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联合社会生活模拟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技能的影响
1
作者 丁明 王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0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联合社会生活模拟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SC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3年10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SC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联合社会生活模拟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SC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3年10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SC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联合社会生活模拟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技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各个维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SQLS各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FPI评分为(19.25±2.18)分,高于对照组的(14.31±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CH患者中实施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结合社会生活模拟训练,可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 社会生活模拟训练 负性情绪
原文传递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交孤独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月娣 姜杨 +1 位作者 曹阳 沈校康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孤独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在干预...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孤独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在干预前、后分别用情绪-社交孤独感问卷(ESLI)、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ESLI总分(28. 6±12. 1)及情绪孤立(7. 3±3. 4)、情绪孤独(6. 1±3. 2)、社交孤立(6. 4±4. 2)、社交孤独(5. 1±3. 2)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SSPI总分(7. 53±0. 41)低于对照组,2组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孤独和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交孤独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黎玉莲 钱芳 +1 位作者 管淑媛 孔江晔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收治的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信封双盲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 目的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收治的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信封双盲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精神科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功能缺陷及生活活动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社会功能缺陷总评分及生活质量相关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功能缺陷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吕月娣 姜杨 +2 位作者 沈校康 刘雪珍 俞银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17期2259-2262,共4页
目的 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杭州市某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建册的社区精神障碍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维持原... 目的 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对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杭州市某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建册的社区精神障碍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4周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干预前后采用生活技能训练(SST)评估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进行评价,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4周后干预组SST评估表总分从(33.11〈1.88)分提高至(70.03〈2.15)分,SDSS量表总分从(16.68〈0.38)分下降至(8.92〈0.32)分,康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952、-14.760;P〈0.01).结论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技能,提高了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对顺利回归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 生活技能 康复
原文传递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5
作者 何丽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06-206,208,共2页
探究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所取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9.1-2020.12,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患者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结果:护理前两组ESL... 探究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所取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9.1-2020.12,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患者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结果:护理前两组ESLI评分及SST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ESLI评分低于对照组,SS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疾病护理中应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及社交孤独感,提升生活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 慢性精神分裂症 ESLI评分 SS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