦超大城市空间规划的系统协同与有效实施、空间更新的协调互适与统筹共治、空间服务的均衡可及与供需适配、空间安全的综合防控与系统韧性等核心目标,从整体性治理、包容性治理、参与式治理、韧性治理等路径协同推进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既要尊重城市空间系统发展与治理的一般性规律,又要立足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将其统一于人民城市建设之中,为民众创造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空间治理现代化 空间规划 空间更新 空间服务 空间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绝对到抽象:空间的历史——列菲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2
作者 张一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列斐伏尔眼中的社会空间是被一定的空间实践所生产出来的,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这种空间的生产本身也必定会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认识空间历史发展的线索,只能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改变自然的生产力与主体际的生产关系相... 列斐伏尔眼中的社会空间是被一定的空间实践所生产出来的,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这种空间的生产本身也必定会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认识空间历史发展的线索,只能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改变自然的生产力与主体际的生产关系相关联的“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出发,空间生产总是一定生产方式的空间关系场境实现,这就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绝对空间、进入积累的历史性空间、资产阶级的抽象成为统治的空间和未来人类解放后的差异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绝对空间 历史空间 抽象空间 差异性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空间革命”的三重建构
3
作者 解丽霞 王丹丹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197,198,共15页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的构造物,是以特定革命历史为内容的社会秩序的承载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将空间作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基本场域,阐释了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空间革命”谱系。马克思在物质空间中确证了实践的存...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的构造物,是以特定革命历史为内容的社会秩序的承载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将空间作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基本场域,阐释了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空间革命”谱系。马克思在物质空间中确证了实践的存在论根基,开辟了空间重构、空间联合、空间正义的实践进路;以实践的能动反映论观照了革命进程中精神空间的生产;基于对空间“物质—精神”双重向度的开掘,建构了融合物的实存和精神生产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实践和精神空间的构想融入社会空间的重构,促成了社会空间的意义重写,生成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重“空间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社会空间 唯物史观 空间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区隔走向嵌入: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
4
作者 李江 阮成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从空间生产的理论逻辑出发,可以形成“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相耦合的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现实关照下,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区隔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空间窄化、经济空间淡化、治...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从空间生产的理论逻辑出发,可以形成“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相耦合的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进路。现实关照下,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区隔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空间窄化、经济空间淡化、治理空间弱化和文化空间虚化。乡村教师赋能乡村振兴应通过空间嵌入,笃定乡村教育的“组织者”角色、坚定乡村产业的“优化者”角色、凿定乡村治理的“协作者”角色、确定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角色,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教师角色生成的价值同求、动力同源、责任同向和实践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 空间嵌入 乡村教育空间 乡村治理空间 乡村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关联模式引导下的地质灾害空间因果关系发现方法
5
作者 陈炳蓉 谌恺祺 +2 位作者 邓敏 黄成 刘青豪 《测绘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51,共16页
空间因果是认知地理现象规律的核心途径,能够揭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驱动要素与成因机制,为灾害溯源与应急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现有因果发现方法非源生于地理学研究,未充分考虑空间位置约束,难以有效探测地理现象演化的空间因... 空间因果是认知地理现象规律的核心途径,能够揭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驱动要素与成因机制,为灾害溯源与应急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现有因果发现方法非源生于地理学研究,未充分考虑空间位置约束,难以有效探测地理现象演化的空间因果关系。为此,本文从空间关联视角,提出空间因果发现方法Spatial-PC,包含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判断模型,即空间条件互信息与空间偏相关检验,有效探测空间位置约束下的空间因果关系。具体地,本文研究以云南省地质灾害为例,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地质灾害空间关联模式,基于空间条件互信息筛选关联模式中的空间因果关系,利用空间偏相关检验判定因果关系的影响方向,形成空间因果图。研究成果有效揭示了云南省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具有科学服务地质灾害精准防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模式 空间因果 空间条件互信息 空间偏相关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规划供给与治理策略
6
