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虎门淡水端溶解有机碳变化的机制——基于三端元混合模型的结果
1
作者 林建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3-898,共6页
采用高温燃烧法测定了夏季珠江口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结果表明,DOC浓度在夏季珠江口虎门上游不同来源的淡水水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广州段水体DOC浓度高达479μmol/L,在广州—虎门约70 km干流中DOC浓度呈快速... 采用高温燃烧法测定了夏季珠江口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结果表明,DOC浓度在夏季珠江口虎门上游不同来源的淡水水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广州段水体DOC浓度高达479μmol/L,在广州—虎门约70 km干流中DOC浓度呈快速降低趋势。东江三条支流在广州—虎门汇入干流中,东江各支流平均DOC浓度约为227μmol/L,东江DOC浓度相对较低水体的汇入稀释了干流中的DOC,再加上DOC的去除效应,至虎门时干流中DOC浓度只有139μmol/L,即干流中DOC下降的浓度为340μmol/L。建立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讨论去除效应和稀释效应各自的贡献,结果表明去除效应和稀释效应的贡献分别为228μmol/L(占比约67%)和112μmol/L(占比约33%),DOC浓度在珠江广州—虎门快速下降主要由去除效应造成,但东江对干流的稀释效应也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珠江口 端元混合模型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定帅 高磊 +1 位作者 彭新华 陈效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0-194,共5页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含量极低,可提取的土壤水量常不足以分析其稳定性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制约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土壤为对象,将土壤水与超纯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混合水、超纯水的氢氧同位素在同一条直线上,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9,P<0.001),与端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非常吻合(R2>0.99,P<0.001),且不受土壤质地与有机碳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稳定性氢氧同位素 土壤水 端元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平原湖荡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小慧 王梦瑶 +3 位作者 龚绪龙 武鑫 张海涛 卫岩曈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6-427,共12页
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量化地下水补给量是湖泊水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集了元荡湖区域湖水、地下水样品,测试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水化学组成,运用Piper三线图分析其水化学类型、通过钻孔实测的地下水埋深绘制元荡... 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转化以及量化地下水补给量是湖泊水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集了元荡湖区域湖水、地下水样品,测试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水化学组成,运用Piper三线图分析其水化学类型、通过钻孔实测的地下水埋深绘制元荡湖区域旱季(2022年12月)和雨季(2023年6月)的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结合电导率(EC)和溶解性总固体(TDS)定性分析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利用同位素水量平衡方程、线性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评价了湖水、地下水、河水和降水之间的转化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SO_(4)^(2-)·Ca^(2+)·Na^(+)·Mg^(2+),旱季和雨季湖水均受到地下水的补给,拟合得到的湖水旱季、雨季氢氧稳定同位素线性回归方程表明雨季斜率较小,蒸发更为强烈。湖水主要由河水、地下水和降水补给,其三者在旱季的补给比例分别为59%、26%和15%,在雨季的补给比例分别为23%、39%和38%。本文成果为元荡湖区域以及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湖荡 荡湖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水量平衡模型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闻明 李征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氢氧同位素在水文学中的研究进展,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分馏过程研究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下水体间水力联系的探究,为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地下水循环过程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氢氧稳定同位素 端元混合模型 瑞利平衡分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氢氧稳定同位素评价闽江河口区地下水输入 被引量:19
5
作者 章斌 郭占荣 +3 位作者 高爱国 袁晓婕 李开培 马志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通过分析闽江河口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效应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定量评价河口区多种水体的混合过程及地下水输入量。夏季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呈现出降雨量效应。在δ18O与δ... 通过分析闽江河口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效应和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定量评价河口区多种水体的混合过程及地下水输入量。夏季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贫化,呈现出降雨量效应。在δ18O与δD关系图上,闽江北岸基岩裂隙水、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均落在福州降水线上,而南岸平原及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大部分落在福州降水线右下方,其拟合线与降水线交点与5~9月农灌期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值接近,表明北岸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补给,而南岸地下水同时接受灌溉水和降水补给,并在入渗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闽江河口段除接受两岸地下水补给外,局部河段还接受断裂带裂隙水补给。