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态二氧化硅结构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陈东明 邓姗珊 +2 位作者 牛犇 王丽娜 王海霞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运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了高温液态二氧化硅体系,得到了它们的对相关函数、均方位移和范霍夫函数的结构信息,研究了3500 K液态二氧化硅的短程有序结构以及动力学性质.
关键词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二氧化硅 液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丽莉 王朝阳 +1 位作者 唐永建 冯建鸿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8-492,共5页
本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手性单壁碳纳米管与氢分子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碳纳米管直径对储氢性能的影响.对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模拟结果表明:(1)物理吸附时,H_2可以吸附在空腔内,也可以吸附在管与管之间的空隙中,纳米管内... 本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手性单壁碳纳米管与氢分子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碳纳米管直径对储氢性能的影响.对单壁碳纳米管储氢的模拟结果表明:(1)物理吸附时,H_2可以吸附在空腔内,也可以吸附在管与管之间的空隙中,纳米管内部的氢吸附力均高于管外,而"完好无损"的H_2分子不能够穿过管壁而进入管内.(2)化学吸附时,碳纳米管对氢的吸附首先出现在管的边缘附近,碳纳米管局部会发生形变,SWCNTs的张力会随C—H键的增加而增大,系统不稳定.(3)随着直径的增加,纳米管内、外的氢吸附力差异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储氢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晶Ga-Sn与10Li-GaSn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丁安 王建川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2年第4期345-350,共6页
液态共晶Ga_(91.6)Sn_(8.4)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本文采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Ga_(91.6)Sn_(8.4)和嵌锂10%(摩尔分数,%,下同)的Ga_(91.6)Sn_(8.4)(10Li-Ga_(91.6)Sn_(8.4))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a_(91.6)... 液态共晶Ga_(91.6)Sn_(8.4)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本文采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Ga_(91.6)Sn_(8.4)和嵌锂10%(摩尔分数,%,下同)的Ga_(91.6)Sn_(8.4)(10Li-Ga_(91.6)Sn_(8.4))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a_(91.6)Sn_(8.4)与10Li-Ga_(91.6)Sn_(8.4)在结构上没有明显差异,为短程有序,但Li的嵌入使得10Li-Ga_(91.6)Sn_(8.4)径向分布函数的第二峰出现“劈裂”,表明体系有序度增加,熔化温度提高。10Li-Ga_(91.6)Sn_(8.4)中,Li的嵌入使得体系中各原子的扩散系数减小,Li-Sn原子间相互吸引力明显强于Li-Ga,充电过程中,Ga_(91.6)Sn_(8.4)液态金属锂离子电池呈现液体向固体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a-Sn体系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液态结构 扩散系数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Ni固液界面异质形核行为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菲 康瑶 +3 位作者 黄盛星 黄昊 王旭东 姚曼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73-2683,共11页
本文借助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针对四种TiC/Ni固液界面,从原子的异质形核行为与界面的电子性质两方面综合分析,进一步研究TiC促进Ni异质形核的机制。结果表明:TiC(100)、[Ti]-TiC(111)、[C]-TiC(111)基底均可诱导出N... 本文借助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针对四种TiC/Ni固液界面,从原子的异质形核行为与界面的电子性质两方面综合分析,进一步研究TiC促进Ni异质形核的机制。结果表明:TiC(100)、[Ti]-TiC(111)、[C]-TiC(111)基底均可诱导出Ni的预形核层(Pre-nucleation layer,PNL),且界面PNL的层间及面内有序度排序均为:[Ti]-TiC(111)/Ni>[C]-TiC(111)/Ni>TiC(100)/Ni。[Ti]-TiC(111)与PNL的Ni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及化学键合使得其诱导出的PNL有序度最高。而TiC(110)基底无法诱导液体Ni原子形成预形核层,相较于上述三种基底,其促进Ni原子形核的能力最弱。在降温过程中,液相中剩余的Ni原子通过在TiC(100)、[Ti]-TiC(111)及[C]-TiC(111)基底诱导出的PNL作为过渡层的基础上,随温度的降低在PNL外侧聚集成簇,形成稳定的晶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Ni固液界面 预形核层 异质形核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类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丽莉 胡文军 +1 位作者 万强 赵晓平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6-380,共5页
