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特征及空间错位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楠 陈从喜 +6 位作者 郭文华 李士伟 齐书花 朱先云 苏宇 李政 高宇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了探究粮食资源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利用2000—2019年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系统分析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特征及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 为了探究粮食资源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利用2000—2019年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系统分析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特征及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变化方向不尽相同,耕地面积重心从河南省博爱县向东北移动,而粮食产量重心则先从河南省舞阳县向东北后再向东向平移;全国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中水平区和中低水平区,且由东到西呈现正向错位到负向错位的分布特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受资源禀赋影响较大,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降水量和积温水平等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重心模型 空间错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徐涛 宋金平 +1 位作者 方琳娜 张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SMI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边缘区 空间错位指数(SMI) 通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资源、收入与客流的空间错位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夏赞才 李志远 《经济论坛》 2020年第4期87-94,共8页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资源、收入、客流的不匹配成为制约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本文以四川省21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游客数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旅游空间错...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资源、收入、客流的不匹配成为制约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本文以四川省21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游客数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定量分析四川省旅游空间错位现象,结果表明:①四川省整体上存在旅游空间错位现象,旅游收入、资源、客流重心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②四川省各市州错位现象明显,反向错位的市州多于正向错位的市州,且错位的类型多样;③四川东北部及三个自治州为主要的反向错位区,而成都市、乐山市为高正向错位区,应积极发挥其"极化"作用。针对四川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现象,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品牌与产品的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空间错位 重力模型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空间错位演化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任前 胡静 +1 位作者 陈小娟 文捷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157,共7页
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近10a来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a来,从宏观上看:1)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重心均集中在绍兴市... 运用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近10a来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0a来,从宏观上看:1)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重心均集中在绍兴市;2)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指数均不高于0.4,空间错位程度不明显,其中星级酒店-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匹配性最好,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性最弱;3)2007年是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错位指数转折点,2007年之后其匹配程度逐渐趋良好.从微观上看:1)整体而言,湖州的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空间匹配性最好,而杭州最弱;2)2007年是部分地市在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入境旅游流匹配度上的转折点,2007年之后这些地市的数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匹配逐渐趋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模型 空间错位指数模型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佳倚 陈亚颦 +4 位作者 戴镇涛 焦敏 曾寰洋 杨强 杨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60-66,共7页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2013—2019年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错位类型及错位程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二者重心轨迹无重合且间隔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并由逆...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2013—2019年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错位类型及错位程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二者重心轨迹无重合且间隔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并由逆向错位向顺向错位演化。将各市(州)历年的空间错位指数值划分为高、中、低度错位3个层次,高、中度错位的市(州)数量呈减少趋势,低度错位的市(州)呈增长趋势,最后结合各市(州)的错位演化类型归纳具体演化态势,针对错位问题严重的昆明、大理、丽江、德宏、怒江等提出了相应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空间错位指数 时空演变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收入、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慧静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1期24-29,共6页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收入、客流量和旅游网络关注度不匹配是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以广东省21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收入、客流量和旅游网络关注度之间的空间错...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收入、客流量和旅游网络关注度不匹配是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以广东省21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收入、客流量和旅游网络关注度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研究发现:客流量、旅游收入和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重心有不同程度的错位,客流量、旅游收入和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重心都有向广东省东部偏移的趋势;负向错位省辖市多于正向错位省辖市,其中广州、佛山、韶关、茂名、清远呈现为正向错位,其余16个省辖市呈现负向错位;广东省大部分省辖市属于低错位区,且主要分布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粤东西北部;旅游收入与客流量、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针对以上研究,从深挖旅游资源、加强宣传营销和以地域特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理论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 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代福昌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及其各市(州)的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旅游资源重心、...