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利益与精神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特征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艳东 廖小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8,共12页
精神贫困是西方现代性后果的主要病症所在,如何摆脱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困境,已经成为严峻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关照人的精神利益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精神贫困是西方现代性后果的主要病症所在,如何摆脱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困境,已经成为严峻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关照人的精神利益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群体本位为文化理念、坚持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为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提供了文明指引。在实现过程中,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将人民的精神利益贯穿于精神生产—精神分配—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的全链条中,在精神利益的实现内容、方式、性质上与西式现代化道路存在根本差异。在不同理念的指引及实践过程的运行下,精神贫瘠、人的全面异化是西方资本文明发展模式的历史必然;与之相对立,实现精神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图景。中西两条现代化道路通过理念、过程及结果的动态比较,进一步彰显了实现人的精神利益向精神富裕的跃升,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于资本主义文明在精神层面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 精神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主义文明 文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载具有可赔偿性精神利益的物的类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国喆 段鲁艺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1,共6页
精神利益是人的精神需求与其供给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对物财产价值的重视,传统民法忽视了对物所蕴含的精神利益的关注。物当中包含有精神利益,这是对人类认识史、特定情形进行考量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特定的物受到损害时,其权利主体应... 精神利益是人的精神需求与其供给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对物财产价值的重视,传统民法忽视了对物所蕴含的精神利益的关注。物当中包含有精神利益,这是对人类认识史、特定情形进行考量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特定的物受到损害时,其权利主体应该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为了使这类损害赔偿更加便捷与明晰,同时为了防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滥用,可以将负载有可赔偿性精神利益的物的类型区分为五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 特定物 精神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死者人格精神利益的民法保护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全弟 李挺 《法治研究》 2011年第11期43-48,共6页
死者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也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是,死者死后仍然有某些人格利益尚存,这些利益有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有值得法律保护的价值。我国的司法实践、理论学说和国外的立法、学说、判例均支持对死者人格精神利益的保护,并存在... 死者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也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是,死者死后仍然有某些人格利益尚存,这些利益有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有值得法律保护的价值。我国的司法实践、理论学说和国外的立法、学说、判例均支持对死者人格精神利益的保护,并存在直接说、间接说和混合说的分歧。在正确处理与言论自由、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等利益衡量的关系基础上,应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的"民事权益"作扩张解释来对上述利益进行保护,并应明确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和保护期限等具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 保护方法 保护范围 保护主体 保护期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损害赔偿与作品精神利益的保护 被引量:1
4
作者 段鲁艺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0期41-47,共7页
精神利益对权利人来说在其所有物上普遍存在,而作品作为人的精神成果更是如此。通过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现行法律中"精神权利"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从新的视角对作品上的具有可赔偿性的精神利益的分析表明,... 精神利益对权利人来说在其所有物上普遍存在,而作品作为人的精神成果更是如此。通过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现行法律中"精神权利"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从新的视角对作品上的具有可赔偿性的精神利益的分析表明,如果要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作出周延的保护,就需要改变现行以人身权遭到侵害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的制度。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不断完善才能够逐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精神利益 精神权利 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勿忽视教职工“精神利益” 被引量:1
5
作者 边社辉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73-73,共1页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纵观已完成的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只是单纯地以提高和理顺教职工薪金待遇为主线开展相关工作,这样的分配制度改革,只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物质利益的...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纵观已完成的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只是单纯地以提高和理顺教职工薪金待遇为主线开展相关工作,这样的分配制度改革,只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物质利益的关切和调节,而忽略了广大教职工精神利益的存在和调整,忽视了和谐精神利益关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制度 精神利益 教职工 高校 制度改革 薪金待遇 物质利益 利益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法精神利益保护体系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方乐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英国法对于人的精神利益采取的是一种"救济先于权利"的保护模式。与其不完备的精神性人格权益保护体系形成反差的是,英国法有着较发达的实质意义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机制。英国法中的精神利益保护乃是一种内置式保护法,主要借助... 英国法对于人的精神利益采取的是一种"救济先于权利"的保护模式。与其不完备的精神性人格权益保护体系形成反差的是,英国法有着较发达的实质意义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机制。英国法中的精神利益保护乃是一种内置式保护法,主要借助在侵权法本体中的嵌入,保证人的整体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法 精神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有关精神利益保护的立法和理论评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乐坤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45-50,共6页
残疾、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抚慰金的概念分野面临着效应价值和规范技术上的质问。在我国民法典之民事责任法设计中,理应对在违约场合中不能借助侵权责任法加以实现的某些精神损害救济留出应有的通道。我国国家实定法对主体精神利益的保护... 残疾、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抚慰金的概念分野面临着效应价值和规范技术上的质问。在我国民法典之民事责任法设计中,理应对在违约场合中不能借助侵权责任法加以实现的某些精神损害救济留出应有的通道。我国国家实定法对主体精神利益的保护总体持谨慎态度,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主体精神利益保护需求与救济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关主体精神利益保护的现行制度框架存在内在体系与外在体系的双重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保护 残疾、死亡赔偿金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 被引量:2
8
作者 靳国军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2-124,共3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因此,它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利益对协调利益关系、加强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因此,它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利益对协调利益关系、加强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人的精神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精神利益 促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利益合同的违约救济途径——基于《民法典》第996条解释的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康铭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8-85,共8页
