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通活血乳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的影响
1
作者 李惠 李寅辉 +1 位作者 徐利娟 马丽 《陕西中医》 202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目的:通过温通活血乳膏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观察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取其中6只作为空白组,30只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基质组、... 目的:通过温通活血乳膏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观察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取其中6只作为空白组,30只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基质组、二甲双胍组及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基质组予以温通活血乳膏的基质干预,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干预,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高剂量温通活血乳膏。末次给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节中Nrf2、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rf2、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降低MPO、TNF-α、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加Nrf2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P<0.05),且温通活血乳膏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通过上调Nrf2表达,抑制NF-κB表达,改善氧化应激,发挥治疗DP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温通活血乳膏 大鼠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髓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迪 肖礼祖 +3 位作者 樊碧发 熊东林 彭莉萍 孙武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持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线粒体与DPN的发病密切相关,其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钙稳态失衡以及能量生成障碍等方面,诱发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神经损伤,最终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许多药物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发挥镇痛作用,表明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策略之一。本文将从线粒体功能障碍出发,对其在DPN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DPN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线粒体 氧化应激 神经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r受体酪氨酸激酶与SD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3
作者 苏晓杨 陈文婷 +3 位作者 付怡丹 赵燕 兰丹凤 杨秋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3-1599,共7页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M(Tyro3、Axl和MerTK)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凋亡细胞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SD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的差异...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M(Tyro3、Axl和MerTK)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凋亡细胞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SD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的差异,研究Mer受体酪氨酸激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联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2型糖尿病组10只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15只。对照组大鼠喂普通饲料,实验组大鼠行高脂高糖饮食6周,并腹腔内注射单剂量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 mg/kg,14 d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16.7 mmol/L为2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周围神经病变组大鼠动物继续高糖、高脂喂养8周。麻醉后活体分离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腹主动脉取血,取坐骨神经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神经纤维组织学改变,确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造模成功。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血糖、血脂及血清MerTK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组织学改变;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MerTK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成功构建SD大鼠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成模率80%;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低于2型糖尿病组。②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核减少,有部分空泡变性,出现吞噬细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胞体肿胀,核间距增大,出现空泡变性,髓鞘周围出现隔断、不平滑,轴索变为网格状。③血清中MerTK水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坐骨神经组织中MerTK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中明显上调(P<0.05)。⑤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中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升高,推测与其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受体酪氨酸激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生物学标记物 2型糖尿病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R/GRP78/IL-6信号通路探讨温通活血乳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严琦 刘珊珊 +7 位作者 古丽逊·买买提朱玛 徐利娟 马静 刘新 李惠 王晶 王先敏 马丽 《中南药学》 2025年第2期319-327,共9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温通活血乳膏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建立DPN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通活血乳膏组,连续给药28 d后评价治疗效果;并基于全转录测序技术,鉴定各组间差...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温通活血乳膏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建立DPN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通活血乳膏组,连续给药28 d后评价治疗效果;并基于全转录测序技术,鉴定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在高糖环境下培养大鼠施万细胞(RSC96),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UPR通路下的3种重要跨膜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激活转录因子6(ATF6)、肌醇需求酶1(IRE1)]以及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通活血乳膏组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热痛觉。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温通活血乳膏处理改善了坐骨神经的神经纤维、内质网及髓鞘的形态。此外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了379个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有DEGs的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显示IL-6作为核心枢纽基因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通路上富集。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25 mg·mL^(-1)温通活血乳膏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温通活血乳膏显著降低了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PERK、ATF6、IRE1、GRP78和凋亡蛋白CHOP及炎症因子IL-6的表达。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能通过抑制UPR/GRP78/IL-6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DPN大鼠的坐骨神经的形态和功能,以预防及改善D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内质网应激 UPR信号通路 全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