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及其各市(州)的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旅游资源重心、旅游收入重心、旅游客流重心分别位于(111.846°E,27.842°N)、(112.188°E,27.927°N)和(112.231°E,27.843°N);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客流的正向错位区主要位于湖南省东部和中部,反向错位区位于湘西和湘南;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流的正向错位区为长沙和张家界2市,反向错位区主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空间错位指数 重力模型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住分离的行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齐云蕾 孙铁山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 本文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利用各街道就业数据和人口数据,通过计算18个行业门类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各行业人口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的差异,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间职住分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其中第二产业要明显比第三产业严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就业的郊区化进程及其集聚状况,成为行业间职住分离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分离 空间错位指数 行业差异 北京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损益偏离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杨泽东 孙慧 +1 位作者 原伟鹏 夏学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9,共7页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 文章采用2010—202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在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定量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市域碳排放在时间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碳排放的重心一直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重心的北部,两者的错位距离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碳排放损益偏离、市域单元的贡献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格局,由东到西不断递减。市场化水平、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损益偏离 空间错位指数 碳生产率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的空间非协同耦合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金亭 赵玉丹 +4 位作者 田扬戈 何青青 庄艳华 彭韵羲 洪松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2-624,共13页
针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空气质量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的现象,论文选择SO_2、NO_X、PM_(2.5)、CO和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指标,选择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表征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以武汉市为例,综合... 针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空气质量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的现象,论文选择SO_2、NO_X、PM_(2.5)、CO和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指标,选择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表征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以武汉市为例,综合应用耦合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研究2类指标之间的空间非协同耦合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颗粒物空气质量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呈现由城市中心城区向远城区递减的趋势,其中SO_2、PM_(2.5)和VOCs的排放具有明显的中心聚集现象,而NO_X和CO聚集现象不显著,且与道路分布明显相关;AO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的趋势。②武汉市大气污染物排放与颗粒物空气质量的空间非协同耦合规律:越靠近城市中心城区,空间协同耦合现象越显著,空间错位现象越弱;越远离主城区,空间非协同耦合现象越显著,空间错位现象越显著;SO_2排放量与AOD在武汉市远城区的空间错位指数均大于0.7,且耦合度指数小于0.3,呈现较强的非协同耦合特征,NO_X、VOCs、PM_(2.5)的排放量与AOD在武汉中心城区的空间错位指数均小于0.5,且耦合度指数大于0.5,协同耦合现象较为显著。③基于时空非协同耦合分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建议:针对污染物与AOD空间错位不显著的城市中心城区,以本地减排治理为主;针对污染物与AOD空间错位显著的远城区,应在污染溯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协调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耦合度 空间错位指数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建志 房艳刚 王如如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01-2915,共15页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业多种功能,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农业多功能的演变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复...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地区农业多种功能,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农业多功能的演变受到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复杂影响。以山东省为例,选取2004年、2011年、2017年三个时间截面,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错位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县域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7年,山东省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分别呈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的增长态势,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呈持续下降和先降后升的下降趋势。(2)研究期内,农产品供给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对农业资源禀赋依赖较强,分别呈现出沿平原-丘陵-山地递减与递增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影响较大,时空差异明显。(3)各驱动因子对于同一功能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方向与强度存在差异,引发农业各功能结构的变化。基于功能视角提出山东省农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分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空间错位指数 山东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县域人口与公共服务适配性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庆芳 宋金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51,共9页
促进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空间适配是推动青藏高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运用人口地理集中指数、重心轨迹和空间错位模型勾勒青藏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人... 促进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空间适配是推动青藏高原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运用人口地理集中指数、重心轨迹和空间错位模型勾勒青藏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空间错位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地域分异明显,空间集聚格局稳定,人口集聚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异质性特征,形成了以桑珠孜区为核心的人口高度集聚区;公共服务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呈现曲折中优化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具有空间锁定特征,三大高值区分别为新疆西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青甘川滇四省区的东部边沿地带。(2)青藏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重心时空演化趋势一致性与差异性并存,二者重心在空间上均呈现曲折北进的演化态势,而人口集聚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趋于集中和稳定。(3)青藏高原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经历了初期负向中高错位为主导转向期末负向低错位为主的演化过程,错位贡献度在空间上形成三大高值分布格局,绝大部分县域的空间错位贡献度有微弱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公共服务水平 时空适配 空间错位指数 民生福祉 社会保障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