将线性端元混合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和地下水文分析法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地下水的输入和各水体的混合过程,结果显示,在河口段淡水区,地下水混合比率上限为8.8%,其中包括0.4%的断裂带裂隙水;在河口段淡咸水混合区,淡水(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混合比为53∶47,其中地下水的保守混合比率为1.7%;枯水期闽江河口段地下水保守输入量为87.0 m3/s,是闽江径流量的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河水 海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线性端元混合模型 地下水输入通量 闽江河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镭同位素评价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及地下水入海通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博 郭占荣 +3 位作者 袁晓婕 章斌 马志勇 刘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评价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和地下水入海通量,2011年9—10月在胶州湾地区分别采集地下水、河水和海水样品,对水样的224Ra和226Ra活度进行测量。基于224Ra和226Ra半衰期的差异,运用224Ra与226Ra的活度比值计算了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采用... 为评价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和地下水入海通量,2011年9—10月在胶州湾地区分别采集地下水、河水和海水样品,对水样的224Ra和226Ra活度进行测量。基于224Ra和226Ra半衰期的差异,运用224Ra与226Ra的活度比值计算了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采用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胶州湾海水中地下水、河水与湾外海水的混合比例;在水体表观年龄和混合比例的基础上,计算了地下水入海通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胶州湾水体表观年龄分布范围为3.2—39.4d,平均值为14.7d,呈现从湾顶到湾口年龄逐渐增大的趋势,地下水的平均混合比例是11.0%,地下水的入海通量为7.29×106m3/d,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为3.8c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镭同位素 水体表观年龄 端元混合模型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的秦岭森林小流域径流水源解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天文 徐国策 +6 位作者 赵超志 毛金沙 徐明珠 熊海晶 魏全 方康 万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5-557,共13页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水源解析对深入理解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汉江支流丹江的二级支流闵家河森林小流域,基于两次降雨事件下不同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采集分析,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两次典型降...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水源解析对深入理解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汉江支流丹江的二级支流闵家河森林小流域,基于两次降雨事件下不同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采集分析,利用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两次典型降雨事件下事件水(降雨)和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雨和暴雨事件下,河道径流的δD值分别为-64.23‰~-53.95‰和-81.35‰~-67.68‰,电导率分别为328~413和301~426μS·cm^(-1),总体上先下降后上升,洪峰滞后最大降雨强度的时间分别为22和16 h;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为93.5%和77.1%,洪峰时事件前水的贡献比例均高于事件水;小雨和暴雨事件时间来源划分的平均不确定性在95%置信区间分别为34.4%和28.9%,说明划分结果总体较为可靠;流域对降雨的拦蓄作用显著,小雨和暴雨事件下事件水的贡献量转化为径流深后分别为0.20和3.04 mm,仅分别占对应降雨量的1.7%和5.9%。降雨前包气带湿润程度和降雨强度对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气带越湿润,降雨强度越大,事件水对河道径流的贡献比例越高。因此,流域径流水源变化定量分析可以为变化环境下秦岭水源涵养、水源地保护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解析 氢氧稳定同位素 电导率 端元混合模型 森林流域 径流分割 产流机制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源头水源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源解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浩天 甄志磊 武小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32-3442,共11页
针对汾河源头水的来源不清楚的问题,以宁武地区汾河源头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采集区域内河水、湖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水体化学离子分析和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区内各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力联系,运用端元混合模... 针对汾河源头水的来源不清楚的问题,以宁武地区汾河源头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采集区域内河水、湖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水体化学离子分析和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区内各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力联系,运用端元混合模型(EMMA)量化河水的水分来源.研究表明,河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电导率沿程变化从上游至下游呈上升趋势,且两者对比变化不明显.汾河源头区域浅层地下水、河水的优势阴阳离子为和Ca^(2+),湖水的优势阴阳离子为Na^(+)和,浅层地下水、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_(3)为主,湖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HCO_(3),河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离子来源主要是岩石风化作用.