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6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1
作者 彭红叶 荆雅楠 +3 位作者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72,共11页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脾瘅 早期诊断 中西医结合 糖尿病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健康视角下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2
作者 彭红叶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73-1582,1606,共11页
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乃至死亡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国民健康,是重大慢性病管理的核心内容。主动健康强调以个体健康为中心,具有预防性、自主性、精准性、个性化等特征,涵盖预防、诊断、治疗、... 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乃至死亡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国民健康,是重大慢性病管理的核心内容。主动健康强调以个体健康为中心,具有预防性、自主性、精准性、个性化等特征,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方面,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预防的相关指南,发现主动健康理念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和管理中应用广泛,涵盖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体质量管理)、中医治疗(中药复方、中成药、代茶饮、针灸、穴位埋线、推拿按摩等)及西医治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等多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可以实现“整体调节”与“精准治疗”的有机结合;降低西药剂量、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长期维持健康状态。然而,由于公众认知度和重视度偏低,缺乏可量化、标准化的生活方式临床实践指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等,未来需借助社交媒体增强公众意识;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指导指南;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促进其在糖尿病前期治疗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的有效融合,提升疾病的综合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主动健康 患者管理 中西医结合 糖尿病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预防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罗章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本研究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对指标的防控的疗效对比。方法 本文以79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分组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干预模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特色疗法。对小组干预... 本研究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中的作用,以及对指标的防控的疗效对比。方法 本文以79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分组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干预模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特色疗法。对小组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对比分析,对患者血糖指标控制情况分析,记录各小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分析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 显示,观察组在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观察组在并发症预防中的表现也尤为突出。在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对照组相对不显著。比较两组生活方式,显示观察组更健康。结论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不仅仅改善了血糖控制,更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模式,尤其在并发症的防控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 血糖控制 并发症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4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内分泌专科联盟 +6 位作者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倪青 李惠林 潘秋 庞晴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5年第1期22-27,共6页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增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两者具有病理生理学关联。随着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程的增长,其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逐渐增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指南内容涉及...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增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两者具有病理生理学关联。随着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程的增长,其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逐渐增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指南内容涉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康复等,旨在为中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规范诊疗提供参考,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疗法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瘀血阻滞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伊 刘松江 +3 位作者 秦潮 佟颖 李雨 闫珺 《中医药信息》 2015年第5期104-105,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瘀血阻滞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DPN)疗效,为临床治疗DPN这一疑难病证提供可行性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DPN患者证属瘀血阻滞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温经活血通络汤...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瘀血阻滞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DPN)疗效,为临床治疗DPN这一疑难病证提供可行性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DPN患者证属瘀血阻滞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温经活血通络汤联合口服甲钴胺片),对照组只服用甲钴胺片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证候量化积分、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率、证候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方面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瘀血阻滞型DPN,明显提高MCV,为临床治疗DPN提供可行性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瘀血阻滞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临床观察60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雅茜 周晓燕 韦文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9期326-327,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中药降糖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76.6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中药降糖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型糖尿病前期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药降糖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玉亭 孙正凯 +2 位作者 刘新婷 卢世明 刘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5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疗法 疗效观察 治疗 慢性并发症 D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卢世明 魏进 韩玉亭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6期104-105,共2页
糖尿病足(DNP)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们对60例(DND)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 治疗方法 疗效观察 慢性并发症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利 李忠业 鲍宜桂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2组西医用药相同,均为二甲双胍片0.25g每次1片,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复方鬼箭羽汤,2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2组西医用药相同,均为二甲双胍片0.25g每次1片,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复方鬼箭羽汤,2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总体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总积分、空腹和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临床总体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总积分、空腹和早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异常指标方面,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纯西医疗法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复方鬼箭羽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成龙 张丽芳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25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根据常规西医标准用药,观察组在此前提下增加中药六味地黄汤治疗,连续施治3... 目的:探讨临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根据常规西医标准用药,观察组在此前提下增加中药六味地黄汤治疗,连续施治3个月后,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是95.0%(38/40),相比于对照组的77.5%(31/40)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指标减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效果更显著,且用药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婷丽 谢长英 +2 位作者 朱广斌 杜鹃 董文鹤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7期142-143,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这58例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和结合组(29例)。为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 目的 :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这58例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和结合组(29例)。为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西药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结合组患者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肾病 西药疗法 六味地黄汤加减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活质量标准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的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学军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54-155,161,共3页