对于期待利益中包含精神利益的合同而言,一方违约使对方精神利益遭受损失时,受害方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尚存争议。基于合同的特征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量,该类合同中受害人能否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当债权人的正... 对于期待利益中包含精神利益的合同而言,一方违约使对方精神利益遭受损失时,受害方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尚存争议。基于合同的特征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量,该类合同中受害人能否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当债权人的正当期待利益为纯粹精神利益时,该精神利益始受法律保护。《民法典》第996条中的“人格权”应当包含一般人格利益,债权人所期待的纯粹的精神利益应当纳入其中。故在纯粹精神利益合同中一方违约造成对方精神损害的,受害方可依照《民法典》第996条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合同 纯粹精神利益 《民法典》第996条 违约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辨析及其当代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宫晓虹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4-97,共4页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人类所追求的两大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相互渗透;另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存在状态、体验方式、实现方式、人生动力和人生意义等方面...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人类所追求的两大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物质利益是精神利益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相互渗透;另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存在状态、体验方式、实现方式、人生动力和人生意义等方面又相互区别。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应该协调发展,不可偏执一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利益 精神利益 关系 当代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
11
作者 靳国军 李新梅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1-72,共2页
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型。在理论上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恰当地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决定作用与能动反作用、相互冲突与相互... 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型。在理论上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恰当地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决定作用与能动反作用、相互冲突与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此消彼长的动态比例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利益 精神利益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利益保护决定民事责任法不可替代
12
作者 方乐坤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8-84,共7页
随着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事责任法面临着存在必要性的质疑,从而似乎罹于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然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人的精神利益保护问题。精神利益保护决定民事责任法具有不可替代性。民事责任法以其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事责任法面临着存在必要性的质疑,从而似乎罹于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然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人的精神利益保护问题。精神利益保护决定民事责任法具有不可替代性。民事责任法以其道德本性为存在依据;背离道德原则对民事责任法进行解释的理论均有成立障碍;现代社会救济立法理论和实践均难以否定民事责任追偿机制及其固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保护 民事责任法 不可替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精神利益的法律保护
13
作者 范振国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5期13-16,23,共5页
我国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做法更多关注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物质利益的法律保护,对于失地农民精神利益保护鲜有涉及。结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精神利益损害的类型、论证我国失地农民精神利益法律保护的正当性,进而尝试提... 我国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做法更多关注了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物质利益的法律保护,对于失地农民精神利益保护鲜有涉及。结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精神利益损害的类型、论证我国失地农民精神利益法律保护的正当性,进而尝试提出我国失地农民精神利益法律保护的具体路径成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亟待直面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精神利益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利益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14
作者 岳朝娟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6X期242-243,共2页
当前人的网络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但是,网络道德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网络领域。社会人的利益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的网络行为,既有物质利益追求,也有精神利益追求,精神利益与道德建设有更多的一致性,二... 当前人的网络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但是,网络道德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网络领域。社会人的利益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的网络行为,既有物质利益追求,也有精神利益追求,精神利益与道德建设有更多的一致性,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因此,精神利益对网络道德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 精神利益 相互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利益的评价及其诉求
15
作者 宫晓虹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8,共3页
精神利益在人的利益体系中日益趋向主导地位,精神利益的实现要正当合理、健康文明和适度有序,同时兼顾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意义与价值、劳动与享受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精神利益 评价标准 关系处理 目标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立我国法人精神利益损害赔偿制度
16
作者 陈向军 王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本文从精神、精神权利与精神利益、精神损害的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术界现有的有关法人精神利益损害赔偿的观点进行评述,并从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入手进行分析,主张在我国建立法人精神利益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 精神 精神利益 精神损害 损害赔偿 责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同关系中精神利益保护的可行性探讨
17
作者 潘皞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9-75,共7页
通常情况下,法律规范调整一般精神利益的方式是将需要保护的利益进行权利化的立法确认。按照这一原理,精神利益不仅可以存在于绝对权利当中,也同样可以由相对权利来体现。但是,由于具体实践导致了原本具有包容性和预见性的债权保障制度... 通常情况下,法律规范调整一般精神利益的方式是将需要保护的利益进行权利化的立法确认。按照这一原理,精神利益不仅可以存在于绝对权利当中,也同样可以由相对权利来体现。但是,由于具体实践导致了原本具有包容性和预见性的债权保障制度的逐渐僵化和脱节,使得目前大量由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权利的损害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因此,基于民法基本原理生成完善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终方案。而在此之前,系统化地梳理"精神利益"与"合同之债"在理论上结合的可行性、深入挖掘现实生活对制度构建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在立法层面全面实现由违约责任体系救济精神权利的最重要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 精神权利 违约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马法民事责任体系中的精神利益保护
18
作者 方乐坤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4年第6期34-39,共6页
罗马法对于法律责任的理解以人的整体性维护为价值基点,具有回应法律主体全部合理诉求的潜在功能,蕴含着眷顾主体精神利益的内在机制。罗马法私犯形态及其重罚立场在近代民法中的消失,为后世提出了在民事责任法中如何救济道德损害以保... 罗马法对于法律责任的理解以人的整体性维护为价值基点,具有回应法律主体全部合理诉求的潜在功能,蕴含着眷顾主体精神利益的内在机制。罗马法私犯形态及其重罚立场在近代民法中的消失,为后世提出了在民事责任法中如何救济道德损害以保证人的精神利益完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 民事责任体系 精神利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利益对人的活力的影响初探
19
作者 靳国军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25-128,共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活力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它由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部分构成。情感、尊重、荣誉、求知、社会交往、实现自身价值及理想信念等精神需要对人的活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活力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它由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部分构成。情感、尊重、荣誉、求知、社会交往、实现自身价值及理想信念等精神需要对人的活力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重视人们的精神利益要求,更加关注现实中精神利益对人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是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利益 人的活力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探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廖小丹 吴艳东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91,共7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意义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有其特殊的时代意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植根于党领导广大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意义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有其特殊的时代意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植根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新要求,人民性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根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具有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提供现实条件和价值遵循,人的精神利益实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应做到:以“无我”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遵循人本逻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人的精神利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