金刚石(110)表面具有不同方向上抛光速率的强烈不对称的特征,用第一性原理全能量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确定了相互作用模型以及排斥力作用范围,研究了范德华排斥力在摩擦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结... 金刚石(110)表面具有不同方向上抛光速率的强烈不对称的特征,用第一性原理全能量平面波赝势方法模拟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的结合强度与摩擦性能,确定了相互作用模型以及排斥力作用范围,研究了范德华排斥力在摩擦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表层感受到的力在〈001〉和〈110〉2个方向上表现明显不同,而且〈110〉方向上摩擦力一直高于〈001〉方向上的摩擦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结合强度 摩擦性能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原文传递
熔融NaF-AlF_(3)-Al_(2)O_(3)-MF(M=Ca,Li,K)的微观性质及拉曼光谱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张文帝 胡宪伟 +3 位作者 康红光 于江玉 石忠宁 王兆文 《轻金属》 2024年第12期12-20,共9页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结合Voronoi细分法,研究了NaF-AlF_(3)-Al_(2)O_(3)-CaF_(2)/LiF/KF体系的微观结构、自扩散系数、电子性质和拉曼光谱。结果表明,Na^(+)、Ca^(2+)、Li^(+)和K^(+)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Al^(3+)、F^(-)和O^(...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结合Voronoi细分法,研究了NaF-AlF_(3)-Al_(2)O_(3)-CaF_(2)/LiF/KF体系的微观结构、自扩散系数、电子性质和拉曼光谱。结果表明,Na^(+)、Ca^(2+)、Li^(+)和K^(+)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Al^(3+)、F^(-)和O^(2-)形成了络合离子团。Al-F络合离子团由[AlF_(6)]^(3-)、[AlF_(5)]^(2-)和[AlF_(4)]^(-)组成,Al-O-F络合离子团通过O^(2-)替换Al-F络合离子团中的F^(-)形成。Al-F和Al-O离子对的平均距离均为1.725。在含KF体系中,Al-F离子对的配位数高于其它体系,而Al-O离子对的配位数低于其它体系。Na^(+)、Ca^(2+)、Li^(+)和K^(+)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而Al^(3+)和O^(2-)的扩散能力相对较弱,F^(-)的扩散性略强于Al^(3+)。在含LiF和KF的体系中,Al-F键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而Al-O键在含LiF的体系中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NaF-AlF_(3)-Al_(2)O_(3)-CaF_(2)/LiF/KF 微观结构 扩散系数 原子电荷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89)La_6Ni_5非晶合金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7-992,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方法模拟Al89La6Ni5合金的退火过程,结合双体相关函数和配位多面体(团簇)分布分析了体系短程有序结构随温度的演化.结构分析表明,非晶态Al89La6Ni5原子短程有序结构近似密堆排列;在非晶形成过程中,Al原... 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方法模拟Al89La6Ni5合金的退火过程,结合双体相关函数和配位多面体(团簇)分布分析了体系短程有序结构随温度的演化.结构分析表明,非晶态Al89La6Ni5原子短程有序结构近似密堆排列;在非晶形成过程中,Al原子周围短程有序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La和Ni原子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由此推测,La原子的加入改变了Ni原子周围的短程有序结构,因而增加了Al-La-Ni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Al原子和Ni原子间存在Al-Ni共价键作用,电子态密度的计算说明,费米面附近Al-p和Ni-d之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Al-Ni原子间形成局域共价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非晶 短程有序结构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非晶形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修饰体对铝硅酸盐系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8
作者 龚海明 宋斌 +2 位作者 赵高凌 汪建勋 韩高荣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铝硅酸盐玻璃体系是玻璃工业中的重要体系,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机械强度和低膨胀系数。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几种网络修饰体对铝硅酸盐系玻璃的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当M/Al=1/2(M=Ca,Mg)或者R/Al=1(R=Na... 铝硅酸盐玻璃体系是玻璃工业中的重要体系,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机械强度和低膨胀系数。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几种网络修饰体对铝硅酸盐系玻璃的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当M/Al=1/2(M=Ca,Mg)或者R/Al=1(R=Na,K)时,铝全部转变为铝氧四面体,此时玻璃结构并不像传统理论认为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维网络,而是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桥氧。通过对径向分布函数,键角分布、配位数、Qn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网络修饰体的性质对Si以及Al的局部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络修饰体的电场强度(z/r^2)是影响铝硅酸盐玻璃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网络修饰体在提供游离氧使网络解聚的同时,还有积聚断键的作用,并且电场强度越大,积聚作用越强,网络的连贯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酸盐玻璃 网络修饰体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第一原理研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热动力学性质(英文)
