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mdr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安峻峰 陈济民 +3 位作者 李秀珍 梅广义 谢燕 高清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2-46,共5页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 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分离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天,然后通过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功能(NBT)、细胞免疫化学(APA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MTT技术观察了细胞分化和mdr...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 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分离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天,然后通过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功能(NBT)、细胞免疫化学(APA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MTT技术观察了细胞分化和mdr1表达变化以及AML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反应。结果表明,AML细胞分化成熟后mdr1表达水平下降,并且随mdr1水平下降,AML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增加。结论提示,AML细胞分化与mdr1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利用分化诱导剂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从基因水平逆转白血病耐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 多药耐药基因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分化诱导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动员时提前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发热及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盛蓉 刘文超 +3 位作者 薛妍 郭晓彤 斯小明 黄颖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14-516,共3页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和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甚至在一些良性疾患中也有应用,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也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移植过程中的高风险,任何能够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回收率和简... 背景与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和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甚至在一些良性疾患中也有应用,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也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移植过程中的高风险,任何能够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回收率和简化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法都有望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因此本文研究旨在观察提前给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在白细胞介于1×10^9-2×10^9/L时),是否影响干细胞采集的数量和患者感染、发热的发生率。方法:对7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单双号顺序进入A组和B组。全部患者给予环磷酰胺4 g/m2化疗,分别在白细胞≤1×10^9/L后(A组)和介于1×10^9-2×10^9/L(B组)时,皮下注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5μg/kg。在白细胞回升至2×10^9/L以上时,分2-3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计数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数量。结果:A组采集单个核细胞数量平均为4.34×10^8/kg;B组为3.8×10^8/kg(P〉0.75)。CD34+细胞A组为2.62×10^6/kg;B组为2.97×10^6/kg(P〉0.9)。感染、发热的发生率A组为18/33;B组为8/35(P〈0.01)。结论:提前给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会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而发热和感染的发生率却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娟 陆道培 +2 位作者 冀冰心 万岁桂 孙雪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39-641,共3页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 2 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G 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CD3+CD4 +、CD3...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 2 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G 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CD3+CD4 +、CD3+CD8+、CD3+CD4 +CD8+及CD3+CD4 -CD8-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并与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G CSF动员后外周血CD3+、CD3+CD4 +、CD3+CD4 +CD8+及CD3+CD4 -CD8-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增加 2 .2 3,2 .6 2 ,2 .99及 10 .96倍 ,而CD3+CD4 -CD8+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2 4 3)。各亚群细胞的变化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比较 ,仅CD3+CD4 -CD8-细胞的变化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796 ,P =0 .0 0 0。结论 :G CSF将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的同时 ,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 -CD8-细胞的增加与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CD34^+细胞 造血干细胞 G-CSF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彤 谢彦晖 +2 位作者 陈勤奋 李佩 谢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 化疗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与染色体核型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海珍 成娟 刘蓓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31例AML患者采用CAG方案化疗,并用G显带常规技术对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按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分成预后良好...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方法 31例AML患者采用CAG方案化疗,并用G显带常规技术对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按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分成预后良好、中等和差3组,预后中等组完全缓解率高,良好组与差组完全缓解率接近。结论 CAG方案治疗AML疗效肯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AG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白血病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 染色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hG-CSF)cDNA于P_RP_L启动子作用下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6
作者 贺福初 邢桂春 +3 位作者 瞿成奎 吴祖泽 薛惠华 刘福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hG—CSF cDNA在天然状态下很难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本文以作者克隆的高活性形式hG—CSF 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出含hG—CSF信号肽中丙氨酸(Ala)及成熟型全部氨基酸编码序列的cDNA片段,于NcoⅠ、BamHⅠ位点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JLA602中,用... hG—CSF cDNA在天然状态下很难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本文以作者克隆的高活性形式hG—CSF 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出含hG—CSF信号肽中丙氨酸(Ala)及成熟型全部氨基酸编码序列的cDNA片段,于NcoⅠ、BamHⅠ位点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JLA602中,用高活性hG—CSF特异探针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出阳性克隆。此克隆hG—CSF cDNA在λ噬菌体 P_RP_L串联启动子和大肠杆菌atpE翻译起始区(TIR)共同作用下,阳性菌株热诱导表达后经小鼠骨髓细胞体外CFU-G测试表明,表达产物具明显的粒细胞集落刺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聚合酶链反应 CDNA克隆 基因表达 集落形成单位 P_RP_L启动子 翻译起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7
