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关联研究
1
作者 杨韵 《中国商论》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根据近三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关系网络,并分析验证经济网络下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高密度和明显的网络化结构,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三... 根据近三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关系网络,并分析验证经济网络下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高密度和明显的网络化结构,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三级圈层结构特征。凝聚子集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空间组织上可以细分为4个城市子群。本文通过QAP分析发现,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因素包括城市之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聚集、从业人口的流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内需消费等,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空间经济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QAP分析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培育路径
2
作者 杨晨 李川惠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4,共3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其关键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文章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当前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其次,在剖析空间经济网络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其关键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文章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当前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其次,在剖析空间经济网络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政府构建空间经济网络,保障其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培育路径,为破解城市群协同的"三大落差"问题以及探索中国城市群发展模式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协同发展 空间经济网络 作用机制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与核心—边缘结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启明 方和远 李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3-122,共10页
湾区作为城市群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众多资源集聚、经济活动活跃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成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主要发展对象。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经济网络,提出了核心—边缘城市层级的识别方... 湾区作为城市群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众多资源集聚、经济活动活跃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成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主要发展对象。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经济网络,提出了核心—边缘城市层级的识别方法,并结合湾区内城市综合经济质量、经济作用密度、经济影响度、经济敏感度和关键辐射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空间经济结构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整体远超北部湾,湾区与腹地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湾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腹地城市,而北部湾内部则是腹地城市经济发展占优势,湾区城市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网络存在较为合理、有序的核心—半边缘—外边缘层级空间结构,但是核心与外边缘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断层,缺少中间城市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而北部湾空间经济网络则呈现地理分布无序、城市层级界限不强的空间结构。未来,两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关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存在以湛江为枢纽形成沿海城市带的潜力,两大湾区也将携手共进,承担起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交流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北部湾 空间经济网络 引力模型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形成与识别
4
作者 陈斐 沈炜怡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构成要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2007—2022年中原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的特征及变化情况,运用引力模型和构建增长极指标来识别增长极,并利用共生度模型探究空间经济网络与多增长极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构成要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2007—2022年中原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的特征及变化情况,运用引力模型和构建增长极指标来识别增长极,并利用共生度模型探究空间经济网络与多增长极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整体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十”字形和“米”字形空间经济网络分别在2010年和2022年成型;形成了以郑州为增长极,洛阳、新乡和许昌为潜在增长极的“1+3”多极增长格局;中原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与多增长极具有互利共生关系。总体上,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已出现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正处于“多增长极、多层级、多节点”的空间发展状态。该研究识别了中原城市群的多极网络空间结构,并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5
作者 王慧 修新田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5-69,共5页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11个地市人均旅游收入统计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块模型等方面探究其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较紧密,呈现以太原...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0年11个地市人均旅游收入统计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块模型等方面探究其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较紧密,呈现以太原、忻州为核心,运城、朔州、长治、大同为次核心,临汾、阳泉、晋城、晋中、吕梁为边缘的“2-4-5”环状空间结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对称性较好,扩散水平与吸引水平不相上下,太原和忻州在网络中的支配能力最强,太原发挥着较强的桥梁作用;山西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四大板块.基于此,山西省可完善跨区域全域旅游协作机制,强化核心及次核心地市的区域辐射带动力.同时,关注旅游经济板块特征,强化全域旅游空间的优化作用,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GRANGER因果检验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及应用——以广东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覃成林 黄丹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1,共9页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性的测度指标,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筛选出备选增长极,从而构建了多增长极共存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思想和理论,首次分析了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运用这套方法,揭示了广东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其一,广东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连通度在持续增大,网络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空间上偏集于珠三角。其二,已经形成了深圳、广州两个增长极共存的格局,而且,佛山和东莞有发展成为增长极的潜质。其三,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形成了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说明所建立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空间经济网络 增长极 共生关系 共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覃成林 唐雅岚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组织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长江经济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覃成林 韩美洁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2,共7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珠三角增长极、长三角增长极、环渤海增长极、长江中游增长极、成渝增长极、中原增长极和关中增长极等多极共存格局,各增长极之间存在结构、规模和发展水平差异,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珠三角增长极、长三角增长极、环渤海增长极、长江中游增长极、成渝增长极、中原增长极和关中增长极等多极共存格局,各增长极之间存在结构、规模和发展水平差异,其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均持续增强;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密度、连通度等均持续增大;这些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其中,多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趋于减弱,空间经济网络对多增长极的影响则相反。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组织基础,建议把长江中游增长极、中原增长极、关中增长极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及其他空间经济网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区县空间经济联系及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智 《建筑设计管理》 2019年第9期21-27,共7页
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能够影响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是判断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了2002-2017年间重庆市各区县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 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能够影响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是判断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了2002-2017年间重庆市各区县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重庆市区县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对重庆市区县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讨论。结果显示虽然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但各区县存在严重不均衡发展问题,双核心经济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不足。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经济联系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处于强联结状态,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缺乏经济辐射点,区县间经济联系薄弱。本文据此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重庆市空间经济联系、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经济联系 空间经济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6-131,共6页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重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广海 丁秋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16个沿海主要节点城市、19个内陆主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联系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三个维度研究节点城市旅游经... 