9
作者 翁盟雄 陈权 朱训鹏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390,共7页
利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TiO2)n(n=1~6)的热动力性质.使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和火焰算法(FIRE algorithm)获得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最低能量结构,再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进... 利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TiO2)n(n=1~6)的热动力性质.使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和火焰算法(FIRE algorithm)获得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最低能量结构,再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进一步计算得到更精确的最低能量结构.研究得到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几何和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维也纳从头算模拟软件包 二氧化钛 纳米粒子 熔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百平 钟仁显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分子动力学方法是进行物质原子或分子层次计算机模拟时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给出原子尺度上材料及其演化过程细节的可能性,具有无先例的准确性,使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 分子动力学方法是进行物质原子或分子层次计算机模拟时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给出原子尺度上材料及其演化过程细节的可能性,具有无先例的准确性,使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综述了分子动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介绍了最近发展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指出材料科学中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钚表面钝化层抗氢蚀机理的微观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博 刘海风 +1 位作者 宋海峰 郑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5期81-89,共9页
采用基于范德华密度泛函的vdW-DF(+U)方法,通过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两种钚钝化层(PuO2和PuN)的表面电子结构性质,以及表面与H2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1)H2很难靠近PuO2... 采用基于范德华密度泛函的vdW-DF(+U)方法,通过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两种钚钝化层(PuO2和PuN)的表面电子结构性质,以及表面与H2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1)H2很难靠近PuO2表面,与表面发生“碰撞-解离”的几率很小,自钝化层PuO2具有抗氢蚀作用:但是,一方面H2解离后H原子在PuO2表面的吸附放热稳定,另一方面在缺氧条件下PuO2薄层会转化成a-Pu2O3,而H2能穿过a-PuzOs到达钚层,所以PuO2的抗氢蚀性能并不可靠.(2)H2在PuN表面的微观动力学行为与在PuO2表面类似,H2极难解离且H原子的吸附热力学上不稳定:相对于PuO2,PuN的成分单一、稳定而且结构致密,PuN具有比PuO2更好的抗氢蚀性能.我们希望本工作能为钚表面钝化防护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钝化 钚氧化物 钚氮化物 表面氢蚀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含量对玻璃原子间作用力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2
作者 杨雨婷 李浩田 +2 位作者 宋斌 赵高凌 韩高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3-887,共5页
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氧化铝含量对(1-x)SiO_(2)-xAl_(2)O_(3)玻璃体系中原子间作用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原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是键能和结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氧化铝含量的增加:当x小于0.5时,键能因... 本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氧化铝含量对(1-x)SiO_(2)-xAl_(2)O_(3)玻璃体系中原子间作用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原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是键能和结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氧化铝含量的增加:当x小于0.5时,键能因素占主导,总体键能下降促使玻璃的禁带宽度减小,在一个大气压大小的拉力下,原子运动距离增加,从而导致原子间作用力减弱,抗拉强度下降;当x大于0.5时,结构因素占主导,结构致密度上升促使玻璃的禁带宽度增大,从而导致原子间作用力增强,抗拉强度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硅铝二元玻璃 电子结构 应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电化学腐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勇 张微微 +2 位作者 李永存 张旭昀 孙丽丽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169,共11页