5
作者 周泽坤 李芹 +3 位作者 张君冬 雷蕾 尹仁芳 杨硕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成药物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注释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搜集DPN...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成药物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注释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搜集DPN疾病靶点,利用Venny图筛选潜在核心靶点;通过STRING11.0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7.1软件中CentiScape2.2插件进一步分析PPI核心靶点,筛选得到关键靶点,通过微生信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Tools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纳入活性成分72个,潜在作用靶点272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可能涉及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265条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调控的途径包括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信号通路等141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结合能力最强,与CASP3、AKT1、TNF、IL6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可能通过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CASP3、AKT1、TNF、IL6等关键靶点,及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通路,改善氧化应激、血管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桃红四物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D_(3)缺乏及补体升高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庄宁宁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N患病率高达67.6%,DPN诱发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其中疼痛常表现为灼热感、刺痛感、刺痛感和/或射击感、电击样感觉。痛性DPN的早期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趾和指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长筒袜和手套的模式向近端扩展。目前,治疗痛性DPN的药物主要有普瑞巴林、度洛西汀和他喷他多,但上述药物常受肾功能限制所影响,且具有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刺痛感 灼热感 慢性高血糖 电击样 度洛西汀 维生素D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7
作者 张梦雪 王晓蕴 孔五宝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4期7-10,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归属“血痹”范畴,其临床表现和慢性迁延难愈的特点符合络病学范畴。该文基于叶天士络病学理论,从“久病入络”角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DPN的辨证机制,提出应以辛温通络、辛香通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归属“血痹”范畴,其临床表现和慢性迁延难愈的特点符合络病学范畴。该文基于叶天士络病学理论,从“久病入络”角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DPN的辨证机制,提出应以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补益通络、虫蚁通络4个治疗方法治疗该病,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拓展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病入络 血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络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消渴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葛根单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王百强 尹远平 杨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80-83,I0019-I0022,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葛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葛根的相关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得...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葛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葛根的相关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得到DPN的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得到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了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的富集研究。结果葛根治疗DPN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葛花苷元,葛根与DPN的交集靶点有33个,核心靶点可能是IL-1β、TNF、PPARG、PTGS2等,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PN的作用。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葛根治疗DPN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葛根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途径来发挥其疗效,为后续葛根治疗DPN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9
作者 王雪菲 王杰 沈红权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DPN的方药,使用SPSS 25.0与IBM SPSS...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DPN的方药,使用SPSS 25.0与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利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得到中药内服处方136首,涉及中药151味,其中高频中药为当归、黄芪、川芎、鸡血藤等;常用药对为黄芪-鸡血藤、黄芪-地龙、黄芪-丹参、红花-桃仁等,聚类分析主要得出活血化瘀类、补气健脾类、补血养血类、养阴清热类4类药物。结论:中药内服治疗DPN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辅以清热、通络,桃红四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玉液汤加减为其核心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数据挖掘 中医药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与疼痛介质的关系
10
作者 刘盼梅 樊肖冲 +1 位作者 刘青颖 马民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34-37,43,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介质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肯定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性DPN组36例和无痛性DPN组104例。比较疼痛性DPN...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介质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肯定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性DPN组36例和无痛性DPN组104例。比较疼痛性DPN组与无痛性DPN组患者的血清Treg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35(IL-35)]、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组胺(His)、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DPN患者血清中IL-10、TGF-β_(1)、IL-35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DPN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疼痛性DPN组患者血清TGF-β_(1)、PGE2、His、5-HT水平高于无痛性DPN组,IL-10、IL-35水平低于无痛性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10与PGE2、His、5-HT均呈负相关(r=-0.781、-0.794、-0.714,P<0.05),TGF-β_(1)与PGE2、His、5-HT均呈正相关(r=0.605、0.590、0.515,P<0.05),IL-35与PGE2、His、5-HT均呈负相关(r=-0.727、-0.847、-0.72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0、TGF-β_(1)、IL-35均与DPN患者疼痛程度密切相关,是DPN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PN患者血清中的IL-10、IL-35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呈负相关,TGF-β_(1)水平与PGE2、His、5-HT水平呈正相关,且IL-10、TGF-β_(1)、IL-35均与DPN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调节性T细胞 疼痛介质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炎性指标NLR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11