以太原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值建立汾河源头区域大气降水(LMWL)方程,当地河水、湖水、地下水蒸发线方程为δD=4.9δ^(18)O-21.4,蒸发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均比全球大气降水和当地大气降水方程小,表明河水在运移路径中经历了一定的蒸发作用.河水的δ18O、δD值从下游至上游区域呈现下降趋势,并有一定的海拔效应.河水、湖水、地下水的同位素值基本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两侧,证明大气降水为汾河源头区域各类水体的主要来源,并且河水、地下水离子含量变化相似,稳定同位素值相近,结合电导率沿程变化,证明地下水和河水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以d excess作为示踪剂对河水进行二元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大气降水占比为70.6%,为河水的主要水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汾河源头区域 水化学 水力联系 端元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梅亮 匡星星 +3 位作者 梁四海 冯雨晴 何秋乐 宋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0-35,64,共7页
以祁连山区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区,确定了流域各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分析了各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端元混合分析模型(EMMA)定量化了冻土活动层的水分来源。研究得出:葫芦沟流域大气降水线(LMWL)方程为δD=8.65δ^1... 以祁连山区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区,确定了流域各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分析了各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端元混合分析模型(EMMA)定量化了冻土活动层的水分来源。研究得出:葫芦沟流域大气降水线(LMWL)方程为δD=8.65δ^18O+22.82;河水蒸发线方程(LEL)为δD=5.92δ^18O+2.56,斜率与截距均比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的小,表明河水经历了强烈的蒸发作用,且河水的δ18O值从下游流域出口至上游源区逐渐降低,呈现明显的海拔效应(-0.46‰/100 m)。浅层地下水的蒸发线(LEL-S)的表达式为δD=7.69δ^18O+8.24,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并排泄进河水;深层地下水的蒸发线(LEL-D)表达式为δD=6.09δ^18O+3.24,主要来源于古老水补给,也会接收现代水的补给。冻土活动层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占比77.26%),其次来源于活动层季节性冰(占比2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联系 稳定同位素 混合分析模型 葫芦沟流域 黑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来源和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鹏 尹红珍 +2 位作者 姚庆祯 陈洪涛 刘月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45-447,共3页
湿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碳贮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及生存压力日益增加,湿地碳循环的研究变得极其重要^([1])。作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湿地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成为湿... 湿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碳贮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及生存压力日益增加,湿地碳循环的研究变得极其重要^([1])。作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湿地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已成为湿地研究的重要命题,而湿地土壤有机质来源的示踪,是进一步了解有机质在湿地的分布、迁移、降解和转化等行为机制的基础^([2])。河口湿地作为陆海相互作用最活跃的耦合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示踪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来源,对于深入了解河口湿地碳的源汇特征、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2,3])。黄河口湿地是一个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而成,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成为国内国际研究的热点^([4])。近年来,在黄河口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评价,湿地环境影响,湿地变化和湿地修复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研究^(5^17)。由于黄河口湿地受到黄河径流、河口和近海等多重输入的影响,其土壤有机质具有来源多样、组成复杂等特点,虽然应用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化学生物标志物等工具已经对黄河、黄河口,以及邻近的莱州湾、渤海等开展了有机质来源、分布和变化等的研究^([18^24),但是对于黄河口湿地这一陆海交汇地带,类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黄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对2009年4月和6月采集的表层土壤样品中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化学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和四醚膜脂)等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相关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如C/N比、碳优势指数(CPI)、支链与类异戊二烯四醚指标(BIT)等)用来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并建立了基于δ^([13])C和BIT等指标的端元混合模型用来区分不同的来源对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合两个采样时间前后水文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不同采样区域的位置、植被等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各参数和指标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粒度组成主要为粉砂,平均比例为75%。全样分析参数TOC、TN、C/N比和δ^(13)C的含量有比较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分布特征。