第一性原理从微观角度对材料性质进行模拟和研究,是一种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的计算方法。近年来,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材料电化学腐蚀领域,可在原子层面分析腐蚀和氧化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微观机制,从电子层... 第一性原理从微观角度对材料性质进行模拟和研究,是一种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的计算方法。近年来,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材料电化学腐蚀领域,可在原子层面分析腐蚀和氧化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微观机制,从电子层面解释腐蚀产生的内在原因,为腐蚀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调研分析,阐述了第一性原理基本方法,综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材料表面吸附与扩散、钝化膜及界面稳定性、元素掺杂及夹杂相溶解、缓蚀与电池电化学、高熵合金及非晶合金腐蚀等方面的研究机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全文总结了第一性原理在腐蚀各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在腐蚀过程直接表征、材料定量建模计算、非晶结构和非晶相建模、腐蚀全过程模拟等方面亟待开展深入研究。最后对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腐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于研究金属表面吸附对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讨论钝化膜与界面稳定性和破坏机理、揭示元素掺杂与析出相诱发基体腐蚀的本质、深入理解缓蚀机理并设计新型缓蚀剂,以及描述高熵合金或非晶结构中局域结构动态演化过程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扩展第一性原理在腐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计算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腐蚀 电池电化学 非晶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锆液固态转变和动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惠希东 方华志 +4 位作者 王恩睿 刘雄军 陈晓华 陈国良 LIU ZiKui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08-1219,共12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方法研究了Al和Zr液固转变过程中的能量、偶关联函数、结构因子和键对分布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两种金属液体的扩散系数和黏度.结果表明,AIMD计算得到的液态金属偶... 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方法研究了Al和Zr液固转变过程中的能量、偶关联函数、结构因子和键对分布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两种金属液体的扩散系数和黏度.结果表明,AIMD计算得到的液态金属偶关联函数、结构因子和扩散系数与实验测量数据符合得很好.在冷速为5.0×1013和2.5×1013K/s时,液态Al分别在730K附近发生玻璃化转变或者形成有一定缺陷的fcc晶体结构.在平均冷却速率为4.3×1013和2.0×1014K/s的条件下,液态Zr在1200K时分别开始转变为热力学上亚稳定的bcc结构和玻璃相.Zr的液态和玻璃态结构中二十面体和bcc类型短程序是其主要拓扑短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液固转变 动力学性质 玻璃结构
原文传递
铋纳米管电子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
15
作者 苏长荣 李家明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4-226,共3页
运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铋纳米管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 .发现铋纳米管的应变能 (StrainEnergy)符合经典的 1/R2 规律 .铋纳米管的能隙在 0 .7— 0 .8eV左右 ,具有半导体的特性 .
关键词 电子性质 铋纳米管 稳定性 能隙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应变能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MgSiO_3熔体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邓莉 刘红 +2 位作者 田华 杜建国 刘雷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MgSiO3熔体在0~144GPa、2 000~6 000K的微观结构及其随压力、温度的变化特征。计算的近零压2 000K下O—Si、O—Mg和O—O对分布函数的第一峰值位置分别为0.163 5、0.197 0和0.269 5nm,与实验结果... 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MgSiO3熔体在0~144GPa、2 000~6 000K的微观结构及其随压力、温度的变化特征。计算的近零压2 000K下O—Si、O—Mg和O—O对分布函数的第一峰值位置分别为0.163 5、0.197 0和0.269 5nm,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变化,MgSiO3熔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随着压力增加,结构变得更致密;当密度为4.59g/cm3时,原子间的平均键长随温度(小于5 000K)增加而减小,在常压和更高的压力下,原子间的平均键长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在133GPa、4 000K条件下,MgSiO3熔体的O—Si、O—Mg和O—O平均键长分别为0.161 0、0.183 5和0.230 0nm;从地表常压到核幔边界压力,平均Si—O配位数从4变到6,桥氧数目比例由31.3%增高到72.9%。MgSiO3熔体微观结构的认识对了解地幔内硅酸盐流体性质及其对地幔动力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iO3熔体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对分布函数 平均配位数