作者 张巧玲 袁宝军 +2 位作者 刘丽 夏红娜 徐丽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研究的背景下,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于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2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这...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研究的背景下,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于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2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这一标准,把研究对象划分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数量为150例)以及单纯T2DM组(DM组,数量为75例),之后由研究人员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且计算外周血新型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进而比较两组之间NLR及其它指标的水平。结果 在对T2DM患者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背景下,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DPN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NEUT)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这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D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利用NLR对DPN进行预测时,其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01(此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的95%置信区间为0.55-0.70,并且特异度为0.79。结论 在对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T2DM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升高与DPN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因此高水平的NLR能够作为DPN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
12
作者 李芷仪 冷锦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6-29,共4页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玄府,后经刘完素创新发展后提出“玄府理论”,阐述了玄府并非只是狭义上的汗孔,而是遍及周身,无物不有的细微结构,是气血津液运行升降的通道。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玄府,后经刘完素创新发展后提出“玄府理论”,阐述了玄府并非只是狭义上的汗孔,而是遍及周身,无物不有的细微结构,是气血津液运行升降的通道。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在中医上归属于消渴痹症,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运化失司,酿生痰瘀,玄府郁闭,气血亏虚,基于玄府理论,通过分析PDPN的病因病机,认为应从补虚扶正以固玄,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以开玄论治,内外相结合,针药相结合,标本兼治,攻补兼施,在玄府理论的指导下以通利玄府为主要方法,为临床治疗PDPN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玄府理论 刘完素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作者 冯琳 高凌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95例,根据是否存在DPN将其分为非DPN组(53例)和DPN组(4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 目的 探讨中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95例,根据是否存在DPN将其分为非DPN组(53例)和DPN组(4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痛性DPN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CST)、视觉数字广度测试(VDST)和爱荷华赌博任务(IG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认知测试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DPN组糖尿病病程及每晚觉醒次数高于非DPN组,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尿酸(SUA)均低于非DPN组;DPN组患者WSCT中的总错误数、完成第1次分类所需应答数和持续性应答数明显高于非DPN组,总正确数及VDST中顺序及倒序记忆广度明显低于非DPN组(P<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WCST(持续性应答数)与VAS评分及每晚觉醒次数均呈正相关,与受教育年限及肌酐(SCr)水平均呈负相关;VDST(倒序)与受教育年限、餐后2 h C肽(2 h CP)、ALT、Alb和SCr水平均呈正相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IGT(选择“好”卡片次数)与SCr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呈负相关;MoCA总分与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是中年T2DM合并DPN患者EF及VDST(倒序)的独立危险因素,SCr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合并DPN患者存在执行功能和短时记忆容量下降的情况。疼痛会加重执行功能及短时记忆容量的下降,而肌酐能保护肾功能正常患者的记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执行功能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疼痛 肌酐
原文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4
作者 赵思思 张春玲 +7 位作者 陈露 朱蕾 罗智钦 王兴辉 杨萱 阎慧敏 向晋 赵月 《循证护理》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风险预测模型的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现有模型的改进和新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风险预测模型的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现有模型的改进和新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构建DPN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1日。采用PROBAST工具对纳入的预测模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利用RevMan 5.4软件对关键预测因子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涉及23 380例病人,共构建了19个DPN风险预测模型。其中11篇文献进行了模型校准,9篇文献进行了模型验证。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价结果表明,12篇文献均为高偏倚风险。预测因子主要包括基本因素、疾病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指标3类。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54,95%CI(1.38,1.72),Z=7.55,P<0.001]、年龄[OR=1.10,95%CI(1.00,1.20),Z=2.06,P=0.040]、糖尿病病程[OR=1.22,95%CI(1.14,1.30),Z=5.95,P<0.001]是DPN的预测因子。结论:现有证据显示,DPN的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一种偏倚风险低、适用性强的预测模型,并在实际应用中持续监测其预测效果。同时,医护人员应高度关注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年龄及病程,以期早期发现DPN,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风险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归通络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15