作者 陈平安 陆东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5期366-367,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干细胞移植 侧支血管 脂质代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和激素足三里封闭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观察
8
作者 林梅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立生素)和封闭治疗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疗效对比,探讨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实惠的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方法。方法 将本院肿瘤科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同一方案化疗(健择+顺铂)后,出现相... 目的 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立生素)和封闭治疗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疗效对比,探讨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实惠的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方法。方法 将本院肿瘤科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同一方案化疗(健择+顺铂)后,出现相同程度骨髓抑制者4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运用立生素皮下注射及激素(地塞米松)封闭治疗。给药方法:立生素75μg皮下注射,1次/d,第1~3天,地塞米松5mg双侧足三里交替封闭,1次/d,第1~5天。结果 2组患者均在第1~2天开始出现白细胞上升趋势,第3天WBC(4.0~10)×10^9L^-1,有效率100%。结论 化疗后骨髓抑制者,应用立生素皮下注射或地塞米松足三里封闭均能达到升白细胞的目的,立生素发生作用快,而封闭治疗起效较缓慢,但效果肯定,且安全、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激素 封闭 化疗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化疗前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预防白细胞减少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施亚斌 何景生 +1 位作者 宋绪梅 朱雪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减少 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粒白血病伴贫血的疗效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晓炜 李彦卿 刘江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年第7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白血病)伴贫血的疗效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确诊并治疗的慢粒白血病伴贫血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应... 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白血病)伴贫血的疗效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确诊并治疗的慢粒白血病伴贫血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研究组联合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下的营养状况量化评分水平差异;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红蛋白(HGB)水平变化差异。结果:研究组缓解比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疗效更高。研究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下的营养状况量化评分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相关实验室指标:RBC、Hct及HGB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P均<0.05)。结论:给予慢粒白血病患者联合使用G-CSF及rHuEPO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RBC、Hct、HGB水平,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与供体外周血移植物中Ⅱ型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刘小华 孙爱宁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1期89-89,共1页
目的:测定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后正常异基因供者外周血(PB)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探讨G-CSF对于PB中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 目的:测定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后正常异基因供者外周血(PB)移植物中I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探讨G-CSF对于PB中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PB造血干细胞移植物(G-PBSC)中的DC1、DC2数量与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PB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异基因PB造血干细胞(PBSC)供者以G-CSF动员后,能选择性增加移植物中DC2数量(26.76×106/Lvs14.92×106/L;P=0.029)和DC2/DC1比例(2.02±1.43vs1.00±0.37;P=0.044),但DC1无显著变化。结论:移植前以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PBSC供者,可选择性提高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树突状细胞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
12
作者 徐娟 冀冰心 +2 位作者 苏力 孙雪静 刘聪艳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年第5期318-321,共4页
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 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d(11~21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动员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逆转录病毒介导转导的人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明 毛宁 +4 位作者 巴德年 张明伟 张学敏 周生 杜德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了人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cDNA。DNA序列测定证实此片段为完整的GM-CSF cDNA。应用DNA重组技术,将此cDNA重组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neo上,以Lipofectin介导转染...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从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了人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cDNA。DNA序列测定证实此片段为完整的GM-CSF cDNA。应用DNA重组技术,将此cDNA重组于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neo上,以Lipofectin介导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A317,用NIH3T3细胞测定病毒滴度。选取高滴度病毒上清感染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经G418筛选获抗性克隆,PCR方法鉴定重组载体整合于CHO细胞的基因组DNA中。用CFU-GM集落形成实验检测GM-CSF活性,证实转染后的CHO细胞有GM-CSF的稳定、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集落刺激因子 基因克隆 逆转录病毒载体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14
作者 汲言山 沈倍奋 +5 位作者 王文香 陈兴 胡美茹 黎燕 王建安 马贤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粗-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主要是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殖。其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本文先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PCR扩增克隆了GM-CSF之cDNA。以DNA序列分析证实与文献... 粗-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主要是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殖。其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本文先从正常人外周血细胞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PCR扩增克隆了GM-CSF之cDNA。以DNA序列分析证实与文献一致。再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定向改造编码成熟GM-CSF基因的5′端:换成大肠杆菌偏性密码,并避免起始点周围形成强二级结构,把终止密码子换成TAA。将改造后的基因克隆到载体pBV220中,转化受体菌HB101,经42℃诱导高效表达出GM-CSF。表达产物约占全菌蛋白的20%,初步纯化和复性后比活性】1×10~7U/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集落刺激因子 基因表达 聚合酶链反应 造血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粒-巨噬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晓芹 卫莉玲 +1 位作者 黄茜 降央泽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粒-巨噬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理。