C/N比和δ^([13])C值显示,处于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和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浮桥南岸的采样点的土壤有机质以陆源输入占优势,而处于黄河故道的采样点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源,并呈现从近黄河河岸的采样点向远离的方向,陆源输入的影响逐渐降低,而海源输入的影响逐渐升高的特点。2009年4月和6月两个采样时间具有明显不同的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特点。基于δ^(13)C的双端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陆源有机质的平均贡献率为52%,而其他两个采样区域的贡献率分别为44%和34%。对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正构烷烃以高碳数烷烃为主,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说明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色谱图前端低碳峰处鼓包的存在表明土壤可能受到了油类污染。土壤中总的正构烷烃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其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是一致的,而与中值粒径的变化趋势相反,反映了两个不同的采样时间水环境条件的差异。基于正构烷烃的分子指标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的有机质的成熟度较低,有较强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优势,且主要来自于草本植物,这些结果与黄河口湿地是一个新生湿地,植被类型稳定,且主要是芦苇、碱蓬等草本植物等特点是相符的。在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检测到大量的代表海洋来源的泉古菌醇和代表陆地土壤有机质来源的支链四醚膜脂,说明黄河口湿地同时受到海洋、陆地输入的强烈影响。BIT指标显示了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分布,2009年4月的BIT值要高于6月份,尤其是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指示了土壤微生物对此区域有机质贡献较大;浮桥南岸区域BIT值指示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中等水平;而黄河故道区域BIT值较小,表明有机质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贡献很小,这与δ^(13)C、正构烷烃等指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利用包含δ^(13)C,C/N比和BIT指标在内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海源、陆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贡献,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和浮桥南岸区域土壤微生物有机质的贡献率较大,平均分别为89%和68%,而黄河故道区域贡献率仅为39%,显然海源贡献更大。双端元和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到的陆源和海源贡献率不同,三端元模型得到的陆源贡献率要大于双端元模型,表明双端元模型可能忽略了来自土壤微生物有机质的贡献。综上所述,无论是全样分析参数还是化学生物标志物指标,均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来源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特征,有高度动态变化性。总的来说,各指标均显示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并呈现从近河岸采样点向远河岸采样点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陆源输入贡献向海方向逐渐减小,而海源贡献逐渐升高。包含BIT指标在内的三端元模型可以将土壤有机质从陆地植物中区分出来,对研究流域植被、土壤流失、河流流量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黄河口湿地有机质的来源、分布、迁移和转化等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河口湿地碳的源汇特征及时空变化,也有助于丰富对河口湿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陆海相互作用的贡献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湿地 土壤有机质 正构烷烃 BIT 多参数示踪方法 端元混合模型
原文传递
红壤农田小流域径流组分对氮素流失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汪亚及 高磊 彭新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0-1973,共14页
明确关键带中农田流域水文过程对氮负荷的影响,对于理解关键带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素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红壤关键带丘陵区孙家农田小流域为对象,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水文年对流域降水、土壤水、地下... 明确关键带中农田流域水文过程对氮负荷的影响,对于理解关键带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素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红壤关键带丘陵区孙家农田小流域为对象,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水文年对流域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及径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水量和水质监测,借助端元混合模型,探究了径流组分动态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不同水体之间氮素浓度差异显著.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素浓度最高,约为降水和灌溉水的3~5倍,流域径流氮素浓度的2倍.红壤农田流域氮素负荷较高.孙家小流域全氮(TN)年净流失量占总氮肥投入的15%.雨季是氮流失的高风险期,仅降水量最为丰沛的6月氮素流失就占到全年总流失量的1/3以上.地下径流是农田小流域氮素流失的重要途径,其径流量占到流域径流量的25%左右.径流组分的改变是径流氮素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且径流组分可以用来预测水田与旱地生态系统交错存在的小流域的氮素负荷,其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线性决定系数达到0.9左右(p<0.001).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提高红壤农田小流域的水肥管理水平和加深对红壤关键带水氮耦合关系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混合模型 水文分割 地下水 氮负荷 红壤关键带
原文传递
锡林河上游雨季降水、河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金 王怡璇 +5 位作者 杨璐 段利民 褚少杰 张桂馨 张波 刘廷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54-6766,共13页