目的:探讨用生活质量来评价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必要性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优越性。方法:检索和参考相关文献,结合祖国医学理论、现代医学的诊疗特点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等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由于糖尿病... 目的:探讨用生活质量来评价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必要性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优越性。方法:检索和参考相关文献,结合祖国医学理论、现代医学的诊疗特点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等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心身性疾病,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同时由于糖尿病治疗过程的复杂性、治疗效果的不确切性、极易发生药物副作用、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严重等原因,以现有的以实验室指标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价治疗方法的效果、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的方向、不能表达健康的全部内涵。并且由于中医学及西医学各有优缺点,如在诊断学方面,西医偏重于病因和生化,诊断精准,中医偏重于病机和证候、比较模糊;在病理学方面,西医对局部病变有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中医对整体的变化及趋势有较全面的认识;在治疗学方面,西医对代谢紊乱有较强的针对性,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平阳秘、预防传变的理论和思路,关注的是整个人体的健康发展等。在理论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疗效,一定比单纯运用中医或单纯运用西医疗法要显著。结论:用生活质量来评价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及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十分必要。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军平 韦茂英 +2 位作者 肖瑶 李菲 晏蔚田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7期1-4,170,共5页
糖尿病前期又称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糖代谢异常增加了机体发生糖尿病及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风险。但由于该阶段是可逆的,早期合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潜在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 糖尿病前期又称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糖代谢异常增加了机体发生糖尿病及微血管、大血管等并发症风险。但由于该阶段是可逆的,早期合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潜在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结合中、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分别阐述相应的干预措施,提倡中西医结合防治理念,提出预防糖尿病要重视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干预措施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耀国 顾碧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年第01B期88-89,共2页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予以降糖药、B族维生素、654-2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常规治疗基础...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予以降糖药、B族维生素、654-2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及六味地黄丸;疗程均为20天。结果 治疗组显效16例(28.6%),有效35例(62.5%),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对照组52.5%(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疗法 川芎嗪 六味地黄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糖尿病足 被引量:2
15
作者 穆亚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1期3003-3003,共1页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往对糖尿病足常采用外科治疗但效果不佳,1994-01/2002-0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收到较好疗效。
关键词 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序贯疗法 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生理盐水 脉络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概况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雪 陈秋 《湖南中医杂志》 2014年第3期151-152,共2页
1999年WHO诊断标准将空腹血糖升高(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葡萄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hn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其血糖水平界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T... 1999年WHO诊断标准将空腹血糖升高(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葡萄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hn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其血糖水平界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T2DM)的危险阶段。IFg、IgT单独或并存的状态存在于其发病的自然病程中,归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1],亦称为糖尿病前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志萍 《山西中医》 2010年第8期27-27,共1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明确诊断的该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针对糖尿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肌肉注射,每...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明确诊断的该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针对糖尿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1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络方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为5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活血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活血通络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及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罗章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139-14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及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及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胃动力指标及血糖控制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治疗后两组患者嗳气、疼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同时,观察组的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肽等胃动力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胃排空时间显著缩短;此外,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等血糖控制指标降低更明显。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脾胃虚弱证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胃动力,调节肠道菌群分布,并有效改善血糖控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脾胃虚弱证 糖尿病胃轻瘫 胃动力 肠道菌群分布.(Diabetic gastropar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19
作者 倪青 《药物与人》 2001年第11期54-55,共2页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虽有易耐药即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易被患者接受。单纯中药治疗,虽无不良反应,能较好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唯有...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长短。单纯西药治疗虽有易耐药即继发失效,胃脘不适、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于服用易被患者接受。单纯中药治疗,虽无不良反应,能较好控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但降糖作用缓慢,力度较小。唯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又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继发失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单纯西药治疗 单纯中药治疗 继发失效 临床症状 中西医治疗 无不良反应 防治并发症 降糖效果 降糖作用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高糖素样多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昕 陈轼 《河南中医》 2014年第9期1812-181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高糖素样多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1例,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西药降糖治疗及中药口服治疗。结果:患者基线GLP-1浓度与空腹C-肽水平成正相关,而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高糖素样多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1例,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西药降糖治疗及中药口服治疗。结果:患者基线GLP-1浓度与空腹C-肽水平成正相关,而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清GLP-1水平,GLP-1为中西药联合治疗T2D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清胰高糖素样多肽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