作者 张京祥 冯广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尚未就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供给问题形成共识。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如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质空间”这一核心命题,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尚未就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供给问题形成共识。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如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质空间”这一核心命题,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分析其中的“经济—空间”互动逻辑:在科技创新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创新供给,因此在经济与空间的双向互动下,必须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实现新质生产空间创新性配置中的关键作用。据此,将新质生产空间分为知识创新型、技术产业型、功能特性型、跨域融合型4类,探讨其空间需求特征,并从空间的识别与供给、构建与营造、管控与引导、治理与网络构建等方面分别提出匹配新质生产需求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土空间规划 “经济—空间”互动 空间供给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类空间”的云南省泸水市国土空间优化研究
7
作者 李盈盈 刘师旖 +2 位作者 计培琨 王东驰 李益敏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3期60-70,共11页
云南省泸水市作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种土地利用问题表明泸水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研究针对泸水市国土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国土空间现状和国土空间开发... 云南省泸水市作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种土地利用问题表明泸水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研究针对泸水市国土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国土空间现状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泸水市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泸水市国土空间优化区域有农业生产方式亟须调整区、农业空间生态问题重点防范区、城镇空间生态问题重点防范区、城镇空间潜在扩张区、潜在退耕区5种类型;②国土空间优化区域以农业生产方式亟须调整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六库镇、上江镇、秤杆乡和古登乡;③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同时优化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潜在退耕区主要分布在秤杆乡和古登乡;④在生态保护较重要区进行土地开发建设活动时应做好防范措施,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空间生态问题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在上江镇、片马镇和鲁掌镇,城镇空间生态问题重点防范区只在片马镇有少量分布;⑤城镇空间潜在扩张区以六库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 城镇空间 国土空间现状 云南省泸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空间转向:关于空间形式、空间批评与地理批评的概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空间形式、空间批评、空间转向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文观念。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空间批评发生于1950-1980年代,巴什拉尔、勒菲弗尔、福柯、詹明信、曼德尔、哈维等从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等角度越来越多地关注了空间理论。“空间转向”发生于1990年前后。21世纪初期,其革新的学者范式及其方法迅速从人文地理学扩展/散播到哲学、文学、艺术研究诸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 空间批评 空间的文学研究 空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民族旅游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制
9
作者 蔡溢 龚子悦 +1 位作者 肖熠梅 周吉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5,47,F0002,共11页
在旅游流动性驱动下,空间承载了资本、权力和游客的跨地方流动,成为解析人地关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切入点。基于物质、社会和情感等空间的多维属性,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剖析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 在旅游流动性驱动下,空间承载了资本、权力和游客的跨地方流动,成为解析人地关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切入点。基于物质、社会和情感等空间的多维属性,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剖析旅游驱动下民族社区多维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近23年以来,西江苗寨的物质空间经历了“多翼快速扩展—双翼匀速扩展—单翼快速扩展”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沿“西北-西南-东南”轴线扩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面积较基期扩大了2倍。2)社会空间的结构从传统的生产生活驱动转向以旅游要素为主导,空间功能从单一转向多元,呈现斑块化和垂直分异的特征。3)情感空间的构成要素逐渐景观化和破碎化,展现出“全球-地方”融合的特征。4)旅游流动性资本与权力的运作导致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激发了居民的经济理性,推动空间从地方向流动转变,并促成多维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强调从流动性视角探究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对促进民族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物质空间 社会空间 情感空间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人才流入与城市空间效率
10