为深入理解草原内陆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及不同水体转化机制,以锡林河流域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其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及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探究流域不同水体间的定量转化关系.结果表明:(1)锡林河流域具有明显的... 为深入理解草原内陆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及不同水体转化机制,以锡林河流域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其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及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探究流域不同水体间的定量转化关系.结果表明:(1)锡林河流域具有明显的内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大气降水是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和河水同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平衡蒸发;(2)河水同位素组成在季节上表现出春秋贫化、夏季富集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的趋势;浅层和深层地下水δ^(18)O在生长季的波动变化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异发生在生长季末期,即前者趋于稳定而后者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深层地下水对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具有滞后响应,在空间上二者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贫化;(3)基于端元混合模型的估算结果可知,夏季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对河水的平均补给比例分别为52.69%和47.31%,说明对于内陆河流域,即使在多雨季节,浅层地下水也是河水的重要补给来源,研究旨在为半干旱典型草原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不同水体转化关系 氘盈余 端元混合模型 内陆河流域
原文传递
秦岭水源地流域不同径流组分特征与补给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全 赵超志 +6 位作者 毛金沙 徐国策 董长松 徐明珠 马天文 陈新 万顺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42-146,共5页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组分解析研究对流域水演变规律和我国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9—2021年流域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采集分析,结合水传输时间和端元混合模型,分析了秦岭水源地典型流域不同径流组分特征及补给转化关... 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的径流组分解析研究对流域水演变规律和我国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9—2021年流域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采集分析,结合水传输时间和端元混合模型,分析了秦岭水源地典型流域不同径流组分特征及补给转化关系。结果表明:闵家河流域不同水体的d-excess值均高于全球降水d-excess的平均值(10‰),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标准差为δ^(18)O<d-excess<δD;河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D同位素分布分别为-82.64‰~-32.00‰和-82.37‰~-46.16‰,河水及浅层地下水的的δ^(18)O同位素分布分别为-14.17‰~-5.50‰和-13.33‰~-7.62‰;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传输时间较降水对河水的传输时间长50 d;在流域上中下游,汛期主要是降水补给河水,补给比例分别为54.93%、58.76%和65.89%,非汛期主要是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补给比例分别为65.00%、73.03%和89.33%;另外,在2次典型降雨事件(小雨和暴雨)中,主要是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补给比例分别为96.13%、81.80%。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秦岭水源地径流来源和水循环规律,可为秦岭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氘盈余 水传输时间 端元混合模型 径流补给
原文传递
灌丛化草原灌木和草本植物光谱特征差异及灌木盖度反演——以内蒙古镶黄旗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涛宇 赵霞 +3 位作者 沈海花 胡会峰 黄文江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69-979,共11页
灌丛化草原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但目前有关灌丛化草原灌木和草本植物光谱特征以及灌木盖度的遥感反演研究鲜有报道。相比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基于遥感影像的灌木盖度反演为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灌丛化草原灌木... 灌丛化草原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但目前有关灌丛化草原灌木和草本植物光谱特征以及灌木盖度的遥感反演研究鲜有报道。相比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基于遥感影像的灌木盖度反演为实现长时间、大范围灌丛化草原灌木盖度监测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综合利用灌木和草本植物光谱特征差异以及季相差异,以内蒙古镶黄旗灌丛化草原区为例,通过线性模型和多端元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实现了利用中分辨率Landsat卫星影像的灌木盖度反演。对镶黄旗优势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的光谱特征分析表明,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木群落的红边斜率、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改进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值均高于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优势种的草本植物群落,并且其红边位置有"红移"趋势。两种模型反演所得镶黄旗灌丛化草原区灌木盖度平均值均为13%,绝大多数区域灌木盖度低于25%。相比基于盛夏时节影像的多端元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利用灌木和草本植物季相特征差异建立的基于初秋时节影像的线性模型更适合灌丛化草原灌木盖度的遥感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草原 光谱特征 灌木盖度 遥感反演 线性模型 混合光谱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