方法60Coγ射线照射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式制造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模型,采用外周血细胞计数、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目的探讨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粒-巨噬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理。方法60Coγ射线照射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式制造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模型,采用外周血细胞计数、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灌胃不同浓度巴桑母酥油丸后不同时间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骨髓粒-巨噬系(CFU-GM)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 R)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灌胃14 d后,中、高剂量组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中剂量巴桑母酥油丸灌胃14 d后,骨髓CFU-GM集落产率、GM-CSF mRNA和GM-CSFR mRNA也显著高于空白组、生理盐水组。结论适当浓度的巴桑母酥油丸可以通过上调骨髓GM-CSF、GM-CSFR mRNA表达、促进CFU-GM增殖分化,进而促进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提前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桑母酥油丸 放-化疗 小鼠 白细胞 -巨噬祖细胞 -巨噬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G-CSF和IL-11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感染和出血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月雄 黄鹏程 +3 位作者 李冰 林薇 司艳辉 林璐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白介素11(Interleukin 11,IL-11)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感染和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患... 目的:探讨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白介素11(Interleukin 11,IL-11)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感染和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患者均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G-CSF和IL-11水平,统计化疗期间和化疗后1个月内患者感染和出血情况,分析患者血清G-CSF和IL-11水平与其感染率和出血率的关系。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清G-CSF和IL-1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和化疗1个月内感染率为37.50%(12/32),出血率为50.00%(16/32)。未感染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G-CSF和IL-11水平均高于感染患者(P<0.05);未出血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G-CSF和IL-11水平均高于出血患者(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患者血清G-CSF与其感染率和出血率均呈负相关(r=-0.892、-0.815,P=0.000、0.002);化疗后IL-11水平与其感染率和出血率均呈负相关(r=-0.793、-0.762,P=0.013、0.018)。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患者血清G-CSF和IL-11水平与其感染和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其感染和出血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白介素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剂量化疗 感染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G-CSF的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钰 徐茂忠 +1 位作者 许忠仁 徐昕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46-146,148,共2页
关键词 预激方案 急性髓白血病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卓丽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5期149-151,共3页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方法40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AG方案治疗,观...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方法40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AG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C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以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bFGF、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FGF、VEGF水平分别为(98.50±7.64)、(102.78±7.16)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17.79±8.11)、(115.84±7.89)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0.05)。观察组患者的6个月存活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为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手段,安全有效,且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白血病 地西他滨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 不良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G方案治疗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19
作者 王永欣 黄延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6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70例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状态分为初次诱导失败组(25例)、再次诱导失败组(18例)、早期复发... 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治疗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70例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状态分为初次诱导失败组(25例)、再次诱导失败组(18例)、早期复发组(7例)、晚期复发组(20例),根据危险分层分为预后良好组(15例)、预后中等组(46例)和预后不良组(9例)。给予所有患者FLAG方案进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后生存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者38例,部分缓解(PR)者12例,总有效率为71.43%(50/70)。初次诱导失败组CR率为76%(19/25)高于再次诱导失败组的39%(7/18)、早期复发组的29%(2/7)和晚期复发组的45%(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较好组CR率为67%(10/15)与预后中等组的59%(27/46)均高于预后不良组的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初次诱导失败组的生存率为92%(23/25)高于再次诱导失败组的33%(6/18)、早期复发组的57%(4/7)和晚期复发组的6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较好组生存率为73%(11/15)与预后中等组的59%(27/46)高于预后不良组的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G方案治疗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确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案 初治诱导失败 难治复发急性髓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及骨髓上清TNF-α、IFN-γ、G-CSF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淑芬 刘昕 +4 位作者 欧英贤 白海 曾伟 路继红 吕桂玲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 :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血浆及骨髓上清TNF -α、IFN -γ、G -CSF水平的变化 ,及其与再障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 (ELISA法 )对 2 8例再障患者及 2 0名正常人血浆及骨髓上清TNF -α、IFN -γ和G -CSF进行检测。结... 目的 :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血浆及骨髓上清TNF -α、IFN -γ、G -CSF水平的变化 ,及其与再障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 (ELISA法 )对 2 8例再障患者及 2 0名正常人血浆及骨髓上清TNF -α、IFN -γ和G -CSF进行检测。结果 :再障病人骨髓上清G -CSF、TNF -α、IFN -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0 .0 1) ,但与自身血浆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血浆及骨髓上清G -CSF、TNF -α、IFN -γ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这些变化可能参与了再障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