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震科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需求及建议
1
作者
张项
齐诚
+2 位作者
张会平
邹振轩
刘伟
《高原地震》
2023年第S01期59-64,72,共7页
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目标,简要论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地震科学内容和青藏高原地震科技核心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的地震科技潜在科考建设内容。建议对藏东地区尽快开展潜在灾害源的风险排查及防控。
关键词
地震科技
第二
次
青藏
高原综合
科考
需求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省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服务保障机制探索
2
作者
吕英
《青海科技》
2023年第3期177-181,共5页
自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青海省结合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性质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深入分析了在高海拔地区野外科考工作的安全保障、人员组成及服务难点、科考数据资源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针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
自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青海省结合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性质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深入分析了在高海拔地区野外科考工作的安全保障、人员组成及服务难点、科考数据资源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针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标准化服务保障机制。文章在探讨信息化服务保障模式、数据储存共享平台和线下服务保障模式相结合的服务保障机制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上,也为其他的科考工作及服务保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青藏科考
服务保障机制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腹地各拉丹冬南北坡多年冻土考察初步结果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广岳
邹德富
+14 位作者
杨斌
杜二计
周华云
肖瑶
赵林
谭昌海
胡国杰
庞强强
王武
孙哲
朱小凡
殷秀峰
汪凌霄
李智斌
谢昌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5,共13页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南侧的色林错上游扎加藏布源区(简称“湖源区”)和北侧的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简称“江源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利用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多年冻土的分布边界、多年冻土剖面的地层、地下冰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取样,同步构建了多年冻土温度和活动层水热观测网络,为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影响的机理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情景预估提供数据保障。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认为,各拉丹冬南北两坡地层沉积类型和地下冰赋存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北坡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地下冰含量、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性均高于南坡,但由于受到构造地热、河流融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坡的冻土分布形式更为复杂。江源区100 m钻孔剖面揭示了连续分布的、厚度大于50 m的地下冰;在该区域发现了多年生冻胀丘分布群,并利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该区域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冰核型冻胀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勘察剖析。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钻孔岩心、表层土壤、冰水等各类样本近1.2万件,为后期区域冻土理化指标分析,冻土环境化学、古气候环境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
高原
第二次青藏科考
多年冻土
各拉丹冬
色林错
长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氧含量空间格局及自然地带“三维分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
7
4
作者
史培军
胡小康
+15 位作者
陈彦强
张慧
杨合仪
胡金鹏
杨雯倩
贾伟
马伟东
姜璐
张钢锋
蒲小燕
郝力壮
王静爱
朱文泉
马永贵
唐海萍
陈志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7,共16页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
高原
地表氧含量
自然要素综合体
三维自然地带
第二次青藏科考
原文传递
重大科学任务科学传播途径与策略——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为例
5
作者
刘晓倩
《中国报业》
2023年第4期48-49,共2页
本文利用大数据抓取和人工统计科学传播的数据,分析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重大科学任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学传播途径,探讨全媒体时代重大科学任务如何破除单一主体的传播维度,实现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深度融合,以期为科学任务做好...
本文利用大数据抓取和人工统计科学传播的数据,分析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重大科学任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学传播途径,探讨全媒体时代重大科学任务如何破除单一主体的传播维度,实现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深度融合,以期为科学任务做好立体化传播提供参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
重大科学任务
第二次青藏科考
原文传递
题名
地震科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需求及建议
1
作者
张项
齐诚
张会平
邹振轩
刘伟
机构
广东省地震局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浙江省地震局
出处
《高原地震》
2023年第S01期59-64,72,共7页
文摘
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目标,简要论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地震科学内容和青藏高原地震科技核心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的地震科技潜在科考建设内容。建议对藏东地区尽快开展潜在灾害源的风险排查及防控。
关键词
地震科技
第二
次
青藏
高原综合
科考
需求及建议
Keywords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
分类号
P315.99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省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服务保障机制探索
2
作者
吕英
机构
青海省青藏科学考察服务中心
出处
《青海科技》
2023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委托项目“青海省青藏科考综合服务协同保障机制研究”。
文摘
自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青海省结合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性质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深入分析了在高海拔地区野外科考工作的安全保障、人员组成及服务难点、科考数据资源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针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标准化服务保障机制。文章在探讨信息化服务保障模式、数据储存共享平台和线下服务保障模式相结合的服务保障机制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上,也为其他的科考工作及服务保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第二次青藏科考