原文传递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C_(60)O碰撞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17
作者 李建营 彭汝芳 +5 位作者 刘利民 金波 梁华 刘强强 范利生 楚士晋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2-298,共7页
利用爆炸产生的极端高温高压能够制备较高产率的He原子内嵌富勒烯,但爆炸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反应机理十分复杂,富勒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难以预料。以C60O及C60为模型,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爆炸极端条件下富勒烯分子的碰撞过程... 利用爆炸产生的极端高温高压能够制备较高产率的He原子内嵌富勒烯,但爆炸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反应机理十分复杂,富勒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难以预料。以C60O及C60为模型,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爆炸极端条件下富勒烯分子的碰撞过程。当分子质心碰撞速度为3.28km/s时,通过模拟得到C60O相互碰撞产生CO@C60,C60碰撞后损失两个C原子可得到C58分子。模拟计算可帮助理解碰撞过程中内嵌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有助于开展富勒烯改性实验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0O 内嵌富勒烯 碰撞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爆炸冲击波
原文传递
低固溶镁-铝和铝-镁合金高压熔点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丽婷 高兴誉 +2 位作者 杨真 咸家伟 宋海峰 《铸造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以往虽然针对镁(Mg)、铝(Al)单质的高压熔化曲线开展了较多研究,但是对于Mg-Al和Al-Mg合金的高压熔化却鲜有报道。本工作结合固溶无序结构建模的相似原子环境(SAE)方法,以及熔点模拟的固液共存法,实现了低固溶合金高压熔点的第一性原理... 以往虽然针对镁(Mg)、铝(Al)单质的高压熔化曲线开展了较多研究,但是对于Mg-Al和Al-Mg合金的高压熔化却鲜有报道。本工作结合固溶无序结构建模的相似原子环境(SAE)方法,以及熔点模拟的固液共存法,实现了低固溶合金高压熔点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2种低固溶Mg-Al和Al-Mg合金的高压熔点,这2种合金分别是AZ31B和LF6Al。计算发现,高压下LF6Al的熔化温度略低于Al的熔化温度,而AZ31B的熔化温度非常接近Mg的熔化温度。为后续深入研究组分变化对Mg-Al和Al-Mg合金高压熔点的影响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固溶合金 高压熔点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镁-铝合金 铝-镁合金 相似原子环境方法 固液共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如曾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9-499,共11页
回顾物理力学的创立和半个世纪的发展,表明物理力学对工程技术和力学基础研究的双重作用,以及钱学森对物理力学的创建和发展的卓越贡献,并展望物理力学的未来,说明我们这代人负有主动促进物理力学发展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 物理力学 大跨度思维方式 技术科学 基础科学 量子力学 平衡态统计力学 细观 微观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钱学森 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水合结构的密度泛函及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娟 夏树伟 于良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07-1312,共6页
水溶液中Pb(Ⅱ)的水合结构缺乏实验数据,成键机理尚不明确.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周期性边界计算水合物种Pb(HO)2+1-9的低能构象,探讨其结合能和稳定性,结合该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弛豫行为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水溶液中Pb(Ⅱ)的水合结构缺乏实验数据,成键机理尚不明确.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周期性边界计算水合物种Pb(HO)2+1-9的低能构象,探讨其结合能和稳定性,结合该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弛豫行为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谱特征,确定其最佳稳定构型和水合数,并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分波态密度及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其成键机理.低能优化结果表明,水合数6,7和8的构象均有可能存在,动力学弛豫过程Pb(Ⅱ)的第一和第二水合层不存在明显分界,其优势构型的水合数为6,属于偏半方位构型.22 6Pb(HO)+中Pb—O键的离子性较强,成键机理主要为Pb6p6d轨道与Pb6s-O2p反键态轨道进行耦合,存在反键态电子填充,表现为原子间电子密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Ⅱ) 水合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态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