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1
作者 韩升 吕叶青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5,共10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二个结合”与自我革命的双向推进逻辑和共同价值指向
2
作者 黄广友 江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8-36,共9页
“第二个结合”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文化空间、赋予了中国共... “第二个结合”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文化空间、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文化意义,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推进自我革命坚定了党的政治使命、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第二个结合”与党的自我革命在增强党的政治定力、铸牢理想信念、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在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第二个结合 自我革命 内在逻辑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结合方式
3
作者 辛向阳 《理论与评论》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从形成文化新形态、拓展道路根基、掌握思想文化主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认识达到新高度等多个角度,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阐述。要实现“第二个结合”,就要研究结合的基本方式。“第二个结合”的结合方式包... 习近平总书记从形成文化新形态、拓展道路根基、掌握思想文化主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认识达到新高度等多个角度,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阐述。要实现“第二个结合”,就要研究结合的基本方式。“第二个结合”的结合方式包括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中国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优越性,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的现代力量,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要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结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本经验
4
作者 戴木才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8-48,共11页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奋斗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认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和积累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不能丢、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本经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
5
作者 张成龙 王悦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年第7期21-23,共3页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原理性贡献。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遵循来看,“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的有力支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不竭源泉,是习近...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原理性贡献。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遵循来看,“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的有力支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不竭源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构世界思想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保障。“第二个结合”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品格和创新特质,为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结合”的哲理依据和重大意义
6
作者 车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75-178,216,共5页
陈其泰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贯彻“第二个结合”这一时代主题,探讨传统学术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哲理依据和重大意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接受... 陈其泰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贯彻“第二个结合”这一时代主题,探讨传统学术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哲理依据和重大意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桥梁”,二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契合”,三是“辩证、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契合”,四是“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相契合”。该书体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者强烈的使命感和与时俱进的责任感,展现了“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的治史理念,具有强大的思想张力和颇具特色的表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陈其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初步探索
7
作者 张雯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发掘理论与文化的共通因素,坚持理论与文化“和而不同”的结合,初步探索出了搭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共通桥梁的逻辑进路。毛泽东主张通过加大理论的普适性与增加文化的世界性相结合、提升理论的民族性与增强文化的先进性相融合、扩展理论的广泛性与增进文化的深刻性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调发展。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为推进“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
8
作者 吴晓琴 林胜强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继承创新“体常尽变”的历史性精神和“乐道自得”的生命性观念,同时积极扬弃圣人崇拜意识和人民主体缺位等消极因素。只有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实现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继而实现儒家思想的“阐旧邦以辅新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经典诠释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塑
9
作者 漆思 李源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86,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路向,这一路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自觉,让人们从个人精神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路向,这一路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自觉,让人们从个人精神世界的维度关注并反思所处当下之时代,进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扬弃与现代化伴生的人的物化,重塑“物性”与“类性”双重统一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阈下墨子生态消费思想及当代价值
10
作者 赖静娴 许晓东 傅清媛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9-92,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哲学思想中的“节用”等理念具有内在契合之处,探析两者之间如何契合,对于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首先探...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哲学思想中的“节用”等理念具有内在契合之处,探析两者之间如何契合,对于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首先探析在“第二个结合”视阈下,墨子哲学思想中“节用”“节葬”“非乐”这三个主要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消费基础、消费信仰、发展要求、立法启示四个方面剖析墨子生态消费观对于当代生态消费的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墨子 生态消费思想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启示
11
作者 肖弘祥 欧健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守正创新的原则和胸怀天下的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之争 价值意蕴 现实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内涵、 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12
作者 杨方 李银兵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5-111,128,共8页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关涉主体性的社会政治工程,“第二个结合”具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实质意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厘清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上,从文化、实践、主体的辩证关系中深刻...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关涉主体性的社会政治工程,“第二个结合”具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实质意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厘清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涵上,从文化、实践、主体的辩证关系中深刻剖析“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要义,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实践本质。“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背后具有的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理路,则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从谋定实践目标、把握实践方向、紧扣实践要求、统筹实践任务四个方面去提升“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向度,则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13
作者 杜爱国 袁昉 《科教文汇》 2025年第1期160-163,共4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践文化建设“第二个结合”要求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精选的课内外古诗词,按照群文阅读要求,以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践文化建设“第二个结合”要求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精选的课内外古诗词,按照群文阅读要求,以核心素养培育、合作探究学习、情景教学营造、批判性思考解读为策略,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精髓与魅力。在实际案例中,可以进一步体会本教学方式的具体应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古诗词 群文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理路
14
作者 黄瑶 王飞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理论与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从价值逻辑来看,能够为创造人...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理论与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从价值逻辑来看,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指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明基础,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精神食粮;从理论与历史逻辑来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接续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深化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熟升华;从实践逻辑来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关注人民需求,汇聚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赓续中华文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逻辑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政课讲好“第二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15
作者 陈波 丁斌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5,共4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第二个结合”贯彻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讲好“第二个结合”是目前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讲准“第二个结合”要从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时代属性出发;讲深“第二个结合”要从根本地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第二个结合”贯彻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讲好“第二个结合”是目前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讲准“第二个结合”要从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时代属性出发;讲深“第二个结合”要从根本地位、根本关系和根本方向出发;讲透“第二个结合”要从人民立场、人民需要和人类利益出发。惟其如此,才能讲好“第二个结合”,才能将“第二个结合”真正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第二个结合 政治属性 战略属性 民生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三重意蕴
16
作者 徐奉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自信根基的价值意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三阶—两维—梯级型”教学模式,探索植入式、嵌入式和渗入式的融入路径,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依次形成对“第二个结合”的基础性概念化认识、系统性知识化认识和整体性学理化认识,是本研究的实践意蕴。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思考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宏观上做好一体化大文章,在微观上处理好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育人的群集合力和综合效应,是本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一体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逻辑理路
17
作者 赵君 韦龙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理论逻辑上,“第二个结合”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理论逻辑上,“第二个结合”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范式;从历史逻辑上,“第二个结合”铸牢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实践逻辑上,“第二个结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新的文化生命体 逻辑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价值蕴涵、问题指向与实践进路
18
作者 贺小飞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空间,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从旨在何意、现实何为、何以实现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方法,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空间,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从旨在何意、现实何为、何以实现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通过梳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价值蕴涵,分析“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问题指向,探索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深挖中华文明的思想富矿、吸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果三个方面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路,为深化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思想解放 价值蕴涵 问题指向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