作者 申泽民 阚全娥 魏卓恒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芪归通络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林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单一组(n=40)、联合组(n=40)。单一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联... 目的:观察芪归通络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林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单一组(n=40)、联合组(n=40)。单一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联合组予以芪归通络颗粒+甲钴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电生理指标[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传导速度(MCV)]、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二醛(MDA)]。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90.00%vs 72.50%,P<0.05);联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单一组(P<0.05);与单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正中神经SCV、腓浅神经SCV、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升高(P<0.05);与单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降低(P<0.05);与单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升高,GGT、MDA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芪归通络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 芪归通络颗粒 神经电生理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邢悦颖 李长辉 《中医临床研究》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活络效灵丹有效成分及靶点信息。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活络效灵丹有效成分及靶点信息。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靶点信息,绘制Venny图得到成药–疾病交集靶点。在STRING平台导入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将取得的TSV文件导入Cytoscape 3.8.1软件中,调节度值进行二次建模,颜色亮暗调节,筛选出核心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活性成分。结果:筛选获得活络效灵丹有效成分120个、潜在靶点219个,疾病潜在靶点136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08个。得到核心靶点细胞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通过GO富集分析,提示活络效灵丹对生物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对氧气水平下降的反应、磷脂代谢的正向调节、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正向调节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活络效灵丹对多条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其中排名靠前的有癌症的途径、脂质与动脉硬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癌症中的蛋白聚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与β–谷甾醇、槲皮素,TP53与β–谷甾醇、槲皮素结合能力均较好。结论:活络效灵丹中含有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丹参酮IIA等多种有效成分,通过作用于TP53、AKT1、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凋亡、抗炎、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等作用,以此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络效灵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彭博 孙玲玲 肖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证,DP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目前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且部分药物会产生副作用。中医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对DPN的潜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证,DP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目前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且部分药物会产生副作用。中医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对DPN的潜在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篇综述将详细阐述中医针灸缓解DPN的作用机制,为DPN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灸 电针 穴位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理脾胃浅刺短留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谢耕耕 张少武 +3 位作者 李慧 戢珂 邱志伟 严文彦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4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采用调理脾胃浅刺短留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2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62)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采用调理脾胃浅刺短留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2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62)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理脾胃浅刺短留针法,治疗后4周后比较2组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值、中医证候积分、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MQLS)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77.42%(48/62,P<0.05)。治疗后,2组MDNS、TC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MQLS评分以及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SNCV和MNCV值以及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调理脾胃浅刺短留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DPN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减轻周围神经损伤,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调理脾胃 浅刺短留针法 温针灸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传导速度 超氧化物歧化酶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气流滞”理论从络病论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9
作者 彭幽 崔崇嵩 +4 位作者 荆雅楠 张雅琪 周映伶 张航 刘振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PDPN具有一定优势,但缺乏以病机为核心的理论指导。PDPN病机动态演变过程契合“虚气流滞”病机理论。PDPN以疼痛为主症,久痛入络,本文在络病基础上...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PDPN具有一定优势,但缺乏以病机为核心的理论指导。PDPN病机动态演变过程契合“虚气流滞”病机理论。PDPN以疼痛为主症,久痛入络,本文在络病基础上,从“虚气流滞”理论探讨PDPN的病机演变,其中“虚气”主要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络脉不荣;“流滞”包括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引起的气滞、痰凝、瘀阻的病理状态,络脉不通。“虚气”与“流滞”相互影响,共同导致PDPN进展。总结其论治思路重点在于调补虚气(补虚)与行滞通络(通滞),为PDPN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气流滞 络病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补虚通滞 消渴痛痹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20
作者 张言佳 王颖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 验证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T2DM患者432例,根据是否伴有DPN将其... 目的 验证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T2DM患者432例,根据是否伴有DPN将其分为DPN组(316例)和NDPN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PLR、NLR、MLR及SII与DPN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LR、NLR和SII预测T2DM患者发生DPN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DPN组患者比较,N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患者比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PLR、NLR、MLR及SII更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II仅与FPG呈正相关;NL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FPG、TC均呈正相关;ML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TC、高血压状态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G、NLR、PLR及SII均是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和SII对T2DM患者发生DPN的诊断效能较好。结论 NLR、SII对诊断T2DM患者发生DPN具有一定价值,临床上可考虑将其纳入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补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