服务保障机制
青海省
Keywords
The Second Qinghai-Tibet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Service guarantee mechanism
Qinghai Province
分类号
P941.74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N8 [自然科学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腹地各拉丹冬南北坡多年冻土考察初步结果
被引量:
2
3
作者
刘广岳
邹德富
杨斌
杜二计
周华云
肖瑶
赵林
谭昌海
胡国杰
庞强强
王武
孙哲
朱小凡
殷秀峰
汪凌霄
李智斌
谢昌卫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5,共13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1180
+3 种基金
41671068
4207109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2010202)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项目(DD20208064)资助。
文摘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南侧的色林错上游扎加藏布源区(简称“湖源区”)和北侧的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简称“江源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利用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多年冻土的分布边界、多年冻土剖面的地层、地下冰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取样,同步构建了多年冻土温度和活动层水热观测网络,为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影响的机理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情景预估提供数据保障。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认为,各拉丹冬南北两坡地层沉积类型和地下冰赋存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北坡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地下冰含量、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性均高于南坡,但由于受到构造地热、河流融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坡的冻土分布形式更为复杂。江源区100 m钻孔剖面揭示了连续分布的、厚度大于50 m的地下冰;在该区域发现了多年生冻胀丘分布群,并利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该区域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冰核型冻胀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勘察剖析。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钻孔岩心、表层土壤、冰水等各类样本近1.2万件,为后期区域冻土理化指标分析,冻土环境化学、古气候环境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青藏
高原
第二次青藏科考
多年冻土
各拉丹冬
色林错
长江源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erma⁃frost
Mt.Geladandong
Selin Co Lak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分类号
P642.14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931.8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氧含量空间格局及自然地带“三维分异”的新认识
被引量:
7
4
作者
史培军
胡小康
陈彦强
张慧
杨合仪
胡金鹏
杨雯倩
贾伟
马伟东
姜璐
张钢锋
蒲小燕
郝力壮
王静爱
朱文泉
马永贵
唐海萍
陈志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大学
四川大学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7,共16页
基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606)。
文摘
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是海拔、地势、气候、水域、植被、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气温、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9.58%、35.50%、24.92%。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首先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水热条件的植被产氧有关;其次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差异,这主要与依赖气温与地势的大气压对氧含量的影响有关;第三是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分异,这主要与依赖地势、气温的大气压,以及依赖温度与水分的植被产氧有关。地表氧含量可以定量展现地表自然地理特征的时空格局,据此,本文把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划分为3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即:东南部亚热带森林—森林草原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35%,7月平均值为20.45%,1月平均值为20.27%,含2个二级区;东部温带森林—草原—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10%,7月平均值为20.23%,1月平均值为20.00%,含5个二级区;西部寒带温带草原—荒漠—草甸区域,地表年均氧含量为20.00%,7月平均值为20.10%,1月平均值为19.91%,含10个二级区。
关键词
青藏
高原
地表氧含量
自然要素综合体
三维自然地带
第二次青藏科考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oxygen concentration
natural factors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zonation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原文传递
题名
重大科学任务科学传播途径与策略——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为例
5
作者
刘晓倩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出处
《中国报业》
2023年第4期48-49,共2页
文摘
本文利用大数据抓取和人工统计科学传播的数据,分析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重大科学任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学传播途径,探讨全媒体时代重大科学任务如何破除单一主体的传播维度,实现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深度融合,以期为科学任务做好立体化传播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
科学传播
重大科学任务
第二次青藏科考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震科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需求及建议
张项
齐诚
张会平
邹振轩
刘伟
《高原地震》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海省关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服务保障机制探索
吕英
《青海科技》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腹地各拉丹冬南北坡多年冻土考察初步结果
刘广岳
邹德富
杨斌
杜二计
周华云
肖瑶
赵林
谭昌海
胡国杰
庞强强
王武
孙哲
朱小凡
殷秀峰
汪凌霄
李智斌
谢昌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青藏高原地表大气氧含量空间格局及自然地带“三维分异”的新认识
史培军
胡小康
陈彦强
张慧
杨合仪
胡金鹏
杨雯倩
贾伟
马伟东
姜璐
张钢锋
蒲小燕
郝力壮
王静爱
朱文泉
马永贵
唐海萍
陈志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原文传递
5
重大科学任务科学传播途径与策略——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为例
刘晓倩
《中国报业》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