作者 魏新月 田伟腾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在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效率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要素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POI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 在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效率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要素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POI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均等两方面衡量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城市空间效率呈现倒U型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的优化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效率提升;(2)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空间均等均会因城市不同的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而对城市空间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3)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实证验证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进而促进城市空间效率的提升。因此,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标准,提出缓解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不匹配的问题;增加教育、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在城市外围区域的投入;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差别地分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提升城市宜居性,进而吸引人才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 城市空间效率 人才流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常生活”的我国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11
作者 郭龙 曾渊 《中外建筑》 2025年第2期77-81,共5页
从“日常生活”概念释义入手,阐述了日常生活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分析乡村居民与乡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乡村日常生活”概念。以此为基础,结合乡村居民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从中推导出“交易空间”“交往空间”“观念空... 从“日常生活”概念释义入手,阐述了日常生活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分析乡村居民与乡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乡村日常生活”概念。以此为基础,结合乡村居民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从中推导出“交易空间”“交往空间”“观念空间”3种乡村公共空间类型,并结合具体案例推导出“以开放与多功能为导向的交易空间营造”“以存续场所记忆为导向的交往空间营造”“以触发集体活动为导向的观念空间营造”3种设计原则,从而为当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乡村 公共空间 交易空间 交往空间 观念空间 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代剧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从物理、社会到隐喻空间的探索
12
作者 蔡力 《传播与版权》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年代剧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年代剧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和再现,还是一种空间叙事的艺术表现。空间在年代剧中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存在,它也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年代剧的空间叙事中,物理空...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年代剧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年代剧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和再现,还是一种空间叙事的艺术表现。空间在年代剧中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存在,它也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年代剧的空间叙事中,物理空间的视觉表达与社会空间的情感表达并重,这两种空间叙事方式相互辅助、相互映照,形成了年代剧独特的叙事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年代剧还通过运用隐喻空间深化主题表达,使得空间叙事成为年代剧独特的艺术手法。文章旨在通过对年代剧中物理、社会以及隐喻空间的深入剖析,探索其在叙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电视剧创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剧 空间叙事 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 隐喻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教旅游区空间配置与游客游览路线选择——基于空间句法的实证研究
13
作者 王聪荣 柯苹妍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空间配置与游客游览路线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文教旅游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游客流量分配和可持续规划有重要意义。以集美学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归纳游客的行为特征与流动模式,并运用空间句法转译该地区... 空间配置与游客游览路线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文教旅游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游客流量分配和可持续规划有重要意义。以集美学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归纳游客的行为特征与流动模式,并运用空间句法转译该地区的空间配置数据,进而通过空间配置与景点访问量的相关性来分析文教旅游区的空间因素对游客游览路线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文教旅游区的景点空间布局会影响游客的流动模式;文教旅游区的空间配置对游客游览路线选择、景点访问量有显著的影响;空间句法能够较好地预测游客的空间行为。该研究可为文教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游客流量再分配、旅游空间管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配置 空间句法 游客流动 空间行为 旅游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路径
14
作者 石琳焱 《教育界》 2025年第3期59-61,共3页
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图形几何知识的特点,设计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视觉、动觉、想象空间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不... 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图形几何知识的特点,设计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视觉、动觉、想象空间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教学策略与路径。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学生构建直观感知的“眼中之竹”和实践操作的“手中之竹”,还要引导他们构建蕴含深度空间思维的“胸中之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视觉空间 动觉空间 想象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研究——基于SE指数方法