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16个沿海主要节点城市、19个内陆主要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联系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三个维度研究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提高,沿海节点城市中的上海与杭州、内陆节点城市中的重庆与成都在2012年与2016年均保持了最高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沿海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上海是核心节点,广州、厦门是次核心节点,共同控制沿海节点城市联系网络;内陆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重庆、武汉是其双核心节点,协同控制内陆节点城市联系网络;位于城市群内部的节点城市具有更稳固的网络中心地位。因此,应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旅游经济实力,强化节点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强化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联系,以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变化与影响因素——以海南自贸区为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萌 《商业经济》 2021年第7期27-28,共2页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同时也是全球大型热带海岛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国家提出将海南建成自贸港,实施全岛免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这进一步刺激了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从游客总数,游客消费以及国外游客三个方面分析海...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同时也是全球大型热带海岛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国家提出将海南建成自贸港,实施全岛免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这进一步刺激了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从游客总数,游客消费以及国外游客三个方面分析海南省19个市县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演变,以及资源与地缘、政策、产品等因素给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为海南实现全岛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自贸区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结构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9
13
作者 詹绍文 王磊 王新明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4-491,共8页
结合社会网络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并探讨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中部强、两翼弱”态势;形成以西安为首,宝鸡、... 结合社会网络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并探讨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中部强、两翼弱”态势;形成以西安为首,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西安的控制与中介能力最强,引领作用有待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强化西安龙头引领作用;扩大交通供给,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增强城市间旅游交流合作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旅游经济网络空间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覃成林 刘丽玲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6,共9页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了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不断提升,深圳、广州、香港是空间经济网络的枢纽,同时空间经济网络在珠江东岸的发育水平高于西岸。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多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了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不断提升,深圳、广州、香港是空间经济网络的枢纽,同时空间经济网络在珠江东岸的发育水平高于西岸。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多增长极共存的格局,已形成了深圳、广州、香港三个增长极和东莞、佛山两个潜在增长极。其三,粤港澳大湾区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非对称共生关系,多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要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多增长极的促进作用。建议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理念,调整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加快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空间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共生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网络化系统与结构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彬彬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4期73-78,共6页
研究了空间网络化的内涵与基本过程,分析了空间网络化的系统与结构,提出了空间网络化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 空间网络化系统 生产力要素流 核心-外围结构 点轴-网络化结构 空间经济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文新 潘宇 马磊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30,共9页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 本文立足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4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维要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在经济、地理与邻接三种空间权重下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基础设施与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正向溢出效果明显,铁路与高级公路密度次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对本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作用明显。最后从研究样本整体和个体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杜宾模型丝绸之路经济空间外溢性交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碳排放效应:动态演化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妍 何禄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9-5085,共17页
在“双碳”目标和“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时代背景下,通过选取2011~2021年254个地级市层面数据,使用UCINET软件和实证计量模型,探究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对碳减排效应和碳回弹效应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结果发现:①数字经... 在“双碳”目标和“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时代背景下,通过选取2011~2021年254个地级市层面数据,使用UCINET软件和实证计量模型,探究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对碳减排效应和碳回弹效应的作用效果和机制.结果发现:①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不仅呈现多元协同的“一盘棋”发展格局,还具有地理区域上的非均衡空间演化特征;②样本选择期内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对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还会引致碳回弹效应,该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下的能源效率效应,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引致碳回弹效应;④实证结果在地理区域、行政等级、城市环境治理目标和资源禀赋这4个维度下存在异质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 碳减排效应 碳回弹效应 基于技术进步的能源效率效应 城市环境治理目标约束
原文传递
基于SAOM方法的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永明 龚超 范敏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4年第2期447-461,共15页
已有研究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复杂结构演变的分析较为薄弱,未能揭示出内生与外生因素对网络演变的共同影响。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2000年、2010年、2019年作为时间截面,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和随机行动者模型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旅游... 已有研究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复杂结构演变的分析较为薄弱,未能揭示出内生与外生因素对网络演变的共同影响。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2000年、2010年、2019年作为时间截面,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和随机行动者模型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在2000年和2019年不具备无标度性质,在2010年表现出无标度性。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随时间不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网络在3个时间截面均形成4个社团,社团的空间相对位置大体不变。(3)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形成和演变是内生和外生动力因素协同影响的结果。在网络内生结构方面,网络受到传递三元组构型的显著影响,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关系向紧密的三元组闭合化方向演进。(4)在节点属性效应方面,交通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旅游资源优的城市更容易与其他城市产生旅游经济联系。(5)在节点间关系属性效应方面,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产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但制度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具有负向影响。文章揭示了内生结构动力对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影响因素 复杂网络 随机行动者模型 长三角
原文传递
外部性视角下县域经济空间网络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92-2503,共12页
基于网络外部性,探索区域间经济关联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物理边界,可更好地探索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县域经济空间网络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得到结论:(1)县域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增... 基于网络外部性,探索区域间经济关联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物理边界,可更好地探索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县域经济空间网络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得到结论:(1)县域生态效率呈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并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带性差异特征,市辖区生态效率整体较高;(2)县域经济空间关联日趋密切,连通性、可达性、稳定性不断增强,但空间关联关系及互动水平仍然相对较弱,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的增加、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效率的降低均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点度中心度有利于本县域及整体生态效率提升,接近中心度有利于本县域生态效率提升,而阻碍其它县域及整体生态效率提升,中介中心度有利于本县域、其它县域及整体生态效率提升,县域经济空间网络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主要源于县域经济空间网络外部性所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网络 生态效率 外部性 县域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流网络空间经济学的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泉涌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3,共4页
经济要素流动在各种流网络空间的客观经济现象,需要运用现代经济数学理论与研究手段,对抽象化的流网络经济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根据原有基于九大经济要素指标体系为可测基础,协同广义关系和泛协同结构理论等方法,运用经济规模模型,... 经济要素流动在各种流网络空间的客观经济现象,需要运用现代经济数学理论与研究手段,对抽象化的流网络经济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根据原有基于九大经济要素指标体系为可测基础,协同广义关系和泛协同结构理论等方法,运用经济规模模型,分析流网络空间内经济动力源与汇流动的众多学术研究成果,提出关于流网络空间经济学内涵与外延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动力 广义关系 泛协同结构 经济规模模型 网络经济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