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1
作者 郭瑞萍 刘宁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低下、精神生产受到制约、精神交往出现异化的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精神贫困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在于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低下、精神生产受到制约、精神交往出现异化的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精神贫困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逻辑的控制,经济根源在于工人物质条件匮乏的制约。《手稿》中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以下启示:第一,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为基础,健全精神富裕的制度保障;第二,以精神产品高质量循环为路径,提高精神富裕程度;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和谐精神交往准则;第四,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广大劳动者实现精神富裕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贫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高职学生精神贫困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2
作者 李泽一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10期237-239,共3页
随着高职院校发展进入新时期,高职学生精神贫困问题逐步凸显,虽然当代高职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蓬勃奋进,但是部分学生因精神贫困所表现出的自卑、焦虑、过分敏感、过分追求享乐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 随着高职院校发展进入新时期,高职学生精神贫困问题逐步凸显,虽然当代高职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蓬勃奋进,但是部分学生因精神贫困所表现出的自卑、焦虑、过分敏感、过分追求享乐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聚焦海南高职学生精神贫困问题,选择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成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精神贫困 自卑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探析——基于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
3
作者 金权 王晴 钟文奇 《乡村论丛》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方法论,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动力论,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思想在新时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育 精神贫困思想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精神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4
作者 吴双扬 王筝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6期345-354,共10页
在我国全面小康和精准脱贫基本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仍然有社会问题持续浮现,精神贫困问题继续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成为共同富裕路径研究的新的重点问题。学界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 在我国全面小康和精准脱贫基本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仍然有社会问题持续浮现,精神贫困问题继续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成为共同富裕路径研究的新的重点问题。学界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围绕精神贫困内涵阐释、精神贫困成因解析、精神贫困治理思路探索和特定群体的精神贫困现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可观成果,同时也有必要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多样性、国际交流借鉴等方面的不足上进一步深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困 研究述评 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5
作者 贾江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96-99,共4页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还有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需要治理和消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还有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需要治理和消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贫困具有影响深远、“感染性”强、脱贫难度大等复杂特点,所以要在精神脱贫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该文探究精神贫困在乡村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推动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精神贫困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稼稷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8-110,共3页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落后状态。精神贫困构成了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深入开展反精神贫困运动,促进人的解放和“两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健康成长。
关键词 精神贫困欠发达地区 社会发展 精神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大学生精神贫困成因
7
作者 刘雅琳 孔沈燕 彭守平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第1期51-51,55,共2页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关注,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作祟。本文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环境、自身认...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关注,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作祟。本文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环境、自身认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精神贫困与政府行为规范探讨——欠发达地区精神贫困问题思考
8
作者 吴稼稷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5-7,共3页
反精神贫困,是欠发达地区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行为是否规范,是反精神贫困行动的重中之重。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出贫困。因此,除了普通群众反精神贫困外,政府也要反精神贫困,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人民谋利益。
关键词 政府行为 欠发达地区 精神贫困问题 精神贫困工作 政府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何祥林 孙丽芳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8-120,共3页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真正的摆脱贫困。帮助大学生解决精神贫困,首...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真正的摆脱贫困。帮助大学生解决精神贫困,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贫困;同时还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精神贫困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欢 韩广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0-178,共9页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全部实现后,中国农村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对解决相对贫困的制约性日益增强。因此,农村精神贫困治理在后脱贫时代占据重要地位,彰显现实价值。后脱贫时代的农村精神贫困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因...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全部实现后,中国农村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对解决相对贫困的制约性日益增强。因此,农村精神贫困治理在后脱贫时代占据重要地位,彰显现实价值。后脱贫时代的农村精神贫困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因其精神需要未被有效满足而产生的以志气贫困与智识贫困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困境,外显为精神生活匮乏的不理想生活方式。农村精神贫困的产生由物质贫困决定,同时受农民可行能力、传统贫困观、反贫困政策等因素影响。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实践空间、发展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农村精神贫困治理也因此体现出了农民主体性、农村文化生态平衡性、国家发展文明性三重现实价值,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后脱贫时代需要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重视“志智”双提教育,增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行能力;丰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优化反贫困政策,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等措施来实现农村精神贫困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农村精神贫困 相对贫困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史保怀 苏柔伊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4-96,112,共4页