15
作者 刘志强 郑薇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研究对构建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SE指数评价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并揭示各市辖区社区公园和居民的供需匹配状况、空间公平性差异。结果发现:1)SE指数是对使...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研究对构建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SE指数评价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并揭示各市辖区社区公园和居民的供需匹配状况、空间公平性差异。结果发现:1)SE指数是对使用基尼系数公平性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可弥补基尼系数无法体现空间性的不足,同时也是对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完善,能够判定社区公园布局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并可对相同(近)基尼系数市辖区所对应的不同公平性状态进行原因解释。2)整体尺度看,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较差,各市辖区空间公平性差异明显,呈现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局部尺度看,姑苏区和吴中区基尼系数相近,但姑苏区空间不公平状态呈现需求多而供给不足,吴中区则表现为供给充足而需求少。以期为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和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园 空间布局 空间公平性 SE指数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建构模式——以瓷颜咖啡店为例
16
作者 朱媛媛 邸佳琦 +3 位作者 陈思苒 刘可心 郭韫喆 李星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出了乡村文化消费空间建构模式。结果显示:1)瓷颜咖啡店以政府、企业的决定型物质构建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消费符号固着于实体建筑为概念,以乡村居民视角下的“新型休闲消费空间”与城市游客视角下的“桃花源”为亲历性空间。2)瓷颜咖啡店作为城乡文化整合的一个节点,其发展模式为物质空间拼贴式发展、社会空间嵌入式发展、文化空间整合式发展。3)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生产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资本等外在供给力以及乡土传统消费文化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发轫所代表的乡村社会空间转变实质上是乡村结构功能的转变,其空间实践也表征了乡村绅士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要素交互 文化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空间异化及其扬弃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小敏 何玲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属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异化为资本增殖的空间。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耦合使空间呈现更深的异化样态,具体表征为“时空压缩”致使空间感知混乱、“数字焦土”进... 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属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异化为资本增殖的空间。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耦合使空间呈现更深的异化样态,具体表征为“时空压缩”致使空间感知混乱、“数字焦土”进一步剥夺生存空间、“空间脱嵌”造就主体“无根的生命”。这一异化根源于资本在数字空间实现自身的扩张,是资本数字空间化和数字空间资本化交互强化的结果。对此,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瓦解数字技术的资本统摄,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下空间所固有的剥削属性,同时通过洞悉资本化数字空间实质,发挥主体能动性实现对空间关系的重构,从资本、空间与主体相互关系的整体变革中扬弃被资本异化的空间样态,才能让空间回归人自由发展的本真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空间 空间资本化 空间重组 数字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驾驶车移动办公空间设计研究
18
作者 高瞩 顾颖 林煊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目的构建移动办公场景下无人驾驶座舱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与协同性。方法结合KANO模型与AHP模型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功能属性的优先级,提出系统化的空间设计策略;探讨不同空间结构扩展机制,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隐私与共享空... 目的构建移动办公场景下无人驾驶座舱空间的设计方法,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与协同性。方法结合KANO模型与AHP模型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功能属性的优先级,提出系统化的空间设计策略;探讨不同空间结构扩展机制,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隐私与共享空间的平衡;基于“认知地图”理论优化空间布局协同性,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流程。结果以上海华美电梯装饰有限公司设计部为原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为无人驾驶车中的移动办公空间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并为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移动座舱 无人驾驶 空间布局 移动空间 办公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19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2 位作者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运作:“数据之镜”与空间纹理化
20
作者 潘霁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数字智能系统融入城市,实时更改着空间的纹理、栖居的意义和行动的方向。数智系统的媒介化运作如何驱动城市空间纹理转化?列斐伏尔和弗卢塞尔的理论,乃至《黑神话:悟空》和“火星人入侵”等不同时代跨媒转折点上发生的案例从概念和经验... 数字智能系统融入城市,实时更改着空间的纹理、栖居的意义和行动的方向。数智系统的媒介化运作如何驱动城市空间纹理转化?列斐伏尔和弗卢塞尔的理论,乃至《黑神话:悟空》和“火星人入侵”等不同时代跨媒转折点上发生的案例从概念和经验上对此给出了启迪。数智系统以数据点状逻辑,催动世界在数据点、叙事线、图像面和静止立体不同抽象空间之间,按构想空间、感知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生产方式交叠转换,创生新的空间“纹理”。跨媒介空间交转中,数智系统以整合和信息赋形方式为空间创造意义。“数据之镜”以“智点”为基础展开运作,深度卷入栖居者和多重空间形态,于变在中生成新的意义实在。数智空间与线性叙事、二维图像平面和三维立体空间具体的交叠动态,创造不同性质的秩序纹理和文明形态。本文结论为理解数智媒介如何催动空间纹理化、更新数字文明的意义结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运作 数字空间 空间纹理 真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