贫困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问题。因此,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要从国家、学校和社会方面寻求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环境育人等帮助他们走出精神... 贫困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问题。因此,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要从国家、学校和社会方面寻求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环境育人等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困境,促使他们奋发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贫困 精神贫困 解决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若衡 杨艳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2,共3页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表现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和学习失败等心理。导致大学生"精神贫困"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方面的原... 近年来,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表现为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和学习失败等心理。导致大学生"精神贫困"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同辈群体等方面的原因,解决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应从进行经济救助、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贫困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贾立平 王起友 +1 位作者 李晖 齐丽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年第2期92-94,共3页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解决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关系到高校的正常秩序乃至社会的稳定。针对贫困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从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加...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解决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关系到高校的正常秩序乃至社会的稳定。针对贫困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从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途径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贫困 心理问题 精神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嬗变过程中的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基于湖南两县农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亦民 肖汉仕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70-75,共6页
贫困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农村也经历着由小农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痛苦嬗变。农村人口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体现在精神贫困上,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的障... 贫困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农村也经历着由小农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痛苦嬗变。农村人口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体现在精神贫困上,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的障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制度、组织和社会工作建设,催生健康向上的新农民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新农民精神 农民精神贫困 精神生活状况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心理扶助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叶海燕 叶海英 《继续教育研究》 2019年第1期95-99,共5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准扶贫” 精神贫困 贫困认同 贫困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高圆圆 范绍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神贫困是农村贫困人口处于长期贫困的内在根源,缓解和消除精神贫困是促进其远离贫困状态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覆盖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主要以物质性脱贫为主,精... 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精神贫困是农村贫困人口处于长期贫困的内在根源,缓解和消除精神贫困是促进其远离贫困状态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覆盖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主要以物质性脱贫为主,精神脱贫政策较少。如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难以跨越,将影响到物质性脱贫效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唯有转变贫困治理理念,在物质性扶贫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文化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才能提高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贫困 精神贫困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 被引量:44
17
作者 柳礼泉 杨葵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精神贫困治理是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易受帮扶主体、帮扶客体、帮扶介体和帮扶环体四要素影响,需要在把握和遵循贫困地区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教育、... 精神贫困治理是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易受帮扶主体、帮扶客体、帮扶介体和帮扶环体四要素影响,需要在把握和遵循贫困地区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教育、人文关怀和环境浸润的"三位一体"实践格局,重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困 精准扶贫 内生动力 缺失与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 被引量:29
18
作者 矫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3-189,共7页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现状及形成心理困境的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具...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现状及形成心理困境的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途径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精神贫困 心理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 被引量:25
19
作者 孙咏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4,共9页
在中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精神贫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贫困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精神贫困对农民工整体贫困的贡献水平长期保持... 在中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精神贫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贫困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精神贫困对农民工整体贫困的贡献水平长期保持高位,明显领先于其他贫困的贡献度,体现出精神贫困在农民工整体贫困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削减农民工精神贫困应当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后精准扶贫策略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对精神贫困进行干预和帮扶。应从"扶志"入手,消减来自精神层面的"贫根";从"扶智"入手,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围绕精神扶贫多管齐下,全方位实现精准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困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浅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守平 孔沈燕 +1 位作者 王梦杰 曹明君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第8期121-122,共2页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与关注,但是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大学生身上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精神贫困"这一问题在作祟。本文从经济压力、教育培养模式、世俗观念、...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与关注,但是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大学生身上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精神贫困"这一问题在作祟。本文从经济压力、教育培养模式、世俗观念、个体生理心理、环境改变五个方面进行剖析,挖掘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希望能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困 高校教育模式 精神贫困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